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螺旋CT与重建技术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小肠间质瘤的CT扫描与MPR、STS-MIP重建表现。结果24例患者中,23例间质瘤单发于小肠,1例伴胃肠道多发;其中良性间质瘤17例,恶性间质瘤7例。肿瘤大小约2.5~12cm。主要发生部位:空肠12例,回肠10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间质瘤的主要影像特征:(1)肿块位于肠腔外15例,肠腔内或呈肠壁增厚7例,见腔内龛影形成2例。(2)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19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5例。(3)肿块密度较均匀12例,密度欠均匀7例,内有地图样改变5例。(4)动态增强扫描强化较均匀19例,其中动脉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明显强化16例,动脉期明显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呈快进快出模式5例。(5)肿块边界不清,邻近结构侵袭2例。(6)MPR和STS-MIP行血管重建可见肠系膜动脉直接进入肿瘤供血20例。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小肠间质瘤定性和定位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91.7%(22/24)和95.8%(23/24)。结论螺旋CT与MPR、STS-MIP重建对小肠肿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1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GIST 15例,发生于胃6例,小肠4例,食管1例,直肠1例,小肠系膜2例,结肠系膜1例.术前12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仅平扫.[结果]恶性GIST平扫CT表现:病灶体积均大于5cm;胃肠道壁增厚4例,圆形或类圆形肿块11例;增强扫描后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结论]CT对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分析其CT表现。[结果]20例GIST.胃12例,小肠6例,结肠2例;恶性13例,交界性2例,良性5例。12例GIST边界清晰,8例与胃肠壁分界不清。平扫12例GIST密度均匀.CT值为20~48HU.增强后强化均匀,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20例GIST术前CT诊断GIST17例,平滑肌瘤2例.不能确定来源1例。术前正确定位者19例,占95%。[结论]CT对GIST定性有难度,但对肿瘤的定位、分期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冬  罗娅红  郑文恒 《肿瘤学杂志》2015,21(10):839-842
摘 要:[目的] 在原发性肝癌病例中应用Phillip 256 iCT机全肝CT灌注扫描模式,探讨其一站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33例病例进行全肝CT灌注扫描及延迟扫描,获得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血管重建方法及肝脏灌注后处理软件。[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取良好的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图像,通过后处理可获得全肝灌注图像及肝动脉CTA、门静脉CTPA图像。其中所有病例上全肝灌注图像可以观察到瘤灶动脉供血增多、门脉血供减少;肝动脉CTA发现肿瘤血管20例、动脉扭曲移位14例、肝外动脉供血3例;门静脉CTPA上观察到门脉癌栓4例。[结论] 256多层CT一站式扫描可以评估原发性肝癌血管的形态及动态血流信息,全肝CT灌注成像可以量化评估肝内病灶血流灌注情况,实现肝脏一站式扫描,对肝癌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气钡双对比造影和螺旋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资料,其中24例行CT扫描,14例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结果肿瘤发生于胃21例,小肠5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GISTs的胃肠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表现包括腔内充盈缺损或外压迹,局部粘膜展平,瘤周粘膜推移.CT扫描表现为肿块实质部分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瘤体内可见液化坏死、囊变,多数瘤体以腔外生长为主,邻近胃肠道壁无增厚,转移病灶与原发灶的CT表现相似.结论GISTs的CT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均表现出粘膜下病变的特点,而CT能提供更多的胃肠道腔外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分析小肠原发性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25例有完整的CT影像资料,CT特征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强化特征、转移等。结果37例小肠间质瘤中,十二指肠11例、空肠16例,回肠5例,肿瘤发生位置判定困难5例。其中良性间质瘤8例,恶性间质瘤24例,低度或潜在恶性间质瘤5例。CT包括良性间质瘤5例,恶性和交界恶性20例。CT发现肿瘤坏死18例(72%),侵犯周围结构10例(40%),转移瘤1例(4%)。肿瘤以肠腔外生长为主,平均直径7.9cm。未见肠梗阻及淋巴结转移征象。结论CT在小肠间质瘤的检出及定位方面有重要作用,能准确反应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对小肠间质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分类与CT表现的关系.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病例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均为单发.良性2例,恶性5例,发生于胃4例,空肠者3例.CT表现:良性间质瘤直径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无分叶;恶性间质瘤,直径大于5cm,肿块内出现明显的多灶性坏死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有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分类与CT表现的关系。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病例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均为单发。良性2例,恶性5例,发生于胃4例,空肠者3例。CT表现:良性间质瘤直径小于5 cm,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无分叶;恶性间质瘤,直径大于5 cm,肿块内出现明显的多灶性坏死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有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胃肠双对比造影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气钡双对比造影和螺旋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资料,其中24例行CT扫描,14例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结果:肿瘤发生于胃21例,小肠5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GISTs的胃肠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表现包括腔内充盈缺损或外压迹,局部粘膜展平,瘤周粘膜推移。CT扫描表现为肿块实质部分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瘤体内可见液化坏死、囊变,多数瘤体以腔外生长为主,邻近胃肠道壁无增厚,转移病灶与原发灶的CT表现相似。结论:GISTs的CT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均表现出粘膜下病变的特点,而CT能提供更多的胃肠道腔外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 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7例.对其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照肿块生长方式,27例胃肠道间质瘤分为附壁腔外生长型5例(18.5%)、跨壁生长型21例(77.8%)、腔内生长型1例(3.7%);12例(44.4%)瘤内见钙化灶;胃肠道间质瘤瘤内易发生黏液变、坏死液化或出血而使密度不均.增强CT双期扫描瘤体延时强化更显著,且肿瘤内部黏液变区增强后轻度强化而瘤内坏死液化区不强化,两者可以鉴别.结论 绝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以外生性生长为主,瘤体血供丰富,黏液变、坏死液化、出血及钙化常见.详细观察及深入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特征,十分有益于其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