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对甲状腺手术113例患者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前、术中静脉辅助一定量氟芬合剂。结果113例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总的麻醉有效率为95.6%,其中阻滞效果优者75例,良者23例,可者10例,差者5例,5例阻滞效果差者术中改用其它麻醉方法完成手术。副作用:本组所有病例中有1例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1例出现膈神经阻滞,2例出现喉返神经麻痹。结论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是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临床观察颈丛神经一侧深丛、两侧浅丛阻滞麻醉法行甲状腺肿物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对120例甲状腺肿物手术患者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 评定优94例(78.33 %),良20例(16.67 %),可5例(4.17 %),差1例(0.83 %),优良率为95.00 %。结论 颈丛神经一侧深丛、两侧浅丛阻滞麻醉法行甲状腺肿物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0.375%罗哌卡因颈丛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的优越性。方法:选择0.375%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的甲状腺一叶/全切除术患者480例,与1%利多卡因组(450例)相比较。评价术中麻醉效果和麻醉后对心率、血压变化的影响以及声嘶、呼吸困难并发症的比较。结果:罗帕卡因与利多卡因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罗哌卡因组发生心动过速(P=0.007)、血压升高(P=0.001)、声嘶(P=0.011)及呼吸困难(P=0.026)频率远远低于利多卡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0.375%罗哌卡因用于甲状腺手术颈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行,对心率、血压的影响以及声嘶、呼吸困难并发症较1%利多卡因轻,在甲状腺手术颈丛阻滞麻醉中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原发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CCUP)占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3%~5%。随着PET-CT、分子病理学、内镜等辅助检查的发展和放疗技术的进步,这类疾病的诊治水平逐渐提高。手术和放射治疗是CCUP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因CCUP发病率较低、异质性大,目前仍缺少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在治疗方面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就近年CCUP的诊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不同容量罗哌卡因对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甲状腺肿瘤术中喉返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和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拟施择期甲状腺肿瘤手术的成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R0组),0.375%罗哌卡因组5mL组(R5组),0.375%罗哌卡因组10mL组(R10组)和0.375%罗哌卡因组15mL组(R15组)4组,每组20例。R0组患者不做任何神经阻滞,直接予以全麻诱导插管。R5、R10、R15组三组患者均在清醒状态下行超声引导下的双侧颈浅丛阻滞麻醉成功后,予以全麻诱导插管。记录患者入室(T0)、切皮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探查时(T3),4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HR)和指脉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如果T2,T3较T1时刻血压升高>20%或心率增快>20%,则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ug/kg。记录R5,R10,R15组双侧颈浅丛阻滞15min后SpO2的数值。观察所有患者对喉返神经电生理监测刺激的反应情况。对所有患者麻醉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后30min(T4)进行疼痛数字评分(NRS)。结果:R5组患者在T2和T3两个时点的 MAP 和 HR 均高于患者切皮前(T1)(P <0.05),R10组和R15组患者在 T2 和 T3 两个时点的 MAP 和 HR 与患者 T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0组患者比较其他3组的舒芬太尼追加量最多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组患者均未出现对喉返神经电刺激无反应的病例;R15组患者颈丛神经阻滞15min后出现“胸闷”症状者最多。拔管后30min疼痛NRS评分R10、R15组较R0组降低且差异与统计学意义(P <0.05)。4组患者术后清醒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麻复合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双侧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10mL,对喉返神经电生理监测功能无明显影响。并能够有效抑制甲状腺肿瘤手术中的应激反应,可以显著减少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并且更少患者发生“胸闷”的不适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甲状腺癌根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20年11月间西安市人民医院行甲状腺癌根除术的72例老年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下实施甲状腺癌根除术,观察组采用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下甲状腺癌根除术。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和术毕的激素水平、血流动力学水平及血糖水平,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结果麻醉前,两组肾上腺素、皮质醇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和麻醉前比较,两组肾上腺素、皮质醇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患者升高程度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前,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两组MAP、血糖水平均升高,观察组升高程度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下老年甲状腺癌根除术,可减轻患者激素和血糖水平升高程度,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不会对患者麻醉苏醒质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上腹部顽固性癌性疼痛的止痛效果。方法105例晚期癌症患者,67例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并包绕神经、血管,均有顽固性上腹痛,经CT导引穿入膈脚前及后腹膜肿大淋巴结内行两侧腹腔神经丛乙醇阻滞术。结果经4个月随访观察,在2周,1,2,3,4个月,止痛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98.1%、97.1%、93.8%和90.4%。止痛效果显著的患者,可观察到乙醇扩散较完全,能从两侧包绕腹主动脉,肿大的淋巴结有明显坏死。本组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导引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上腹部顽固性癌性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中利用胸外侧筋膜皮瓣填充组织缺损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在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中,先行肿瘤扩大切除术,切缘距离瘤缘至少0.5cm,同时切除肿瘤表面受侵的皮肤,设计三角形胸外侧筋膜皮瓣用以填充组织缺损,并利用此皮瓣切口完成腋窝淋巴结切除。结果共完成7例,切除肿瘤的最大直径为5.5cm,切缘均无癌残留,有3例切除乳头、乳晕复合体。平均手术时间3h,平均出血量300ml。术后未发生皮瓣坏死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9.5个月,均未出现复发,美容效果均为优良,患者对乳房外形的自我感觉均为满意。结论在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中,利用胸外侧筋膜皮瓣填充组织缺损的效果满意,可以使一部分失去保留乳房手术机会的妇女接受保留乳房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e quantification,VTIQ)技术联合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US-FNAB)对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中央区肿大淋巴结性质判定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经病理证实的PTC合并HT患者的174枚颈部中央区肿大淋巴结,术前均行VTIQ及US-FNAB检查。VTIQ技术通过测量横向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来表明淋巴结的软硬,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求取最佳诊断界值。使用US-FNAB细胞学结果判断淋巴结性质,将VTIQ、US-FNAB及VTIQ联合US-FNAB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比较各自的诊断效果。结果:174枚颈部中央区淋巴结中,PTC转移淋巴结92枚,反应性增生淋巴结82枚。PTC转移淋巴结SWV平均值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P<0.001)。根据ROC分析结果,SWV平均值诊断界值为3.29 m/s,此时准确率为78.16%,特异性为78.05%,敏感度为78.26%。US-FNAB诊断准确率为86.21%,特异性为100.00%,敏感度为73.91%。VTIQ、US-FNAB及VTIQ联合US-FNAB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curve,AUC)分别为0.782、0.870、0.874,US-FNAB、VTIQ联合US-FNAB与VTIQ比较诊断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FNAB与VTIQ联合US-FNAB间诊断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TIQ联合US-FNAB对于HT合并PTC颈部中央区肿大淋巴结性质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术后放疗是其重要治疗手段。目前CT和MRI在脑胶质瘤放疗靶区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但对于肿瘤范围、复发、放射性坏死、预后等方面的评估仍然存在一定不足。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将PET的分子影像与CT的解剖结构影像融于一体,在脑胶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多模态影像技术在放疗中推广应用,PET-CT分子影像作为重要的补充,有助于脑胶质瘤靶区的勾画和精准放疗的开展,有益于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和随访。本文对PET-CT在脑胶质瘤诊断、治疗及随访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保留颈丛的功能性颈清扫术在分化性甲状腺癌治疗上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沈强  田敖龙  屈海欧 《中国癌症杂志》2001,11(4):361-363,366
目的:探讨保留颈丛感觉神经的功能性颈清扫术在分化性甲状腺癌上的应用。方法:15例甲状腺乳腺乳头状癌患者,施行保留颈丛感觉神经的功能性颈清扫术。结果:颈部阳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Ⅲ区,Ⅳ区,Ⅵ区。Ⅵ区淋巴结阳性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7.1%)。15例患者术后全部耳部感觉良好,下颈部及肩部无麻大感。结论:手术适应证:①N0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②N1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淋巴结转移仅仅局限Ⅵ区者,或颈内静脉旁淋巴结较小(N<3cm)无包膜外侵犯者。手术禁忌征:①手术前已有不规范颈清扫术史者;②颈淋巴结广泛转移或淋巴结有明显外侵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腹横筋膜阻滞在全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45例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腹横筋膜阻滞组(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术中情况和术后病理分期,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连续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肿瘤分期、术后并发症、下床时间、排气时间和术后48、60以及72 h的VAS评分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在12 h(1.57±0.99 vs 2.82±1.18)、24 h(1.83±0.72 vs 2.55±0.91)、36 h(1.82±0.48 vs 2.68±0.84)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腹横筋膜阻滞在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段娜  严军  王鸽  李婵  刘晓庆  邵渊 《现代肿瘤医学》2018,(22):3566-3569
目的:观察两种镇痛方案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镇痛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甲状腺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镇痛方案为颈丛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照组镇痛方案为PCIA。评价记录术后1、6、12、24、48 h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后恢复质量(QoR-15)评分。结果:观察组VAS评分、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QoR-15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丛神经阻滞联合PCIA的镇痛方案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效果满意,提高了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是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赵万成  杨清 《现代肿瘤医学》2021,(10):1757-1760
目的:通过分析对比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宫颈癌患者的淋巴脉管受累情况,探讨腹腔镜手术是否对患者淋巴脉管受累存在不良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2018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宫颈癌手术并经病理确认是否存在淋巴脉管受累患者(FIGO分期为Ⅰa2-Ⅱa2期)共计1 087例,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腹腔镜组及开腹组,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及开腹组分别为148例及939例,两组淋巴脉管受累比例分别为31.76%(47/148)及33.23%(312/939),两组总体淋巴脉管受累情况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24)。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在淋巴结转移癌、间质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宫旁受累等方面存在淋巴脉管受累情况无明显差异,但腹腔镜组在宫颈癌灶>4 cm时(即Ⅰb2及Ⅱa2期)存在淋巴脉管受累的病例较开腹组明显增加(P=0.005),另存在淋巴结转移癌的患者中淋巴脉管受累比例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癌者(P=0.000)。结论: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手术在宫颈癌灶>4 cm时较开腹手术可能增加了患者淋巴脉管受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计划的临床靶区体积(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和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s,OARs)自动勾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99例。对患者CT图像进行预处理,作为模型输入。设计一种基于DL的自动勾画模型,使用组合损失函数训练该模型。以医师手动勾画为度量标准,计算DL自动勾画模型下CTV靶区和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左右骨髓、左右股骨头的准确率,并与基于图谱的自动勾画方法(atlas-based auto segmentation,ABAS)相比较。结果:DL模型在CTV靶区和7种危及器官(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左右骨髓、左右股骨头)的戴斯系数分别为(0.85±0.02、0.94±0.04、0.87±0.03、0.67±0.14、0.85±0.03、0.87±0.03、0.87±0.06和0.87±0.06),95%豪斯多夫距离(mm)分别为(3.22±0.56、1.37±0.37、1.41±0.34、27.39±35.63、1.40±0.17、1.36±0.22、6.78±7.89和6.45±7.44),平均表面距离(mm)分别为(0.25±0.05、0.12±0.06、0.19±0.05、2.29±2.71、0.16±0.04、0.15±0.03、0.36±0.33和0.38±0.37)。DL勾画模型的戴斯系数均高于ABAS勾画模型。除乙状结肠外,DL勾画模型的95%豪斯多夫距离和平均表面距离均小于ABAS勾画模型。结论:提出的DL模型能较好地实现宫颈癌放疗临床靶区和危及器官的自动勾画,可为临床医师勾画提供初步参考,节省临床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奈达铂的新辅助化疗联合宫颈癌根治术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陕西省肿瘤医院的248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只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为对照组,每组124例。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初治时肿瘤直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平均新辅助化疗次数1.30次,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的体积明显缩小。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也降低(P<0.05),淋巴结清扫数量、阴道切除长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平均化疗次数及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西他赛+奈达铂的新辅助化疗能够显著缩小宫颈肿瘤体积、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而且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CPB)对老年甲状腺癌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糖和激素水平及炎性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 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78例接受甲状腺癌根治术的老年甲状腺癌患者分为全麻组和联合组,每组39例.全麻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联合CPB.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毕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钙黏附蛋白11(cadherin-11,CDH11)甲基化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CDH11 基因在 3株宫颈癌细胞系、1 株人表皮永生化细胞株、30 例宫颈癌组织、17 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甲基化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结果:CDH11 在3 株宫颈癌细胞系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甲基化;在1 株人表皮永生化细胞株中未检测到甲基化。CDH11 在宫颈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率为 56.7%(17/30),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23.5%(4/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H11 基因甲基化在不同分期的宫颈癌组织中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段、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以及分化级别上,CDH11 基因的甲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CDH11 基因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H11 基因甲基化可能是宫颈癌独特的基因甲基化谱成员之一,可以成为宫颈癌早期诊断的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检测了NEK5在人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量变化对于临床病理发展的影响,旨在研究NEK5蛋白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预测宫颈鳞癌患者癌转移和预后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收集了150对宫颈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制成组织芯片,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EK5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确认NEK5 mRNA在宫颈鳞癌病理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变化,我们收集了140例新鲜冻存宫颈鳞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包括35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3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Ⅰ 级组织,35例CIN Ⅱ-Ⅲ级组织及35例宫颈鳞癌组织,运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检测NEK5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量的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相比癌旁正常组织,NEK5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量显著上调(P<0.001);NEK5蛋白表达上调与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NEK5蛋白表达水平、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都是宫颈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qRT-PCR结果显示,NEK5 mRNA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上皮内瘤变CIN Ⅰ 级组织、CIN Ⅱ-Ⅲ级组织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依次增高,相比正常组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在宫颈癌病理发生发展中,NEK5表达水平异常上调,提示其可作为宫颈鳞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