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俊  杨之斌  高屹 《肿瘤学杂志》2021,27(4):294-298
摘 要:结直肠癌的发病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细菌生物膜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膜是指附着在生物或非生物表面聚合物基质中的微生物群落聚合体,生物膜的形成可能通过增强细菌介导的基因毒性、增高宿主体内致癌代谢物及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等机制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及发展,细菌生物膜可以认为是健康和疾病的肠道之间的临界点。全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细菌生物膜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研究的有关热点问题进行概述,为细菌生物膜相关研究和结肠癌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物是一个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可以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调节,抵御病原体、发挥生物屏障功能等。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调节化疗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用机制,继而影响化疗及免疫治疗疗效、调节相关不良反应。基于既往大量肠道微生物研究及相关文献,本文将综述肠道微生物影响结直肠癌化疗药物作用机制、疗效的现状,其有望成为提高结直肠癌化疗疗效、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不断上升。大量研究证实,微RNAs作为一类保守非编码RNA,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侵袭以及转移等关系密切。结直肠癌中微RNAs表达谱差异较大,目前研究较多的微RNAs-145、微RNAs-489、微RNAs-34a等在癌细胞中表达下降,通过不同的信号途径实现调控靶基因表达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提示进行结直肠癌相关微RNAs作用机制的研究可能为结直肠癌诊断治疗提供新策略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孙鹏  权继传  关旭 《肿瘤学杂志》2019,25(12):1031-1036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非甾体抗炎类药物可以降低结直肠癌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后研究发现环氧合酶-2(COX-2)是其作用靶点,COX-2受到抑制从而影响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但机制一直不明确。随着研究不断深入,COX-2促结直肠癌增殖、抑制凋亡作用、促血管生成作用逐渐被报道。全文结合最新研究结果对COX-2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相关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从而更好的理解COX-2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并探讨以COX-2作为结直肠癌治疗靶标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人类肠道微生物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人类肠道微生物不仅在人类健康方面,而且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人们不断发现微生物与癌症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肠道微生物群和肠道肿瘤之间的联系。宏基因组学作为微生物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在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宏基因组学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为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且强调了癌症微生物群中宿主-微生物和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本综述回顾了通过宏基因组学研究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希望为癌症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过程。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可引起多种肠道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许多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参与了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过程。本文通过总结现有的文献,就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进行概括,为未来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邱月  秦宝丽 《现代肿瘤医学》2020,(17):3074-3078
结直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远处转移中以肝转移为主。众所周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有研究发现HBV感染能抑制肝转移的发生,但争议颇大,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总结全球有关HBV感染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关系的研究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及国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十年来其发病率与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生是遗传、环境、微生物等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具核梭杆菌如何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如何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对我们诊断及防治结直肠癌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分子与基因, 其中环状RNA在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介导耐药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环状RNA已被确定为肿瘤促进因子或肿瘤抑制因子, 影响化疗药物敏感性, 并介导结直肠癌的发生和转移。环状RNA对传统化疗耐药敏感性的影响已经成为抗肿瘤化疗药物研究的新方向。文章就环状RNA的生物学特性和环状RNA与结直肠癌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及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能够增加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乳腺癌和胃癌等肿瘤的发生风险。本文对糖尿病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肠道生态系统的改变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引发结直肠癌。大量证据表明,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中普遍存在一种病理性微生物群失衡状态。本综述从免疫与炎症反应、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基因损伤三个方面总结了肠道微生物引发结直肠癌的机制,介绍了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的结直肠癌诊断标志物,分析了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放化疗及免疫治疗中的新进展,希望为结直肠癌的防治及诊疗提供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许多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与DNA甲基化密切相关,一碳单位代谢对DNA甲基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NA甲基化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生基因异常表达和改变的常见机制。一碳单位代谢过程包括很多营养素,如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蛋氨酸、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胆碱和甜菜碱等。这些营养素水平发生变化,都可能影响一碳单位代谢过程,从而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探讨了一碳单位代谢及其相关营养物质和结直肠癌风险之间的关系,本文就这一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抑癌基因及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结直肠癌发病主要发病原因,近年研究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成为结直肠癌发病另一重要机制,尤其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及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微卫星不稳定的结直肠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如低分化、黏液腺癌、多位于右半结肠、淋巴细胞浸润明显等。化疗是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重要治疗手段,氟尿嘧啶类药物为结直肠癌患者化疗的基本药物,因此结直肠癌患者对于氟尿嘧啶类药物敏感性成为患者能否从化疗中获益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各位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微卫星不稳定及其他分子标记物可预测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敏感性,同时也可成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微卫星不稳定将来可成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的判断因素,也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但目前尚需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结直肠癌目前在国内外发病率均逐渐升高,成为危害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且遗传倾向明显,是目前人类恶性肿瘤中遗传变化最明显的肿瘤。对于结直肠癌的发病研究表明,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e instability)为结直肠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其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近年的研究发现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ite instability)为结直肠癌发病的另一重要机制,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 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及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关于微卫星不稳定的研究不仅于发病机制上,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肿瘤,严重危害公众健康。早在1863年,Virchow就描述了炎症在癌症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此后炎症诱导型肿瘤被广为关注。而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患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炎症发生发展中最重要的衔接分子MyD88就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细胞自噬和凋亡是介导细胞存活和死亡的两个关键机制,有研究表明MyD88可通过调控自噬和凋亡最终影响结肠癌的预后及转归,揭开MyD88参与介导的细胞死亡之谜可能为CRC治疗开辟新的策略,且有望成为预防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发生的新靶点。本研究旨在讨论MyD88调节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中自噬与凋亡发生的研究进展,为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晓静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5(12):1142-1145
近年来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的DNA甲基化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结直肠癌中普遍存在DNA甲基化,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DNA甲基化的可逆性,可能为肿瘤的治疗提供靶点。从DNA甲基化方面寻找预测结直肠癌药物疗效的分子标志物,有可能成为推动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及诊疗、预后已成为当前临床研究关注 的热点。microRNAs (miRNAs) 是一类内源性的、19~25个碱基长度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在人体生命 活动中具有广泛的调节功能。目前发现,部分miRNAs异常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提 示miRNAs可作为结直肠癌临床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特异性新型生物标志物。文章综述了miRNAs作 为结直肠癌临床早期诊断、预后和治疗结果评估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揭示结直肠癌miRNAs参与的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展望miRNAs作为结直肠癌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的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摘 要:铁死亡作为铁依赖的新型细胞死亡模式,其发生通路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近年研究发现铁死亡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密切相关。目前铁死亡在结直肠癌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全文综述铁死亡与结直肠癌的潜在联系,描述铁死亡途径中的关键分子与通路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趋势及临床意义,介绍了诱导铁死亡的药物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王磊  翟嘉威  唐末 《中国肿瘤》2022,31(3):221-227
摘 要:微生物群滋养性免疫通过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真菌的定植和异常扩张,在维持人体肠道微生物稳态、正常肠上皮细胞完整性及重塑宿主免疫系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稳态的破坏及致病微生物的异常扩张所介导的炎症微环境及免疫功能异常已被反复证实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全文就微生物群滋养性免疫在抑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解释其中关键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多原发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超  程勇 《肿瘤》2007,27(11):926-928
多原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占结直肠癌的2%~10%,受到了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多原发结直肠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遗传物质的不稳定性、基因突变、免疫功能缺陷及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机制失调等多种因素在多原发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后生元是指对宿主有益的无生命微生物及其组分的制剂,主要包括微生物本身的成分如细胞壁和胞壁肽,以及微 生物代谢产生的产物。 与之前的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产品相比,后生元具有固定的化学结构、微生物已灭活而安全无毒的 特性、更长的保质期等优点。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增高呈现刻不容缓的态势,其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也受到了人们的 关注。 在健康的肠道中,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调节肠道的能量获取、代谢和免疫反应。 当肠道微生物受到环境、 病原微生物侵袭等多种因素影响时,会出现菌群失调,破坏肠道免疫,诱导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一些后生元如短链脂肪 酸、胞外多糖、色氨酸代谢物等通过不同的机制展现抗癌活性,为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了新方向,但具体的临床可行性和治疗 策略仍需进一步探究。 本综述旨在通过介绍后生元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最新 研究进展,为后生元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