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No.16)转移规律。方法:对本院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实施的26例胃癌No.16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6例均行胃癌No.16(16a2区及16b1区)淋巴清扫术,术后恢复良好,无吻合口漏及手术死亡。乳糜腹1例,术中大出血1例。共切除No.16淋巴结79枚,平均3枚/例,发现肿瘤转移12枚,转移度为15.19%;4例患者发现No.16转移,转移率为15%。结论:No.16淋巴结作为胃癌区域淋巴液引流的终末汇聚地,有较高的转移率。不论是为了手术后正确分期还是提高治疗效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都是必要的,而且手术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治疗性腹腔镜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实施治疗性腹腔镜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术的6例病人基线资料、术中及术后短期结果。结果6例病人术前经影像学评估均存在第16组淋巴结转移,无其他远处转移,经转化治疗后,均达到部分缓解并顺利完成腹腔镜胃癌D2根治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中1例因合并胰腺侵犯而联合行胰体尾+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腹腔出血、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中位手术时长482.5(445,510)min;中位淋巴结清扫总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s,PALN)清扫总数及PALN阳性数目分别为50(16,80)枚、18(3,31)枚、3.5(0,15)枚,其中5例PALN病理阳性,1例阴性;术后1例出现胰瘘,1例胸腔积液,1例腹泻,Clavien-Dindo分级均为2级,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7(6,30)天,术后30天内无二次手术及死亡发生;中位随访时间13.25(10~18)月,3例病人因肿瘤复发死亡,术后存活时间10~18月,余3例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治疗性腹腔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对于胃癌合并PALN转移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施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N16)清扫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通过对3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N16)清扫术,分析影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并与同期进行的D2手术50例进行手术创伤程度、并发症及术后生活质量比较。结果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出现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及其他各组淋巴在T3,T4及低分化腺癌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应纳入清扫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4.
进展期贲门癌腹主动脉左侧淋巴结清扫70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进展期贲门癌腹主动脉左侧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2002年2月~2004年5月对70例进展期贲门癌行腹主动脉左侧淋巴结清扫,分析腹主动脉左侧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70例中发现11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5.71%;其中BorrmannⅢ、Ⅳ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2.2%,N2~3期为25.6%,肿瘤侵及浆膜者为24.4%.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在BorrmannⅢ、Ⅳ型、N2~3期、肿瘤侵入浆膜者中明显高于Borrmann Ⅰ、Ⅱ型(4.0%)、N0~1期(3.2%)、浆膜未受侵者(3.4%)(P均《0.05).全组无因手术死亡病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晚期贲门癌行腹主动脉左侧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可行的:其对预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取样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995年1月~2002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的31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197例行淋巴取样或淋巴清扫。手术方式根椐手术切除淋巴结情况分为二组。1)取样组,筋膜外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次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114例;2)清扫组,次广泛/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83例。结果:取样组切除淋巴结中位组数5组,中位切除淋巴结15枚,淋巴结转移8例。清扫组切除淋巴结中位组数8组,中位切除淋巴结27枚,淋巴结转移6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90.2%和90.9%。结论:子宫内膜癌淋巴取样术可准确了解淋巴结转移情况,适宜手术分期,并不影响生存率,是避免过度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迄今,以清扫第卫、2站淋巴结为主的胃癌根治术(D2术)已作为一种标准术式而普遍应用于进展期胃癌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近年来,日本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lymphnode,第16组)术中是否予以清扫直接影响预后。由此,合并该组淋巴结清扫的胃癌扩大根治术(D4术)已被认为是本世纪胃癌外科治疗中的一个最新课题。本文现就其研究现状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1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外科解剖就解剖学而言,可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进一步划分成16a1、16a2、16b1、16b2等4个区,分别由隔肌腹主动脉裂孔、腹腔动脉根部上缘、左…  相似文献   

7.
关慧  王瑄  陈杰 《现代肿瘤医学》2017,(8):1271-1273
目的:探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Ⅰ期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系统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的286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6例患者中3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0.8%,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8.7%,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4.9%,其中所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19.4%的患者未经盆腔淋巴结而直接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组织学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血管间隙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21例患者因淋巴结转移而分期升级,术后需要辅助化疗和/或放疗.结论:全面的分期手术可以明确淋巴结转移情况,准确提供预后相关信息,指导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86年1月~1998年12月行广泛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的148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的特点.结果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2.97%(34/148),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髂内和髂外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8.00%(14/50),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骶前和相当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高度的淋巴结.子宫内膜腺癌、腺鳞癌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0%、40.00%、52.17%(P<0.0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81%、50.00%、50.00%(P<0.01).当子宫外有病灶时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74.10%、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44.40%,子宫外无病灶时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1.60%,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8.70%,前后相比P<0.001.细胞分化Ⅲ级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57.14%;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56.52%与细胞分化Ⅰ、Ⅱ级相比P<0.001.子宫旁脉管有浸润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84.21%,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6.92%,与宫旁无脉管浸润相比,前者P<0.001;后者P>0.05;肿瘤浸润子宫肌层超过其厚度的1/2、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8.30%和37.14%(P<0.001、P<0.05).当肿瘤位于宫体下段时,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00%和36.40%,前者P<0.05;后者P>0.05.结论腺鳞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子宫外有转移灶和肿瘤细胞分级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宫旁脉管浸润是盆腔淋巴结转移中最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原发病灶部位、肌层浸润深度主要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对有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应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系统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这不仅能切除阳性淋巴结,提高生存质量,而且可以准确分期、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张树朋  梁月祥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1):1104-1108
淋巴结清扫范围一直是胃癌外科的热点问题。D2根治术作为进展期胃癌标准手术已达成共识,然而扩大淋巴结清扫的价值依然存在争议。进展期远端胃癌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D2+14v组淋巴结清扫有可能改善第6组淋巴结明显转移患者预后;尽管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视为M1,但D2+16a2/b1淋巴结清扫对局限性第16组淋巴结转移患者可能获益;而D2+13组淋巴结清扫有可能提高伴有十二指肠浸润胃癌患者生存率。本文旨在探讨扩大淋巴结清扫在胃癌中的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依据,现就进展期远端胃癌扩大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影响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2010年第14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中行D2手术时不包括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即No.14v)清扫,目前大部分临床研究也不支持胃癌根治术中行No.14v的清扫。作者通过总结近些年关于No.14v的研究进展,归纳No.14v的转移情况、转移的危险因素以及该组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疗效,得出:若术前、术中证实为T4、M1及Ⅳ期胃癌,术中探查发现No.14v可疑阳性、No.6转移、肿瘤直径≥4cm等情况时应考虑行No.14v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