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SARS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和预防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3,他引:19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择某综合性医院3~4月份收治和医院感染的SAR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发病所在科室的流行病学侦查。结果 (1)流行病学特点:时间分布在3月中旬和下旬有两个发病高峰,地理分布:发病病例主要集中住院大楼西单元的5个楼层的4、5号病房,人群分布:住院患者多年龄较大且合并较严重的基础病,而受染的医护人员以工作在一线的中青年为主;(2)输人性病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第一代传染源,医院内继发传染的住院者和医护人员是进一步扩散蔓延的第2批传染源;(3)研究发现近距离空气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本次SARS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同时还提示:存在气溶胶经病房排风系统垂直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4)控制隔离传染源、加强病区通风换气和定时消毒、关闭空调新风系统、医护人员加强防护等各项措施采取后,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医院感染是SARS流行初期的主要形式,该院医护人员的受染方式前期以医院内传染为主,后期以门急诊窗口岗位受染较为突出,通过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SARS医院感染是可控可防的。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播链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SARS传播规律及发病特点,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北京市统一的非典型肺炎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的调查表逐一对病例和密切接触进行调查。对出院病例进行随访。利用SPSS ll.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首例患A感染SARS后,引起与其有过接触的家人和医务人员8人发病(第二代),这些患又引起第三代5人发病。同与患A的接触情况看,第二代发病的患均与患A有近距离密切接触。接触时间越长越容易感染。本传播链病例发病的病程:潜伏期平均5d;发病到首诊时间平均3d;首诊到确诊时间平均10d。结论 SARS传播为近距离飞沫传播,密切接触发病与接触时间有关,发病到首诊的时间对控制传染源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病人的流行病学,明确其感染、传播和持续的过程及变量,为制定恰当的公共关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探讨流行病学的某些因素与临床病情轻重及转归的关系。方法 用回顾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入院的109例SARS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109例SARS病例潜伏期为2~14天,平均为6.9±2.8天。有66.0%的患者与原SAR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明确传染他人,呈家族及医务人员聚集现象。传播途径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结论 ARS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死亡率较高,但是切断传染源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4.
一起院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的传播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一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分析造成院内感染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控制院内SARS感染提供可借鉴的资料。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通过座谈了解,查看病案和感染现场调查相结合进行追踪和个案调查。绘制传播链说明本次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描述发病时间分布、接触史和接触方式。结果:传染源为1名输入性病例,与该案例传播相关接触者54人,发病5人,总罹患率为9.26%。其中指征病例传播了1例和这名二代病例又传播了4例续发病例,其传播过程可以用清晰的传播链加以描述;此5例病例均与前代病例的症状期有密切接触史,发病潜伏期长,潜伏期平均10d以上;后对在症状期所有接触者进行隔离,无发病。结论:本案例中所有续发病例都有与症状期病例明确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史,但密切接触者并非全部发病;病原体传播与环境条件有关;急诊科护士是SARS感染高危人群;院内SARS感染可防可制。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是一种新发的人类传染病,经研究确认病原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中国的首例病例由广东省报告,而后迅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现。传播途径主要以近距离飞沫通过呼吸道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为此,从流行病学、病原学及口岸预防与控制策略方面对SARS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1起输入性传染源引起医院SARS暴发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一起输入性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传染源引发的医院SARS暴发进行调查,了解其流行特点和规律,探讨流行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SARS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座谈、查阅病案和查看感染现场,描述整个感染传播过程和各因素与发病间的关系,以图例和表格方式表达。结果驻军某医院急诊科3月18日接诊1名发热患者,并留观治疗3d。4月2日为其护理治疗的该科男护士发病,其后8~16d内该科相继有4名女护士发病,科内员工罹患率21.74%(5/23),医护人员整个感染过程可见清晰的传播链,感染与无防护密切接触、室内小环境空气质量差有关。发病潜伏期平均10d以上,平均病程49.4d。经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后,发病停止。结论本次医院SARS的第1代传染源为输人性;急诊科护士是感染的高危人群;无防护近距离密切接触是SARS的主要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7.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预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前国内、外不少地区出现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已引起 WHO及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有关 SARS的病原体 ,专家认为可能是衣原体、冠状病或是呼吸道副粘病毒科病毒的变异病毒珠 ,但至今尚未完全确定。 SARS的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人 ,通过呼吸道分泌物 ,经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目前 ,大部分 SARS发病者是患者密切接触者 ,其中医务工作人员占相当高比例 ;感染发病的老人、儿童病情重、愈后差、危害大。医院既是易感人员集中的地方 ,又是最易被病原体污染、人员被感染的场所。因此 ,加…  相似文献   

8.
一起院内SARS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一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医院感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确定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分析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点 ,为预防和控制院内 SARS感染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 ,通过座谈了解 ,查阅病案和感染现场调查相结合进行追踪和个案调查 ;描述本次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和不同接触方式与感染发病的关系 ,并以图例和表格方式表达。结果 本次医院感染急诊科员工在 2 0 0 3年 4月 2日~ 18日 16 d时间内共发生 SARS患者 5例 ,罹患率为 2 1.74 % ,整个感染过程形成清晰的传播链 ;感染人群全部为护士 ,男女之比 1∶ 4 ;发病潜伏期长 ,潜伏期平均 >10 d;病程长 ,自发病到痊愈出院平均为 4 9.4 d;后对在症状期所有接触者进行隔离 ,无发病。结论 本次医院感染首例传染源为输入性 ;无防护近距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 ;急诊科护士是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SARS患者密切接触者发病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SARS密切接触者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已有的SARS疫情及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现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北京市5个区县的2195个密切接触者中,转归为病例138例,罹患率为6.3%。与病例为同事、同学关系,罹患率仅为0.36%。家务待业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为最高(15.33%),接触地点在家和医院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为31.71%,接触地点在学校密切接触者罹患率为0.77%。而接触地点在工作单位的密切接触者459名中,无一例转为病例,罹患率为零。结论 密切接触者发病的影响因素与患者接触时间、接触程度与频率、接触地点、隔离方式、时间及密切接触者的年龄等有关。SARS的传播途径存在近距离密切接触传播及家庭聚集性感染。科学管理密切接触者是控制SARS疫情蔓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SARS的可能来源、流行特征、传播途径与预防对策。方法对广西的2起早期SARS案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北京某家庭SARS案例和报刊介绍的北京一宗SARS案例收集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用流行病学方法和因素分布理论结合免疫学原理对其传播链进行解剖分析和演绎推理。结果广西的两宗早期病例分别存在动物或野生动物接触史。4起爆发案例均呈家庭和特殊职业聚集性,其二代病例以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但也可能存在血传播和性传播。结论SARS很可能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除传播途径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外,显性感染者的潜伏期或隐性感染可通过性传播而形成隐匿传播。SARS的预防策略为禁止捕杀野生动物,加强疫情报告与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调查处理,同时做好医护人员防护和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以及切断隐匿传播途径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31,自引:13,他引:18  
目的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个新的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率高是其特点,探讨其有效防治问题是当务之急。方法 收集各种信息及现有医疗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医院感染医务人员主要由于接触门诊首诊或抢救严重SARS患者,病房感染主要由于患者间近距离接触,高年及免疫功能低下者与原有肝、心等基础病是高危人群;治疗重症SARS合理使用激素效果显著;预防主要是有效切断传染途径,保护高危人群。结论 把握一个环节:切断传染途径;保护两个群体:一线医务人员及住院高危人群;落实3个主要措施:有效的隔离;空气消毒;激素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SARS病例的传染性和传播特征 ,为控制SARS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调查表 ,用查阅病历、面对面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方式进行个案调查和线索追踪。按照接触方式分析传染源、接触关系和暴露后的危险性。结果 共追查到与本案例相关的密切接触者 115人 ,发病 2例 ,死亡 1例 ,总罹患率为 1.74 %。第二代病例死亡时间在密切接触者集中接触时间。无防护的密切接触者有被感染发病的危险性。SARS疫情经及时采取综合性措施得到控制。结论 本次SARS的感染来源于实验室。SARS接触过程中的医院聚集性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SARS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收治SAPS病人的9家医院的1645名医务人员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SARS流行期间医务人员工作场所通风良好、防护意识强、使用联体衣帽防护服装、使用一次性无纺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手消毒、使用非接触式洗手装置、避免疲劳nr减少SARS感染机会。结论 控制SARS有关的危险因素,做好医务人员的防护工作,对SARS的防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北京市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 10 91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临床诊断病例进行再次调查 ,了解其真实的流行病学史。方法 选择截止到 2 0 0 3年 6月 9日北京市全部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SARS临床诊断病例为调查对象 ,采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法进行相关项目的调查。结果 调查时间为 2 0 0 3年 6月 9~ 30日 ,结果显示 ,10 91例临床诊断病例中 15 9%的患者通过补充调查找到了与SARS患者的接触史 ;10 5 %的患者存在续发史 ;4 6 5 %的患者找到了医院内感染史。流行病学史综合判定结果显示 ,在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临床诊断病例中有 4 6 6 %的患者通过补充调查找到了可能的流行病学史。结论 通过以流行病学史为主要内容的补充调查 ,部分患者可以找到相应的感染来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和分析某医院住院部病房楼空气流向及其与排风管道分布的关系并探讨和验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医院感染可能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方法 在某医院住院部SARS输入病例所在病房卫生间燃放植物油熏香(示踪气体);为控制病房卫生间排风扇的开启、顶层抽风机的状态和病房新风系统等主要影响因素,共设计了6种实验状态。由4组实验员分别盲法到各楼层的4、5号病房采集、测量空气样本,并分别按10等分记分法评估其气味浓度。结果 在医院住院部8~13层的各病房均检测到示踪气体,在不同实验状态下,气体弥散的方向和浓度不尽相同。结论 医院目前的建筑结构和通风系统具备了病原体气溶胶自下而上经排风管道垂直传播的通道和空气动力学条件,示踪气体的分布与发病分布有一定的关联性。提示SARS存在气溶胶或其他载体形式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和证据,而在现有设施条件下,针对性的预防管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病原体经排风系统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天津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病学特征,对主要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病例报告表,全市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及病例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树状分布图,深入病房、家庭、社区、团体等对病例及接触者进行调查。结果:以发病时间计算,自2003年4月13日至5月8日,包括输入病例在内发病175例,发病率为1.9/10万,其中死亡14例,病死率达8.O%。整个流行过程不足1个月,流行特点:1例“超级传播者”直接或间接传染了全市94.3%的病例;呈现以A、B、C 3家医院聚集发病为特点的爆发性流行,占全市病例的68.6%,3家医院外的家庭聚集发病占全市病例的14.3%,同事间传播为2.3%,散发者为9.1%,这些散发者未造成接触者感染;早期医务人员发病较多,占总病例数的38.2%,流行全过程参加SARS救治工作的1975名医护人员的总感染率为3.4%;全部流行过程传染源明确,传染链清晰,全市仅3例患者未找到传染源,占病例总数的2%;在10例源头病例中仅“超级传播者”和另一病例传染了其接触者,其他传染源由于及时隔离未造成任何传播。结论:SARS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如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链并进行范围适当、及时有效的封闭及隔离措施,以科学的方法提高全民的警觉度,传染链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被切断,从而控制传播。  相似文献   

17.
SARS transmission among hospital workers in Hong Kong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espite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breakthrough transmission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occurred for many hospital workers in Hong Kong. We conducted a case-control study of 72 hospital workers with SARS and 144 matched controls. Inconsistent use of goggles, gowns, gloves, and caps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for SARS infection (unadjusted odds ratio 2.42 to 20.54, p < 0.05). The likelihood of SARS infection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amount of 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perceived to be inadequate, having <2 hours of infection control training, and not understanding infection control procedur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the case and control groups in the proportion of workers who performed high-risk procedures, reported minor protection equipment problems, or had social contact with SARS-infected persons. Perceived inadequacy of 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supply, infection control training <2 hours, and inconsistent use of 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when in contact with SARS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SARS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8.
The epidemic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n 2003 highlighted both short- and long-range transmission routes, i.e. between infected patients and healthcare workers, and between distant locations. With other infections such as tuberculosis, measles and chickenpox, the concept of aerosol transmission is so well accepted that isolation of such patients is the norm. With current concerns about a possible approaching influenza pandemic, the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via infectious air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describe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1) the generation of an infectious aerosol, (2) the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droplets or droplet nuclei from this aerosol, and (3) the potential for inhalation of such droplets or droplet nuclei by a susceptible host. On this basis,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to improve the control of aerosol-transmitted infections in hospitals as well as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future isolation faci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