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梁淑敏  张革红 《癌症进展》2019,17(11):1258-1261
蒽环类化疗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肿瘤药物之一,作为恶性肿瘤化疗方案的基础用药,其致命性的不良反应是心脏毒性,单位体表面积累积药物剂量引发的心脏毒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肿瘤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因此限制了其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蒽环类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脏损害相关的药物结构、作用机制、病理改变、保护性制剂和监测方法的研究不断展开,早期亚临床心脏损害的出现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着新型蒽环类化疗药物--脂质体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心脏毒性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传统蒽环类化疗药物有所下降,但仍无法避免由于多次低剂量的累积而引发的早期无症状的心脏损害。因此,本文对蒽环类化疗药物引起患者出现心脏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和发生发展机制等作一综述,并通过对多种针对化疗后肿瘤患者的心功能检测和检查方式进行分析,评价早期监测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化疗后肿瘤患者的价值,从而为临床早期监测和诊疗蒽环类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陆翔  陶敏 《肿瘤学杂志》2017,23(4):327-332
摘 要:化疗引起的心脏毒性难以治愈,是导致肿瘤幸存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心脏毒性是获得治愈的关键,但是当前常规检测手段(如心脏超声)的早期诊断能力较差。脑钠肽在诊断心力衰竭方面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本文综述近年来关于脑钠肽在早期诊断化疗相关心脏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张永飞  崔久嵬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4):1243-1247
随着抗肿瘤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以及肿瘤患者预后的改善,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日渐凸显。以蒽环类药物为主的传统化疗药物对心脏产生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的损伤,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甚至在治疗结束后数年,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出现,使得心脏毒性的发生更加复杂,限制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对其生存及预后也有重要影响。了解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病理生理机制,风险评估,早期监测系统管理及合理的药物治疗对于减少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和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吡柔比星化疗时心脏毒副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吡柔比星(THP)作为蒽环类化疗药物,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多种肿瘤治疗。但由于其骨髓抑制和心脏的副作用,尤其是其剂量累积性心脏毒性,更加严重地限制了THP在临床的广泛和长期使用。为此,我们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方案,观察其对THP引起的心脏毒性的作用,并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主要肿瘤,在中国城乡女性中发病率高。多种治疗方式大大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化疗成为乳腺癌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乳腺癌化疗药物的大量使用,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逐渐凸显,其中心脏毒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像学评估因为其无创、便捷的特点已经成为心脏功能评估的重要手段。利用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乳腺癌化疗相关心脏损伤,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成为影像科医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就乳腺癌化疗心脏毒性的相关研究及心脏损伤的评估方式进行总结,以期为乳腺科及影像科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化疗的肾脏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疗相关的肾脏毒性在临床肿瘤学方面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在肿瘤病人,由于化疗药物之间可能起相加和增效作用,从而增加化疗的肾脏损伤。病人既可出现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肾灌注不足,也可以是肿瘤的肾脏浸润,许多肿瘤相关的阻塞性肾病,还可以发展为肿瘤相关的微血管病性溶血、DIC和肾脏静脉血栓形成。癌症病人可出现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小球病、微小病变性肾炎、肾淀粉样变性和B-J蛋白尿所致的肾小管病。癌症病人常用某些肾毒性药物治疗,如氨基糖甙类、  相似文献   

7.
王刚  刘生祥 《肿瘤学杂志》2015,21(12):1010-1014
摘 要:心脏毒性是抗肿瘤化疗过程中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对肿瘤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有着显著的影响。如何降低化疗药物对心脏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已成为肿瘤科和心内科医生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对常用化疗药物心脏毒副作用的临床表现和机制,化疗过程中产生心脏毒性的监测预防以及产生心脏毒性后的治疗方面进行综述,以期避免或减少抗肿瘤药物对肿瘤患者的心脏损伤,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近期并获得微卫星不稳定肿瘤的适应证。但与此同时也伴随一系列毒性的产生,主要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几乎累及各个系统,与传统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存在很大区别;同时尽管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高,但部分为致死性,且治疗干预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临床认识不足。本文结合最新文献报道,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毒性风险特征、风险预测标志物、监测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化疗导致的心脏毒性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而非药物干预作为预防的新型策略,能有效弥补药物干预的不足。本文将从运动干预、营养干预、调整治疗剂量和方式及给药途径、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非药物干预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上管理乳腺癌患者化疗相关心脏毒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癌症治疗方法的改进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很多化疗药物会引起心脏并发症。尤为显著的是,化疗导致的心脏功能受损明显降低了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了死亡率。早期发现亚临床心脏毒性和左心室功能异常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对于亚临床心脏毒性的检测缺乏准确的手段和方法。超声心动图是现有的一种有效评估心脏功能的方法,在心脏毒性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全文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检测心脏毒性中的作用,包括传统及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对亚临床心脏毒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我科近期收治的1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进行文献回顾,对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本例患者以腹痛为首发临床表现,影像学提示肾上腺肿瘤,行腹腔镜切除,术后20天查PET/CT提示多发转移,给予依托泊苷+顺铂化疗4周期后进展,遂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化疗1周期,出现脑转移后行放疗。结论:肾上腺皮质癌是一种罕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且预后差。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结果。治疗方面首推多学科会诊(MDT),早期患者首选手术,术后需根据疾病分期、分级选择辅助治疗,复发转移的患者可给予化疗、放疗、米托坦、免疫治疗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肿瘤精准医疗的发展,免疫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方法,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配体(PD-L1)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疗效。但伴随使用其相关不良反应增加也被逐步报道并受到重视。抗PD-1/PD-L1治疗可引起相关心脏毒性事件,包括心肌炎、心包疾病、心律失常等。虽然临床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并可造成免疫治疗延迟或终止,需要肿瘤学科和心脏学科医生合作诊治。该综述从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简要介绍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机制及诊疗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恶性肿瘤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接受到更规范更多线的治疗.更多线的化疗及靶向治疗,使一部分恶性肿瘤肝转移患者的肝脏发生类似肝硬化的形态学及临床改变,称之为假性肝硬化.由于假性肝硬化罕见,对于它的认识多来自于个案报道.因此,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关于假性肝硬化的个案报道及相关研究,对其发生机制、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和...  相似文献   

14.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nasal type ENKTL)是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发病率低,目前临床治疗证据大部分来自回顾性分析或小样本的Ⅱ期临床试验,缺乏大型的随机对照研究,暂无统一的治疗标准。放疗、化疗是ENKTL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目前放、化疗策略选择仍存在争议性,是否联合放化疗、放化疗联合方式、化疗方案选择等方面均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于早期(Ⅰ/Ⅱ期)患者目前多以放疗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法,Ⅲ/Ⅳ期患者多采用以全身化疗为主。以L-门冬酰胺酶(L-ASP)为基础的化疗药物在各期及复发难治性ENKTL中疗效结果显示均较CHOP或CHOP样化疗方案好。最佳的化疗方案以及化疗与放疗结合方式仍需通过更多的、更大型的Ⅲ期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寻找准确的预后因素进行风险分层,根据风险分层结果进行治疗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本文将有关放、化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性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巨细胞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肺巨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对肺巨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例肺巨细胞癌患者因刺激性呛咳、左侧胸部闷痛3个月入院。胸部CT检查及病理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肺巨细胞癌。采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3周方案化疗,化疗2个周期后临床症状轻微好转且疗效评价稳定(SD),化疗4个周期后疗效评价进展(PD),口服阿帕替尼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后疗效评价亦是PD。结论:肺巨细胞癌临床罕见,生存期短,预后差,目前无标准的治疗方法,化疗可能短暂延缓肿瘤进展,阿帕替尼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效果可能欠佳。  相似文献   

16.
师弘  马鑫  彭书甲  刘娟  王伟 《现代肿瘤医学》2021,(15):2629-2632
目的: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通过病例检索系统,统计2009年01月至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男性乳腺癌”共计28例纳入本研究,对纳入研究的乳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临床特征、病理分类、治疗方式、预后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28例MBC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6岁(43~91岁)。有乳腺癌家族史有2例,约占7.14%,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有8例,Ⅲ-Ⅳ期的患者有20例。本研究中22例(78.57%)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20例(71.43%)患者接受了全身静脉化疗,15例(53.57%)患者接受了放射治疗,还有19例(67.86%)患者接受了内分泌治疗。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及肿瘤组织病理学分级为男性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本文对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有利于对减少临床误诊及进一步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联合肌钙蛋白I(cTnI)在蒽环类化疗药所致心脏毒性早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医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06月用蒽环类药物完成化疗的9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左心射血分数(LVEF)下降幅度及充血性心衰症状为参考标准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心脏毒性组)与对照组(非心脏毒性组),统计其QTd、cTnI水平,用SPSS 25.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入组的97例患者中18人发生心脏毒性,发生率18.6%。化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QTd、cTnI基线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各化疗周期后QTd、cTnI水平均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P<0.05);相同化疗周期观察组QTd、cTn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QTd、cTn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7、0.871,敏感性分别为85.4%、82.6%,特异性分别为96.5%、93.4%,联合应用时AUC为0.876,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4.0%、97.3%。结论:QTd、cTnI检测均可作为无创性评估蒽环类化疗药所致心脏毒性发生的前瞻性方法之一;QTd、cTnI联合应用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发病率低,起病很隐匿,临床症状不具典型性,预后不佳,临床上采用内镜加活检、CT等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早诊断、早治疗对疾病的预后尤其重要,晚期患者多采用全身化疗,XELOX、FOLFOX及FOLFIRI等方案可作为晚期患者的治疗选择。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及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检出率逐渐提高,本文就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治现状作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乳腺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例宫颈鳞状细胞癌乳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宫颈鳞状细胞癌乳腺转移非常罕见,本文报道3例患者以乳腺肿块就诊,影像学检查无法与原发性乳腺癌相鉴别,通过肿块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为宫颈鳞状细胞癌转移。虽经积极的抗肿瘤综合治疗,但患者生存期仍然极短。结论:乳腺转移性鳞状细胞癌极易误诊为原发性乳腺癌,需结合病史、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等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避免误诊。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一旦出现乳腺转移,生存期短、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李慧  张修石 《现代肿瘤医学》2021,(13):2372-2375
目前由于癌症治疗引起的心脏毒性极其复杂,如何能够准确的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和心肌组织特征至关重要,从而需要更先进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心脏核磁(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的特殊应用,包括通过检测心肌应变、检测微循环功能障碍和检测亚临床左室功能障碍,以及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炎症更敏感的检测等可以用来评估癌症治疗引起的心脏毒性。CMR在癌症治疗引起的心脏毒性的非侵入性检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CMR在检测癌症治疗过程中心脏毒性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