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霍乱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长期来,人们对本病的控制作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弓形虫感染的特异性免疫诊断水平,作者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McAb)。经有限稀释法克隆3次和2个月的连续传代及液氮保存试验,获得6株能稳定分泌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其培养上清SPA—ELISA效价高者达1:6250,能被特异性抗弓形虫血清所阻断,证明该McAb具有抗弓形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弓形虫感染的特异性免疫诊断水平,作者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经有限稀释法克隆3次和2个月的连续传代及液氮保存试验,获得6株能稳定分泌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 。  相似文献   

4.
国际流行病学协会第十次科学会议于1984年8月9~25日在加拿大温哥华的British Columbia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分泌抗重组葡激酶(r-SAK)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方法 采用3种方法以r-SAK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SP2/O骨髓瘤细胞做细胞融合。结果 经筛选和克隆化后获得10株抗r-SAK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结论 建立的分泌抗r-SAK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具有高度特异性,在r-SAK的研制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白纹伊蚊经滞育卵传递登革Ⅱ型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证明登革Ⅱ型病毒能否在白纹伊蚊滞育卵内存活并传至子代。方法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 ,C6 36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结果 能在白纹伊蚊滞育卵内检测到病毒 ,且滞育卵解除滞育后 ,子 1代幼虫和成蚊中均检测到病毒 ,总的批阳性率为 9.6 % ,子代最低感染率为 1∶2 94.3 ;第一个生殖营养周环子代未分离到病毒 ;第二、三生殖营养周环子代间最低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 ( χ2 =0 .0 1,P >0 .0 5 )。结论 试验证明登革Ⅱ型病毒能在白纹伊蚊滞育卵内存活并传至子代。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筛选稳定分泌B型肉毒毒素单抗的杂交瘤克隆,为相关研究提供工具。[方法]采用纯化的B型肉毒毒素免疫BALB/c小鼠,用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筛选阳性克隆。[结果]得到10株稳定分泌B型肉毒毒素单抗的杂交瘤克隆,1株为IgM,其余9株分泌IgG,亚类为IgG2a。10株单克隆抗体均与B型肉毒毒素呈特异性反应,而与标准A型肉毒毒素无交叉反应,腹水单抗的效价均在105以上。[结论]10株杂交瘤细胞株均能分泌抗B型肉毒毒素单克隆抗体,为B型肉毒毒素的检测和研究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一种针对登革2型病毒(DENV-2)的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方法。方法 从GenBank下载105株DENV-2病毒毒株全基因序列,应用生物软件Bioedit进行比对分析筛选出保守序列,在保守区域设计特异引物和探针,建立检测DENV-2的TaqMan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结果 该方法检测灵敏度达到102 copies/μL;特异性验证中除登革2型病毒有明显扩增外,与墨累谷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蜱传脑炎病毒、登革病毒1、3、4型、黄热病毒和科萨努尔森林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均无交叉反应。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组间和组内的变异系数(CV)均<2%。对人工感染DENV-2的87只蚊虫标本进行比对实验,结果荧光定量RT-PCR检测出56份阳性,传统RT-PCR只检测出16份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908,P=0.000)。结论 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DENV-2,特异性强、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9.
1985年以来,我们开展了甲型肝炎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实验用提纯的粪便甲肝病毒抗原免疫Balb/c鼠,取其免疫脾细胞与SP2/o骨髓瘤细胞融合杂交,然后用固相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筛选.二次融合试验共筛出6个分泌抗甲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登革1型病毒的快速特异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设计登革1型病毒特异的引物和TaqMan探针,制作标准曲线,并检测其特异性、重复性、再现性和敏感性,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常规PCR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比较。结果成功构建了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3.410logX+45.10,相关系数R2=0.999,扩增效率Eff=96.5%,灵敏度可达103 copies/mL,此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登革1型病毒检测高度特异,与其他3型登革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之间并无交叉反应;采用登革病毒种特异引物探针和本研究建立的登革1型病毒型特异引物探针对166份cDNA样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均发现126份为阳性,阳性率均为75.9%,Ct值为20.84~36.36,浓度范围为1~1.3×104copy/μL;常规PCR方法检测到其中36份为阳性,阳性率为21.7%。结论荧光定量PCR方法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登革1型病毒,并能实现对病毒滴度的绝对定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构建登革2型病毒B株E基因区1~476 bp的原核表达载体,进行原核表达,并制备单克隆抗体,为研制登革病毒诊断试剂奠定基础.方法 将登革2型病毒B株E基因序列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原核表达重组体pET28a(+)-E,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BL21(DE3)菌株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后的蛋白免疫B...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备和鉴定抗腐败西瓦菌单克隆抗体(mAbs),为建立重要海洋细菌快速ELISA检测试剂盒奠定基础.方法 用灭活腐败西瓦菌免疫小鼠,利用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出抗腐败西瓦菌杂交瘤细胞株,用Giemsa染色对其进行染色体鉴定,并用间接ELISA方法筛选、鉴定其与腐败西瓦菌及其他重要海洋细菌的交叉反应性和效价.结果 共获得4株抗腐败西瓦菌的杂交瘤细胞株(02D6、02H12、03G4、03A7),均符合杂交瘤细胞染色体特点,其培养上清效价为10-1~10-2,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免疫反应性.结论 研究制备、筛选出抗腐败西瓦菌的特异性抗体,有助于进一步建立重要海洋细菌快速检测试剂盒.  相似文献   

13.
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25亿人口正受到登革病毒感染的威胁,且流行区域还在逐渐扩大。迄今,对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已提出多种学说。最近的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及各种可溶性细胞因子的介导作用可能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25亿人口正受到登革病毒感染的威胁,且流行区域还在逐渐扩大。迄今,对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已提出多种学说。最近的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及各种可溶性细胞因子的介导作用可能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用提取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包涵体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和克隆化,经ELISA筛选,共获得7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A8、1C3、1D5、1D8、1F1、1H1和2E3。经鉴定,7株McAb的Ig亚类有IgG1(1D8)、IgG3(1A8、1C3和2E3)和IgM(1D5、1F1和1H1)。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抗体效价分别为:1∶512~1∶1024和1∶106~1∶108。尤为重要的是,2E3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McAb不仅能够中和α毒素的磷脂酶C活性和溶血活性,而且能够对致死性腹腔感染小鼠产生良好的被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福建口岸输入登革I型病毒E基因序列,为登革热诊断的分子溯源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2013年福建口岸截获的7例入境Ⅰ型登革热病例资料及血清标本,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提取病毒RNA,用RT-nested-PCR扩增包含E基因全长的核酸片段,扩增产物经纯化、测序,用生物学软件进行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用C6/36细胞从7例登革热病例血清中成功分离出7株登革病毒株,经RT-nested-PCR证实均为DENV-Ⅰ型,构建E基因全长进化树分析发现,分离株与新加坡、越南和菲律宾等地的病毒株同源性最高,与病例入境时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完全吻合。结论从分子水平证明登革热病例血清中分离到的毒株为DENV-Ⅰ型病毒,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均为输入性感染病例,最有可能来源于东南亚一带。  相似文献   

17.
登革2型病毒感染小鼠体内病毒迁移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登革病毒在感染动物模型体内的迁移和分布特点,了解登革病毒的感染致病机制。方法 以2型登革病毒新几内亚(NGC)株和临床分离株病毒悬液皮下注射,建立登革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于感染后不同时间采集小鼠血浆、肝、脾、肾、脑等脏器组织,用病毒分离及RT-PCR方法检测病毒的存在。结果 2株2型登革病毒感染小鼠后,在小鼠血浆、肝脏、脾脏、肾脏和大脑组织中均可检测到病毒,病毒在脑组织中持续存在的时间最长,在肝脏中滞留时间最短。临床分离株感染小鼠体内病毒持续时间较NGC株长。结论 登革病毒感染后病毒呈全身性多脏器组织分布,临床分离株的致病作用较NGC株强。  相似文献   

18.
通过 DBS—FRhL—2细胞培养后的登革2型 S—1病毒集落,来制备稀释活疫苗制剂,原 S—1病毒经过绿猴肾细胞(S—1,PGMK)初代培养,疫苗病毒在适宜温度上具有更高的复制力。而出现温度再增高时,S—1疫苗病毒常倾向于无空斑出现。另外,在体外的研究表明,从猴子外周血白细胞的复制显示出,S—1疫苗比 S—1 PGMK 病毒较少大群地受到抑制。在通过 DBS—FRhL—2细胞后对小鼠仍呈现稳定的病毒毒力,但对猴子  相似文献   

19.
登革Ⅱ型病毒感染Balb/C实验小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alb/C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模型感染登革病毒的情况。方法:小鼠腹部皮下多点注射接种大剂量登革病毒后在一定时间内检测血清病毒,抗体及腹腔巨噬细胞,脾细胞登革病毒感染情况。结果:Balb/C实验小鼠接种感染登革病毒以后能产生1-2d病毒血症,接种后第4d血清中即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说明在登革病毒感染早期即产生可检测到的特异性抗体,而腹腔巨噬细胞在接种后前1-2d登革病毒感染率较高,但下降很快,第4d以后感染水平很低,小鼠脾细胞登革病毒感染率极低,几乎检测不到阳性,结论:Balb/C实验小鼠可以用于实验感染登革Ⅱ型病毒。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