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杜萍 《工企医刊》2009,22(4):10-11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及体重增长情况,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微量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的70例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治疗组(40例)于生后24h~72h内采用统一的早产儿配方奶粉经口或鼻饲喂养,对照组(30例)于生后1周内给予喂养。对照喂养中胃肠不耐受发生率及比较生后2周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体重(BW)的例数。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7.5%(7/40);对照组56.7%(17/3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体重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婴儿出生体重情况,出生体重对剖宫产率的影响,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分析2005—2010年6月30日常山县活产儿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结果:婴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294.64士441.31)g,男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349.96±440.04)g,女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231.57±439.99)g,男婴平均出生体重大于女婴平均出生体重(P〈0.01);低体重儿发生率3.07%,巨大儿发生率6.35%;各年度婴儿平均出生体重、低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婴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山县婴儿出生体重在总体上是良好的,造成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出生体重。但是要继续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重视孕期营养指导,监测孕妇体重增长,控制胎儿体重在适宜范围,及时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减少低体重和巨大儿的发生,正确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努力降低以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平  贾焕荣 《肠外与肠内营养》2002,9(4):216-217,220
目的 :了解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作用。 方法 :将 9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成观察组 (46例 )和对照组 (44例 ) ,观察组均用外周静脉法微电脑输液泵 2 4h内均匀输入静脉营养液 ,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 结果 :观察组出生后 4~ 10天 (平均 7天 )起体重开始增加 ,每天增重 15~ 30 (平均 2 2 .91± 7.2 2 ) g ;对照组出生后 12~ 16 (平均 14 )天 ,体重开始增加 ,每天增重 10~ 19(平均 14 .2 4± 4 .6 8)g。两组比较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9.6 % (9/ 4 6 ) ,对照组为 70 .5 % (31/ 4 4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非常重要 ,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生存质量 ,促进体重增长及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NICU中孕周小于34周的早产儿的营养摄入及体重增长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上早产儿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生后24h内入陕西省妇幼保健院NICU孕周小于34周、无消化系统畸形的早产儿64名,按出生体重分为体重≤1500g组和体重〉1500g组,计算生后第1、2、3周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住院天数、开奶日龄、足量喂养日龄、体重开始增长口龄、回到出生体重日龄、静脉营养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体重≤1500g组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低于体重〉1500g组,在第2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体重≤1500g组由于并发症发生率高,在开奶日龄、体重开始增长日龄、回到出生体重日龄及静脉营养时间均明显延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4例早产儿在出院时小于胎龄儿发生率高达68.75%。【结论】孕周小于34周的早产儿在出生后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较高。应积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给予低热量静脉营养,提倡微量喂养,出院后有必要续贯治疗,以实现追赶性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在极低体重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NICU病房2004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用胃肠外静脉营养治疗27例极低体重儿为治疗组,同期未采用静脉营养的25例极低体重儿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在每日增加体重,治愈率、治愈时间上的差别。【结果】治疗组患儿平均每日增加体重(22.6±4.2)g显著高于对照组(10.5±5.6)g(P<0.05);治疗组患儿治愈25例(92.59%),对照组患儿治愈19例(76%),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儿平均治愈时间为(12.86±2.13)d,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为(17.24±3.56)d,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肠外营养对极低体重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支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肠道外静脉高营养对早产低体重儿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4例孕28~32周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治疗组44例,采用肠道外静脉高营养,并及早给予鼻饲配方奶.对照组尽早给予鼻饲配方奶.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低体重儿早期肠道外静脉高营养,能明显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的体重,从而减少合并症,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68例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脉营养、早期微量喂养和头高脚低斜坡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结果两组患儿生后4断口生后10d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有利于早产低体重儿体重增加。通过对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的改善,可防止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过大和维持正常体重增长,从而加快从静脉营养转为全量胃肠喂养速度,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肠道外静脉高营养对早产低体重儿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4例孕28~32周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治疗组44例,采用肠道外静脉高营养,并及早给予鼻饲配方奶。对照组尽早给予鼻饲配方奶。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低体重儿早期肠道外静脉高营养,能明显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的体重,从而减少合并症,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效果。方法将60例确诊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极低出生体重儿按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两组患儿综合治疗和护理措施相同,均选择同类广谱敏感抗生素,细菌培养阳性者,根据药物敏感性选择抗生素药物。治疗组加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每次500mg/kg,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用3 d。结果治疗后两组病死率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5d内顺利撤机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7d后复查胸片炎症吸收好转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4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滴服喂养,对照组25例,鼻胃管喂养.观察血糖异常例数、腹胀例数、呕吐例数、累计光疗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 观察组3例血糖异常,6例腹胀,3例呕吐,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累计光疗时间(4.7±0.7) d,住院天数为(29.0±2.9) d,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滴服喂养能满足低体重儿的营养需要,减少并发症,提高极低体重儿存活率,有效地提高极低体重儿的生活质量,缩短病程,降低治疗成本,而且操作简单易行,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9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静脉营养组50例和非静脉营养组43例。2组均根据病情给予一般性治疗,静脉营养组在24h内开始静脉营养,非静脉营养组则尽早开始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经口或鼻胃管喂养。结果静脉营养组与非静脉营养组病例,宫外生长迟缓(EUGR)发生率分别为16.0%和39.5%,恢复到出生体重的日龄分别为(11.4±4.0)d和(13.4±4.6)d,每日增加体重分别为(21.5±5.14)g/d和(19.3±4.71)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消退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营养可以更好地满足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生长发育所需,避免发生宫外生长迟缓,同时未增加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两种肠道外营养方式对早产低体重儿的治疗效果,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86例在陕西省勉县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低体重儿进行临床观察,随机分为两组,强化组45例,对照组41例。除肠道外营养方式不同外,其它治疗均相同。观察两组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增长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强化组肠道外营养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t=2.895,P〈0.05);强化组体重增加大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603和7.243,均P〈0.05);两组均无静脉炎、氮质血症及胆汁淤积的发生,高血糖、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较大剂量肠道外营养可以改善早产低体重儿氮质平衡,体重增长速度快,不会增加肠道外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早期微量胃肠营养支持,了解其对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收住符合条件的早产儿,分为治疗组(早期微量胃肠营养)54例和对照组(非早期微量胃肠营养)49例,治疗组患儿出生后4~6 h,如生命体征稳定且无胃肠喂养禁忌证,开始0.1~4ml·kg-1·d-1缓慢加奶,对吸吮能力欠佳者,经口胃管喂养。对照组生后仅给予静脉营养,待患儿出现吸吮反射后则给予早产儿配方奶粉,每次5~10 ml,每天每次增加奶量2.5~5 ml/kg。观察两组间生长速率及喂养不耐受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生后1~4周每周的平均体重生长速率分别为:(-2.12±5.23)、(11.84±3.76)、(15.93±4.15)、(21.34±4.21)g·kg-1·d-1。对照组生后1~4周每周的平均体重生长速率分别为(-3.6±5.23)、(9.43±4.27)、(14.23±3.64)、(18.14±4.49)g·kg-1·d-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微量胃肠营养对早产儿生长速率影响显著,且减少出现喂养不耐受,应积极开展早产儿微量喂养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护理干预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78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的措施,并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及呕吐、腹胀、胃残留发生情况,记录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到达全肠道营养时间等。结果试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第1次排黄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试验组喂养出现腹胀、胃残留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时给予新型护理干预能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成熟,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肠道外营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95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依据肠道外营养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采用早期肠道外营养(ETPN)治疗,而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肠道外营养(TTPN)治疗。观察两组早产儿能量摄入量的差异,同时评价早产儿在并发症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能量摄入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追赶生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道外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早产儿的能量摄入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小于胎龄儿( SGA)宫外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至2014年温州市中心医院出生的SGA患儿90例,按照胎龄及出生体重分组:①胎龄分组:≥37周组12例及<37周组78例;②出生体重分组:≥2.5 kg组36例及<2.5 kg组54例,均接受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监测生化指标、体重、头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统计宫外发育迟缓( EUGR)的发生率;评价患儿喂养的耐受情况。结果①不同出生体重组:总胆红素( TBIL)、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及尿素氮(BUN)、头围及体重增长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009、9.435、9.221、9.758、10.297、9.502,均P>0.05);出生体重≥2.5kg组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t=6.663,P<0.05)及EUGR发生率均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P<0.05);②不同胎龄组:生化指标(TBIL、CH、TG、BUN)及EUGR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39、11.445、10.280、10.775,(χ2=11.457,均P>0.05);与胎龄<37周组相比较,胎龄≥37周组头围及体重增长速度增加,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显著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647、4.090、3.677,均P<0.05);③所有病例无喂养不耐受情况发生。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SGA的宫外生长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性和疗效。方法按入院先后将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配对分为早期静脉营养组(早期组)和晚期静脉营养组(晚期组)。早期组于出生后24h内即给予静脉营养供给,晚期组于出生后3d开始静脉营养供给,两组均应用6%小儿氨基酸和20%脂肪乳,用量均从1.5g/(kg·d)开始,每日递增0.5g/(kg·d)直至3.0g/(kg·d)。同时,均根据病情尽早经口微量喂养。于入院后72h内和1周后检测肝功能、总胆红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尿素氮,每日监测体质量、微量血糖,比较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体质量下降幅度、第3天热量、第7天热量、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过渡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例数。将资料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较晚期组短(P0.01),第3天热量、第7天热量较晚期组高(P0.01),体质量下降幅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积极、规范和足量的肠外静脉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体格生长、视网膜发育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无先天畸形、住院2 w以上、存活出院的36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其中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无先天畸形、住院2 w以上、存活出院的36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其中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为A组(n=200),于生后12 h内予6.7%小儿氨基酸1.6 g/(kg·d)[1.0 g/(kg·d)递增],24 h内予20%脂肪乳1.0 g/(kg·d)[1.0 g/(kg·d)递增];2003年1月2013年12月为A组(n=200),于生后12 h内予6.7%小儿氨基酸1.6 g/(kg·d)[1.0 g/(kg·d)递增],24 h内予20%脂肪乳1.0 g/(kg·d)[1.0 g/(kg·d)递增];2003年1月2009年12月为B组(n=168),于生后122009年12月为B组(n=168),于生后1224 h内予6.7%小儿氨基酸0.5 g/(kg·d)[0.5 g/(kg·d)递增],48 h内予20%脂肪乳0.5 g/(kg·d)[0.5 g/(kg·d)递增]。比较两组出生时一般情况、生后肠内外营养摄入、体格增长与视网膜发育、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生后1分钟Apgar评分、禁食时间、开奶时间、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日龄、住院期间平均头围与身长增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体重下降幅度比B组低[(6.12±1.15)%vs(8.85±2.35)%,p=0.032];摄入能量达120 kCal/(kg·d)日龄比B组早[(10.02±4.99)d vs(14.79±6.04)d,p=0.029];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日龄比B组早[(9.0±3.5)d vs(12.5±4.5)d,p=0.023];平均每日体重增长高于B组[(20±5.2)g/kg·d vs(14.1±34.6)g/kg·d,p=0.002);平均住院时间比B组短[(30.9±10.5)d vs(40.5±13.5)d,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呼吸窘迫综合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胆汁淤积、医院感染、需要机械通气及时间、氧疗时间与喂养不耐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34 w时视网膜不成熟与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氨基酸等积极营养支持能够降低早产儿生后早期的体重下降幅度,更早恢复至出生体重,加速住院期间的体重增长,缩短住院时间,促进视网膜成熟和与减少ROP的发生,并不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研究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早产低体质量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给予两组常规性的早产儿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非营养性吮吸、喂养以后俯卧位以及腹部抚摸等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并将其进行流程重组。结果观察组鼻胃管留置时间为(12.7±6.4),与对照组的(16.3±8.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现象显著性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流程重组可以有效促进早产低体质量儿胃肠道功能成熟,缩短喂养时鼻胃管留置时间,加快婴儿的生长发育,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王伟 《现代保健》2014,(32):128-130
目的:分析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胰腺炎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调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常规使用抗生素、补充有效血容量、保持肠外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质子泵抑制剂等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3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比较两组腹痛及腹部深压痛消失时间及临床治愈率、治愈时间及死亡率。结果:对照组腹痛及腹部深压痛消失时间(88.3±3.6)h和(170.6±39.1)h与治疗组(49.1±12.1)h、(102.1±38.3)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愈率81.82%(36/44),治愈时间(23.6±4.9)d,死亡率18.18%(8/44)。治疗组治愈率97.73%(43/44),治愈时间(16.3±5.5)d,死亡率2.27%(1/44)。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治愈时间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显著,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