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ARDS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肺间质和肺泡的水肿,肺泡和小气道的陷闭;病变的分布有一定的重力依赖性,即下肺区和背侧肺区病变重,上肺区和前侧肺区病变轻微,从前部到背部分为正常、陷闭和实变三部分,三者比例约为30%~40%、20%~30%、30%~40%.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肺内静-动脉分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现就其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策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系多种原发疾病如休克、创伤、严重感染、误吸等疾病过程中发生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弥漫性肺损伤,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和肺泡群萎陷,导致肺内血液分流增加与血流比率失衡,临床表现为严重的不易缓解的低氧血症和呼吸频数、呼吸窘迫。我国于1988年在广州召开第二届ARDS专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顺应性下降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起病急骤,发展迅猛,病死率高达40%~70%[1]。  相似文献   

4.
细胞因子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病症,指由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和误吸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出现以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导致的肺水肿、肺内微血栓形成为病理特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和顽固低氧血症的综合征。肺部炎症反应是ARDS的主要特征,细胞因子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指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时,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以肺容积减少、顺应性下降、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学特征,发病率为59,10万[1].各种治疗如反比通气、高频振荡通气、俯卧位通气或液体通气、吸入NO或支气管扩张剂、后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使ARDS治疗得到进展,但其病死率仍为30%~50%,肺源性或非肺源性导致的ARDS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  相似文献   

6.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是血管内液渗透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引起大量肺水形成高通透性水肿所致。肺水肿形成是其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文章根据近年病理生理进展,从效应细胞的反应失调,凝血-纤溶系统改变,炎症反应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急性呼吸衰竭。在致病因子作用下,造成肺血管内皮和肺泡的损害,致肺间质水肿。肺泡或(和)肺血管内皮受损后,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透明膜和血性液充斥,引起小片肺不张,后期有肺实质纤维化、微血管闭塞等改变。2000年6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严重胸外伤并发ARDS 30例,现将其诊断与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前关于肺纤维化、肺气肿及成年人呼吸窘迫症(ARDS)等肺疾患的发病机理,在肺泡损伤与修复方面已有广泛研究。由于各种有害物质在对肺泡的作用途径、损伤程度及时间上有所差别,因此其病理改变也各不相同。例如在ARDS,因为肺泡血管内皮细胞首先受到损  相似文献   

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近40年来,对其发病状况的报道不一,但仍无证据能够表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降低。脓毒血症、多发性创伤和急性重症胰腺炎等仍是ARDS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多器官功能衰竭为AR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该病主要见于早产儿,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死率高达40%~70%[1]。目前治疗的重点仍是以纠正低氧血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