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了解忠县疟疾防治措施效果,为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忠县1950~2011年疟疾疫情及防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忠县疟疾年均发病率,1950~1958年为2122.54/10万,1959~1962年为103.57/10万,1963~1975年为28.54/10万,1976~2002年为4.64/10万;1979~2002年各年发病率均低于10/10万,输入性病例占69.35%;2003~2011年11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疟疾的流行程度和流行特点,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相结合但各有侧重点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于1981年达到基本消除标准,2005年达到消除标准。[结论]忠县疟疾防治措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索绍能  陆池 《职业与健康》2015,31(7):972-975
目的总结三都水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都县)疟疾防治策略和措施,评价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将三都县1955—2013年历年的疟疾防治总结、各类报表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回顾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55年三都县疟疾发病率为1 133/万,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2009—2010年发病率已控制在1/万以下,发病率均未超过5/万。2011、2012和2013年已经连续3年无病例。结论三都县已经达到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GB 26345-2010)》标准,三都县59年来的防治策略和综合性抗疟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和分析不同流行阶段和时期抗疟策略和措施对降低疟疾发病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整理襄阳市襄州区1951-2013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襄州区63年间共发生疟疾病例917 068例,年均发病率为143.91/万。疟疾流行阶段年均发病率为352.55/万;疟疾控制阶段年均发病率为11.81/万;疟疾消除阶段(期)年均发病率为0.09/万。不同阶段年均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 393984.77,P<0.01)。结论不同流行阶段流行因素及防治策略和措施不同,对降低疟疾发病率的效果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梅州市疟疾流行特征和防治历程,总结防控效果,应对新的挑战。方法收集梅州市1950~2018年疟疾流行及消除疟疾资料,对疟疾的流行情况、历年来疟疾防控措施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950~2018年梅州市累计报告疟疾985 224例,死亡203例。经历了建国初期暴发与控制的阶段(1950~1959年)、疫情反弹和综合性防治阶段(1960~1979年)、监测流动人口和防控输入性疟疾的阶段(1980~2009年)、全面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8年)等四个防治阶段,逐步控制疟疾的流行和传播,1958年疟疾发病率下降至1%以下,1965年下降至1‰以下,1986年起控制在1/万以下,2005~2018年未出现本地感染病例。2015年到达消除疟疾目标。结论梅州市已基本消除疟疾,但疟疾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仍面临输入性疟疾的持续性挑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忠县疟疾防治措施效果,为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忠县1950~2011年疟疾疫情及防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忠县疟疾年均发病率,1950~1958年为2122.54/IO万,1959~1962年为103.57/10万,1963~1975年为28.54/lO万,1976~2002年为4.64/10万;1979~2002年各年发病率均低于10/10万,输人性病例占69.35%;2003~2011年11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疟疾的流行程度和流行特点,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相结合但各有侧重点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于1981年达到基本消除标准,2005年达到消除标准。[结论]忠县疟疾防治措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简阳市疟疾防治策略、措施和经验,评价防治效果。[方法]将简阳市1950~2006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监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1950年简阳市疟疾发病率为104.9/万,通过采取综合性抗疟措施,从1993年至2006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并且所有乡镇发病率均低于5/万。[结论]简阳市已经达到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该市57年来的防治策略和综合抗疟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南平市疟疾防治过程采取的防制措施,研究此项工作措施的科学意义。方法收集南平市1950年至2014年各阶段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历年发病率资料进行研究。结果经过1950—1966年抗疟技术探索、1966—1979年控制疟疾流行、1980—1987年区域联防和1988—1995年基本消除疟疾实践,从1996年开始,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2000—2009年巩固监测和2010—2014年消除疟疾,2014年通过了省卫生厅的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论6个阶段的实践证明,在不同时期分别采取的以传染源治疗为主、消灭按蚊媒介为主以及后期以流动性人口输入性病例管理为主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科学有效,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宜州市1950~2010年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全市各乡镇卫生院1950-2010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该市20世纪50年代疟疾发病率为132.40/万,是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流行区,并有疟疾死亡病例.60年代后期未发现三日疟病例,发病率为30.11/万.70年代下降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海宁市1950 - 2018年疟疾的流行特征,为海宁市今后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海宁市疟疾疫情数据、报表等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50 - 2018年海宁市共报告疟疾病例95 36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54.3/10万,死亡病例27例。2007年为最后1例本地病例,2008年起海宁市无本地疟疾感染病例报告,均为输入性病例。海宁市流行高峰分别在1954年和1960年出现,发病率分别为2 481.02/10万和7 219.20/10万,1977年第2个流行周期结束,发病率为17.91/10万。除在1963 - 1964年2年间发现过50例恶性疟病人和2014年后报告的6例病例为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外,其余均为间日疟,恶性疟病例占全部病例的0.06%。中华按蚊是我市疟疾传播媒介。结论 海宁市近年来疟疾的流行特征以输入性疟疾为主,在今后的疟疾防控工作中要抓好以输入性传染源监测为主的疟疾防治工作,加强疟疾病情的动态监测,持续开展疟疾健康教育和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巩固消除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大邑县疟疾防治效果,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50-2006年大邑县疟疾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对疟疾防治效果的相关因素及防治的演变过程进行全面剖析.结果 疟疾发病率随防治进程逐渐下降,1950、1960、1970年代疟疾发病率分别为456.00/10万、264.37/10万、181.16/10万,1996年降至10/10万以内,防治效果明显.结论 大邑县的疟疾防治已达到基本消除标准,除长期的综合防治外,当地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自我防病能力的增强也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的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的发病和流行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50—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5 581例,死亡1例(为1950年报告),年发病率介于0~49.00/10万之间;流行可分为散发期(1950—1973年,年平均发病率0.12/10万)、暴发流行期(1974—1987年,年平均发病率15.16/10万)、低水平流行期(1988—2003年,年平均发病率1.68/10万)和流行反弹期(2004—2011年,年平均发病率4.82/10万)。发病呈现2个季节性高峰,第1个高峰(秋季高峰)发生在11—1月(发病构成比35.4%);第2个高峰(春季高峰)略低于第1个高峰,发生在4—6月(发病构成比28.9%),2个高峰分别与学校秋季学期及春季学期时间基本一致。共发生3次大规模的猩红热重点地区暴发疫情,第1次发生在1974年汕头市,共1 712例,年发病率为484.02/10万,<15岁学生儿童发病占90.5%;1984年该地区再次发生猩红热暴发,共发病360例,年发病率为80.62/10万,<15岁学生儿童占91.4%;1987年阳江县闸坡镇发生猩红热暴发流行,共发生病例690例,5~9岁组学生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占14.6%。2004—2011年广东省流行情况有所反弹,其中2011年发病数居前4位的地市分别为深圳市(758例)、广州市(265例)、佛山市(117例)和东莞市(109例),4个地市2011年发病数均比2004—2010年平均发病数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深圳市(上升422.7%);2011年托幼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于2004—2010年有所上升,学生发病构成比则有所下降(P<0.01)。结论 1950—2011年广东省猩红热的发病流行周期波动模式为高发—低发相间,每一周期持续时间约15~20年;2004年以来发病反弹,特别是2011年上升明显,提示广东省今后几年可能会继续处于猩红热高流行期;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总结深圳市1980—2011年疟疾流行特点,为深圳市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所采用的资料来自深圳市历年疟疾防治总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深圳市1980—2011年疟疾流行病学特征。血检是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发热、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进行采血涂片检查;居民原虫率采用血检的方法,对居民携带疟原虫情况进行调查;子孢子自然感染率调查采用以人为诱饵,定点定时做通宵(晚8时至次日早晨8时)捕蚊,并对按蚊进行唾液腺解剖。结果 1980—2011年深圳市累计共报告疟疾病例41 680例,其中,间日疟41 567例,输入性恶性疟53例,未分型60例;年平均报告疟疾病例1 303例,年平均疟疾发病率35.63/10万。其中1984年报告疟疾发病最多,为7 427例,年发病率最高,达1 833.37/10万;2006年报告疟疾发病最少仅18例,年发病率最低,为0.24/10万。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6—10月份报告疟疾病例28 796例,占总病例数的69.09%(28 796/41680)。男女性别比为13.67∶1。在报告疟疾病例41 680例中,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5岁年龄组,共报告疟疾病例34 030例,占总病例数的81.65%。对1984—2000年外来流动人口8 714例病人的职业调查结果显示,疟疾病例以从事建筑工人为最多,占调查病例数的28.55%(2 488/8714),其次为烧砖工人、种养工人,分别占17.33%、16.64%。1980—2011年,全市共血检1 401 536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38 579例次,平均阳性率为2.75%。1980—1998年间,居民原虫率调查共血检39 941人次,检出阳性823例次,平均阳性率为2.06%。1985、1987年深圳市嗜人按蚊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54%(3/554)、0.35%(3/862)。结论深圳市1980—2011年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20~45岁年龄组、建筑工人是疟疾的好发年龄和职业;近几年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疫情平稳。深圳市30多年的疟疾防治经验证明,只要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疟疾防治工作领导,采取控制传染源和防制传疟媒介等有效的防治措施和策略,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和疟疾病例的输入而引起疟疾大流行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湖南省疟疾流行规律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消除疟疾策略及措施。 方法 对湖南省历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 结果 湖南省曾发生过3次疟疾大流行,1954—1956年、1962—1965年和1971—1973年,发病率分别为87.45/万~156.04/万、39/万~ 58.98/万和44.46/万~69.51/万,通过及时调整防治策略和措施,大多数地区疟疾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通过不断地落实各项疟疾防治策略和措施,疟疾发病率持续稳定在1/10万以下。2010年湖南省报告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病例后,已连续多年未报告本地感染病例。至2016年,全省122个县(市、区)和14个市(州)均通过了消除疟疾的县级考核和市级评估,2020年通过国家评估达到消除疟疾的标准。 结论 湖南省经过多年疟疾防治,保持连续11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降低本地再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四川省攀枝花市疟疾防治历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疟疾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50—2014年疟疾防治资料,对不同年代发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攀枝花市疟疾疫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严重,1965年盐边县疟疾发病率为841.2/10万;米易县655.9/10万。经防治发病率逐步下降。到1989年该市已连续10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达到国家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2005年出现最后1例内源性疟疾病例。2000—2010年由到疟区务工人员引发138例输入性病例,2007年发病率达1.86/10万。2014年初通过省级验收,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攀枝花市2014年初已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但发生外来疟疾疫情的风险将持续存在。流动人口疟疾防控是工作重点,应持续开展蚊媒监测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淮安市疟疾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淮安市2007—2011年疟疾血检年报、网络直报、个案调查及"三热"病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淮安市2007—2011年共发生309例疟疾病例,其中间日疟215例,恶性疟93例,卵形疟1例,年发病率为0.67/10万。2007—2011年流动人口疟疾发病按年份所占比例依次为19.01%、27.59%、30.91%、70.9%和93.33%,呈逐年上升趋势。实验室血检发热病人263 925人,本地血检阳性率0.01%;外来人口阳性率0.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3,P<0.01)。结论开展对"三热"病人的监测是控制疟疾传播与流行的主要措施,流动人口是淮安市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5种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防治疾病提出建议和对策。方法采用SAS 9.3分析软件对2005—2013年江苏省疾病信息系统中监测病例数据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江苏沿海地区5种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恙虫病(0.810/10万)、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0.727/10万)、疟疾(0.367/10万)、乙脑(0.051/10万)和登革热(0.002/10万);HFRS和恙虫病是沿海地区报告病例数最多的疾病,病例分别主要集中在苏北的连云港和盐城,HFRS呈秋冬季和春季2个发病高峰,恙虫病呈明显的秋冬季单峰分布。疟疾2011—2013年发病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以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为主,夏季病例最多;乙脑和登革热发病率一般较低,呈高度散发,乙脑病例多发生在夏季,登革热基本为输入性病例,全年均有发生可能。结论江苏沿海地区2010年前虫媒传染病总体年均发病率呈现波动式发展,但2011—2013年疫情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尤其是恙虫病、HFRS和疟疾发病率一直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永康市1950-2013年疟疾流行概况,总结疟疾防治经验,评价疟防成果,分析消除可能性.方法 回顾永康市64年来疟疾防治历程,阐述不同年代和不同发病时期所采取的防制措施、成效及经验教训.结果 永康市20世纪80年代前间日疟高度流行,最高年发病率达74.09/万,1987年后发病率基本控制在1/万以下,1989年达到基本消灭后进入监测阶段,疟疾疫情稳步下降,疟疾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多,但未发生输入性继发病例,2009年后疟疾发病率基本控制在0.1/万以下.其防制过程可分为重点调查及防治试点研究、控制流行、降低发病率、巩固防治成果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结论 64年来的防治经验为消除疟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仍须大力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疟疾发现能力,坚持多部门协作,及时发现患者并有效处置,从而达到消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宜春市1950—2015年法定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为宜春市制定相关卫生政策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5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建立疫情数据库,对法定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宜春市1950—2015年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3种,累计发病397288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98.97/10万.常见病种发病率分别为疟疾787.58/10万、麻疹269.99/10万、痢疾207.11/10万、肝炎66.29/10万、百日咳39.51/10万.2000—2015年全市报告发病率居前五位的病种分别为肝炎(81.43/10万)、肺结核(70.72/10万)、痢疾(27.54/10万)、淋病(10.16/10万)、梅毒(9.83/10万).结论 该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大幅下降,尤其是国家免疫规划相关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下降更为显著,同时实现无脊灰状态.应继续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建立健全新发传染病监测系统,提高反应能力,加强信息共享与风险沟通.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粤桂琼联防区广西8市县2009-2011年疟疾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为调整疟疾监测和控制疟疾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8市县2009-2011年疟疾疫情资料和监测数据,分析评价疟疾流行和防治效果。结果 2009-2011年,8市县疟疾发病率分别为0.01/10万、0.04/10万和0.23/10万,2010年发病率比2009年上升300%,2011年发病率比2010年上升475%,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常住人口发热患者血检40 379人次,未检出本地感染疟原虫阳性;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19 992人,疟原虫阳性率0.08%。结论广西本地传播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流动人口输入疟疾导致发病率上升。落实流动人口疟疾监测和管理措施,防止输入性疟疾传播,才能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952-2015年宛城区疟疾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疟疾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阅收集我区历年来疟疾防治资料,包括疫情报告、各乡镇卫生院疟疾诊断、治疗及文史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宛城区疟疾发病率由1952年的91.89/万下降到2015年的0/万,最高为1970年的发病率高达4 555.83/万,从2011年连续5年无本地新发疟疾病例,达到了消除疟疾的标准。结论宛城区经过六十多年疟疾防治,保持连续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从2010年开始出现输入性疟疾病例,须加强对疟疾高流行区外出人员的管理,巩固消除疟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