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diphospho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 UGT1A1)作为伊立替康重要的药物代谢酶,其基因多态性可显著影响该酶的活性.本研究旨在观察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64例接受伊立替康/氟尿嘧啶一线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DNA,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UGT1A1*28 TATA盒基因序列,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化疗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51例(79.7%)患者的UGT1A1*28基因启动子区TA序列重复6次,为纯合野生型(TA)6/(TA)6;10例(15.6%)患者的基因型为TA序列重复6次和7次的杂合型(TA)6/(TA)7;3例(4.7%)患者的TA序列重复7次,为纯合突变型(TA)7/(TA)7.UGT1A1*28非野生型的基因多态性可增加患者发生Ⅲ度以上腹泻的风险(38.5% vs 9.8%,P=0.035);UGT1A1*28非野生型基因患者接受伊利替康化疗时,需要下调剂量的比率明显高于野生型基因者(46.2% vs 15.7%,P=0.046).64例患者中28例(43.8%)化疗有效,其中UGT1A1*28野生型基因者22例,非野生型基因者6例,2组的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2% vs 43.1%,P=0.845).结论:在应用伊立替康化疗的患者中,UGT1A1*28基因启动子区TATA盒基因多态性(TA)6/(TA)7或(TA)7/(TA)7基因型可增加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伊立替康化疗后,发生Ⅲ度以上腹泻的风险,但不影响化疗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对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伊立替康、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FOLFIRI方案)进行治疗。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UGT1A1*28、UGT1A1*6基因片段,分析基因型与不良反应及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性别、转移数目、癌症类型和分化程度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GT1A1*28基因非野生型患者3~4度腹泻比例为38.1%,明显高于野生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GT1A1*6基因非野生型患者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比例为77.8%,明显高于野生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野生型(DW)、单个位点变异型(SV)和双个位点变异型(DV)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客观缓解率为40.3%,UGT1A1基因多态性与化疗疗效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T1A1基因型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不良反应有一定关系,而与化疗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尿苷二磷酸葡醛酰转移酶(UGT) 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方案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直接测序法对UGT1 A1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观察并记录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疗效,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58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UGT1A1* 28野生型45例(77.6%),UGT1 A1 *93野生型40例(69.0%),UGT1A1* 60野生型38例(65.5%),UGT1 A1* 93和UGT1 A1* 60基因突变分别有18例(31.0%)和20例(34.5%).UGT1A1* 28基因型中,TA5突变8例(13.8%),TA7突变5例(8.6%).TA5突变型中≥3级腹泻5例,≥3级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各3例;UGT1 A1* 93突变型中,≥3级腹泻7例,≥3级白细胞减少6例,≥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4例.结论 TA5突变型、UGT1A1*93突变型均增加腹泻和≥3级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而UGT1 A1(*28、*93、*60)野生型和UGT1 A1* 60突变型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曹建 《现代肿瘤医学》2019,(6):1087-1089
伊立替康严重的骨髓抑制和迟发性腹泻限制其广泛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伊立替康代谢受到多种基因调控的影响,其中尿苷二磷酸葡苷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UGT1A1)更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从伊立替康所致毒性反应的机制、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之关系及化疗疗效3个方面进行综述,为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应用伊立替康的不良反应与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TATA盒区域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在我科治疗的患者30例,提取外周血中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启动子区TATA盒区域中TA序列重复次数;对其中应用伊立替康治疗的23例患者观察相关不良反应,统计分析TA6/TA6、TA6/TA7、TA7/TA7基因型的出现频率及与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30例中共检测到UGT1A1纯合子TA6/TA6 23例(76.7%),杂合子TA6/TA7 7例(23.3%),未发现纯合子TA7/TA7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治疗的患者中杂合子TA6/TA7的Ⅲ-Ⅳ级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纯合子TA6/TA6患者(50%vs 6.3%,P<0.05),UGT1A1基因多态性与血液系统毒性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UGT1A1基因型的检测对伊立替康相关的肠道不良反应有一定预测作用,可为临床制定化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结直肠癌患者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评价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CPT-11)为主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毒性和疗效的关系。方法 以CPT-11为主的FOLFIRI方案(CPT-11 180mg/m2)和IFL方案(CPT-11 125mg/m2)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检测患者的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化疗毒性、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92例患者,189例行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检测,野生型占37.6%,1个位点变异型占43.9%,2个位点突变异型占18.5%。183例可评价毒副反应,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26.6%(51/183);3~4级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为15.1%(29/183)。2个位点变异的患者3~4级迟发性腹泻发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26.5%vs.9.0%,P=0.021)。UGT1A1*28野生型、杂合突变型、纯合突变型的2~4级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29.6%、37.5%和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UGT1A1*28纯合突变者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33.3%,高于UGT1A1*28野生型的9.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是2~4级迟发性腹泻的影响因素。CPT-11剂量高者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OR=5.666,95%CI:2.088~15.377,P=0.001)和2~4级迟发性腹泻(OR=4.481,95%CI:1.568~12.807,P=0.005)发生率也显著升高。158例可评价疗效,获CR 3例、PR 30例、SD 91例、PD 34例,总有效率为20.9%。2个位点变异患者的有效率为33.3%,高于野生型的1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治疗时间在6周以下者疾病进展的风险显著增加(OR=6.106,95%CI:1.680~22.197,P=0.006)。Cox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治疗时间及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而UGT1A1基因多态性与预后无关。结论 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2个位点变异的患者应用CPT.11为主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疗效较好,由不良反应导致的治疗时间缩短可能会影响其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化疗是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主要治疗手段,伊立替康是mCRC的重要药物,但其存在治疗有效率有限、毒副反应个体差异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寻找有效的生物学标志物,筛选出对治疗反应性好、耐受性好的个体以指导临床治疗。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UGT1A)的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的毒性及疗效均密切相关,但现有研究结果不一致,预测作用存在争议。本文通过Pubmed检索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相关性的有关文献,综合分析了UGT1A预测伊立替康毒性局限性的原因,可能与人种差异、药物使用剂量不同及与其他化疗药物或靶向药物联合使用有关。UGT1A多位点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或与羧酸酯酶(CES)、ATP结合盒子(ABC)转运体、CYP3A4、SCOL等多个基因多态性的联合检测可能是提高伊立替康毒性和疗效预测水平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o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UGTlA1)是伊立替康代谢关键酶,其活性受基因多态性影响显著。本研究探讨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2013年4月—2013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60例。抽提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分别采用STR方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对其中82例化疗方案中含伊立替康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1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UTG1A1*28(启动子TATA盒区域TA重复次数)野生型TA6/6124例(77.5%);杂合子TA6/7 33例(20.5%);纯合子TA7/7 3例(2.0%)。UGT1A1*6位点(211G>A)野生型GG 105例(65.6%),杂合子GA 48例(30.0%);纯合子AA 7例(4.4%)。82例化疗方案中含伊立替康的结直肠癌患者中,*28基因型(TA6/7和TA7/7)显著增加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58.3% vs 0.0%,P<0.001),并增加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76.0% vs 45.6%,P<0.001);*6基因型(GA和AA)、年龄、性别、化疗方案和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接受伊立替康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UGT1A1*28位点多态性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风险,可预测伊立替康引起的骨髓抑制性不良反应,辅助临床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托泊替康(TPT)和伊立替康(CPT-11)单药治疗老年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0例老年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TPT 1.2mg/m2静脉点滴第1~5天;CPT-1165mg/m2第1天和第8天静脉点滴化疗,3周一个化疗周期,共进行2~6周期。治疗开始后随访6~20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延迟性腹泻、肝功能、血小板计数、贫血等资料,评价近远期疗效,观察二者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TPT组白细胞减少比例(64%)高于CPT-11组(32%),有统计学差异(P=0.048),而CPT-11组延迟性腹泻发病率(64%)显著高于TPT组(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托泊替康和伊立替康单药治疗老年小细胞肺癌的近远期疗效无差异,伊立替康组骨髓抑制轻于托泊替康组,但胃肠道不良反应比托泊替康重。  相似文献   

10.
Wang Y  Xu JM  Shen L  Xu N  Wang JW  Jiao SC  Zhang JS  Song ST  Li J  Bao HY  Yang L  Li F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12):913-916
目的评价伊立替康(CVT-11)联合5-氟尿嘧啶(5-Fu)和亚叶酸钙(LV)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毒性与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UGT1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直接测序法分析UGT1A基因多态性,并与毒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的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0.O%(14/70);2~4度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22.9%(16/70),其中3-4度迟发性腹泻率仅为5.7%(4/70)。UGT1A1*28的野生基因型TA6/6患者的2-4度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15.7%,低于TA6/7和TA7/7基因型的患者(P=0.027)。健康人群和大肠癌患者UGT1A基因家族中各个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无差别。结论UGT1A1*28的野生基因型TA6/6在中国人中分布频率较高,这也是CPT-11为主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发生严重迟发性腹泻较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多态性在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中的安全性和作为疗效预测指标的价值。方法在FOLFIRI方案化疗前分离mCRC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HRM法测定UGT1A1基因型。根据NCI CTC 3.0和RECIST 10标准分别评价化疗的不良反应和疗效,并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不良反应和近期有效率(RR)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 检验分析UGT1A1基因型对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结果38例患者中,UGT1A1*28位点的野生型(TA6/6)有31例(81.6%),杂合突变型(TA6/7)2例(5.3%),纯合突变型(TA7/7)5例(13.2%);UGT1A1*6位点的野生型(G/G)有28例(73.7%),杂合突变型(G/A)8例(21.1%),纯合突变型(A/A)2例(5.3%)。在3~4级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方面,UGT1A1*28的野生型(TA6/6)显著低于TA6/7和TA7/7基因型(P<0.05),UGT1A1*6的野生型(G/G)也显著低于G/A和A/A基因型(P<0.05)。RR和PFS在UGT1A1各种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mCRC中,UGT1A1*28位点和UGT1A1*6位点突变可以作为严重的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测指标,但UGT1A1基因多态性与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FOLFIRI方案化疗致迟发性腹泻的关系.方法 选取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201例,在FOLFIRI方案化疗前抽取外周血进行UGT1A1* 28基因检测,观察并记录出现迟发性腹泻的情况.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化疗致3级以上迟发性腹泻的关系.结果 201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UGT1A1*28纯合野生型TA6/6占77.11%(155/201),突变型TA6/7和TA7/7共占22.89%(46/201),野生型和突变型1、2级腹泻发生率分别为45.16% (70/155)和39.13% (18/46),3、4级腹泻发生率分别为9.68%(15/155)和19.57%(9/46).基因突变型患者3、4级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18,P=0.190).结论 在采用FOLFIRI方案化疗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UGT1A1 * 28基因突变型并未增加患者发生3级以上迟发性腹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自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 DNA,进行 PCR 扩增,应用直接测序法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行基因检测的65例结直肠癌患者 UGT1A1*28和 UGT1A1*6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并对这65例应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化疗疗效,进行观察记录,比较不同基因型间的差异。结果:65例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 TA6/6有49例(75.4%),杂合突变型 TA6/7有14例(21.5%),纯合突变型TA7/7有2例(3.1%)。UGT1A1*6野生型 G/G 有47例(72.3%),杂合突变型 G/A 有15例(23.1%),纯合突变型 A /A 有3例(4.6%)。在以上65例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基因启动子区28位点,TA6/6、TA6/7和TA7/7型,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别为8.2%、37.5%;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28.6%、62.5%。UGT1A1基因启动子区6位点,G/G、G/A 和 A /A 型,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别为12.8%、44.4%;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14.9%、22.2%。各组之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患者 UGT1A1*28和UGT1A1*6多态性分布基本一致,UGT1A1*28突变型可以使应用含伊立替康化疗患者发生3级以上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UGT1A1*6突变型可增加3级以上腹泻的发生风险。因此,UGT1A1基因型的检测对伊立替康相关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提高用药安全性,在临床用药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肺癌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小细胞肺癌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15%~20%[1].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倍增时间短的特性决定了其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通常伴有内分泌异常或类癌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陈绍俊 《癌症进展》2014,(4):323-327
药物遗传基因组学是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伊立替康在体内转化为活性成分SN38后主要经UGT1A1解毒成SN38G排出体外。UGT1A1发生*28或*6突变后功能下降,需减少伊立替康剂量以避免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CPT-11)疗效及毒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UGT1A1*28基因多态性、CPT-11、疗效和毒性"为关键词,检索2000-01-2012-05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208篇和中文文献8篇。纳入标准:1)CPT-11的体内代谢;2)UGT1A1*28基因型特点;3)一线化疗;4)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疗效和毒性的关系。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28篇。结果:CPT-11的体内代谢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家族(UGTS)密切相关,UGTS的表达由UGT1A1基因位点决定。UGT1A1*28为7个TA重复序列,包括纯合型(TA7/TA7)和杂合型(TA6/TA7),随着TA重复序列数目的增加,CPT-11相关毒性增加。多数研究表明,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CPT-11化疗疗效无关。在欧美人群中,UGT1A1*28与CPT-11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即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明显相关性;在亚洲人群中,UGT1A1*28与腹泻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UGT1A1*28基因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今后尚需开展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来验证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CPT-11疗效和毒性的关系,从而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7.
摘 要: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是抗瘤谱广、临床应用广泛的化疗药物之一,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的剂量限制性毒性(迟发性腹泻和骨髓抑制)常常影响其临床应用。近年来,由基因多态性指导的临床个体化用药成为热点,有研究指出UGT1A1和SLCO1B1基因多态性参与了CPT-11代谢及转运。全文就UGT1A1和SLCO1B1基因多态性与CPT-11化疗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57例应用伊立替康治疗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全血基因组DNA提取、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直接测序法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 检测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的57例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伊立替康的情况, 观察并记录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疗效。  结果  57例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 UGT1A1基因启动子区28位点, TA序列6次重复的纯合野生型TA6/6有43例(75.4%); 基因型为TA序列6次和7次重复的杂合型TA6/7有13例(22.8%); 基因型为TA序列7次重复的纯合突变型TA7/7有1例(1.8%)。UGT1A1基因启动子区6位点野生型G/G有48例(84.2%), 杂合突变型G/A有7例(12.3%), 纯合突变型A/A有2例(3.5%)。在57例采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 UGT1A1基因启动子区28位点, TA6/6、TA6/7和TA7/7野生型和突变型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7.0%、14.3%, 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别为9.3%、14.3%, 其中纯合突变型仅1例患者, 100%的发生率。UGT1A1基因启动子区6位点, G/G、G/A和A/A野生型和突变型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4.2%、55.6%, 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别为12.5%、44.4%, 具有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患者UGT1A1*28和UGT1A1*6多态性分布基本一致, UGT1A1*6突变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增加, 而UGT1A1*28突变型与以上不良反应并无绝对相关性, UGT1A1各基因型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能否通过对UGT1A1的筛查, 选择合适患者安全有效的应用伊立替康, 值得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XR  Zhu YZ  Xiu QY  Han FC  Liu DQ  Chu DT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0):777-779
目的评价伊立替康(CPT-11)联合顺铂(DD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由国内4家医院协作研究完成。入组晚期NSCLC患者36例中,初次化疗24例,曾经化疗12例;全部患者均有可测量或可评价的指标。给药方法:CPT-1160mg/m^2静脉滴注,第1、8、15天;DDP80mg/m^2静脉滴注,第1天;28d为1个周期。结果36例患者共接受治疗97个周期,中位数为3个周期。可评价病例数为35例,无CR病例,PR8例(22.9%),SD21例(60.0%),PD6例(17.1%)。初治者有效率为29.2%(7/24),复治者有效率为9.1%(1/11),中位治疗至进展时间为199d,1年生存率为45.4%。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粒细胞减少(16.7%),脱发(13.9%),腹泻(5.6%),恶心呕吐(2.8%)。结论CPT-11联合DDP方案对晚期NSCLC治疗有效,患者耐受性良好,应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观察伊立替康联合顺铂(IP组)与拓扑替康联合顺铂(TP组)二线治疗难治型小细胞肺癌的近期、远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共62例患者,均为一线EP方案治疗失败且在3~6个月内出现进展,IP组:伊立替康60mg/m^2,第1、8天,DDP25mg/m^2,第1~3天,静脉滴注;TP组:拓扑替康0.75mg/m^2,第1—5天,DDP25mg/m^2,第1~3天,静脉滴注。均21天为1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IP组30例,有效率33,3%(10/30),TP组32例,有效率37.5%(12/32),两组近期疗效无差异(P〉0.05)。两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FP)均为3.0个月;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12个月和11.5个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Ⅲ-Ⅳ度粒细胞下降TP组高于IP组(31.3%vs.23.3%),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度血小板下降TP组高于IP组(18.8%vs.6.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延迟性腹泻IP组高于TP组(30.0%vs.3.1%)。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顺铂与拓扑替康联合顺铂二线治疗难治型小细胞肺癌均取得较好疗效,两方案毒副作用均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