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者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及其动态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FP mRNA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93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并观察其中36例患者血AFP mRNA表达在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血AFP mRNA阳性率为52.7%(49/93),阳性率与肝癌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癌灶大小、HBV感染和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并和癌组织中AFP mRNA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P<0.05).随访结果显示,外周血AFP mRNA呈阳性的病例发生肝内外转移率显著高于阴性病例,癌灶缓解期明显短于阴性病例(P均<0.05).联合全身化疗和免疫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的阳性率.结论外周血AFP mRNA阳性表达是预示肝癌发生肝内外转移的重要标志.联合全身化学免疫治疗可显著降低血AFP mRNA阳性率,对预防肝癌细胞的血行播散、降低肝内外转移率和提高患者预后可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胃癌患者41例(胃癌组),清晨空腹抽取其肘正中静脉血5ml,24h内采用免疫磁微粒阴性富集CTCs并行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计算CTCs阳性率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TNM分期、T分期、N分期、远处转移、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脉管侵犯)的关系。选取同期的24例良性胃病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外周血CTCs阳性率为8.3%(2/24),低于胃癌组的63.4%(2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CTCs水平与TNM分期、T分期、N分期、远处转移、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脉管侵犯均无关(P>0.05)。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TCs水平较高,且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无关,胃癌早期阶段外周血中便可检出CTCs,提示可能在肿瘤早期阶段即发生微转移。  相似文献   

3.
祁亮  朱海  郝蕊 《肿瘤学杂志》2016,22(3):242-244
摘 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计数与肝癌初治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的关系。[方法] 选取20 例肝癌患者的外周血液样本,每例7.5ml,通过ClearCell CTC分离仪分离出具有完整生物学活性的CTCs进行DAPI、CD45、CK18染色,然后对DAPI+、CK18+、CD45-的CTCs细胞进行计数,并结合患者的巴塞罗那 (BCLC)分期、有无远处转移、有无门静脉癌栓、甲胎蛋白(AFP)水平等基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例肝癌患者平均(24.8±17.2)个CTCs/7.5ml外周血。CTCs计数与甲胎蛋白≥400ng/ml(P<0.05),远处转移(P<0.05)及BCLC分期B(P<0.05)有关。[结论] 外周血CTCs数目的多少与肝癌初治患者的AFP水平、BCLC分期、远处转移等有关。临床上检测患者的外周血CTCs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工具,但其与患者转移风险及预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及大规模的样本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分析CD+133 表达与肿瘤进展的关系。方法 采集65例肝癌患者癌组织和外周静脉血,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癌组织中CD133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5 CD+133细胞百分数,另采集10例正常肝组织和外周血作对照。结果 肝癌组织中CD133阳性表达率为6.4 %,外周血中CD-45 CD+133细胞百分数为2.0 %,正常肝组织和外周血中未见CD133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33阳性细胞含量与门静脉癌栓、肿瘤包膜完整性、病理组织分级、TNM分期显著相关(P值均<0.01),与肿瘤直径、AFP值无相关性(P值均>0.05);CD133在癌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有相关性,二者呈正相关(r =0.36,P<0.01)。结论 肝癌CD+133 细胞数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检测肝癌组织和外周血的CD133表达对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介入病房收治肝细胞癌的资料,同时选取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肝癌患者血清总胆汁酸(serum total bile acid,TBA)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共147例患者纳入研究,肝癌患者TBA水平较健康者升高(t=-12.53,P<0.001);HCC组,肝细胞癌BCLC分期,两两比较显示A期与B期,P=0.53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两两之间比较,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两两之间比较,A级与B级比较,P=0.075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A级与C级、B级与C级相比较,均显示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TBA水平升高的因素分别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癌BCLC分期,其OR值依次为2.10、2.03、1.91、1.87,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BCLC分期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肝细胞癌患者TBA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肝细胞癌微小转移的标志物。方法: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技术检测65例肝细胞癌,21例非肝癌的恶性肿瘤,22例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及21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的甲胎蛋白(AFP)mRNA,结果:AFR-mRNA在健康志愿者,非肝癌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均为阴性,在肝细胞癌组外周血中AFR-mRNA的检出率(44/65,67.7%)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组(2/22,9.1%,P<0.01)。AFR-mRNA检出率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显著相关。在12例血清AFP<25μg/L的肝癌患者血中,7例(58.3%)可检出AFR-mRNA.结论:AFR-mRNA可作为血循环中有肝癌细胞或肝细胞的标志物,在肝癌患者,阳性预示有血源性转移的可能,并且AFR-mRNA对血清AFP阴性或低值的肝癌患者能起到补充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9例肝细胞癌(肝癌)和23例肝硬化标本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后者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0%(20/29),癌旁组织阳性率为60%(18/29),肝硬化组织阳性率为30%(7/23),有血管侵犯的12例肝癌变变型p53蛋白表达均为阳性,而无血管侵犯的17例中仅8例为阳性(P<0.05);突变型p53蛋白阳性组血清甲胎蛋白(AFP)明显高于阴性组(8370±4764ng/ml比98.7±64.3ng/ml,P<0.05)。提示:P53蛋白表达在肝硬化时即发生了异常;p53蛋白异常可能是AFP基因被激活的原因之一;p53蛋白异常有利于肝癌向门静脉转移。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高表达中期因子与肝癌细胞血行播散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期因子(Midkine,MK)蛋白高表达与肝癌细胞血行播散的可能关系.方法: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AFP阳性HCC患者术前外周血AFP mRNA和手术切除肝癌组织MK蛋白,了解肝癌细胞血行播散和MK表达的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41例HCC患者中,18例术前外周血可检出AFP mRNA,检出率为43.9%.在对应的肝癌组织中,29例高表达MK,表达率为70.7%.在29例高表达MK的HCC患者中,18例术前外周血AFP mRNA阳性,阳性率为62.1%:而在12例MK低表达的HCC患者中,仅3例术前外周血AFP mRNA阳性,阳性率为25.0%.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R<0.05).结论:肝癌组织异常表达MK与外周血循环中存在肿瘤细胞有关,可能是肝癌细胞转移潜能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法检测42例肝细胞癌与癌旁组织中PCNA的表达。结果:PCNA在肝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PCNA的表达与Edmondson-Steiner分级呈正相关(P<0.01)。在浸润型(IHCC)有转移组中PCNA分值均显著高于膨胀型(EHCC)无转移组(P<0.01)。肿瘤直径≤3cm者PCNA分值也明显低于>3cm者(P<0.05)。PCNA高增殖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低增殖组(P<0.05)。结论:PCNA反映癌细胞的增殖程度,可作为判断肝细胞癌恶性程度及其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肝癌患者血清TG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肝癌患者在不同时期血清TG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正常人35例、肝硬化患者28例肝细胞癌患者60例和肝转移癌患者21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其血清TGF-α水平和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血清AF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细胞癌各期则明显升高,Ⅱ期与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期与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肝细胞癌Ⅱ期和Ⅲ期的TGF-α阳性率达83.3%,而肝转移癌组显著升高,与其它各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 血清TGF-α水平可作为鉴别诊断肝癌的1项辅助性指标,联合检测AFP可提高肝细胞癌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CanPatroTM-CTC-二代捕获技术联合RNA多重原位杂交分析检测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联合载药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with drug-eluting beads,DEB-TACE)治疗肝癌前后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评估该诊断方法的使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3月来我院分别接受IRE+DEB-TACE联合疗法、IRE单一疗法和DEB-TACE单一疗法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外周血进行CTCs检测。同时收集1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做对照。观察治疗前、后HCC患者CTCs改变。结果:91例HCC患者术前外周血可检测出CTCs 82例(90.1%)。每5 ml血液中位数CTCs为8.5个(6.0,13.0)。1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未检测到CTCs(0.0%)。术前肿瘤标志物AFP水平与患者外周血CTCs数量呈正相关(P<0.000 1)。三组在治疗前CTCs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一个月,三组在治疗前、后CTCs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RE+DEB-TACE组、IRE组术后CTCs均显著低于DEB-TACE组(P=0.014 0,P=0.035 2)。结论:CanPatroTM-CTC-二代捕获技术联合RNA多重原位杂交分析可有效检测肝癌CTCs。IRE或联合微球栓塞治疗肝癌可能有助于提高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刘林  李修红 《现代肿瘤医学》2020,(14):2443-2447
目的:肌少症对老年肝癌术后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4例老年肝癌,根据有无合并肌少症,分为肌少症组(n=35)和非肌少症组(n=79)。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及生存情况。结果:肌少症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30 d再入院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少症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5.9个月,1年、2年、3年累积总生存率为74.3%、51.1%、24.5%,而非肌少症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5.7个月,1年、2年、3年累积总生存率为87.3%、75.6%、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肝癌术后预后与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肌少症、巴塞罗那分期(BCLC)、甲胎蛋白、肿瘤大小、肿瘤个数、肿瘤分化程度、微血管侵犯(MVI)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CI、肌少症、BCLC分期、肿瘤个数、MVI是老年肝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肌少症会增加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术后恢复,同时也会降低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CTL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健康体检者及60例不同临床分期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 CTL细胞相对百分比、凋亡情况及CTL细胞表面Fas(CD95)表达情况。结果: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CTL细胞相对百分比含量高于健康体检者[(26.4%±9.2%) vs (19.7%±4.7%),P<0.05]。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 AnnexinV+CTL细胞凋亡率高于健康体检者[(25.3%±6.5%) vs (12.1%±6.5%),P<0.05]。肝细胞肝癌患者Fas+CTL细胞含量高于健康体检者[(62.2%±18.5%) vs (42.6%±16.5%),P<0.05]。Fas表达与CTL细胞的凋亡呈正相关。不同TNM分期患者CTL细胞凋亡能力不同,随着病情程度恶化,细胞凋亡水平增加[(27.7%±5.9%) vs (20.6%±5.1%),P<0.001]。结论: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TL细胞的百分比增加,提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存在抗肿瘤免疫效应,但是基于Fas/FasL途径的CTL细胞凋亡比例增加,可能是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姚相巍 《现代肿瘤医学》2018,(22):3606-3608
目的:研究腹部超声、CT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确诊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肝癌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50例肝脏良性肿瘤患者作为良性组及50例来院参加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对比三组受检者的腹部超声、CT诊断阳性率,血清AFP水平,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研究联合诊断不同分期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结果:三组受检者对比,肝癌组患者的腹部超声、CT诊断阳性率及AFP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及对照组,且良性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超声、CT及AFP联合诊断Ⅰ-Ⅱ期及Ⅲ-Ⅳ期肝癌的阳性率高于单项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效能对比,腹部超声、CT及AFP联合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项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超声、CT联合血清AFP诊断原发性肝癌,较各单项诊断阳性率高,且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更好,可有效明确肝癌分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黄维  陈龙  王伟 《现代肿瘤医学》2022,(16):2947-2951
目的:探讨Bcl-2相关转录因子-1(BCLAF1)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04例HCC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中BCLAF1的表达水平。根据染色结果,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癌组织中BCLAF1高表达率为65.38%(68/10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4.42%(15/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表达组AFP>400 ng/mL、TNM分期为Ⅲ-Ⅳ、组织学分级为G3-G4的占比均高于低表达组(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 cm、血管侵犯、TNM分期为Ⅲ-Ⅳ、组织学分级为G3-G4和BCLAF1高表达是HCC患者OS和PFS较短的影响因素(P均<0.05)。高表达组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1.17%和36.76%,明显低于低表达组的80.56%和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CLAF1与HCC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对评价患者的生存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AFP水平和组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蛋白在老年丙肝相关肝硬化(HCV-related liver cirrhosis,HCV-Crri)和老年丙肝相关肝癌(HC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V-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0例老年丙肝相关肝硬化、32例老年丙肝相关肝癌材料和30例老年对照组血清AFP水平和组织中GS、GPC3蛋白的表达,分析评价老年丙肝相关肝癌及癌前病变中血清AFP水平和组织中GS、GPC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老年HCV-Crri组和HCV-HCC组中血清AF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老年HCV-Crri组与HCV-HCC组之间血清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和GPC3蛋白在HCV-Crri组和HCV-HC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4/40)、87.5%(28/32)和27.5%(11/40)、78.1%(25/32),HCV-HCC组均显著高于HCV-Crri组(P<0.05),而两者在对照组中均为阴性表达。HCV-HCC组中11例AFP阴性病例中GS和GPC3联合检测阳性率为72.7%(8/11),HCV-HCC组中GS蛋白的表达与GPC3蛋白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86,P=0.02)。HCV-HCC组中GPC3蛋白在肿瘤病理分级III-IV级和TNM分期III-IV期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I-II级和I-II期(P=0.03),而GS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和TNM分期无关。结论:GS、GPC3蛋白在老年丙肝相关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老年丙肝相关肝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联合检测组织中GS和GPC3蛋白的表达有助于临床提高对老年丙肝相关肝癌的诊断率和科学评价预后,尤其在血清AFP水平呈阴性的老年丙肝相关肝癌患者中。  相似文献   

17.
辛建  张巍 《现代肿瘤医学》2021,(24):4357-4362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LSR)和肝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肝胆外科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00例肝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LSR的最佳临界值为0.903,以术前LSR是否大于0.903分为低LSR组、高LSR组。术后随访3年,观察生存情况,同时对于患者的临床病理相关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选择log rank检验和Kaplan-Meier法,多因素生存分析选择Cox回归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列线图,进行内部验证。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T分期、Edmondson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年龄、AFP、HBsAg、白蛋白、微血管侵犯、早期复发、肿瘤直径、CTP分级、CS分期、BCLC分期、病理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进行3年随访,共有57例存活,生存率为57%,43例死亡,死亡率为43%。低LSR组和高LSR组患者的肿瘤进展率分别为88%(44/50)、92%(46/50),早期复发率分别为60%(30/50)、72%(36/50),中位OS分别为29.5个月、23个月,中位PFS分别为24.5个月、1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FP、HBsAg、微血管侵犯、早期复发、CS分期、BCLC分期、LSR≤0.903是影响患者OS的因素(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SR≤0.903是影响肿瘤进展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0),同时CS分期、BCLC分期对于肝癌的进展也有一定的影响(P=0.049,P=0.004)。LSR的升高可显著降低肝癌患者的OS和PFS。在内部验证中,列线图C-指数为0.751(95%CI为0.685~0.818)。结论:术前LSR是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与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在评估肝癌患者的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此,在术前综合管理阶段,应尽可能恢复和改善肝功能,以获得更好的肝癌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在结直肠癌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陕西省人民医院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标本57例,良性病变和健康受试者外周血标本29例。应用CyttelTM-CTC平台检测技术(即阴性富集技术结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CTCs,搜集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与其外周血CTCs之间的关系。结果:在Cut-off值≥2的结直肠癌患者中CTCs检出率为78.9%(45/57),远高于良性病变及健康受试者中CTCs检出率的6.9%(2/29)(P<0.05)。在Cut-off值≥3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生淋巴转移的患者CTCs检出率为62.1%(18/29),高于未发生淋巴转移患者CTCs检出率的32.1%(9/28)(P=0.024)。在Cut-off值≥4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周围组织侵犯患者CTCs检出率为53.8%(7/13),高于周围组织未侵犯患者CTCs检出率的25.0%(11/44)(P=0.049)。在不同的病理分期中,与癌胚抗原(CEA)检测比较,CTCs检出率均高于CEA检出率。结论:CTC平台检测技术可有效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TCs,CTCs计数分布与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分期显著相关,该技术敏感性高,准确性好,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Shi M  Zhang Y  Zhong C  Lin XJ  Zhang CQ  Li JQ 《癌症》2008,27(1):83-87
背景与目的: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mRNA是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常用的标志物。本研究探讨肝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外周血中AFPmRNA表达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PCR和Taq Man MGB探针法PCR定量技术,检测56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15例良性肝占位性病变合并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以及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肝癌患者术前外周血AFP mRNA的阳性率为42.9%(24/56),高于良性肝占位合并肝硬化患者的13.3%(2/15)和健康对照的10.0%(3/3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02)。术前AFP mRNA的表达与肿瘤有无肉眼及镜下血管侵犯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01)。AFP mRNA阴性患者1、2、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比AFP mRNA阳性患者术后高(P=0.003,P=0.039)。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外周血AFP mRNA阳性是预测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P=0.018)。术后患者外周血AFP mRNA的阳性率为37.5%(21/56),术后AFP mRNA的表达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术前AFP mRNA水平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AFP mRNA阳性者比AFP mRNA阳性者肿瘤侵袭性更强,术后可能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临床危险因素,为肝癌术前预测、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确诊为肝癌患者的临床、影像以及病例资料,依据术后病理报告有无微血管侵犯分为MVI阳性组(42例)和MVI阴性组(123例)。比较分析两组间年龄、性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AFP>400 ng/mL、AFP≤400 ng/mL)、肝功能指标、肿瘤大小(>5 cm、≤5 cm)、肿瘤数目、包膜是否完整、有无瘤内动脉形成、肿瘤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瘤内组织坏死以及肿瘤分化程度与MVI形成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VI阳性组与MVI阴性组相比,AFP水平、白蛋白水平、肿瘤最大直径、存在瘤内动脉以及瘤内坏死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间AFP水平、肿瘤最大直径、存在瘤内动脉以及瘤内坏死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FP水平、肿瘤最大直径、存在瘤内动脉以及瘤内坏死是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