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少见病例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 患者经影像学诊断后行左侧腹膜后肿瘤切除+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腹膜后脂肪肉瘤,手术顺利,术后随访2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腹膜后脂肪肉瘤临床少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CT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舒红  霍云龙  马颖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6):1199-1201
目的:原发性髓系肉瘤,很容易造成临床和病理的误诊,尤其是发生在罕见部位.本文就2例发生在椎管内的髓系肉瘤进行报道分析.方法:对2例椎管内硬膜外髓系肉瘤患者的临床情况、病理诊断及随访结果,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为年轻人,临床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肿物切除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诊断为髓系原始单核细胞肉瘤.结论:椎管内这一罕见部位可以发生髓系肉瘤;病理图象上见到弥漫排列的单一性的小圆细胞肿瘤,要考虑髓系肉瘤的可能性;免疫组化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纵隔内转移性多形性脂肪肉瘤为纵隔内肿瘤的罕见病种,目前总体治疗效果欠佳.本文介绍腰大肌旁多形性脂肪肉瘤复发伴纵隔转移1例,探讨多形性脂肪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转移性多形性脂肪肉瘤患者,基于影像学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一名41岁女性患者,诊断腰大肌旁多形性脂肪肉瘤伴纵隔转移.经手术、靶向及化疗等多学科治疗,随访至今已65个月.对于多形性脂肪肉瘤治疗策略,应以外科完整切除为首选,术后辅助相关内科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延缓患者病情进展及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巨大纵隔脂肪肉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4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巨大纵隔脂肪肉瘤患者的诊治过程, 分析患者临床特点,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59岁男性, 主诉咳嗽、气促3个月入院。胸部CT提示前纵隔可见巨大肿块影, 呈混杂密度, 边界清楚;肿块包绕上腔静脉及双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受牵拉变形, 双肺受压, 局部肺实变, 右肺为著。因侵袭双侧膈神经及左无名静脉, 行纵隔肿瘤切除术+双侧膈肌折叠术+左无名静脉成形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巨大的胸内脂肪肉瘤, 标本大小为30 cm×26 cm×18 cm;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结论巨大纵隔脂肪肉瘤罕见,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 术中尽可能完整切除病灶, 减少术后复发风险, 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索脂肪肉瘤的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报告1例精索硬化性脂肪肉瘤,行左侧阴囊探查+左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左侧精索硬化性脂肪肉瘤。结果:随访16个月,患者左侧阴囊内未见异常,右侧睾丸正常,无复发表现。结论:原发性精索硬化性脂肪肉瘤为一种恶性肿瘤,且临床罕见,术前诊断困难,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并密切随访,故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对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1997年4月出现进食后咽部阻碍感,于6月发现右颌下一鸡蛋大肿物,7月会诊于中国医大一院,经肿物取材病理诊断为扁桃体恶性肿瘤(淋巴源性可能性大)经放射治疗一疗程肿物消失。10月初左乳区模到数个肿物,就诊本院,行左乳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细胞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20岁,声音嘶哑并逐渐加重,出现睡眠时打鼾,偶感呼吸困难,时有憋醒1年余。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一直未能明确诊断。近2月来,患者上述症状加重而就诊于我院,经纤维喉镜及颈部CT检查后,拟诊为喉囊肿。于1999年11月9日在全麻下行气管切开、喉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大小约3cm国×5cm一肿物占据左侧声带、喉室(左声带)、喉前庭,肿物表面有光滑被膜,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内有脂肪滴及皮脂样物。经病理学证实为(左声带)粘液样软骨肉瘤;免疫组化示:Viementin( )、S—100( )、AEl/AE3(-)、NES( )。 讨论 粘液样软骨肉瘤罕见,其发生部位可在骨内,但在软组织中的发病率也较高。肿物外观大体呈灰白色、质软、有大量粘液;在光镜下肿瘤细胞体积小呈圆形或星状,胞  相似文献   

8.
乳腺叶状囊肉瘤32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叶状囊肉瘤的320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行乳腺X片检查121例,B超检查25例,近红外检查21例,针吸细胞学检查42例;15例(12.4%)乳腺X片检查及3例(14.3%)近红外检查诊断为乳腺叶状囊肉瘤。临床诊断正确率为17.5%(56/320),误诊率为82.5%(264/320)。随访253例患者,其中局部复发45例(17.8%),远处转移死亡13例(5.1%)。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诊断需常规病理检查,治疗宜行局部广泛切除或全乳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于肾脏肉瘤的临床组织发生、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总结我院收治8例原发性肾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肾肉瘤标本进行常规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复习相关文献。结果:8例显微镜下表现、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显示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粘液肉瘤、肾滑膜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特点。由病理确诊,术前仅1例怀疑肉瘤。结论:肾原发性肉瘤少见,临床诊断较困难,主要表现为患侧腰疼,肿块。依靠病理检查,配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确诊。手术切除病肾是唯一可行方法。预后甚差,化疗、放疗效果争议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结肠系膜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通过报告在本院诊治的1例乙状结肠系膜多形性脂肪肉瘤患者的诊治经过并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分析连同本例共12例结肠系膜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结果 结肠系膜脂肪肉瘤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9岁;其中男性7例(58.3%),女性5例(41.7%);肿瘤直径介于2~50 cm;6例(50.0%)肿瘤位于乙状结肠或乙-直交界系膜,3例(25.0%)位于右半结肠系膜,横结肠系膜2例(16.7%),降结肠系膜1例(8.3%).高分化脂肪肉瘤4例(33.3%),粘液性脂肪肉瘤3例(25.0%),去分化脂肪肉瘤1例(8.3%),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8.3%),1例多原发脂肪肉瘤具有两种不同病理类型,未描述病理类型的2例.术后9例患者有随访资料,中位随访17.5月,3例复发(33.3%),其中2例为黏液性脂肪肉瘤.结论乙状结肠系膜多形性脂肪肉瘤罕见,预后不良.外科完整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肿瘤体积和是否达到安全切缘的完整切除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原发性髓系肉瘤,很容易造成临床和病理的误诊,尤其是发生在罕见部位.本文就2例发生在椎管内的髓系肉瘤进行报道分析.方法:对2例椎管内硬膜外髓系肉瘤患者的临床情况、病理诊断及随访结果,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为年轻人,临床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肿物切除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诊断为髓系原始单核细胞肉瘤.结论:椎管内这一罕见部位可以发生髓系肉瘤;病理图象上见到弥漫排列的单一性的小圆细胞肿瘤,要考虑髓系肉瘤的可能性;免疫组化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PRPL)诊断与手术治疗情况,分析其影响复发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10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3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PRPL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包块进行性增大、腹胀.所有患者均接受剖腹探查手术治疗.23例患者共进行手术5l例次,首次手术肿瘤肉眼完整切除19例(82.6%),部分切除2例(8.7%),2例仅行术中单纯活检(8.7%),联合脏器切除14例.术后中位复发时间为22.1个月,术后2年复发率达61.9%.患者术后复发与肿瘤大小、联合脏器切除以及手术切缘阳性有关.多次复发者复发间期逐渐缩短.结论 PRPLS首次手术应争取完整切除肿瘤,复发常见,定期复查是诊断术后复发的重要手段,对于复发的病例仍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肉瘤样癌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诊断与治疗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例肝肉瘤样癌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  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平均为56.6岁,男女之比为3:1,患者术前CT或MRI有一定特征,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均表达上皮样表型。8例患者的肿瘤局部侵袭性较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为主的治疗,中位生存期为10.8个月(3~35个月)。  结论  肝肉瘤样癌的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帮助。手术切除是唯一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治疗手段,但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1例妊娠合并肝脏血管肉瘤破裂,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妊娠合并肝血管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肝血管肉瘤无特殊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镜下肿瘤组织由大小不一、互相吻合管腔构成,部分区域瘤细胞沿肝窦浸润性生长,管腔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表达CD31、CD34、FACTOR VⅢ。结论:肝血管肉瘤为罕见疾病,合并妊娠未见报道。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进行化疗及放疗,胎儿应结合孕期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肾原发性肉瘤少见,临床诊断较困难,探讨原发于肾脏肉瘤的临床组织发生、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诸因素。方法:总结我院收治9例原发性肾肉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行B超、CT或MRI检查,行病肾根治性切除术或肿瘤切除术。对肾肉瘤标本进行常规HE、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9例显微镜下表现、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显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粘液肉瘤、肾滑膜肉瘤的特点。由病理确诊,术前仅一例怀疑肉瘤。结论:原发性肾肉瘤主要表现为患侧腰疼,肿块:影像学检查不易与肾癌及肾错构瘤相鉴别,但依靠病理检查,配以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确诊:该肿瘤恶性度高,且位置深,一般发现已属晚期,故预后甚差。化疗、放疗效果争议较大,手术切除病肾是一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肺癌内瘤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姿 《肿瘤防治杂志》2001,8(3):290-291
目的:探讨肺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组织来源。方法:对2例肺癌肉瘤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光镜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组织发生,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肺癌肉瘤主要症状为咳嗽,血丝痰等,胸痛,X线示病灶边缘清楚,有分叶,镜下见癌与肉瘤共存,2例均可见胚胎性支气管结构,结论:肺癌肉瘤临床特征与肺癌不易区别且预后差,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组织学特征支持单克隆起源学说。  相似文献   

17.
喉部肉瘤样癌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铣华  倪型灏 《中国肿瘤》2002,11(9):547-548
[目的]探讨喉部肉瘤样癌的病理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喉部肉瘤样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变化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2岁;临床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病程从2个月到25个月,发生在声门上区7例,声门区4例。大体形态呈典型的息肉样生长9例,浸润性生长2例;病理组织学均为鳞癌与肉瘤样成分组成,6例浸润深度仅位于粘膜固有层内。术后时间超过5年者尚存活3例。[结论]喉部肉瘤样癌为一种以息肉样生长为主的特殊类型的癌,浸润常较浅,手术切除预后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并分析影像学评价无脂肪的腹膜后脂肪肉瘤(lipid poor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s, LPRL)的 CT 和 MRI 表现及其临床诊断、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无脂肪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及 CT、MRI 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和组织学表现对照分析。结果21例患者病变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肿物,大小为(12.5±8.0)cm,范围为1.9~21.0 cm。肿瘤边界清晰者12例,边界不清者9例。病变呈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肿瘤位于肾周间隙者12例,位于肾旁前间隙者6例,位于肾旁后间隙者3例。9例患者的肿瘤伴粗大血管影,11例伴分隔,7例伴坏死,4例伴钙化(粗大、散在、多发钙化)。该病有特征性的CT、MRI 表现,多表现为软组织实性肿物;平扫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病变多伴坏死或分隔、血管影。结论 CT 及 MRI 对无脂肪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9岁,1年前发现右腹股沟肿物,无痛、活动,在中原油田医院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纤维肉瘤",并给予8周期化疗,具体方案不详.2001年12月发现右腹股沟区肿物复发,在该院行放射治疗,效果不佳,遂就诊于本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孤立性胸壁粒细胞肉瘤(GS)复发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异基因HSCT(allo-HSCT)后3年并发孤立性胸壁GS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胸部CT发现心膈角处肿物,经手术发现肿物原发于胸壁,切除后病理诊断为GS,经化疗以及局部放疗后治愈,目前无复发迹象,仍在定期随访中。结论 化疗联合局部放疗是治疗髓外孤立性GS的较好的方法,对于AML-HSCT的患者,需要注意髓外复发病灶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