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群体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5806名,统计献血反应发生人数,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及采集量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发生献血反应67名,占1.15%。男性和女性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5%和2.67%,初次和多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01%和0.96%,采集单份血小板者和采集双份血小板者献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64%和1.3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女性献血者、初次献血者和采集双份血小板献血者易发生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攀枝花市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模式的利弊,为机采血小板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3年1089人次机采血小板献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机采互助献血者476人次复检不合格率3.15%,自愿机采献血者613人次复检不合格率0.82%,前者明显大于后者(χ^2=8.107,P〈0.01),其中抗-TP不合格率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0.379,P〈0.005)。机采互助献血中初次献血率达71.64%(341/476),自愿机采献血中初次献血率仅0.98%(6/613),两种献血者的初次献血率差异有显著意义(χ^2=616.180,P〈0.001)。结论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血小板紧缺的状况,也带来一些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了解韶关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阳性状况,为今后献血者的招募方式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3年韶关地区无偿献血者资料及血液检测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结果,按献血者性别、年龄、学历、职业、血型、婚否、献血次数和献血区域等项目分析。结果 献血共148976人份中,总阳性3347人份,(占2.25%),男性(占2.32%),女性(占2.09%),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7,P<0.05)。年龄段以46~55岁阳性率最高,为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7,P<0.05),以梅毒阳性(1.15%)最高。职业以军人、医务人员、学生及公务员等群体阳性较低(平均1.31%),农民阳性率最高(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31,P<0.05)。学历与阳性关系本科(及以上)阳性最低(1.29%),小学文化阳性最高(4.67%),说明学历与阳性率有明显差异。血型与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P>0.05)。已婚与未婚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P>0.05)。献血次数与阳性关系笫1次献血阳性率4.32%,笫2次献血阳性率1.77%,献血≥3次阳性率0.86%,说明献血次数与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88,P<0.05)。抗-HIV初筛阳性202人份,经市疾控中心确认HIV阳性22例,确认阳性率1.48/万。结论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范做好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尽量做到有高危行为的人在采血前淘汰,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建立高素质和固定献血队伍,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研究护理干预对于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出现献血反应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择本站从2012年6月-2013年5月采用机采血小板的无偿献血者共1256例,然后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成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各为628例。针对对照组献血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护理干预组给予认知干预、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然后观察和对比两组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组的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共8例,占1.27%,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1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χ2=5.197,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分析对机采的捐献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充分体现了在献血服务过程中的人性化,而且更有利于减少以及预防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009—2012年泗洪县峰山乡婴幼儿手足口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为制订相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2012年统计上报的峰山乡手足口病患儿为调查对象,年龄<3岁。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流行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09—201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42例,其中婴幼儿占71.13%。2009年占9.90%,2010年占19.80%,2011年占28.71%,2012年占41.58%,发病呈逐年增加趋势,各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占62.38%,女占37.62%,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住人口占38.61%,流动人口占61.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四季均有发病,7—9月发病最多,占58.42%。结论婴幼儿手足口病发病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2017,(4):486-488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采血不足量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河源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16399例为研究对象,按无偿献血者不同性别、献血模式、预献血量、献血点、献血季节及献血次数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采血不足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河源市16399例无偿献血者中采血不足量共90例,采血不足量发生率为0.54%;不同献血量、献血点、献血季节及献血次数无偿献血者的采血不足量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献血模式献血者的采血不足量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献血量、献血点、献血次数是采血不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加强与献血者沟通交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献血环境,有助于减少采血不足量发生,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7.
李永福 《现代预防医学》2014,(10):1901-1902,1912
目的了解韶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选择低危献血人群,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选择2008-2012年韶关地区献血者139 094份血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结果韶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5年抗-HCV阳性平均率0.23%(315/139 094),2008-2012年抗-HCV阳性率分别为0.14%、0.21%、0.31%、0.21%、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35,P=0.003)。男性抗-HCV阳性率为0.22%,女性阳性率为0.2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9,P=0.290)。18~55岁分4个年龄段抗-HCV阳性率分别为0.28%、0.15%、0.25%、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58,P=0.001)。不同职业献血人群抗-HCV阳性率最高为军人0.34%,最低为公务员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49,P=0.011)。不同血型献血者抗-HC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03,P=0.361)。献血次数与抗-HCV阳性率有明显差异,初次献血阳性率为0.49%,献血2~4次阳性率为0.12%,献血5次及以上者阳性率为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35,P=0.001)。结论固定多次无偿献血者和公务员、医务人员、教师、学生等是安全献血的低危人群,应作为主要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在无偿献血者的护理工作中,增加人文关怀内容对护理质量以及献血者满意度的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62例献血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1例。参照组采用常规献血后护理方案,研究组在常规献血后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人文关怀护理方案。通过自制调查问卷,统计比较两组对献血后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并调查比较两组献血者的疼痛情况、献血反应、再次献血意愿。结果 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100.00%,高于参照组的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6,P<0.05)。研究组献血者的中度疼痛率为6.45%,低于参照组的4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97,P<0.05)。研究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48.39%,明显低于参照组的9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25,P<0.05)。研究组再次献血意愿为96.77%,高于参照组的6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33,P<...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大学生视力低下情况进行调查,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2010年9月及2012年9月对曲阜师范大学2010级3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视力测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0年视力低下179例,占52.65%;2012年视力低下235例,占69.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64,P<0.05)。2012年轻度视力低下比例(23.40%)高于2010年(11.73%),但重度视力低下比例(48.94%)低于2010年(60.8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237、5.851,均P<0.05)。2010、2012年男女视力低下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05、0.417,均P>0.05),2010年与2012年相比男女视力低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3,P>0.05)。2010、2012年农村(32.40%、36.17%)与城镇(67.60%、65.11%)视力低下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779、42.902,均P<0.05)。结论大学生视力低下情况严重,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提高献血质量,探析献血护理服务在农村献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200例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农村献血者,以献血单双日将献血者均分为两组,单日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为常规护理组,双日给予献血护理服务干预为献血护理组,每组各100例。观察比较两组献血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献血意义认知率及献血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比较。结果 献血护理组人均献血量多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护理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低于常规护理组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3,P<0.05)。献血护理组对献血意义认知率为100.00%,高于常规护理组的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8,P<0.05)。献血护理组对献血护理服务的各项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献血护理服务应用到农村献血者中,可助于献血者更加了解献血的重要性及意义,并稳定其献血过程中心理状态,以及提升献血安全性,同时合理增加献血量,亦可以增加献血者对献血护理服务的高度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盐城市阜宁县龙卷风灾害后献血人群组成特点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献血者招募策略。方法:统计本站所有采血点2016年6月24日(龙卷风发生的第二日)、2015年6月24日、2016年6月1日~22日的全血献血者人数(团体献血除外)、性别、血型、献血次数、民族、年龄、学历;对2016年6月24日不同采血点献血人数分类统计,比较各采血点献血人数的差异性。结果:灾害发生后,公民献血热情高涨,献血总人数明显增多。其中女性献血人数比男性明显增多,初次献血者人数比多次献血者人数明显增多,≤35岁年轻献血者人数明显增多,而灾害发生前后献血者人数受学历的影响并不明显。通过3组数据比较和统计学处理,发现献血者男、女性别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初次与多次之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历之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采血点之间献血人数也有差异,即灾害发生地区和距离较近的采血点公民献血热情度高,距离远的采血点,公民献血热情度相对较低。风灾后登记献血意向的376人中,2个月内只有83人参加献血。结论:风灾后为避免采集更多血液的浪费,可采取意向献血者登记。血站可根据风灾后献血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制定招募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效果。方法以我站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接待的100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机采血小板献血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心理状态评分、献血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两组机采前的S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机采后,观察组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0%(P <0.05)。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00%(P <0.05)。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改善献血者的不良情绪,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献血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玉林市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统计分析,了解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寻找预防措施,指导无偿献血工作。方法用Morden 2000血站管理系统统计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玉林市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献血次数、献血量等人群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三年间玉林市无偿献血144 563人次中共发生献血不良反应771例,反应率为0.53%。首次献血者反应率高于再次献血者,男性献血者高于女性献血者,200m L献血者高于400m L献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不同年龄段的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献血者的性别、年龄、献血量、献血次数等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是建立和巩固固定无偿献血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柳州地区无偿献血者ALT检测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降低ALT不合格血液报废对策,有效保护和利用血液资源。方法对2010-2013年柳州地区献血者ALT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3年无偿献血208 671人次,ALT不合格血液7 149人次,占3.43%,其中2010年不合格比例为7.37%,2011年不合格比例为2.72%,2012年不合格比例为2.06%,2013年不合格比例为1.18%,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1.70,P0.05);不同年龄组ALT不合格情况,以25~35岁不合格率最高为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7.90,P0.05);男女性别ALT不合格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性不合格比率为4.98%,女性不合格比率为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113.00,P0.05)。结论随着单位献血招募以及检测策略等工作的持续改进,因ALT不合格而报废血液逐年减少;应重视献血前招募的无偿献血知识普及宣传工作,加强ALT检测特别是献血前检测的质量控制工作,可有效降低无偿献血ALT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机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变化后献血者外周静脉血血常规相关参数的变化,分析两者是否存在差异、是否对捐献机采血小板有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成都市血液中心机采室的固定献血小板者共120人进行血常规参数检测,1-6月每位献血者间隔4周献血1次,7-12月间隔2周献血1次。捐献前均抽血查血常规相关参数,内容包括: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量。采用SPSS17.0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间隔期缩短后,多次捐献不会引起献血者血小板计数值较大的波动,其血小板计数值仍处于正常可捐献范围内,但趋于降低;而对于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量则没有影响。结论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间隔期改变后,外周静脉血血常规参数的变化不会影响捐献血小板,可安全献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无偿献血的招募征询以及献血策略。方法选取2012—2016年日照市无偿献血者114 716例,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抗-HCV、抗-TP、抗-HIV。各年度不合格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2—2016年日照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各项不合格率为2.82%,其中ALT、HBs Ag、抗-HCV、抗-TP、抗-HIV的阳性率分别为1.55%、0.33%、0.33%、0.50%、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段ALT、HBs Ag、抗-HCV、抗-TP、抗-HIV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99、10.24、7.90、34.35、8.53,均P<0.05)。结论 2012—2016年日照市无偿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比较呈下降趋势,其中ALT不合格率最高,其次为抗-TP阳性率,是导致血液报废的主要因素,抗-HCV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8~35岁不合格率较低,36~45岁年龄段不合格率最高,随着年龄增加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张岳珍 《现代养生》2014,(12):46-46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冲红的主要原因。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在我站献血的20名机采血小板冲红者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同期献血的20名机采血小板未冲红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观察对象相关血液指标。结果:两组观察对象PLT、RDW、MCHC、MCH、MCV、HCT、HGB、WBC和RBC等指标对比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机采血小板冲红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但通常认为与观察对象献血频率过高有关,冲红现象的发生会对献血者机采血小板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需要进行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原因,针对性改进,最大限度保留献血者。方法采用电话询问、网上交流等方式,对1 221例流失献血者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机采献血者流失主要原因是献血者工作忙、联系失败、心怀疑虑、不良反应、健康问题等。结论血站应做好成分献血知识宣传,加强献血后信息沟通,完善献血者个人信息并适时提醒,努力提高献血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校大学生是我国无偿献血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日照市在校大学生献血和血液检测情况,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无偿献血的现状,为招募高校献血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01-01-2019-12-31日照市济宁医学院(日照校区)、山东体育学院、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和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等7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共23 086人次;选择同一时期在日照市献血的其他社会人群为对照组,共117 043人次。对献血情况和血液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日照市在校大学生献血者占全市无偿献血人次的16.5%;各年度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7,P>0.05;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χ~2=29.02,P<0.01)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χ~2=13.71,P<0.01)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reponema pallidum antibody,抗-TP)(χ~2=11.85,P<0.01)不合格率低于社会人群献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χ~2=2.17,P>0.05)、丙型肝炎抗体(hepatitis C antibody,抗-HCV)(χ~2=1.31,P>0.05)和人类免疫缺陷型病毒抗体(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tibody,抗-HIV)(χ~2=0.04,P>0.05)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大学生献血者ALT检测不合格率为0.37%,高于女性的0.12%,χ~2=0.57,P<0.01;医学院校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P>0.05。结论日照市在校大学生在无偿献血者中占有较大比例,大学生比其他献血者拥有更高的合格率,女性合格率更高,是否为医学院校学生没有差异。应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献血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无偿献血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温州市高校无偿献血学生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观察献血反应及心理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8年5月温州市高校无偿献血学生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研究组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心理状态评分、疼痛情况、满意度及再次无偿献血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献血反应总发生率1.25%,对照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P0.05)。研究组献血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8.28、-38.56,P0.05)。两组献血者均以轻度疼痛为主,研究组无痛比例高于对照组(Z=5.14,P0.05)。研究组献血者满意度98.75%,高于对照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P0.05);研究组献血者再次无偿献血率为56.25%,高于对照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0,P0.05)。结论对高校无偿献血的学生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可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并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献血疼痛度,提高其满意度及再次无偿献血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