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种肺复张水平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三种肺复张(RM)水平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维持时间的影响。方法15例ARDS机械通气的镇静患者,随机采用3种高水平CPAP。结果RM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Ⅱ组、Ⅲ组PAWP增高、各组PIP、Pplate提高和Ⅲ组与Ⅰ组比较PIP、Pplate增加、Pa02在Ⅱ组和Ⅲ组RM后10-60min增加、Ⅱ组和Ⅲ组D02在30min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Ⅱ组和Ⅲ组对改善氧合和提高氧供都明显,但Ⅲ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应用压力控制通气方式的肺复张手法对ARDS患者肺复张效果的影响。方法:34例ARDS病人实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采用压力控制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根据压力一容积曲线低位拐点(LIP)设置"最佳PEEP"为LIP+2cmH2O,维持吸入氧浓度≤0.60。都采用压力控制法肺复张技术。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平均年龄、HR、MAP、RR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PAC-RM前相比,RM后各时点PaO2、PaO2/FiO2均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压力控制通气方式的肺复张手法可显著增加ARDS患者的动脉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肺复张(RM)联合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进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随机分为Ⅰ、Ⅱ组,每组各16例,Ⅰ组患者RM后将PEEP降为10-15 cm H20(1 cm H<,2>O=0.098 kPa),11组患者RM后将PEEP降为10 cm H<,2>O以下水平.结果RM前后两组患者Pa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均有明显提高且Ⅰ组维持更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中心静脉压(CVP)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M联合较高的PEEP能改善ARDS患者氧合且维持时间更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比较小潮气量加肺复张(RM)持续时间的选择对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p/ARDSexp)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26例,在机械通气基础上分别给予间歇高呼气末正压(PEEP)加小潮气量的RM,评价RM的不同持续时间对ARDSp(ARDSp组,10例)、ARDSexp(ARDSexp组,16例)的影响,比较二者间的差异.结果 RM持续时间≥160 s时平均动脉压(MAP)降低、HR加快,较RM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M停止后恢复正常.与RM前比较,气道平台压(Pplat)、呼吸系统顺应性(Crs)在RM实施时即明显增加(P<0.05);氧合指数(OI)在RM持续时间≥40 s的三个时间段明显增加,SpO2在RM持续时间≥30 s的四个时间段明显增加(P<0.05);在RM持续时间≥160 s时,Pplat增加显著,而Crs、OI、SpO2较40~59 s未见明显增加;对RM反应ARDSexp组优于ARDS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DSp组出现气胸1例,皮下气肿3例;ARDSexp组出现皮下气肿2例,均发生在RM持续时间≥60 s.结论 间歇高PEEP加小潮气量的肺复张对ARDS有效,持续时间宜在40~59 s,对肺外源性肺损伤比肺内源性肺损伤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张洁 《中国卫生产业》2014,(27):37-39,42
目的:探讨肺复张联合Duo 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1日-2014年6月30日收入我院NICU室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患儿入院后立即给予DuoPAP呼吸支持,呼吸支持24 h内给予肺复张(LRM),间隔8 h给予1次RM,连续3 d。对照组给予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结果得出实验组肺复张联合DuoPAP治疗总有效率为91.1%高于对照组的70.5%,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h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的(149.2±19.7)mmHg和(162.3±18.1)mmHg;通气72 h后呼吸机参数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潮气量分别为(427.2±78.5)mL和(503.6±93.2) mL;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住院情况和治疗效果比较,主要包括住院天数分别为对照组的(32.2±6.8)d和肺复张联合DuoPAP治疗组的(25.9±5.1)d及死亡病例数分别为2例和0例。以上数据结果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复张联合Duo 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功能,明显提高患者肺的顺应性,大幅降低呼吸机的使用条件,显著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插管率、撤机失败率、BPD、气漏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缩短氧暴露时间,减少呼吸机应用时间和住院费用。是临床医师治疗早产儿NRDS首选的无创通气联合治疗方式,简便易行,耐受性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肺复张手法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萎陷的肺泡打开,序贯BiPAP通气保持肺张开,同时保留了患者自主呼吸。使患者血氧饱和度和氧舍指数迅速改善、血液动力学稳定、肺顺应性增加、带机时间缩短、人机配合好。本文报告了14例肺复张手法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护理。护理重点:呼吸参数的监测、血液动力学监测、保持气道通畅及密闭性、镇静药物应用、并发症观察。血压下降及时终止7例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的肺复张方法用于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和负影响.方法 肺外源性ARDS患者44例,按照交叉设计的方法在不同时段分别应用控制性肺膨胀(SI)、呼气末正压递增(IP)、压力控制(PCV)三种肺复张方法,记录肺复张前后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肺静态顺应性等指标的变化,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复张后患者短时间内氧合指数和肺静态顺应性都明显增加,IP法改善较SI、PCV两种方法更明显[肺复张后1h氧合指数:227±42比190±19、186±21;肺静态顺应性:(59.4±12.5)ml/cm H2O(1cm H2O=0.098 kPa)比(50.1±9.3)、(49.7±10.6)ml/cm H2O;P<0.05],肺复张后2h三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复张后患者短时间内均有心率增快,CVP上升,MAP下降,SI法变化幅度较IP、PCV两种方法小[肺复张后10 min心率:(94.0±10.3)次/min比(116.0±14.8)、(107.0±5.7)次/min;CVP:(13.7±3.1)cm H2O比(18.4±6.7)、(15.4±2.7)cm H2O;MAP:(87.0±12.1)mmHg(1mm Hg=0.133 kPa)比(73.0±4.8)、(81.0±6.6)mm Hg;P<0.05],肺复张后20 min三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肺外源性ARDS行肺复张,IP法在肺顺应性和氧合改善方面效果最明显,SI法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无创通气时(NIV)进行肺复张(RM)的临床疗效。方法 35例ARDS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进行NIV,治疗组在常规NIV的基础上,应用吸气气道正压(IPAP)、呼气气道正压(EPAP)各20cmH_2O,保持120秒的方法进行肺复张(RM)治疗,每4~6小时一次,72小时后观察两组患者氧合指数(PaO_2/Fi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心率(HR)、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指标的差别。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aO_2/FiO_2、PaO_2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aCO_2、HR、BP、MAP、CVP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ARDS患者在NIV时进行RM,可以改善患者氧合,对循环动力学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无创通气时(NIV)进行肺复张(RM)的临床疗效。方法 35例ARDS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进行NIV,治疗组在常规NIV的基础上,应用吸气气道正压(IPAP)、呼气气道正压(EPAP)各20cmH_2O,保持120秒的方法进行肺复张(RM)治疗,每4~6小时一次,72小时后观察两组患者氧合指数(PaO_2/Fi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心率(HR)、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指标的差别。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aO_2/FiO_2、PaO_2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aCO_2、HR、BP、MAP、CVP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ARDS患者在NIV时进行RM,可以改善患者氧合,对循环动力学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肺复张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肺复张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价值.方法 动态观察14例重症ARDS患者肺复张策略实施前后动脉血气指标、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和肺顺应性的变化.结果 14例重症ARDS患者采用肺复张策略治疗后,肺顺应性明显提高,氧合功能明显改善,有效率为85.7%(12/14).结论 肺复张策略治疗重症ARDS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氧合功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安全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并呼吸衰竭时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45例急性左心衰竭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观察治疗24h后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氧合指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28d病死率。结果(1)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24h后PaO2、PaCO2及氧合指数较常规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pH值、LVEF较常规组亦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8d病死率治疗组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治疗能改善急性左心衰竭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合状态,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22例机械通气效果不佳的ARDS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变化。结果应用体外膜肺氧合后,患者氧代谢情况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大,16例患者治愈,6例死亡。结论机械通气效果不佳的ARDS患者应尽早应用体外膜肺氧合,体外膜肺氧合为治疗重症ARDS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在新生儿麻醉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7例新生儿手术,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行机械定压模式呼吸通气30 m in,监测通气前后动脉血气值、血氧饱和度(SpO2)、体温、呼气末CO2浓度(PetCO2)、气道压(Paw)、呼吸频率(f)、心电等参数。结果:新生儿手术全身麻醉控制呼吸,根据PetCO2适当调节呼吸参数,采用定压呼吸模式,能够维持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于正常范围。结论:机械通气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新生儿手术。  相似文献   

14.
改良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在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改良的俯卧位头高脚低倾斜30°机械通气方法,相比常规的俯卧位机械通气的优点.方法 选择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俯卧位组和倾斜俯卧位组,每组22例.患者平时持续30°半卧位,每天进行俯卧位机械通气1次,每次4 h.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俯卧位机械通气前、中、后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等指标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俯卧位机械通气后患者的氧合指数均有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倾斜俯卧位组比较,俯卧位组体位改变后出现肺静态顺应性下降[2h时(25.6±5.8)ml/cm H2O(1 cm H2O=0.098 kPa)比(37.2±20.5)ml/cm H2O],平均气道压上升[2 h时(18.5±3.9)cm H2O比(15.6±5.3)cm H2O],心率增快[2 h时(112.0±16.2)次/min比(102.0±11.3)次/min],平均动脉压下降[2 h时(86.0±6.7)mm Hg(1 mm Hg=0.133 kPa)比(93.5±7.5)mm Hg],中心静脉压上升[2 h时(15.5±3.3)cm H2O比(12.6±4.3)cm H2O];这些改变在俯卧位期间持续存在(P<0.05),恢复30°半卧位后1 h消失.结论 改良的俯卧位通气,既有俯卧位改善氧合的作用,又可以避免俯卧位对肺静态顺应性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气管导管阻力变化对呼吸收缩压变异试验(RSVT)的影响.方法 对20例患者进行预测液体反应的RSVT,试验运用3个连续改变的压力[10、20、30 cm H2O(1 cm H2O=0.098 kPa)]控制呼吸,测定3个最低收缩压值并与相应的气道压力作图得到斜率(RSVT斜率).比较正常气管导管阻力和导管阻力增加两种情况下的RSVT斜率,气管导管阻力增加用在气管导管内插入Cooperdech支气管封堵导管来模拟.结果 在正常气管导管阻力时,导管阻力为(5.19±2.38)(cm H2O·s)/L,RSVT斜率为(0.39±0.21)mm Hg/cm H2O(1 mm Hg=0.133 kPa),3个不同控制压力水平(10、20、30 cm H2O)对应的潮气量分别为(461.5±95.9)、(891.5±149.8)和(1207.5±159.1)ml;在高气管导管阻力时,导管阻力为(8.77±1.64)(cm H2O·s)/L,RSVT斜率为(0.27±0.17)mm Hg/cm H2O,3个不同控制压力水平对应的潮气量显著降低,分别为(434.5±92.8)、(796.5±96.6)和(1097.5±68.4)ml,与正常气管导管阻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气管导管阻力的增加会导致RSVT斜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