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西安市不同生境德国小蠊体表带菌状况,提高对蟑螂危害的防范意识,为预防控制以蟑螂为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传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所规定的方法分别对细菌总数、大肠杆菌、霉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链球菌和粘质沙雷氏菌9个项目进行了检测。结果不同生境德国小蠊体表带菌检出率为100%,其中霉菌检出率最高为100%;依次是大肠杆菌检出率为80%、铜绿假单胞菌和粘质沙雷氏菌检出率均为4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检出率均为20%;志贺氏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检出率最低,均未检出。结论西安市德国小蠊体表带菌状况较为严重,存在相关媒介生物性疾病传播风险较高,应不断加强蟑螂的监测和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黄山市蟑螂携带肠道菌种多样性,为开展蟑螂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黄山市的屯溪区、汤口镇、风景区3个样区采用粘捕法开展调查采样,选取优势种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作为检测对象,每种随机挑选10只蟑螂作为1组,每盒捕获数量少于10只的粘蟑盒,全部采集作为1组,共78组541只。结果对蟑螂样品筛检、纯化出的203株菌落,通过微生物自动检测仪(VITEK2-compact)进行菌种鉴定,分析检测出了198株菌株,鉴定出宋内志贺菌和鸡沙门氏菌2种肠道致病菌和37种条件致病菌,包括粘质沙雷氏菌(带菌率34.62%/检出率21.21%)、弗氏柠檬酸杆菌(带菌率19.23%/检出率10.61%)、阴沟肠杆菌(带菌率11.54%/检出率6.57%)、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带菌率11.54%/检出率4.55%)、肺炎克雷伯氏菌(带菌率10.3%/检出率6.06%)、蜂房哈弗尼亚菌(带菌率8.97%/检出率6.06%)、泛菌属(带菌率8.97%/检出率5.05%)等优势菌种。室内优势蟑螂德国小蠊、黑胸大蠊携带的肠道菌种多样性不同,且肠道菌群带菌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5,df=39,sig.=0.020)。超市(20组)和宾馆(9组)采集样本带菌率最高,均为100%;农贸市场(35组)的样本带菌率次之,为97.14%;餐饮店(9组),带菌率为88.89%;居民区(3组)和医院(2组)带菌率最低,分别为66.67%和50%。不同生境蟑螂携带肠道菌种及多样性有差异,但生境间蟑螂携带肠道菌群的带菌率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农贸-超市=0.284,df=31,sig.=0.778)、(t宾馆-餐饮=-1.046,df=17,sig.=0.310)]。结论蟑螂携带有宋内志贺菌和鸡沙门氏菌等肠道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适时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和蟑螂防治工作,对促进黄山市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和推动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西安市不同生境德国小蠊携带病毒现状,提高市民对蟑螂危害的防范意识,为防控西安市以蟑螂为媒介的生物性传染病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核酸提取试剂盒说明书对标本进行核酸提取,对提取的RNA分别采用EU/EV71/CA16病毒RNA检测试剂盒及腺病毒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西安市5种不同生境德国小蠊带毒总检出率均为100%,非EV71、CA16的其他肠道病毒(EV)各种均有检出,检出率为100%;腺病毒(ADV)除居民区外其他行业均有检出,检出率为80%;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除宾馆外在农贸市场、餐饮、医院、居民区均有检出,检出率为80%。结论西安市德国小蠊体表和体内带毒状况较为严重,应继续进一步加强蟑螂的监测和防治力度,从而降低以蟑螂为媒介的生物性疾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对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进行了携带媒介昆虫、啮齿动物的调查.结果表明:53.40%的船舶染有蟑螂,种类有德国小蠊、美洲大蠊、日本大蠊、澳洲大蠊和黑胸大蠊;并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18.26%的船舶有鼠患,其中有小家鼠、褐家鼠、黑家鼠、屋顶鼠和黄胸鼠;15.13%的集装箱携带媒介生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区蟑螂的种群分布及构成变化,为合理灭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粘捕法进行监测,晚放晨收,每月监测1次;对捕获的蟑螂进行计数和分类鉴定;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广州市城区有蟑螂2科2属5种,其中,主要是德国小蠊、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占98.48%~100%;德国小蠊在各种环境类型下,渐渐替代美洲大蠊,成为优势种群;在餐饮以及居民环境类型下,优势种群由美洲大蠊过渡到德国小蠊。结论自2006年起,广州市城区蟑螂优势种群已由美洲大蠊转为德国小蠊,且在各种环境类型下均占绝对优势,提示蟑螂防治重点及方法应随优势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6.
蟑螂侵害现状调查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了解铜陵市蟑螂侵害情况,为防治蟑螂提供科学的方法。方法采用粘捕法测定蟑螂密度,并用观测法和询问法调查蟑螂的侵害情况。结果铜陵市蟑螂有3种,分别是德国小蠊、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这3种蟑螂分别占85.3%、12.1%和2.6%,德国小蠊是优势种,餐馆和宾馆的密度最高;而用不同方法得出的侵害率不同。结论掌握铜陵地区德国小蠊生活习性,为开展综合性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本溪城区蟑螂种群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粘捕法监测蟑螂在居民、餐饮、医院、农贸市场4类生境的密度与分布情况。结果 2001-2012年,本溪城区蟑螂密度呈年度增长趋势,每年的高密度期在7-10月,农贸大厅蟑螂平均密度最高(1.872只/张),分别是医院、餐饮、居民环境的48、42.5、20.1倍。蟑螂种群共计3种,即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日本大蠊,分别占捕蟑总数的96.58%、3.11%和0.31%。优势种群为德国小蠊。结论本溪市城区蟑螂防治工作,宜以德国小蠊为主要防治对象,农贸大厅为重点防治场所,每年7-10月应加强蟑螂综合防治工作,以减少蟑螂危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山东省城市居民区蟑螂种类、密度、侵害率、分布特点、生态习性、季节消长趋势等变化规律,为蟑螂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捕捉蟑螂。结果 2005-2010年共粘捕蟑螂2 045只,经鉴定分别为德国小蠊、日本大蠊、黑胸大蠊3种。蟑螂总平均密度为0.69只/张,其中2007年蟑螂密度最高为2.27只/张;2008年蟑螂密度最低为0.58%;优势种群为德国小蠊,占蟑螂总数的96.38%。总平均侵害率为11.53%,其中2007年蟑螂侵害率最高,为28.72%。结论应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防治可有效降低蟑螂密度,更好控制蟑螂繁殖,减少蟑螂对居民生活环境侵害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北京市不同场所德国小蠊、美洲大蠊体内外携带主要肠道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情况,为蜚蠊疾病传播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瓶捕法采集现场蜚蠊,在实验室分离病原体,研究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携带主要肠道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的种类、数量。带菌状况检测:先做增菌培养,再进行分离纯化培养,然后通过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ELISA进行鉴定。结果从不同场所(医院、餐饮场所、学校、住宅、食品加工厂、机关办公室、养虫室)捕获的16组德国小蠊体表检出带菌蜚蠊15组,检出率为93.8%,检出9种肠道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体内检出带菌蜚蠊16组,检出率为100%,检出11种肠道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蜂窝哈夫尼亚菌、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菌等。体表、体内各检出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组,检出率为6.2%。2组美洲大蠊体内外均检出肠道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其中体表共检出7种,体内共检出9种,主要有大肠埃希菌、枸橼酸杆菌、产气肠杆菌、变形杆菌、阴沟肠杆菌、蜂窝哈夫尼亚菌、志贺菌、沙门菌、粘质沙雷菌、肺炎克雷伯菌。体内、体表乙肝表面抗原均未检出阳性。以医院捕获的蜚蠊带菌种类最多,其次是餐饮场所和食品加工厂,这主要与栖息场所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人员复杂度、食物丰富有关。结论蜚蠊体内外带菌状况严重,它在传播疾病方面的作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舟山群岛船只蟑螂种群分布及侵害情况的调查,为研究蟑螂的生态特性及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舟山市4个行政区域港口不同类型船只不同部位采用药激法进行捕捉,计数并分类鉴定。结果共捕获5种2 655只蟑螂,分别为德国小蠊、黑胸大蠊、褐斑大蠊、京都稀蠊及美洲大蠊,其中京都稀蠊为本市新记录,为全省第2个发现该种蟑螂的地区。各类船舶的平均侵害率为91.67%。结论船舶蟑螂侵害较严重,种类也较多;蟑螂侵害部位符合蟑螂栖息、孳生的条件;德国小蠊为优势种,是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大面积开展灭蟑后,及时掌握生物种群变化动态,为巩固灭蟑达标成果、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防治依据。方法依据常年蟑螂密度监测(粘捕法)、3‰氯菊酯酒精药液药激法与现场查阅PCO蟑螂防治工作记录询问法获取蟑螂种群。结果13年前蟑螂种群本底调查德国小蠊仅占3.07%,13年后占67.11%。讨论造成德国小蠊这一生物种群质和量的变化,一是卵鞘随体携带生物孵化传播;二是繁殖速度快、量大,易被货物和物品夹带被动扩散;三是成虫主动转移扩散。另外,与不合理的使用杀虫剂导致生物种群间抗药性基因世代相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入境远洋渔船携带蟑螂的情况进行调查和除虫处理,保护口岸卫生安全。使用粘蟑纸诱捕法进行蟑螂密度监测,使用硫酰氟熏蒸法进行除蟑处理,并对杀灭的蟑螂进行分类鉴定。船舶上蟑螂密度远超国家标准,除蟑处理共计杀灭蟑螂10万余只,分类鉴定结果为德国小蠊和褐斑大蠊。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入境船舶媒介监测,并对媒介超标的船舶进行有效的除虫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宜昌市城区蟑螂种群分布及侵害情况,为城市蟑螂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和药激法相结合,将捕获蟑螂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结果共调查新、老城区100个点,捕获蟑螂3种9 210只,其中:德国小蠊5 547只(占60.23%)、黑胸大蠊1 953只(占21.21%)、美洲大蠊1 710只(占18.56%)。结论宜昌市城区蟑螂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蟑螂以侵害旧城区特殊行业和下水道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蟑螂种群变化及季节消长情况,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07年采用粘捕法分别在居民住宅、饮食店和宾馆进行捕捉,分类鉴定。结果温州市区蟑螂密度较高,2007年达到1.40只/(盒·夜),主要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97.12%,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少量分布,饮食店蟑螂侵害最为严重。蟑螂全年均有分布,4—10月为密度高峰期。结论温州蟑螂尤其是德国小蠊侵害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两种杀虫消毒混合药剂在集装箱中杀虫和消毒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用机动喷雾器在体积为33.3m3的标准集装箱内施药。选用致倦库蚊、家蝇、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4种试虫分别在集装箱空箱和实箱中的不同位置悬挂试虫笼并放置微生物检测纸片,施药后密闭2 h取出试虫笼和微生物检测纸片,观察24~72 h内试虫的死亡数;同时在集装箱实箱中采用自然菌采样法测定自然菌杀灭率。结果空箱内施药后,致倦库蚊和家蝇的24 h死亡率为100.00%,德国小蠊48 h死亡率为100.00%,美洲大蠊72 h的死亡率为100.00%,对大肠杆菌的平均杀灭率为100.00%。实箱现场试验结果显示,致倦库蚊和家蝇48 h的死亡率为100.00%,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72 h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98.89%和100.00%,自然菌采样法测定的集装箱实箱自然菌杀灭率大于95.00%。结论优莱洁与绿缘保混合药剂可以用于集装箱杀虫和消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和掌握开封市蟑螂侵害状况,为进一步防治蟑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粘捕法。结果开封市区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占100%。不同场所中餐饮密度指数最高,其次为宾馆和超市。结论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餐饮、宾馆和超市是蟑螂孳生和危害的重点行业,应加强对这些行业单位蟑螂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徐州市蟑螂密度和抗药性水平,为蟑螂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密度调查用粘捕法,抗药性测试用药膜法。结果 各类环境共捕获蟑螂4 863只,均为德国小蠊,平均侵害率为14.03%,密度为2.25只/张。侵害率餐饮最高,为21.11%,密度农贸市场(超市)最高,为3.48只/张8,月密度和侵害率达到高峰;德国小蠊对残杀威、乙酰甲胺磷、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为0.76、0.60和2.73。结论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活动高峰在夏季,宾馆、农贸市场密度较高,应加强蟑螂监测和防治工作;高效氯氰菊酯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摸清丹东地区蟑螂种群分布及生态习性,为城市蟑螂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蟑螂屋粘捕法。结果丹东市蟑螂活动时间为1~12月,高峰季节为5~10月。常见蟑螂种类有3种,即:德国小蠊、美洲大蠊、日本大蠊,德国小蠊为丹东市优势种。结论蟑螂在丹东市分布广泛,应进一步加强蟑螂监测工作,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南通市室内农贸市场蟑螂侵害及种群分布等情况,以便根据调查数据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择南通市主城区2家大型室内农贸市场,采用粘捕法调查侵害率和密度,现场鉴定蟑螂种类并计数。结果共捕获蟑螂3 372只,德国小蠊3 295只,占97.72%;黑胸大蠊77只,占2.28%。室内农贸市场蟑螂侵害严重,侵害率为53.29%,密度为10.10只/张。主要分布在脂肪香味较丰富的区域,以肉区最高,达83.67%;其次是熟食区、豆制品区和糕点区;净菜区、蔬菜区、南北货区和水产区相对稍低;水果区和酱菜区则处于最低水平,为0。结论室内农贸市场蟑螂侵害严重,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蟑螂侵害,降低其密度。  相似文献   

20.
大肠埃希菌O157:H7蜚蠊实验带菌消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EHEC O157H7-EDL933株,体外染菌感染德国小蠊(Blattela germanica),观察其体内外感染和带菌消长情况.方法点滴法体外定量染菌,剂量为1 μl(菌悬液浓度为 8.0×105~ 1.9×107(CFU/ml),并采用昆虫单虫单管方法饲养观察.结果蜚蠊经体外染菌,获得体内外带菌,体外带菌时间中位数为( 144.0± 22.17)h(95%CI 100.55~ 187.45 h);体内中位数为( 144± 25.77)h(95%CI 93.48~ 194.52 h);体内外带菌消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1.46,P= 0.226 3).德国小蠊最长带菌时间至少216 h(9 d).结论蜚蠊不仅是EHEC-O157H7的贮存宿主和疾病传播的媒介,更重要的是潜在的人类感染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