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射频消融(RFA)是目前不能手术的肝恶性肿瘤患者的有效局部治疗方法之一。对于不易消融的高危病灶,如邻近膈肌、消化道、肝门大血管或胆管及肝包膜的病灶,由于无法清晰分辨病灶及容易损伤紧邻组织器官,RFA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局部复发率高,且死亡率增加。目前高危部位肝癌RFA治疗有诸多探索,包括联合辅助技术、采用新的引导技术、联合其他局部治疗,以期在保证安全治疗的同时提高疗效。这些探索有望增加高危部位RFA的治疗指征,使更多患者获益。本文主要对高危部位肝恶性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射频切除术(RFA)治疗肝肿瘤及其影像学疗效评价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肝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经皮射频切除术(PRFA,PercutaneousRadiofrequencyAbla-tion)是近年来针对中晚期或因各种原因不能手术的许多病例,开展的一项微创介入性新技术,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肝肿瘤提供了—种新的治疗手段。1RFA治疗肝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射频治疗肝肿瘤的原理犤1~4犦与激光、微波及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肿瘤相同,均是—种热损毁的方法。其依据是肿瘤细胞对热的耐受能力比正常细胞差,局部加温至39℃~40℃可致癌细胞停止分裂,达41℃~42℃后可杀死癌细胞或引起DNA损伤。射频切除术是通过一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 )对兔肝VX2 肿瘤及转移结节中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兔VX2 移植瘤模型,模型组直接处死,实验组于射频后4、24h 处死取出肝、肺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的蛋白表达和MVD,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VEGF的基因表达。结果:VX2 肿瘤呈浸润生长,射频后,中央消融区细胞呈现大片坏死,周边为炎性反应带,外围癌组织残留。免疫组化结果示模型组VEGF蛋白表达及MVD均高于正常组,射频处理后肝脏残癌组织中VEGF蛋白及MVD下降,而肺组织内无明显变化;RT-PCR 结果示模型组肺转移结节的VEGF/GAPDH基因表达比为1.117 ± 0.125 4,射频消融后4h 和24h,基因表达比分别为1.046 5 ± 0.136 6,1.057 4 ± 0.145 2,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FA 能破坏局部的肿瘤微血管,下调VEGF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对于远处肿瘤血管生成,RFA 治疗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1891年Arsonval发现射频电流(10kHz)能够穿过肝组织,引起肝组织局部温度升高而并不引起神经肌肉兴奋,可用于治疗肝脏疾病。之后射频消融(RFA)逐渐应用于心脏、前列腺及神经系统等。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Rossi等于1990年率先采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消融模式,将RFA应用于肝脏原发性和继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肝脏恶性肿瘤随机分为联合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联合组采取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联合RFA治疗,对照组仅行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治疗后通过影像学及相关肿瘤标志物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联合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0.8%和41.6%;两组患者甲胎蛋白(AFP)下降率和转阴率分别为66.7%、33.3%和30.7%、0。[结论]肝动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联合RFA是肝脏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射频治疗于1995年最先由意大利人Rossil开始临床运用,具有微创、相对安全性、并发症不多的特点。近年来,射频治疗已被认为是疗效肯定的导向治疗之一[1] 。射频治疗通过射频电极发出一定频率和能量的射频波,引起肿瘤细胞内的分子运动,产生热量。由于新生的肿瘤血管存在一定的生理调节缺陷,肿瘤组织缺乏调节和散热功能,其对热的耐受能力较正常组织差,局部加温至39~4 0℃可致肿瘤细胞停止分裂,达4 1~4 2℃可杀死癌细胞或引起DNA损伤。射频治疗可使局部温度达到80~10 0℃,可有效地快速杀死局部肿瘤细胞,同时可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  相似文献   

7.
侯文静  朱晓琳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4):1000-1002
肝细胞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及定期随访是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肝癌早期症状隐匿, 大多数肝硬化肝癌患者由于残肝功能不足及肝源短缺, 不能耐受手术切除及肝移植。目前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 RFA)为代表的微创伤介入治疗逐渐在肝癌治疗中占据重要角色。RFA利用热效应原理局部毁损瘤灶, 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 安全性高, 是当今乃至今后小肝癌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然而RFA治疗后肿瘤残留、复发是限制RFA临床应用最主要的因素, 影像学检查早期识别肿瘤局部残留是评估肿瘤患者预后及指导后期治疗的关键。本文总结RFA后治疗灶各种影像学特征, 旨在为临床提供恰当可信、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俊辉  何璇  张曦蓓  肖佳  邱霞  刘利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1):2272-2275
目的:探讨影响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51例大肝癌RFA治疗前超声引导下肝穿刺取样活检,POWERVISION TM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肝癌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射频消融治疗;统计分析肝癌HSP-70表达情况及临床参数与RFA疗效的关系。结果:RFA治疗后完全灭活组患者半年、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54.9%、31.3%、13.7%和9.8%。部分灭活组半年、1年、2年和3年生存率为41.1%、15.8%、9.8%和0%,完全灭活组疗效明显优于部分灭活组的疗效,P<0.05。肝癌HSP-70阳性表达率为62.75%,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3.33%,肝癌组织HSP-70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HSP-70指数≤2的半年、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47.37%、36.84%和15.79%,HSP-7 0指数>2的半年、1年、2年和3年生存率为93.80%、46.88%、15.63%和6.25%,HSP-70指数>2的RFA疗效明显低于HSP-70指数≤2的病例,P<0.05。Ⅱ-Ⅲ期患者半年、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是100.00%(41/41)、51.22%(21/41)、29.27%(12/41)和12.20%(5/41),Ⅳ期肝癌的半年、1年、2年和3年生存率为80.00%(8/10)、20.00%(2/10)、0%(0/10)及0%(0/10),临床分期越晚,RFA治疗效果越差,P<0.05。肿瘤分布于1个肝段的生存率与肿瘤分布多个肝段的生存率无差异,P>0.05。AFP<20μg/L的生存率明显高于AFP>500μg/L的患者,P<0.05。肝功能A级患者的半年、1年、2年和3年生存率高于肝功能B级和C级的患者,P<0.05。结论:RFA可作为大肝癌治疗的一种补充手段,对无手术指征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只要条件允许,可选择RFA治疗。肝癌组织内HSP-70表达水平、临床分期、肝功能分级、肿瘤灭活、AFP表达均与大肝癌RFA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51例大肝癌RFA治疗前超声引导下肝穿刺取样活检,POWERVISION TM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肝癌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射频消融治疗;统计分析肝癌HSP-70表达情况及临床参数与RFA疗效的关系。结果:RFA治疗后完全灭活组患者半年、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54.9%、31.3%、13.7%和9.8%。部分灭活组半年、1年、2年和3年生存率为41.1%、15.8%、9.8%和0%,完全灭活组疗效明显优于部分灭活组的疗效,P〈0.05。肝癌HSP-70阳性表达率为62.75%,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3.33%,肝癌组织HSP-70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HSP-70指数≤2的半年、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47.37%、36.84%和15.79%,HSP-7 0指数〉2的半年、1年、2年和3年生存率为93.80%、46.88%、15.63%和6.25%,HSP-70指数〉2的RFA疗效明显低于HSP-70指数≤2的病例,P〈0.05。Ⅱ-Ⅲ期患者半年、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是100.00%(41/41)、51.22%(21/41)、29.27%(12/41)和12.20%(5/41),Ⅳ期肝癌的半年、1年、2年和3年生存率为80.00%(8/10)、20.00%(2/10)、0%(0/10)及0%(0/10),临床分期越晚,RFA治疗效果越差,P〈0.05。肿瘤分布于1个肝段的生存率与肿瘤分布多个肝段的生存率无差异,P〉0.05。AFP〈20μg/L的生存率明显高于AFP〉500μg/L的患者,P〈0.05。肝功能A级患者的半年、1年、2年和3年生存率高于肝功能B级和C级的患者,P〈0.05。结论:RFA可作为大肝癌治疗的一种补充手段,对无手术指征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只要条件允许,可选择RFA治疗。肝癌组织内HSP-70表达水平、临床分期、肝功能分级、肿瘤灭活、AFP表达均与大肝癌RFA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ey ablation,RFA)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和部分转移性肝癌的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探讨肝脏恶性肿瘤RFA治疗后肿瘤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02例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患者共691个肝内病灶接受RFA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分析与RFA治疗后肿瘤残留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RFA治疗后272例(90.07%)患者的632个(91.46%)病灶完全消融,肿瘤残留率为8.54%。直径≤3 cm的肿瘤残留率为6.30%,3~5 cm为9.57%,>5 cm为28.57%;靠近肝内大血管和胆囊肿瘤残留率分别为17.14%和18.52%;联合其他局部治疗和未联合其他局部治疗的肿瘤残留率分别为7.02%和13.4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 cm(P=0.044)、靠近肝内大血管(P=0.039)和未联合其他局部治疗(P=0.001)是RFA治疗后肿瘤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112例患者282个病灶最大直径3~5 cm,RFA治疗后肿瘤残留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靠近肝内大血管(P=0.014)、单针射频(P=0.047)和未联合其他局部治疗(P=0.023)是RFA治疗后肿瘤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声引导的RFA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消融效果,其中肿瘤靠近肝内大血管、肿瘤最大直径>5 cm和未联合其他局部治疗是肿瘤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直径为3~5 cm的肿瘤,除靠近肝内大血管和未联合其他局部治疗外,单针射频也是肿瘤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双针或多针治疗可以提高消融效率,降低肿瘤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