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苯二甲酸的毒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对苯二甲酸 (TPA)在大鼠的毒代动力学 ,为制定生物接触限值 (BEI)提供依据。选清洁级 SD大鼠 8只 ,一次性灌胃染毒 10 0 mg/ kg BW TPA后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 TPA浓度 ,用3P97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 ,TPA在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 ,吸收速率常数 ka为 0 .5 1/ h,吸收相半衰期 t1 /2 ka=0 .488h,分布相半衰期 t1 /2 d为 2 .44 6 h,达峰时间 tpeak为 2 .16 h,消除速率常数 K u为 0 .143/ h,消除相半衰期 t1 /2β为 31.5 5 1h,TPA经尿排泄累积量为 10 .0 0 mg,2 4h内约 5 0 %的 TPA由尿排泄 ,48h内约 5 2 % ,72 h内约 5 3%以上的 TPA由尿排泄。结论 :TPA在体内吸收快、消除快 ,主要以原形由尿排泄 ,提示职业人群的工后尿 TPA可作为接触性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邻苯二甲酸酯在兔体内的毒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酯在兔体内的毒代动力学。方法选健康雄性家兔6只,恒速静脉滴注0.5g/kg的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或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用3P87实用药代动力学程序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DEHP和DBP分布相半衰期t1/2(α)分别为0.101、0.441h,消除相半衰期t1/2(β)分别为12.701、31.311h,清除率CLs分别为0.013、0.021g/(kg·h)。结论DEHP和DBP在兔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行为皆符合具一级消除的二室静脉恒速滴注模型,在兔体内的清除较快。  相似文献   

3.
建立大鼠血液中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FOX-7)的检测方法,将30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00和500 mg/kg FOX-7染毒组,每组10只。采用一次性经口灌胃方式染毒,染毒容量为1 ml/100 g。于染毒后第0.5、1、2、4、8、12、24 h对大鼠进行眼眶后静脉丛采血,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血中FOX-7浓度。使用Phoenix WinNonlin 6.1软件进行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分析与毒代参数计算。大鼠单次灌胃FOX-7 200和500 mg/kg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24))分别为(27.01±1.94)μg/(h·L)和(29.26±3.31)μg/(h·L),AUC_((0-∞))分别为(42.01±2.18)μg/(h·L)和(41.51±3.66)μg/(h·L);达峰浓度C_(max)分别为(1.82±0.12)μg/ml和(2.33±0.20)μg/ml,达峰时间t_(max)为2 h;半衰期t_(1/2)分别为(10.83±2.77)h和(8.66±3.01)h。本研究为FOX-7毒代动力学模型的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口服丙戊酸钠(VPA)抗癫痫后,患儿的体重指数与清除率和消除半衰期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例癫痫患儿,10例为正常体重患儿,10例为超常体重(BMI超过正常20 %及以上)患儿,测定口服VPA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清除率和消除半衰期,比较药物清除特点.结果 超常体重患儿的血药峰浓度有8例超过110 mg/L,而正常体重儿童血药峰浓度最高110 mg/L.正常体重的消除半衰期和清除率分别为(7.80±0.75) h和(0.18±0.03) L/h;超常体重患儿的消除半衰期和清除率分别为(9.50±0.63) h和(0.11±0.03) L/h.超常体重患儿比正常体重患儿的消除半衰期长,清除率低.结论 体重与清除率和消除半衰期等药代动力学参数有相关性.超常体重VPA的代谢速度较正常体重患儿慢.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血清中百草枯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应用于大鼠体内毒代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HILIC柱(2. 1 mm×50 mm,1. 7μm),流动相为乙腈:50 mmol/L甲酸铵-0. 4%甲酸水溶液(40∶60,V/V),在电喷雾正离子源和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血中百草枯的定性定量分析。应用于腹腔注射染毒大鼠体内毒代动力学研究,采用WinNonlin 7. 0一室模型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该方法在0. 3~1000. 0μg/L范围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89. 0%~107. 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 9%~13. 8%(n=6)。毒代动力学参数峰浓度(C_(max))为(46. 50±5. 11) mg/L,达峰时间为0. 167 h,消除半衰期(T_(1/2))为(63. 2±16. 2) h。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适用于毒代动力学试验中百草枯血清样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山楂叶提取物中槲皮素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并探讨其在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以下简称药动学)特征。方法 SD大鼠灌胃给予山楂叶提取物,在不同的时间点眼后静脉丛取血,预处理后测定血浆中的槲皮素的浓度,经3P97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山楂叶提取物中槲皮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符合二房室模型,槲皮素能在体内较快地被吸收,且有双峰现象的出现,给药后0.25 h即达到峰浓度,峰浓度(Cmax)为(1.209±0.298)mg/L,且在3 h时出现二次吸收,主要药动学参数消除半衰期(T1/2β)=(35.461±13.75)h、周边室到中央室速率常数(K21)=(1.135±0.462)/h、中央室消除速率常数(K10)=(0.193±0.252)/h、中央室到周边室速率常数(K12)=(8.067±4.658)/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1.209±0.298)mg·h/L。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槲皮素浓度准确、简便,适用于山楂叶提取物中槲皮素的药动学研究。槲皮素双峰现象的出现,表明槲皮素在肠道中存在重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后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家兔用20.0%乌拉坦耳缘静脉麻醉,给药方式为鞘内注射和静脉给药两种,每种给药方式分为低(0.35mg/kg)、中(0.7mg/kg)、高(1.4mg/kg)3种剂量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给药后于0、15、30min、1、2、4、8、12、24h抽取小脑延髓池脑脊液,并测定中剂量组给药后15min、2、8h的组织分布;HPLC测定脑脊液及组织中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浓度,DAS软件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鞘内注射低、中、高剂量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后,脑脊液中药物分布半衰期(t1/2α)分别为(27.56±7.25)、(27.22±5.7)、(28.08±8.37)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26.67±3.58)、(28.23±9.23)、(29.94±6.21)h;静脉给药3种剂量后,脑脊液中药物分布半衰期分别为(6.88±0.55)、(8.25±0.24)、(7.34±0.21)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6.96±0.94)、(8.28±0.22)、(7.37±0.24)h;鞘内注射3种剂量后,表观分布容积(V1/F)分别为(2.58±0.42)、(2.35±0.9)、(5.13±0.63)L/kg,静脉给药3种剂量后,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3.10±0.53)、(5.49±0.44)、(9.77±0.72)L/kg;鞘内注射3种剂量后,清除率(CL/F)分别为(0.04±0.02)、(0.08±0.01)、(0.18±0.04)L/(kg.h);静脉给药3种剂量后,清除率分别为(0.29±0.06)、(0.32±0.03)、(0.58±0.06)L/(kg.h);鞘内注射3种剂量后,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9.24±0.81)、(9.8±0.69)、(10.98±0.23)mg/(L.h);静脉给药3种剂量后,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1.26±0.34)、(2.21±0.19)、(2.42±0.25)mg/(L.h);鞘内给药后,心、肾、肺、脾、胃及脂肪等脑外组织药物含量2h达到峰浓度,肝、肠及肌肉组织8h药物浓度达高峰,静脉给药后,心、肝、肾、肺、脾、胃、肌肉及脂肪等脑外组织药物含量15min达到峰浓度,肠2h药物浓度达高峰,鞘内给药15min,脑组织中药物峰浓度是静脉给药的3倍。结论与静脉给药相比脑脊液中药物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延长,表观分布容积和清除率减小,曲线下面积增大;脑组织中药物峰浓度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蛋氨酸锌(Zn-Met)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方法大鼠灌胃2 mg Zn/kg Zn-Met,于0.5、1、2、3、4、6、8、12和24 h后采集血样;另设其它组别大鼠,灌胃2 mg Zn/kg Zn-Met,于1、8和24 h后采集心、肝、脾、肺和肾组织样品。大鼠血浆样品用0.5%硝酸溶液稀释处理,组织样品采用硝酸与高氯酸混合酸消化处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大鼠血浆和组织中锌浓度,非房室模型计算Zn-Met的动力学参数。结果 ICP-MS测定锌的方法定量限为1 ng/ml,准确度在93.2%~97.8%,精密度在4.5%以内。大鼠灌胃Zn-Met的末端消除半减期(t1/2,λ)为(9.47±1.85)h,表观分布容积(V)为(1101±154)ml/kg,清除率(CL)为(80.53±9.26)ml/(h·kg)。结论 Zn-Met在大鼠体内吸收较快,2 h达到最大血药浓度,消除缓慢,广泛分布于大鼠各组织中,其中肝中浓度最高,其次为脾。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和组织中氯氰菊酯的检测方法,并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规律及组织分布。方法大鼠静脉注射给药(氯氰菊酯2 mg/kg)后,采集血液及组织样品,气相色谱-电子捕获(GC-ECD)法测定血浆和组织中氯氰菊酯的浓度,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并比较各组织中药物浓度。结果氯氰菊酯静脉注射后,在大鼠体内符合二室模型过程,主要的毒代动力学参数:Cmax为(1.984±0.219)μg/ml,t1/2α为(4.174±0.912)min,t1/2β为(46.481±12.033)min,AUC为(59.201±15.249)mg.min/L,CL为(0.034±0.009)L/min。大鼠静脉注射氯氰菊酯120 min后,在肾和心脏中的浓度高于血浆,各组织中的浓度顺序依次为:肾心肺肝脑。结论建立灵敏可靠的血和组织中氯氰菊酯定量的检测方法,可明确其在大鼠的毒代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甲硝唑经口腔吸收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证实甲硝唑可经口腔吸收进入体内 ,了解其在体内的吸收和排泄情况 ,为含甲硝唑口腔卫生用品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SD大鼠 ,经结扎食管 30 min后口腔给予含 8%甲硝唑的牙膏 1mg/g(体重 ) ,于给药后0 .5、1、1.5、2、2 .5、3、4.5 h取血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中甲硝唑含量 ,并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 口腔给药后 ,0 .5 h血清中即可测得甲硝唑 6 .88μg/ml,说明甲硝唑可经口腔粘膜吸收。血清药 -时曲线拟合表明符合一级吸收一室模型 :C=10 .1419(e- 0 .43 3 7t- e- 1 0 .2 571 t) ,处理后的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为 :A=10 .144 9μg/ml;Ke=0 .4337h;Ka=10 .2 5 71h;L ag time=0 .3770 h;t1 / 2 (ka) =0 .0 6 76 h;t1 / 2 (ke) =1.5 984h;T(peak) =0 .32 2 0 h;C(max) =8.44 96 μg/ml;AUC=2 2 .40 43μg/(ml·h) ;CL/F(S) =1.42 93mg/(kg· h) ;V/F(C) =3.2 936 (mg/kg)。结论 甲硝唑可经口腔粘膜吸收进入血液。鉴于甲硝唑的遗传毒性作用 ,建议禁止或限制将甲硝唑加入口腔卫生用品中 ,以免人们长期接触产生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