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理韧性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国心理韧性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安徽省某理工院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350人和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97人的儿童期虐待水平、心理韧性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定,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受虐待水平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Z=-2.696,P=0.007)且心理韧性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Z=-3.267,P=0.001);心理韧性与儿童期虐待、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均呈负相关(r=-0.279,P < 0.001,r=-0.247,P < 0.001),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呈正相关(r=0.280,P < 0.001);儿童期虐待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直接效应为0.247,通过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9.02%。 结论  心理韧性在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对有留守的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进行以提高心理韧性水平为主要目的干预活动,进而提高他们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大学4,040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期遭受的虐待中报告率最高的是躯体忽视(36.3%),其次是情感忽视(21.5%)、性虐待(17.2%)、躯体虐待(12.1%)、情感虐待(6.6%)。大学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均分分别为:隐匿身份(1.79±0.82)分、网络言语欺凌(1.54±0.64)分、网络伪造欺诈(1.49±0.64)分。经t检验,男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高于女生,父母离异的学生高于父母未离异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独生子女遭受的网络言语欺凌均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儿童期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躯体忽视经历是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会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随着受虐待程度的增加,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严重程度也会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方法 随机整群抽样广州某大学大一和大二的学生800名,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进行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757份,有效率为97.2%。有虐待经历大学生占被调查大学生的30.9%;男生及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更易受到虐待(P<0.05),虐待经历与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户籍所在地、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及是否单亲家庭无明显关联;遭受虐待的大学生PTSD总分及5个因子分均高于未遭受虐待者(P<0.01),其中,>90%受虐者认为创伤事件对精神有不同程度的打击,近80%的大学生表现出学习或工作受到影响、注意力不集中、看到或听到与事件有关的事情担心事件再度发生。结论 有虐待经历的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5.
刘珏  郭年新  麻超 《现代预防医学》2018,(10):1783-1786
目的 考察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并分析安全感和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安全感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677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有47.7%的大学生在儿童期至少经历过一种类型的虐待,有无虐待经历的大学生在安全感、拒绝敏感性和抑郁症状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74, P<0.001; t = -4.85, P<0.001; Z = -4.78, P<0.001);儿童期虐待直接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 = 0.48(0.39~0.57), P<0.001];安全感和拒绝敏感性在儿童期虐待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β = 0.21(0.14~0.28), P<0.001; β = 0.04(0.01~0.06), P<0.05; β = 0.02(0.01~0.03), P<0.05]。结论 儿童期遭受过虐待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儿童期虐待可以通过降低大学生的安全感并提高拒绝敏感性进而增加大学生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类型对青少年焦虑、抑郁影响的相对效应及其性别差异,为经历虐待以及焦虑、抑郁的青少年开展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重庆市2所中学6 228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星调查,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以及焦虑、抑郁情况.采用相对权重分析不同虐待经历对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影响及其性别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的发生率为31.27%,受虐组在心理韧性总均分及其各个维度上得分均低于非受虐组(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及其各个维度上得分高于非受虐待组(P0.001);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均分及各个维度与心理韧性均分及各个维度均显著负相关(P0.01);大学生儿童虐待均分及各个维度与攻击性均分及各个维度均显著正相关(P0.01);心理韧性均分及各个维度与攻击性均分及各个维度均显著负相关(P0.01)。结构模型方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心理韧性在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22.33%。结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能够正向直接预测个体的攻击性,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预测个体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干预研究及有效降低心理虐待经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提供参考.方法 以随机整群抽取的黑龙江某高校553名大学新生为被试,运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异常自我图式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及“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异常自我图式和情绪智力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中起中介作用(χ2/df=3.82,P<0.01,RMSEA =0.06,C FI=0.93,TLI=0.91,SRMR=0.04).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异常自我图式作为中介效应的95%CI值为-0.164-0.009,情绪智力作为中介效应的95%CI值为-0.126~-0.004,前者路径的中介效应大于后者.结论 异常自我图式和情绪智力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大学生适应性之间多重中介作用显著,故可以从改变负性认知及提高情绪智力2个方面对儿童期心理虐待大学新生进行干预,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了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涵义及其特点,重点分析了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大学生社交焦虑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希望可以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有关参考,进而促进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李娇  乔娟  周勤  朱相华 《中国校医》2022,36(10):724
目的 探讨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危险行为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3所高校2 371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Amos 7.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929名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危险行为总发生率为92.2%,高于1 442名无儿童期受虐待者的 89.3%(χ2=5.622,P=0.018),其中熬夜(30.2% vs 20.0%)、有害物质使用(23.6% vs 15.3%)、自杀自伤意向(12.2% vs 5.6%)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228、25.905、32.230,P<0.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儿童期虐待对人格、焦虑抑郁、生活事件有直接影响(β=0.335、0.142、0.273,P<0.001),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0.05);人格、焦虑抑郁对危险行为有直接影响(β=-0.615、0.609,P<0.001);人格对生活事件、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453、0.742,P<0.001);生活事件对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107,P=0.004),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 >0.05)。结论 人格特质、应激压力、焦虑抑郁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影响效应,对大学生的危险行为进行干预时需注意儿童期受虐待经历的不良影响,减轻应激压力,舒缓焦虑抑郁情绪,重塑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发生情况及童年期被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7所大学的1 130名大学生进行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1 130名大学生中50.8%最近一年有过恋爱经历,其中遭受和实施恋爱暴力的比例分别为16.9%和11.1%。遭受肢体暴力、情感虐待和性暴力的比例分别为14.1%、10.6%和9.9%,实施肢体暴力、情感虐待和性暴力的比例分别为8.0%、7.1%和3.7%。有509名(45.0%)大学生在童年期曾有被父母虐待的经历,其中被用力徒手打、用物品打、在其他人面前遭到羞辱和目睹父母打架或父母打兄弟姐妹的比例分别为41.6%、24.9%、13.1%和24.5%。具有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大学生遭受和实施恋爱暴力的比例均高于童年期没有被虐待经历的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大学生恋爱暴力问题不容忽视,童年期遭受父母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童年期创伤与知觉压力对青少年焦虑性抑郁障碍(ADD)的影响,为青少年ADD的临床心理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1月首发入住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120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焦虑/躯体化因子得分分为焦虑性抑郁障碍组(ADD组)和非焦虑性抑郁障碍组(nADD组),每组各60例。分别运用HAMD17、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测量抑郁水平、童年期创伤和知觉压力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ADD组童年期创伤与知觉压力对焦虑性抑郁的影响模式。结果 1)ADD组与nADD组在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受教育年限及抑郁病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DD组HAMD17总分、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虐待、童年期创伤总分、紧张感、失控感及知觉压力总分高于nA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8、11.374、5.333、4.080、7.796、8.829、11.854、13.276,P<0.01);3)ADD组HAMD17总分与童年期创伤总分、紧张感、失控感及知觉压力总分呈正相关(r=0.415~0.590,P<0.01);ADD组童年期创伤总分与紧张感、失控感及知觉压力总分呈正相关(r=0.306~0.390,P<0.01);4)ADD组知觉压力对焦虑性抑郁有直接路径影响效应(β=0.81,P<0.001),童年期创伤通过知觉压力对焦虑性抑郁有间接路径影响效应(β=0.567,P<0.001)。结论 焦虑性抑郁障碍青少年存在较多的童年期创伤经历和较高的知觉压力水平,知觉压力对焦虑性抑郁不仅具有直接影响,而且在童年期创伤对焦虑性抑郁的影响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焦虑障碍诊断的稳定性及与症状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信阳平桥区2所中心小学3~6年级5233名7~13岁学生为调查对象,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SDQ)进行儿童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s AD)的筛查,对阳性学生用儿童和青少年发育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青少儿版)诊断,查出101例焦虑障碍患儿(AD),其中86例参与随访,对其进行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测量,并分别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进行诊断和量表测量,依据是否自愈分为自愈组和持续组,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症状与诊断变化之间的交互影响及焦虑症状不同时点的变化趋势。结果 73例患儿完成基础和2次随访诊断和量表测量;2次随访中分别有45、50例患儿自愈,自愈率为61.64%、68.49%,自愈与性别(随访1:男生23例,女生22例,P>0.05;随访2男生26例,女生24例,P=0.982)、年龄[随访1:(10.33±1.36)岁;随访2:(10.44±1.40)岁]无关联;症状部分,AD诊断与焦虑症状分趋势之间均有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但持续组[基线:(30.05±13.43)分;随访1:(22.52±10.02)分;随访2:(22.62±7.38)分]和自愈组(基线:(27.40±11.62)分;随访1:(19.88±7.32)分;随访2:(17.61±5.54)分]之间的焦虑症状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结论 儿童焦虑障碍诊断的稳定性低,缺乏临床效力。  相似文献   

14.
郭黎岩  陈晨 《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1):1453-1456
目的 了解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与攻击性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儿童期性虐待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4年10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辽宁省3所大学的999名在校学生进行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和攻击性问卷(AQ-CV)调查。结果 儿童期性虐的检出率为22.62% (226/999);男生儿童期性虐待得分(1.744±0.894)分,明显高于女生的(1.419±0.7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受虐组心理韧性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低于非受虐组,且除情绪控制维度外,受虐组攻击性均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非受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与心理韧性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攻击性均分及各维度得分呈明显正相关(P<0.01);心理韧性均分及各因子得分与攻击性均分及各维度得分呈明显负相关(P <0.01)。儿童期性虐待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攻击性(γ=0.38,C.R.=10.01,P<0.001)。心理韧性在儿童期性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1599,占总效应的42.08% 。结论 儿童期性虐待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的攻击性,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我国在校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睡眠障碍的差异。方法 筛选2005年—2019年之间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睡眠障碍率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Stata/SE 12.0和R 3.6.1),Egger's和Begg's检验进行发表偏倚检测,逐一排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10篇文献入选Meta分析,医学生3 670例,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9.64%(95%CI 22.51%~37.30%);非医学生6 514例,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2.51%(95%CI 15.90%~29.88%),Meta分析表明医学生的睡眠障碍率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RR=1.30,95%CI 1.08~1.57,P=0.005)。Egger's检验(t=-0.31,P=0.766)和Begg's检验(z=1.43,P=0.152)提示纳入文献无明显偏倚,逐一排除法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是稳定的。结论 医学生睡眠障碍率高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17.
儿童社交恐惧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交恐惧症是指在社交场合产生强烈的恐惧,过分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负性的评价,并且存在逃避行为.尽管此症在儿童中非常普遍,但是大多数研究却集中于成人.该文将从流行病学、病因、诊断与治疗方面对儿童社交恐惧症在近年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对大学生网络依赖心理进行分析探讨对策,认为大学生网络依赖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大学时期特殊的心理需要、情感宣泄渠道的缺失、被动应激和人格特质.并依其成因提出大学生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建立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学校要为大学生营造宽松的成才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