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贵州省家人和白族6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412名贵州省家人(男性217人,女性195人)和406名白族(男性171人,女性235人)的发形、发质、上眼睑皱褶、内眦褶、达尔文结节和耳垂共6项遗传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贵州省家人发形、发质、上眼睑皱褶、内眦褶、达尔文结节和耳垂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190 5、0.373 1、0.386 6、0.353 9、023 45、0.512 1,白族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036 4、0.590 7、0.434 1、0.388 1、0.386 1、0.417 0,两民族同一遗传性状间除上眼睑皱褶显性基因频率差异不明显外(P0.05),其余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民族不同性别间,除贵州省家人上眼睑皱褶显性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差异均不明显(P0.05),贵州省家人发形与发质,发质与耳垂、内眦褶、上眼睑皱褶,达尔文结节与内眦褶间呈明显正相关(P0.05),贵州省白族发形与耳垂,发质与达尔文结节,耳垂和上眼睑皱褶间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贵州省家人、白族发形、发质、上眼睑皱褶、内眦褶、达尔文结节和耳垂的遗传性状在两民族间分布各不相同,存在差异,且同一民族6项遗传性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白裤瑶人群12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白裤瑶人群部分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分布特征.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412名(男性208人,女性204人)白裤瑶人群的12对遗传性状进行调查,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计算出各性状的基因频率. [结果]白裤瑶人群卷舌、叠舌、前额发际、鼻尖、耳盯聍、拇指类型、中指毛、环食指类型、小指弯曲、鼻背侧面观、鼻孔形状和发型12对性状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2693、0.0717、0.1010、0.0258、0.0652、0.3120、0.1228、0.1242、0.5458、0.1567、0.4492和0.0171.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这些遗传性状对探讨白裤瑶人群起源、分化、演进以及与其他民族群体的渊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大理白族自治州彝族女性MTHFR、MTRR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为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及孕产妇疾病提供分子医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妇幼保健院进行孕检的彝族女性119例为研究对象。采集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提取基因组DNA,采用Taqman-MGB技术,进行MTHFR和MTRR基因多态性检测。统计分析大理地区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并与已报道地区进行比较。结果大理白族自治州彝族女性MTHFR C677T、A1298C等位基因频率与三亚黎族、南宁壮族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张家界土家族女性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MTRR A66G等位基因频率与三亚黎族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张家界土家族女性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MTHFR C677T、A1298C基因频率与恩施州利川土家族、思南土家族、延边朝鲜族、银川回族、张家界土家族、大理白族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三亚黎族和南宁壮族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RR A66G基因型频率仅与三亚黎族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大理彝族女性的MTHFR、MTRR基因频率分布有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威宁、黔西彝族,荔波瑶族以及荔波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10-819(IL-10-819)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500名不同民族研究对象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方法分析IL-10-819位点多态性.结果 贵州威宁彝族、黔西彝族、荔波瑶族及汉族人群的IL-10-819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别为:纯合突变型(TT)为40.74%、44.80%、34.30%、50.40%;杂合子(CT)为40.74%、49.50%、54.20%、43.00%;野生型(CC)为18.52%、5.70%、11.45%、6.60%;贵州威宁彝族、黔西彝族、荔波瑶族、荔波汉族IL-10-819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819基因型频率在黔西彝族、荔波汉族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基因启动子区-819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贵州汉、瑶、彝族的乙肝易感性相关;IL-10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乙肝易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贵州彝族、瑶族及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微卫星DNA聚合酶链反应分析IL-10基因启动子区IL-10.G和IL-10.R两个STR位点在少数民族及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并分析其与HB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IL-10.G与IL-10.R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各民族人群HBV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分布符合H-W遗传平衡定律(P>0.05),威宁彝族、黔西彝族、荔波瑶族及荔波汉族人群总体HBV感染率为67.00%,各民族感染率分别为51.85%、42.86%、79.52%及84.30%.IL-10.G与IL-10.R两个STR位点多态性在各民族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R多态性在各民族HBV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以及HBV自然清除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黔西彝族人群HBV感染组IL-10.G 459 bp(19CA)等位基因频率与非感染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荔波汉族人群HBV自然清除组IL-10.G 471 bp(25CA)等位基因频率与非感染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IL-10.G各等位基因频率在所有民族HBV感染组与自然清除组中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威宁彝族、荔波瑶族人群HBV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及HBV自然清除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分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G、IL-10.R位点多态性在贵州少数民族(彝族、瑶族)以及汉族中有不同的分布,IL-10.G可能与人群对HBV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黔南州育龄人群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基因携带状况,以便为地贫筛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15-2019年黔南州23 987名育龄人群采用红细胞指标检测(MCV和MCH)和血红蛋白电泳(HbA2) 分析进行地贫筛查,初筛阳性者行基因检测确诊,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育龄人群基因检出情况。 结果 23 987名育龄人群中,地贫基因阳性1 037例,检出率4.32%(1 037/23 987)。其中男性地贫基因检出率3.80%(376/9 893),女性为4.69%(661/14 094)。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x2=11.114, P =0.015);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壮族、侗族、毛南族、土家族、瑶族、仡佬族、彝族、回族、其他民族地贫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66%、5.95%、5.18%、7.24%、5.12%、2.95%、6.88%、2.43%、5.14%、1.34%、1.89%、2.81%、2.56%;黔南州地贫基因检出率排前三位分别是长顺县(4.69%)、惠水县(4.61%)和三都县(4.51%),基因型主要以--SEA/αα、βCD41-42/βN、βCD17/βN为主,占60.95%。 结论 黔南州育龄人群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率较高,具有性别、民族和县份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贵州某医高专学生ABO血型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玻片凝集法检测3434名医学生的ABO血型,对6个专业学生和人数大于50的民族的ABO血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汉、布依、侗、苗、土家、彝和仡佬族等7个民族和6个专业学生的ABO血型分布特点为O﹥A﹥B﹥AB,基因频率分布特点是r﹥p﹥q。均具有较高的O型频率。[结论]结果提示:(1)该校学生ABO血型具有南方人的血型分布特征;(2)可能与他们的性格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数据分析与讨论,获得百色地区壮族孕龄女性叶酸代谢关键酶基因MTHFR(C677T,A1298C),MTRR(A66G)位点多态性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4月在该院进行叶酸代谢障碍遗传检验的孕期女性563名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口腔黏膜脱落细胞中MTHFR C677T、A1298C以及MTRR A66G基因位点多态性,并与现已报道的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相应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百色地区壮族女性MTHFR C677T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与三亚地区黎族、南宁壮族、贵州思南地区土家族、银川回族、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以及延边地区朝鲜族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HFR A1298C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思南土家族、银川回族以及延边朝鲜族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RR A66G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与三亚黎族、乌鲁木齐维吾尔族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百色地区壮族女性叶酸代谢关键酶基因多态性分布不同于既往已报道的部分地区少数民族,且与南宁市壮族女性比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黔南州新生儿遗传性耳聋(Hereditary deafness, HD)相关基因携带状况,为该地区建立耳聋基因遗传咨询及耳聋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8年1月—2021年2月黔南州20 847名新生儿于出生48 h后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进行听力初筛,初筛听力损失者行基因检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新生儿基因突变检出情况。结果 20 847名新生儿中,检出HD相关基因突变者1 025例,携带率4.92%(1 025/20 847)。其中男性HD相关基因突变携带率6.44%(678/10 523),女性为3.36%(347/10 324)。男性HD相关基因突变携带率高于女性(χ~2=105.878,P=0.001);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瑶族、壮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其他民族HD相关基因突变携带率分别为3.61%、5.95%、4.17%、7.26%、6.01%、3.91%、3.56%、5.15%、6.29%、4.48%、3.46%、2.20%;黔南州4种常见HD相关基因突变携带率排前3位分别是惠水县(9.31%)、三都县(6.82%)、长顺县(4.82%),基因突变位点主要以235delC、IVS7-2AG、IVS15+5GA和299_300delAT为主,占65.46%。结论黔南州新生儿HD相关基因突变携带率较高,具有性别、民族和地域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乌苏市哈萨克族与回族女性中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及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特征。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以乌苏市120例哈萨克族和92例回族女性为研究对象,检测其MTHFR C677T、A1298C和MTRR A66G基因位点多态性,统计分析该地区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并与已报道的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女性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乌苏市哈萨克族女性MTHFR C677T CC分布(57.5%)较回族女性(27.2%)高,CT、TT(37.5、5.0%)较回族女性(54.3%、18.5%)低,两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延边朝鲜族、银川回族、张家界土家族、思南苗族、三亚黎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HFR C677T的C和T等位基因频率与该地区回族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少数民族比较,等位基因频率情况与基因型情况差异相同。MTHFR A1298C AA、AC、CC的分布比率依次为49.2%、40.8%、10.0%,与该地区回族女性(67.4%、29.3%、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延边朝鲜族、银川回族、张家界土家族、思南苗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HFR A1298C的A和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9.6%和30.4%,与该地区回族女性(82.1%和1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乌鲁木齐维吾尔族、银川回族、张家界土家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RR A66G AA、A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5.0%、45.8%、19.2%,与延边朝鲜族、银川回族、张家界土家族、思南苗族、柳州壮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RR A66G的A和G的频率(57.9%和42.1%)与该地区回族女性(63.6%和3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较,等位基因频率情况与基因型情况差异相同。结论乌苏市哈萨克族女性的MTHFR和MTRR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与该地区回族女性不尽相同,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贵州省世居少数民族(彝族、瑶族)及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IL)-10基因多态性与HBV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研究人群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位点多态性.结果 贵州省黔西彝族、威宁彝族、荔波瑶族及汉族人群的IL-10-592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别为:纯合突变型(AA)为51.43%、40.74%、32.53%、49.59%;杂合子(AC)41.9%、40.74%、54.82%、44.63%;野生型(CC)6.67%、18.52%、12.65%、5.79%.等位基因频率:A为59.94%~72.38%,C为27.62%~40.06%.IL-10-592基因型频率在威宁彝族、黔西彝族、荔波瑶族、荔波汉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荔波瑶族与黔西彝族、荔波瑶族与荔波汉族、黔西彝族与威宁彝族、威宁彝族与荔波汉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592基因多态性在民族总体人群以及黔西彝族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贵州省汉、瑶、彝族人群的HBV易感性相关.IL-10基因多态性可能是HBV易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sarcopenia i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cultural life styles in west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The communities in Yunnan, Guizhou, Sichuan, and Xinjiang provinces. 4500 participants aged 50 years or older in west China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Sarcopenia was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algorithm of the Asia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AWGS). We measured gait speed, handgrip strength and muscle mass by using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 for all eligible participants. Life-style information were collected by reviewers. Relationships between sarcopenia and ethnic groups were analyzed using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We found 869 (19.31%) adults aged 50 years old or older were sarcopenia. The mean age is 62.4±8.3 years. The main ethnic groups enrolled in this study is Han, Tibetan, Qiang, Yi and Hui. The crude prevalence of sarcopenia is 22.3% in Han, 18.2% in Tibetan, 11.8% in Qiang, 34.7% in Yi and 26.7% in Hui. Compared to Han, after adjusting sex and age, Qiang has a lower prevalence of sarcopenia (odds ratio [OR]: 0.44, 95% CI 0.35–0.55), Yi has a higher prevalence of sarcopenia (OR: 1.78, 95% CI 1.29–2.43). While adding adjusting other potential cofounders, sarcopenia is still less prevalent in Qiang (OR: 0.44, 95% CI 0.34–0.57). The crude prevalence of sarcopenia is 22.3% in Han, 18.2% in Tibetan, 11.8% in Qiang, 34.7% in Yi and 26.7% in Hui. Sarcopenia was less prevalent in Qiang compared with Han. Further studies to determine related factors of sarcopenia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r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民族高血压流行病学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威宁县不同民族高血压抽样普查,发现回、汉、彝三民族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分别为4.04%、1.51%、0.70%,三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为查明差异的主要原因及对高血压病因作一初步探索,在同一地区对三民族膳食。儿童血压及儿童发育状况作了调查。结果提示,三民族血压差异的根本原因以遗传基因的不同可能性最大,部分环境因素(如钠、钾、维生素C)可能通过遗传因素间接地发生影响。其中,儿童发育。高钾、高维生素C的摄入可能为影响彝族儿童及成人血压的主要原因,而回族则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4年云南省6个少数民族和汉族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高峰期及其前后时期发育量的现状及特点,并分析各个民族中小学生的发育差异,为制定少数民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相关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对在云南省7个州(市)随机抽取的23 728名7~18岁中小学生,对6个少数民族(白族、傣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和佤族)中小学生与同省汉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三项指标的均值进行比较分析,指标的测定方法 按《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手册》要求。结果 2014年调查人群男生的身高突增高峰年龄为13岁,峰值为6.51 cm。女生的身高突增高峰年龄为11岁,峰值为6.17 cm。男生的身高突增峰值从高到低依次是:纳西族,傈僳族>佤族>傣族>汉族>白族>哈尼族;女生的身高突增峰值从高到低依次是:纳西族>佤族>汉族>傣族>傈僳族>哈尼族>白族。男生的生长突增幅度全距从高到低依次为:纳西族>傈僳族>傣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白族;女生依次为:傈僳族>白族>傣族>纳西族>汉族>哈尼族>佤族。18岁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68.15±6.73)cm;七个民族18岁男生的身高从高到低依次为:白族>纳西族>汉族>傣族>傈僳族>哈尼族>佤族。18岁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55.82±5.82)cm,18岁女生的身高从高到低依次为:白族>汉族>纳西族>傣族>傈僳族>哈尼族>佤族。男生整个青春发育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的增长值均大于女生,女生比男生提前两年进入突增高峰年龄符合生长发育规律。结论 云南省七个民族中小学生生长发育高峰期发育量及发育过程各有特点,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地分人群、分类指导和地区分层干预的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模式,提高云南省少数民族学生的体格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不同民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体质测定方法对彝族、白族、汉族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民旗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上看彝族和白族学生优于汉族学生。结论在学生体育教学中应按照不同民族学生的体质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云南省农村汉族、纳西族和白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病、知晓和治疗情况以及疾病负担现状。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3个县≥35岁的农村常住居民共7 534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及肺功能检查。  结果  云南省汉族、纳西族和白族COPD患病率分别为11.51%、17.66%、13.23%,知晓率分别为11.11%、17.45%、45.92%,治疗率分别为10.42%、16.11%、45.02%,其中患病率以纳西族最高,汉族最低(P<0.001);3个民族COPD的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均有P<0.001),且随年龄增大而升高(P<0.001);白族COPD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均远高于纳西族和汉族(均有P<0.001);3个民族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上的COPD知晓率和治疗率均高于小学及以下人群(均有P<0.001)。COPD每十万人口死亡率、每千人口早死导致的生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 YLL)、伤残导致的生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汉族居民分别为110.06/10万、9.75/1 000、44.62/1 000、54.37/1 000,纳西族为58.51/10万、17.25/1 000、68.68/1 000、85.93/1 000,白族为102.52/10万、8.22/1 000、51.22/1 000、59.44/1 000;3个民族男性COPD的死亡率和每千人口YLL、YLD、DALY值均高于女性(均有P<0.001);纳西族COPD每千人口YLL、YLD和DALY值最高,汉族最低(均有P<0.001)。  结论  云南省三个民族COPD的患病率和疾病负担均较高,且COPD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疾病负担均存在民族差异。应根据不同民族特征开展COPD的三级预防工作,降低COPD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毒(HIV)抗体初筛检测和复检确认,一定程度上了解黔南地区艾滋病(AIDS)分布特征、传播途径及发展规律,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试验,由基层检测单位对各类人员进行HIV抗体初筛检测,对初筛阳性穆不确定者重新采血送黔南州疾控中心复检确认。[结果32009年在黔南地区检出并确认HIV抗体阳性者229例,也即HIV感染者229例。感染者的年龄为2~81岁,以30岁及以下中青年为主;性别比男性占64.63%,女性占35.37%;民族分布有汉、布依、水、苗、侗、土家、壮、仡佬8个民族,以汉族最多119例,占51.97%;文化程度以初中比例为最高132例.57.64%。[结论]黔南地区艾滋病感染已向各类人群扩散,需加强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国12个少数民族居民的膳食摄入状况及其特点。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资料,选取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瑶、土家、哈萨克族12个少数民族共6688人为研究样本人群,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天24小时回顾询问法调查所有摄入食物,及用"称重法"调查家庭调味品消费量。结果少数民族居民的食物结构主要受环境、经济、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间各类食物消费情况差异较大,彝、瑶、土家族居民的豆类食物的消费量较高,而藏、维吾尔、哈萨克族的居民豆类食品的消费量极低;藏、壮、瑶族居民畜肉类食物的摄入量较高,而禽肉类和鱼虾类食物的摄入量普遍较低;维吾尔、哈萨克族居民奶类及其制品的消费量较高,人均奶类及其制品的消费量超过了200g;蔬菜的摄入量在地处高原或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中普遍较低,而生活在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蔬菜的摄入量相对较高;部分少数民族的居民盐的摄入量过高,特别是维吾尔、哈萨克族居民盐的平均摄入量高达20g以上。结论少数民族居民的膳食结构中存在着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膳食不平衡的问题,应广泛开展营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人们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倡导平衡膳食原则。  相似文献   

19.
2002年中国部分民族高血压患病情况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了解中国部分民族的高血压患病、血压水平情况。方法数据来源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共包括15岁以上人群152683例,其中男性67700例,女性84983例。结果按1964年人口年龄构成标化后,男性高血压患病率最高的两个民族为藏族(25·6%)和满族(23·1%),最低的两个民族为苗族(9·2%)和土家族(11·1%),女性高血压患病率最高的两个民族也为藏族(24·0%)和满族(18·7%),而患病率最低的两个民族为苗族(6·1%)和壮族(8·3%)。与1991年相比除蒙古族的男性和苗族的女性高血压标化患病率有所下降外,其他各民族无论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均升高。结论高血压的患病及血压水平在所调查的民族间各不相同,与1991年相比,几乎所有调查民族的高血压患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