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詹宏杰  梁寒 《中国肿瘤临床》2015,42(13):675-679
人体肠道菌群代谢成分通过与受体结合、刺激炎症因子分泌,与其他变化一起,引起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的发生。而肠道内的益生菌则通过屏障作用、抑制DNA 损伤等机制保护肠道黏膜,抵御CRC 的发生,并可被用于预防及辅助治疗CRC 。胃肠道手术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影响微生态平衡。本文将针对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关系的最近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肠道黏膜屏障受损、慢性炎症反应、细菌酶和毒性代谢产物作用等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的发生.近年来通过无菌动物实验、基因敲除动物实验以及新一代的高通量测序使人们对肠道菌群和大肠癌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继而从不同角度提出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的作用模式,本文将结合相关作用模式从肠道菌群先后影响结直肠癌不同发病阶段的角度阐述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机制,为进一步认识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和结直肠癌的早期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在西方国家尤其常见。饮食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结直肠癌发病率出现了逐年上升以及年轻化的现象  推测可能与西方高脂饮食流行肥胖运动缺乏等因素相关。高脂饮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高脂饮食可引起肠道菌群结构改变  具体表现为肠道微生态多样性的下降  以及拟杆菌属菌丰度降低和厚壁菌门细菌的富集  同时还可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生重要影响  产生大量次级胆汁酸脂肪酸和硫化物衍生物等。其中  过量的次级胆汁酸具有促进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次级胆汁酸可引起肠道上皮细胞DNA损伤  加剧炎症反应  同时还可促进肠道类干性样细胞‐Lgr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1,8(2):134-138
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尤其常见。饮食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 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结直肠癌发病率出现了逐年上升以及年轻化的现象,推测可能与西方高脂饮食流行、肥胖、运动缺 乏等因素相关。高脂饮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高脂饮食可引起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具体表现为肠道微生态多样 性的下降,以及拟杆菌属菌丰度降低和厚壁菌门细菌的富集,同时还可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生重要影响,产生大量次级胆汁酸、 脂肪酸和硫化物衍生物等。其中,过量的次级胆汁酸具有促进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次级胆汁酸可引起肠道上皮细胞 DNA损伤,加剧炎症反应,同时还可促进肠道类干性样细胞‐Lgr5(+)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本文将围绕 高脂饮食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膳食脂肪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膳食脂肪对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以及结直肠癌的饮食预 防进行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均极高的肿瘤疾病  其发生和发展由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  并往往伴随着肠道微环境的改变。膳食成分是调节肠道微环境的重要因素。现阶段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了饮食模式膳食成分和结直肠癌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讨论了不同膳食模式对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影响  证明了西方饮食可能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  而地中海饮食能量限制饮食素食饮食和生酮饮食对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预防和干预作用。进一步分析了各类膳食成分如何通过直接作用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影响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中  多酚类物质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  可以维持肠道稳态  改善肠道内炎症及氧化应激等  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而特定膳食成分的缺失或过剩则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  诱导肿瘤相关微生物丰度的升高  造成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  进而促进肠道炎症和肿瘤的发生。最后  本文提出了一套针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个性化饮食干预策略思路。利用宏基因组宏转录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手段  结合人工智能分析结直肠患者菌群组成及功能上的异常  进一步设计个性化的膳食模式  以实现患者肠道菌群的精准调节  并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膳食干预。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1,8(2):118-127
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均极高的肿瘤疾病,其发生和发展由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 定,并往往伴随着肠道微环境的改变。膳食成分是调节肠道微环境的重要因素。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了饮食模式、膳 食成分和结直肠癌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讨论了不同膳食模式对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影响,证明了西方饮食可能促进结直肠癌 的发生,而地中海饮食、能量限制饮食、素食饮食和生酮饮食对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预防和干预作用。进一步分析了各类膳食 成分如何通过直接作用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影响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中,多酚类物质、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可 以维持肠道稳态,改善肠道内炎症及氧化应激等,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而特定膳食成分的缺失或过剩则可以改变 肠道微生物组成,诱导肿瘤相关微生物丰度的升高,造成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进而促进肠道炎症和肿瘤的发生。最后,本文 提出了一套针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个性化饮食干预策略思路。利用宏基因组、宏转录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手段,结合人工智能分 析结直肠患者菌群组成及功能上的异常,进一步设计个性化的膳食模式,以实现患者肠道菌群的精准调节,并对结直肠癌患者 进行膳食干预。  相似文献   

5.
肠道生态系统的改变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引发结直肠癌。大量证据表明,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中普遍存在一种病理性微生物群失衡状态。本综述从免疫与炎症反应、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基因损伤三个方面总结了肠道微生物引发结直肠癌的机制,介绍了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的结直肠癌诊断标志物,分析了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放化疗及免疫治疗中的新进展,希望为结直肠癌的防治及诊疗提供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  在中国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三。肠道菌群对肿瘤增殖存活转移与肿瘤发生都产生重要影响  特别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物可以刺激炎症细胞诱导慢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会影响机体和调节结直肠甚至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这与结直肠癌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测序技术和细菌‐宿主机制相互作用是研究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  测序技术可以快速大量的对粪便样本进行菌群的种类基因和功能上的分析  细菌‐宿主相互作用技术可以从实验角度研究细菌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更精准地确定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的关系。但DNA提取差异引物偏差测序深度  以及细菌菌株差异未知细菌的影响等都制约着研究的进展。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  培养组学以及肠道类器官技术为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关系研究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测序技术和实验技术的不足。本文就针对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技术展开综述  讨论了其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1,8(2):211-216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在中国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三。肠道菌群对肿瘤增殖、存活、转移与肿瘤发生都产生 重要影响,特别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物可以刺激炎症细胞诱导慢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会影响机体和调节结直肠甚至整个 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这与结直肠癌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测序技术和细菌‐宿主机制相互作用是研究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 的主要方法,测序技术可以快速大量的对粪便样本进行菌群的种类、基因和功能上的分析,细菌‐宿主相互作用技术可以从实 验角度研究细菌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更精准地确定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的关系。但DNA提取差异、引物偏差、测序深度, 以及细菌菌株差异、未知细菌的影响等都制约着研究的进展。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培养组学以及肠道类器官技术为肠道菌 群和结直肠癌关系研究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测序技术和实验技术的不足。本文就针对肠道菌群和结直 肠癌关系的研究技术展开综述,讨论了其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过程。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可引起多种肠道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许多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参与了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过程。本文通过总结现有的文献,就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进行概括,为未来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全部恶性肿瘤的第 3 和第 5 位,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结直肠癌病因复杂,其中 肠道微生态是影响癌变过程的关键环节。肠道菌群是维持人体胃肠道及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病原体在结直肠 癌发病机制包括微生物代谢、宿主免疫和炎症途径的调节、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细菌基因毒素等环节。传统中药 给药方式主要为口服,中药进入胃肠道后不可避免与肠道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中药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从而调 节宿主免疫功能,以及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等途径实现防治结直肠癌的作用。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 统的平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菌群失调具有改善作用;中药可以提高宿主抗癌免疫反应以及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下的 骨髓来源的细胞功能发挥抗肿瘤疗效;促进有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并抑制了厌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从而增强了整体肠道 菌群的抗氧化性。另外,中药亦能改善微生物的代谢、减轻代谢性炎症,以及抑制产生大肠杆菌的体外和体内基因毒性, 中草药的药效成分经肠道微生物转化后发挥抗炎、镇痛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综上,肠道菌群在部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肠道菌群是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的重要靶标。  相似文献   

9.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环节参与的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肿瘤微环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中主要由肠道菌群微环境、炎症微环境及缺氧微环境三者共同作用、相互协调。本文就肠道菌群微环境、缺氧微环境及炎症微环境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肠道生态系统的改变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引发结直肠癌。大量证据表明,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中普遍存在一种病理性微生物群失衡状态,失衡的微生物群衍生的代谢产物也会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由特定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触发结直肠癌进程的方式,总结了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对结直肠癌贡献的最新进展,并考虑代谢产物的积累效应以及多种代谢产物相结合的方式来预测和预防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11.
<正>肠道菌群与慢性炎症和癌变相关。化疗失败是结直肠癌患者复发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2017年7月,发表在《Cell》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群对结肠直肠癌患者化疗耐药性亦有贡献,是通过影响microRNAs,对细胞自噬进行调节而实现的。之前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调控免疫反应,影响化疗效果,也有研究指出,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正常组织转变为肿瘤的过程中),核梭杆菌的丰度有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肿瘤,严重危害公众健康。早在1863年,Virchow就描述了炎症在癌症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此后炎症诱导型肿瘤被广为关注。而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患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炎症发生发展中最重要的衔接分子MyD88就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细胞自噬和凋亡是介导细胞存活和死亡的两个关键机制,有研究表明MyD88可通过调控自噬和凋亡最终影响结肠癌的预后及转归,揭开MyD88参与介导的细胞死亡之谜可能为CRC治疗开辟新的策略,且有望成为预防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发生的新靶点。本研究旨在讨论MyD88调节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中自噬与凋亡发生的研究进展,为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第2位和第4位。目前中国内地结直肠癌发病率以4.71%逐年递增,远超2%的国际水平,居我国癌症死因的第4位、第5位。尽管目前的规范化综合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大量研究显示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信号通路是介导机体炎症和免疫的桥梁,诸多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TLR4、MyD88在结直肠癌细胞及组织中也均有表达,且TLR4可能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及免疫逃逸,这些机制参与炎症相关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肠道慢性炎症与结直肠癌发生、进展的关系,及TLR4/MyD88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杨柳  梁新军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4):1239-1242
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及其代谢模式的改变可通过破坏正常组织细胞DNA、激活致癌信号传导途径,产生促肿瘤代谢物和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等多因素来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研究者们尝试利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和预防肿瘤。目前,以益生菌和排泄物移植技术为代表的微生态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及调节免疫系统来抗肿瘤。微生态制剂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希望,但目前肠道菌群微生态在结直肠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深入探讨。本文就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的诊治探索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肥胖是由于机体能量长期供过于求,过多的脂肪在体内堆积所致。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肥胖人群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并成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肥胖所致结直肠癌发病机制有多种,包括瘦素、脂联素和炎症因子等脂肪因子的作用,以及胰岛素抵抗、miRNA、微量元素、维生素、氧化应激反应和肠道微生态紊乱等方面的原因。本文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和治疗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孟静  李云峰 《肿瘤学杂志》2020,26(10):918-921
摘 要: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LPS)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诱导因子,因参与炎症发生的多个环节而被认知,近年来研究发现LPS在肿瘤的生成、转移及药物抵抗等多个方面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的革兰阴性细菌在肠道中定植,LPS作为革兰阴性细菌的主要产物,如何在结直肠癌中发挥作用引起重视。全文就LPS在结直肠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研究多是强调短链脂肪酸( SCFAs)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有益作用,如:通过抑制肠道慢性炎症反应,给肠 道上皮细胞提供能量和维持肠黏膜上皮稳态,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 此外,SCFAs 还可以通过拮抗组蛋白去乙酰化 酶(HDACs) ,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通过活化 caspase-3 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以及激活抗肿瘤免疫,对结直肠癌产 生治疗作用。 然而,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患者血液中,部分 SCFAs 水平升高,是促进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 素。 在肠道中补充产丁酸细菌,可促进小鼠结直肠癌的发生,敲除细菌中产丁酸基因,促癌作用受到抑制。 另有临床研究, 在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发现,高水平丁酸可以抑制伊匹木单抗诱导的 T 细胞以及白介素-2 浸润,降低了细胞毒 T 淋巴细胞 相关抗原 4 抗体治疗肿瘤的效果。 这些研究提示 SCFAs 在结直肠癌的防治中发挥有益作用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超出这个 范围会产生负面作用。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SCFAs 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的同时,需要警惕 SCFAs 不恰当的应用产生的 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磊  翟嘉威  唐末 《中国肿瘤》2022,31(3):221-227
摘 要:微生物群滋养性免疫通过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真菌的定植和异常扩张,在维持人体肠道微生物稳态、正常肠上皮细胞完整性及重塑宿主免疫系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稳态的破坏及致病微生物的异常扩张所介导的炎症微环境及免疫功能异常已被反复证实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全文就微生物群滋养性免疫在抑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解释其中关键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自然·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两篇研究报告,研究者从近千份人类粪便样品中找出可用于预测结直肠癌的肠道菌群特征。虽然两项研究选取的样本来自欧洲、亚洲和美洲多个国家不同环境下有不同饮食习惯的人群,但肠道菌群微生物组在结直肠癌发生时有一致的特异性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包括肿瘤发生和对治疗的反应等。两项研究中,一项由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研究者开展,5项研究对386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92名健康对照者粪便样本进行了宏基因组分析,分析粪便样本中整个微生物群体的遗传物质,找出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哪些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肠道微生物是一个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可以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调节,抵御病原体、发挥生物屏障功能等。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调节化疗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用机制,继而影响化疗及免疫治疗疗效、调节相关不良反应。基于既往大量肠道微生物研究及相关文献,本文将综述肠道微生物影响结直肠癌化疗药物作用机制、疗效的现状,其有望成为提高结直肠癌化疗疗效、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