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期翻修方法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对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病例,采用二期翻修方法治疗:一期手术取出假体、清创,采用抗菌药物骨水泥临时占位,术后关节置管持续冲洗,加强抗感染治疗;二期手术取出占位物,再次清创、翻修关节。结果术后随访6~33个月,无一例感染复发;复查C反应蛋白、血沉,皆恢复正常;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采用抗菌药物骨水泥临时占位,感染控制后行二期翻修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手术部位早期感染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2年6月本院30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手术部位早期感染患者的术前、术后1、3 d外周血淋巴细胞相对数量的变化,用统计学方法将此类患者不同时间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进行两两对比,同时与对照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未感染患者)比较.结果:感染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在术后第1天、第3天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术后第1天与第3天外周血淋巴细胞之间的百分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q检验在同一格);对照组术后第1天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较术前亦有明显下降(P〈0.05),但术后第3天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较术前无明显变化(q检验在同一格).感染组术后第1天、第3天淋巴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术后淋巴细胞恢复的更慢.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手术部位早期感染者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且恢复缓慢.作为反映机体免疫状况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检测可以指导控制和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应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为该类患者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7月进行Ⅱ期翻修手术治疗的2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并将同期采用Ⅰ期翻修手术进行治疗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再次感染发生率和治疗前后的血沉、C反应蛋白及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再次感染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沉、C反应蛋白分别为(18.15±2.07)mm/h及(3.17±0.83)mg/L,均低于对照组,而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Ⅱ期翻修手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Ⅰ期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4.
降钙素原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检测价值.为降低术后感染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关节置换术并发生术后感染的24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关节置换术未发生感染的24例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的阳性率及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的阳性率分别为87.50%、95.83%、83.33%,含量分别为(8.97±0.56)μg/L、(9.12±0.43)mg/L、(134.56±11.84)pg/ml,均高于对照组,且深层感染患者高于浅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钙素原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检测价值较高,可作为了解该类手术患者感染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技术与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58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和16例人工全髋关节感染单侧翻修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58例(290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术后随访6~9个月,平均(7.2±0.3)个月,所有病例对手术效果主观评价满意,术后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本组16例人工全髋关节感染单侧翻修病例,均不同程度存在患髋关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局部皮温升高等临床表现.11例红细胞沉降率增高,13例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9例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升高,8例中性粒细胞升高,15例关节腔穿刺细菌培养阳性,所有患者行核素骨扫描均有假体周围浓集现象.经抗感染、病灶清除、关节腔引流治疗后,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对可疑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术前合理选择病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合理引流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抗感染、病灶清除、关节腔引流等措施能有效治疗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应用占位器植入、灌注冲洗术的观察要点和护理对策. 方法对12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行感染假体取出,病灶清除后占位器植入灌注冲洗手术的患者,进行心理分析、留置导管管理和有效的护理指导. 结果 12例患者术前均无发热、血像升高现象,C-反应蛋白和血沉均明显升高,与慢性炎症的特点吻合;该组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对预后信心不足,其中1例最为严重,经过耐心宣教及细心护理,使患者解除了恐惧,顺利通过治疗期;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抗生素长时间应用,1例出现耳毒性反应,1例出现颜面及下肢肿胀. 结论该组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在观察和护理患者时,分析患者需求,严格引流管管理,严密观察患者不良反应,使患者顺利通过治疗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脊柱后路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及诊治对策,以有效控制术后感染。方法选取2006年5月-2010年3月脊柱后路手术患者395例,按照其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探讨两组临床检验指标(血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及治疗效果差异,分析术后感染的诊治对策;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白细胞、血沉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术后临床检验指标2个月非感染组无明显变化,感染组患者均有升高,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感染组优18例、良20例,优良率74.5%,非感染组优147例、良158例,优良率88.7%,感染组治疗效果明显低于非感染组;感染组51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无复发感染,迟发型感染患者出现1例内固定松动,发生率6.25%。结论脊柱后路术后感染主要由创口挫伤出血、内固定不稳造成,患者多出现发热、化脓等症状,血白细胞、血沉及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增加;对于急性感染及迟发性感染患者分别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感染,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回顾性收集我院普通外科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246例,其中1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分析切口感染患者和不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感染的患者比较,感染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显著增高,白蛋白显著降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增高和白蛋白降低是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白蛋白降低、C反应蛋白增高是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个体化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2月-2018年4月人工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50例患者临床资料,将其作为感染组,同期同术式但术后未感染50例患者为未感染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找出感染可能影响因素。观察个体化治疗情况,对比二次治疗后各时点髋关节/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观察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经分析,既往接受骨折手术、翻修手术、有骨肿瘤、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可能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50例深部感染患者47例接受二期翻修,2例一期翻修,1例清创保留假体治疗,术后复发4例,其他46例感染控制理想;术后各时点,患者膝关节/髋关节功能均提高(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受诸多因素影响,临床应重视术前评估感染风险,并给予合理干预;局部组织炎症轻微,血沉、C-反应蛋白表达正常者,二期翻修是治疗金标准;急性感染者可采取抗菌药物+保留假体清创治疗;针对一般情况较好、感染轻微且有敏感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选择一期翻修。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提出预防性管理措施。方法 对2002年7月-2005年6月收治的587例施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同时每月对手术医务人员手、医护用具、术中层流手术间空气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 587例(632个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发生切口感染5例,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3例;深部感染4例,浅部感染1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79%。结论 加强手术室感染管理,层流设备应定期检测消毒、术后伤口充分引流、减少其他部位医院感染的发生等,是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