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自1996年10月到2005年11月,对384例肺小结节患者施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肺小结节的准确率为97.4 %(374/384),并发症发生率 16.1 %(62/384);对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为98.8 %(328/332),特异性为100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诊断肺小结节有效的、可靠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老年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经手术病理、临床治疗或随访观察证实的113例老年孤立性肺结节病例。根据CT扫描图像选择最佳穿刺层面及穿刺点获取标本。结果 113例孤立性肺结节全部取材成功,穿刺病理提示恶性肿瘤94例,良性病变19例。经手术病理、临床治疗或随访观察证实为恶性肿瘤96例(85.0%),良性病变17例(15.0%),诊断准确率为96.5%,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90.0%。大结节组(>15mm且≤30mm,n=98)的诊断准确率为98.9%,显著高于小结节组(≤15mm,n=15)的80.0%(P=0.007)。全组并发症为气胸(n=22)和肺内自限性出血(n=15),症状均较轻;无致死性不良反应发生。气胸发生与穿刺次数(P=0.002)及肺内针道距离(P=0.06)有关。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创伤小且实用的定性诊断方法,对老年孤立性肺结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以来的190例病例,通过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方进行组织学和细胞学诊断,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Speed16多层螺旋CT扫描机做引导,根据患者CT扫描结果确定穿刺体位和穿刺部位,先行病灶部位薄层扫描(层厚一般为5 mm),然后根据扫描图像确定进针点、进针深度和进针角度.采用意大利Modena公司生产的18G半自动切割式活检针,按预先测定的角度、深度穿刺进针,穿刺至病灶边缘,扫描观察穿刺针与病灶的关系;如不合适,调整穿刺针的角度、深度和方向,再次扫描直至确认穿刺针在病灶内.然后取材.结果 本组穿刺的190例病例,181例(95%)获得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仅9例未确诊,5例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肖繁荣  汤波 《现代肿瘤医学》2018,(23):3772-377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周围型孤立性肺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湖南省岳阳市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因周围型孤立性肺结节病变患者112例,分析病理诊断的诊断价值及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确诊率为96.43%。出血的发生与病灶大小、病灶周围炎症及病灶旁肺气肿等因素有关(均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周围型孤立性肺结节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其术后主要并发症是气胸和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并发症的防范。方法 对100例肺部疑难病例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分析阳性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 100例穿刺成功阳性率95 %,并发症主要为气胸(18例)、肺出血(28例)、胸膜反应(3例)。结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诊断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肺野边缘型肿瘤的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的经皮肺活检法对肺野内结节性病变的诊断性能及合并症的发生率.方法采用CT下经皮肺活检法对肺野内的249个结节性病灶进行了穿刺活检.肿瘤直径6mm~100mm(平均23.5mm),胸膜到肿瘤的深度为2mm~80mm(平均56mm).结果确诊为恶性165例,灵敏性为89%,良性的确诊率为85%.术后发生气胸36例(14%),肺内出血26例(10%).结论CT引导下的经皮肺活检法安全、易行,尤其对确诊邻近胸膜的病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同轴技术在CT引导下经皮肺内小结节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CT引导下应用同轴技术经皮肺内小结节穿刺活检108例,导向针用18G带针芯的千叶针,取材针用20G全自动活检切割针。[结果]108例CT引导下肺内小结节穿刺活检.取材针均到达病灶.取得满意标本.无一例穿刺失败。导向针在肺内时.未出现气胸、出血并发症;导向针拔除后出现13例气胸、3例胸壁血肿.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形态恢复率100%,组织学和细胞学总阳性率为95%。[结论]同轴技术在CT引导下经皮肺内小结节穿刺活检中的应用,可避免重复穿刺及气胸引起的穿刺失败,提高穿刺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恶性孤立性肺微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直径≤10 mm)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微小SPN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2例有明确病理诊断微小SPN患者(A组)的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出恶性微小SPN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另外收集浙江金华广福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行微小SPN手术并取得病理诊断结果的患者10例(B组),验证本模型的诊断效能,并与经典模型梅奥诊所模型(Mayo Clinic Model)进行对比。  结果  102例患者(A组)平均年龄为(55.31±10.77)岁;其中75.5%为恶性,24.5%为良性。无临床症状、CT影像结节位于上肺、结节直径 > 5 mm、结节边界不清楚、非规则球形、无钙化,上述6项因素为恶性微小SPN的独立预测因子。建立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95%CI:0.857~0.986,对应的诊断敏感性为88.3%,特异性为84.0%。比梅奥诊所模型的诊断效果好。  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恶性微小SPN的独立预测因子,预测模型能较好预测恶性微小SPN。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血清炎症因子及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直径≤1 cm的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患者中的表达,分析可能影响肺结节大小及进展的临床指标和意义。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肺GGN直径≤1 cm的患者111例,根据肺结节大小分为微小结节组(直径<5 mm)、小结节组(直径为5~10 mm),其中微小结节组36例,小结节组75例。检测各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以及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的比例,分析组间差异。后续每半年随访1次,以影像学显示肺GGN直径增大2 mm及以上或出现新的GGN为研究终点,分析可能影响肺GGN进展的危险因素。  结果  小结节组较微小结节组患者MDSCs的比例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肺结节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SCs是影响肺GGN进展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DSCs表达水平的截断值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显示MDSCs低水平表达组(MDSCs<4.57%)较高水平表达组(MDSCs≥4.57%)疾病稳定期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MDSCs表达水平与肺GGN大小相关,可能是影响肺GGN进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内肿块穿刺活栓来明确肿块性质,观察其可行性与不良反应。方法对纤维支气管镜不能活检的26例肺内肿块,经过CT扫描确定其病灶的最大层面,避开大血管、叶间裂、肺大泡。并确定进针深度,消毒后进针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周围型病灶:右肺16例,左肺10例;病理类型:腺癌9例。鳞癌7例,低分化癌2例,结核3例,炎性假瘤2例,肺炎2例,良性腺瘤1例,并发气胸2例。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项简便易行准确率高和安全性高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挂线法辅助微波针经皮癌性肺结节穿刺,对比徒手肺结节穿刺,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和石家庄市中医院收治的孤立性癌性肺结节94例,CT轴状位肺结节长径平均(10.2±1.3)mm;实性肺结节45例,混合性磨玻璃结节38例,纯磨玻璃结节11例.肺结节距胸膜<1 cm 20例,1~5 cm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肺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自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经病理明确诊断出现肺转移瘤的患者10例, 对转移病灶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内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胸部CT, 与粒子植入前比较肿瘤变化, 按照国际标准判定疗效。随访自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  结果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治疗, 靶区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207.4±43.1)Gy, D100(99.7±10.6)Gy, D90(127.5±16.1)Gy。植入术后6个月随访, 有效率80.0%。截至2012年6月, 10例患者中2例生存, 8例死亡, 死亡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14.6±3.5个月, 中位生存期13个月。术中6例患者出现气胸, 其中3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3例行胸腔穿刺抽气; 6例患者出现肺内针道出血, 不伴咳血, 无进行性血胸, 止血处理后症状消失, 1个月后复查出血吸收。  结论  放射性粒子对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肺部转移病灶短期局部效果明显, 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在肺癌经皮穿刺氩氦冷冻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接受常规轴位扫描或MPR引导下实施经皮穿刺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T2或T3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6例。按引导方式分为常规组31例,MPR组35例。比较相同布针数量时两组穿刺次数、穿刺误差、操作总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肿瘤残留率、局部控制率差异。  结果  相同布针数量时,两组术中平均穿刺次数、穿刺误差比较,MPR组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 < 0.05);平均操作时间比较,MPR组与常规扫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MPR组均显著低于常规扫描组,其中穿刺合并出血为1.52% vs. 13.64%、穿刺继发气胸为3.03% vs. 19.70%,(P < 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至术后12个月时,MPR组的肿瘤局部残留率、总有效率等治疗获益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分别为1.52%vs. 10.61%和51.52%vs. 36.36%,(P < 0.05)。  结论  MPR技术引导经皮穿刺肺癌氩氦冷冻消融治疗穿刺误差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获益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李淼  吴万鹏  崔超  邢志珩  王恺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0):1252-1255
  目的  探讨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技术作为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前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60例肺癌患者拟行肺叶切除术,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30例术前行胸部CT血管成像检查,利用容积再现(VR)技术获得肿瘤与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及肺静脉的融合图像,了解上述血管与肿瘤的关系;对照组:30例行常规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  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199±55.7)min vs.(231.5±51.2)min(P=0.02),手术出血量(318.33±99.6)mL vs.(431.7±89.5)mL(P < 0.01)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手术时间与手术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  结论  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作为肺叶切除术术前检查能够减少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煜  信涛 《现代肿瘤医学》2018,(19):3070-3072
目的:探索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03月到2017年0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138例病例资料,总结其诊断准确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成功获取138例患者组织标本,其中130例获得明确诊断,定性诊断率94.2%(130/138),一次活检阳性率81.9%(113/138);二次活检阳性率76.5%(13/17);三次活检阳性率100%(4/4)。并发症发生率为14.5%(20/138),其中胸膜反应1.4%(2/138)、气胸3.6%(5/138)、小咳血8.0%(11/138)、针道渗血1.4%(2/138)。所有并发症均经临床观察和对症处理后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临床价值高,适用于肺部疾病的诊断,是一种创伤性小、确诊率高、安全性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CT引导与超声引导经皮肺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对肺周围型肿块诊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如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及中国知网,收集关于CT引导与超声引导经皮肺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5.2及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有10篇,总样本量1 158例,其中经CT引导穿刺活组织检查635例,经超声引导穿刺活组织检查52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T引导组穿刺成功率与超声引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48%(619/635)比96.56%(505/523),RR=1.01,95%CI 0.99~1.03,P=0.360];CT引导组穿刺确诊率低于超声引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44%(587/635)比96.56%(505/523),RR=0.97,95%CI 0.94~0.99,P=0.007];CT引导组穿刺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超声引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49%(92/635)比9.56%(50/523),RR=1.56,95%CI 1.11~2.19,P=0.010];CT引导组穿刺术后气胸发生率高于超声引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0%(73/635)比6.31%(33/523),RR=1.77,95%CI 1.17~2.68,P=0.007];CT引导组穿刺后出血发生率与超声引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9%(19/635)比3.25%(17/523),RR=1.08,95%CI 0.59~1.98,P=0.800]。结论 CT引导与超声引导经皮肺周围型肿块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均具有较好临床诊断价值,但是,对于超声能显示的肺内周围型肿块,超声引导肺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手术时间更短,经济性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不能外科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早期NSCLC患者48例,其中Ⅰ期患者18例,Ⅱ期(N0)患者30例,对患者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胸部CT,与粒子植入前进行比较,按照国际标准判定疗效。随访截至2013年12月。  结果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治疗,靶区瘤体MPD(127.3±15.6)Gy,D100(113.1±17.2)Gy,D90(148.6±19.4)Gy,D90>MPD。术后6个月查胸部CT判定疗效,Ⅰ期患者中CR 27.8%(5/18),PR 72.2%(13/18),SD、PD为0;Ⅱ期患者中CR 10%(3/30例),PR 73.3%(22/30例),SD 13.3%(4/30),PD 3.3%(1/30)。有效率(CR+PR)为Ⅰ期100%,Ⅱ期83.3%,总有效率89.6%。随访期内全部患者1年局控率85%,1年生存率95.8%(46/48),2年生存率81.3%(39/48),5年生存率56.3%(27/48)。  结论  对于不能外科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CT引导下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PurposeWe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computed tomography (CT)–guided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of pulmonary nodules with indeterminate radiologic characteristics in patients at risk for malignant and nonmalignant processes such as infection or inflammation.Patients and MethodsFrom January 2003 to September 2008, 262 patients (mean age, 59 years; range, 18-92 years) with pulmonary nodules or a mass of uncertain etiology and with indeterminate radiologic characteristics underwent CT-guided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Patients with discordant clinical history and imaging findings or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at risk for both etiologies were included. Specimens were submitted for both cytology and microbiology.ResultsOf the entire cohort, 166 patients (63.4%) had a nonmalignant process, and 96 patients (36.6%) had a malignancy. CT-guided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established a diagnosis in 166 patients (63.4%). Of the 166 patients with a nonmalignant etiology and 96 patients with malignancy, it provided a definitive diagnosis in 91 patients (54.8%) and 75 patients (78.1%), respectively, a difference tha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01). Overall diagnostic efficacy between immunocompetent and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was comparable (P = .2); however, detection of infection or inflammation in individual groups was lower compared with detection of malignancy (P = .002 and P = .06, respectively).ConclusionCT-guided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in patients who are clinically at risk for both nonmalignant and malignant processes continues to be a challenge. Although CT-guided percutaneous biopsy can establish an accurate diagnosis in a larg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cy, it is significantly less sensitive for infectious or inflammatory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