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我国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大国,且患病人数日趋增加。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脑卒中。调查发现,房颤患者卒中的总体发生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5倍,如果不采取预防治疗措施,每年20名房颤患者中就会有近1人(5%)发生卒中,并且房颤导致的卒中具有高致残性、高致死性、高复发性的特点。减少由房颤引起的卒中,必须从源头抓起,即对于有中、高卒中危险性的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也就是服用抗凝药物。这个观点已在国内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来,由于导管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已成为房颤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但随着这一技术的逐渐普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也日益受到关注,其中血栓性卒中是房颤成功消融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称有症状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0 ~5%,而无症状,仅常规消融后头部MRI或CT检查发现的栓塞可能更多[1],因此对于消融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不容忽视.而目前对于这类患者的抗凝策略国内外尚无定论.笔者将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与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发生率仅次于室性早搏。 2 0世纪 5 0年代 ,房颤最常见的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即所谓瓣膜性房颤 ,目前总体而言 ,瓣膜病已明显减少 ,而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非瓣膜病性房颤 (nonvalvularatrialfibrillation ,NVAF)及孤立性房颤(临床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有全身性疾病而心脏正常的患者 )日渐增多。有实验表明 ,4 0岁以上人群房颤的发生率为 2 3% ,6 5岁以上人群约为 5 9% ,年龄每增加 10岁 ,发病率增加约 1 4倍[1] ,75岁以上的房颤患者约占房颤总数的一半 ,所以NVAF在很…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致死或致残的最主要的原因,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策略中重要的一环,为房颤药物治疗的基石。华法林是目前明确唯一可以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和栓塞风险、降低死亡率的药物,2006年房颤治疗新指南将华法林应用从严,建议应用于具有一项高危因素(既往卒中、一过性脑缺血或栓塞、风湿性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或一项以上中等危险因素(年龄≥75岁、高血压、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35%或左室短轴缩短率≤25%、糖尿病)的房颤患者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现针对笔者曾遇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致出血并发症的4例讨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老年房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筛查2002年1月~200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住院且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病历资料,共入选老年男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9例,年龄65~98 岁,根据病历记载的危险因素确定是否具备抗凝治疗指征,并结合并存疾病与当前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找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果 99例房颤患者中75例(75.8%)有抗凝治疗指征,该比值随增龄而增加,表明血栓栓塞的危险随增龄而增加,但实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仅12例(16.0%),且随增龄而降低.抗凝治疗强度基本达到指南要求,华法林平均剂量为2.25±0.57 mg/d,末次监测INR值平均为2.11±0.43.本组中72例(72.7%)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药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二者联用.年龄≥75岁是血栓栓塞危险增加而抗凝治疗不足的分水岭.结论 年龄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而与房颤类型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等疾病无关.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具体的针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策略,摸索合适的治疗窗,以便于指导抗凝治疗,减少出血风险,从根本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健康人的5~6倍.年发生率约5%。  相似文献   

7.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老年房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筛查2002年1月-200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住院且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病历资料,共入选老年男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9例,年龄65~98岁,根据病历记载的危险因素确定是否具备抗凝治疗指征,并结合并存疾病与当前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找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果99例房颤患者中75例(75.8%)有抗凝治疗指征,该比值随增龄而增加,表明血栓栓塞的危险随增龄而增加,但实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仅12例(16.0%),且随增龄而降低。抗凝治疗强度基本达到指南要求,华法林平均剂量为2.25±0.57mg/d,末次监测INR值平均为2.11±0.43。本组中72例(72.7%)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药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二者联用。年龄≥75岁是血栓栓塞危险增加而抗凝治疗不足的分水岭。结论年龄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而与房颤类型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等疾病无关。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具体的针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策略,摸索合适的治疗窗,以便于指导抗凝治疗,减少出血风险,从根本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的病因,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99~20004年120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分别占31例(25.8%)、24例(20.0%)、65例(54.2%);最常见为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分别占31.7%、24.2%、18.3%;应用抗血栓治疗患者87例(72.5%),120例患者中发生动脉栓塞25例(20.8%),脑栓塞18例(15.0%)。阵发性房颤多采用复律治疗(62.6%),以胺碘酮为主(71.0%),心律平(19.0%);慢性房颤患者,试行复律者不足1/2,主要采用控制心室率治疗(87.0%),药物主要有地高辛(42.0%)、β-受体阻滞剂(38.0%)和钙离子拮抗剂(20.0%)。结论房颤常见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栓塞是其重要并发症,预防卒中,高危组需用华法林,低危组可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华法林治疗,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控制在1.8~2.5,观察组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卒中或血栓事件发生率以比较治疗效果,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肝肾功能变化以比较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卒中或血栓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优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10.
临床分析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该病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发病原因为颈动脉以及椎动脉等供血动脉闭塞或狭窄造成患者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其脑部组织坏死。临床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需及时进行救治,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群,容易并发多种疾病。房颤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持续性心律失常,心率比正常人群快很多,且不整齐,心房收缩功能异常。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病情严重,需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多进行疾病对症治疗,以缓解患者临床相关症状,促进患者病情好转。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临床相关治疗报道较多,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可帮助患者改善病情,促进恢复。故而本文就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房颤是心房纤维性颤动的简称,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的卒中、栓塞和心衰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窦性心律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发生中风有三分之一就是源自心房颤动,因此,房颤患者要谨防中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对非瓣膜性房颤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0月以来收治的100例非瓣膜性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每日给患者服用一定量的阿斯匹林;观察组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栓堵塞发生率分别是1.61%和8.61%,两组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16.2%和5.71%,但是两组患者的出血严重程度构成比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凝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有较好的疗效,而且用药比较安全,几乎没用什么不良反应,患者服用后血栓发生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和社区随访情况,为进一步规范抗凝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建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入选2017—2018年本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诊断房颤的166例患者,通过查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方式,记录性别、年龄、主要疾病诊断、CHA2DS2-VASc评分、抗凝治疗情况以及社区随访情况。结果:166例房颤患者中男性98例,女性68例,合并基础疾病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脑梗塞和瓣膜病。华法林或NOAC治疗率为27.7%,且随着年龄增大,抗凝治疗率降低(χ^2=144.02,P<0.001)。159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CHA2DS2-VASc评分≥2分的男性75例,使用华法林或NOAC药物22例;评分≥3分的女性44例,使用华法林或NOAC药物15例。166例老年房颤患者主要选择社区定期随访86例。在98例社区随访患者中,被宣教房颤知识及危害的48例,被建议抗凝的32例,被告知应用华法林或NOA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3例,被建议调整治疗方案15例,被转诊上级医院专科进一步规范治疗8例,行动不便代配药13例。结论:社区老年房颤患者合并多种慢性疾病,且随着年龄增大,规范抗凝治疗率越低。后续需要建立社区老年房颤患者规范随访路径,以推动社区老年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及管理。  相似文献   

14.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患者心力衰竭以及卒中风险增加,房颤可导致全因死亡,危害极大。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卒中预防和减少卒中的重要有效手段。2010年欧洲心脏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房颤治疗指南将抗凝治疗做为三大治疗策略的首位,此指南还将传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抗凝剂与抗血小板剂预防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研究条件的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年龄≥60岁)186例随机分为抗凝组、抗血小板组和联合组,每组62例.抗凝组采用华法林治疗,起始剂量2.5 mg/d,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抗血小板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剂量100 mg/d;联合组联合采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主要终点指标是出现缺血性卒中、严重出血、动脉栓塞表现.比较三组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症状及体征,同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抗凝组发生缺血性卒中3例(4.84%),抗血小板组11例(17.74%),联合组2例(3.23%),抗凝组与抗血小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抗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血流动力学及缺血性卒中症状、体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与抗血小板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联合组出现2例消化道出血,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预防中,抗凝治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而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学工程》2019,(5):697-699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FMD)、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左房容积与CHA_2DS_2-VASc评分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均通过心电图和(或)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明确诊断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并使用CHA_2DS_2-VASc评分表进行评分分组。选取同期150例年龄、性别、吸烟史相匹配的非房颤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并进一步探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肱动脉FMD、颈动脉IMT及左房容积与CHA_2DS_2-VASc评分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FMD、 LVDd、左房容积、 IMT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低中危组和高危组的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 FMD、左房容积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FMD、左房容积为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卒中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FMD、颈动脉IMT及左房容积与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卒中相关,且FMD及左房容积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美国,房颤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超过1%,80岁以上人群超过10%,非瓣膜性房颤可使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增加4~5倍[1]。我国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61%,在70岁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5.3%,房颤住院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达24.8%,80岁以上患者患病率高达32.9%[2]。过去60年来,维生素K拮抗剂(以华法林为代表)是唯一可用的口服抗凝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280例房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价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对我院2000年4月-2007年2月出院诊断为持续性房颤的280例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详细登记及回顾性总结,建立患者的数据库,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83例,发生脑栓塞14例(16.86%)。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197例,发生脑栓塞8例(4.06%)(P<0.05),提示华发林抗凝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患病率低于应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口服华发林过程中出现出血事件为21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口服华发林相关的出血高危因素为慢性肝病,收缩压>160mmHg,年龄>70岁。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优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口服华发林危险因素为慢性肝病,收缩压>160mmHg,年龄>70岁,单纯监测INR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9.
胡国 《药物与人》2014,(10):303-304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房颤的总患病率为0.77%,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长,80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7.5%[1]。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体循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率,但我国目前仅有2%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原因主要是应用华法林所致出血并发症而且老年患者常有肝、肾功能不全,或有痴呆,影响用药依从性。本文着重探讨房颤患者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导致脑卒中,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且所致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未能有效控制的房颤可引起心力衰竭和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