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科技支撑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卫生部提出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制定工作,科技支撑与领域前沿研究是“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对实现健康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各国健康战略的科技支撑重点领域与我国健康科技支撑需求与挑战,形成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观,实施模式转变、重点前移、转化整合战略,建设支撑发展的科技体系3项战略新思路,确立了科技支撑目标实施的战略重点、前沿领域与行动计划,提出了科技支撑发展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ISSN1673-5250/CN11-9273/R,邮发代号为62-322)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承办的妇幼医学专业学术期刊。2007年6月至今,连续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认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证书编号:2020-G689-2342),同时被美国《化学文摘》(CA)、“四川省医药卫生学术期刊A类一览表”、Scopus数据库和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等收录。  相似文献   

3.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ISSN 1673-5250/CN 11-9273/R,邮发代号为62322)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承办的妇幼医学专业学术期刊。2007年6月至今,连续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认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证书编号:2020G689-2342),同时被美国《化学文摘》(CA)、“四川省医药卫生学术期刊A类一览表”、Scopus数据库和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等收录。  相似文献   

4.
在8月17日开幕的“2012中国卫生论坛”上,卫生部陈竺部长代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编委会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08年,为积极应对我国主要健康问题和挑战,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卫生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该研究历时3年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韩启德和桑国卫副委员长领衔,公共政策、药物政策、公共卫生、科技支撑、医学模式转换以及中医学等6个研究组4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系统深入研究了对推动卫生改革发展和改善人民健康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取得了一批富有理论创见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编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理论体系,更有力推动了卫生改革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5.
孟群副司长说,对于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为卫生改革的总体方案的顺利实施,我们的工作就是提供科技和人才的保障,充分发挥卫生科技和教育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科技支撑需求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存在的复杂健康问题,结合当前医学科技发展趋势;分析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科技支撑的3项需求,即提高全民健康素质需要医学模式观念转换,提高重大疾病与伤害防治水平需要高新适宜技术结合,提高人口质量需要医学技术创新;同时,提出健康观念局限、基础研究与公共卫生和临床应用脱节、高新与适宜技术开发应用不足、诸多健康与医学难题有待深入研究是健康战略科技支撑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7.
《中国卫生产业》2008,(9):10-10
近日,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透露,卫生部聘请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韩启德、桑国卫以及王陇德、巴德年、刘德培、曾益新、王永炎等7人为“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专家组首席专家,聘请李玲等203位任研究专家组专家。“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是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此卫生部已成立了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研究组、药物政策研究组、公共卫生研究组、科技支撑和领域前沿研究组、医学模式转换与医疗体系完善研究组、中医学研究组等6个专家组。陈竺要求卫生部各相关司局和单位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组研究方案,保障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总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协办,由吴阶平、何鲁丽担任科学家社会学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殷大奎、杨镜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杂志于2006年7月创刊,是我国唯一冠以“灾害医学”的学术期刊。该杂志刊载论述急救、复苏、和防灾抗灾的论著等文章,涉及医学各学科,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等,以及有关的其他学科,如消防、气象、地震等。杂志注意到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建立了交换期刊和业务合作关系。2008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该刊收录为“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9.
《家庭健康》2012,(9):1-1
为了全面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健康公平,实现社会经济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卫生部近日提出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0.
围绕中医药科技在支撑“健康中国2020”中的作用,分析了中医药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中医药促进全民健康中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医药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为以理论创新为主的“歧黄工程”、以中医临床能力提高为主的“仲景工程”和以新药与共性技术研发为主的“时珍工程”。在这些重点领域中提炼出中医文献的知识挖掘、中医基础理论核心问题研究、中医药作用机理研究、中医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医疗效评价方法与技术研究、中药新药创制的关键技术研究、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发、中医药标准规范的研究等八大前沿课题和“中医理论创新”、“中医技术推广”和“中医能力建设”三大行动计划。并从法制建设、政策、机制与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战略规划在国家、行业、机构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在系统介绍了战略规划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国家和科技、卫生行业中长期规划的制定过程和特点,并结合“健康中国2020”的制定背景及主要内容,提出了解决全局性、根本性和前瞻性问题是制定战略规划的出发点,开展系统的战略研究是制定战略规划的科学基础,科学的决策机制是战略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良好的组织协调工作是战略规划高效制定的重要条件等4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伤害在20世纪后期就已成为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死因顺位排名一直靠前。尽管中国政府已将伤害防控工作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等国家健康发展规划,但与中国总体卫生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相比,国内伤害防控工作发展速度滞后于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目前,我国伤害防控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1)伤害预防立法不完善,执法力度待加强;(2)缺乏牵头部门协调全国伤害防控工作;(3)缺乏专业队伍落实日常伤害预防工作;(4)伤害预防研究缺乏必要的支持。针对这些挑战,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医学科教新任务——促进转化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基础医学研究发展迅速,耗费不断增高,但是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能够形成转化的却很少,对临床研究起到推动作用的就更少,因此,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形成了一条严重制约医学科技进步和阻碍人民大众健康水平提高的“鸿沟”。为了消除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的“鸿沟”,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它作为新生的学科,正在被各国学者认识和应用。本文在总结和归纳了现有有关转化医学研究的一些特点和新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疗改革的现状和医院科教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加强我国转化医学研究的新思路,以缓解政府、社会、民众对医学科学发展“错配”局面的不满,开创和谐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OVID-19疫情下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专题论文的发文趋势及分布特征,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传播提供借鉴。【方法】 检索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PubMed文献数据库及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以下简称“我国新冠学术交流平台”)的发文量及时间、作者信息、期刊信息、论文类型等,描述国内外COVID-19论文的发文趋势和来源期刊、作者分布。【结果】 PubMed文献数据库共收录COVID-19论文26391篇,期刊3133种。美国作者发文量领先,中国、意大利、英国作者发文量相近。我国新冠学术交流平台共收录专题论文993篇,期刊106种。中国作者总数及第一作者数均仅次于美国。来自北京、湖北、上海的作者发表的中文医学论文最多。国际期刊中,病毒学、传染病学、环境科学、公共卫生学科期刊发文量居前列;国内期刊中,流行病学、内科学、传染病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药学期刊发文量较多。论文类型以论著、病例报告、综述为主,在国际、国内期刊中占比分别为68.4%和56.3%,国内期刊指南与共识类论文占比较国际期刊多(17.7% vs 0.7%)【结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科学传播因疫情驱动,由科研实力支撑。我国作者发文呈现阶段性特点,2020年4月以前,中国作者的科研成果较多刊发于我国生物医学领域期刊,此后的大样本量报道、深入分析和国际合作研究主要刊发于国外期刊。我国期刊的指南与共识类论文数量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012—2019年我国31个省份中医药服务利用情况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揭示我国中医药服务利用的状况、空间相关性和影响因素。方法运用2013—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8—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及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从每万人中医类诊疗量入手,利用空间相关性检验和空间回归模型,分析我国省际中医药服务利用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我国2012—2019年每万人中医类诊疗量增幅为50.7%,且历年东部都是中部的2倍左右,西部居中;历年全局Moran’s I>0且P<0.05;SLM结果显示,2019年每万人中医类诊疗量的影响因素为人均GDP(t=4.584,P=0)和每万人中医药人员数(t=7.318,P=0)。结论我国中医药服务利用在稳步提升但存在地域差异,各省份中医药服务利用都表现为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中医药服务利用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医药人员数量配置影响。  相似文献   

16.
麻醉监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醉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麻醉监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断得到发展。双谱指数(BIS)与麻醉剂和镇静剂产生的催眠级别的变化密切相关,双谱指数已发展来监控麻醉效果和其他药理药剂对脑部催眠状态的效果。本文将就双谱指数(BIS)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对麻醉监护做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7.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s a branch of computer science,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imitate thought processes, learning abiliti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finds more and more applications i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medicine. In recent decades, there has been an expansion of AI applications in biomedical sciences. The possibiliti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diagnostics, risk prediction and support of therapeutic techniques are growing rapidly.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use of AI in nutrients science research. The literature review was conducted in PubMed. A total of 399 records published between 1987 and 2020 were obtained, of which, after analyzing the titles and abstracts, 261 were rejected. In the next stages, the remaining record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full-text versions and, finally, 55 papers were selected. These paper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areas: AI in biomedical nutrients research (20 studies), AI in clinical nutrients research (22 studies) and AI in nutritional epidemiology (13 studi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methodology was dominant in the group of research on food composition study and production of nutrients. However, machine learning (ML) algorithms were widely used in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 of nutrients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human body in health and disease and in studies on the gut microbiota. Deep learning (DL) algorithms prevailed in a group of research works on clinical nutrients intake. The development of dietary systems using AI technology may lead to the creation of a global network that will be able to both actively support and monitor the personalized supply of nutr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