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癌高发地区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启东地区肝癌高发人群的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了50例HBsAg慢性携带者、3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50例临床肝炎患者和50例正常成人血清抗-HGV。结果:四组人群抗-HGV阳性率分别为4.00%、22.86%、10.00%和0,HCC组显著高于HBsAg(+)组(P<0.01)和正常成人组(P<0.005)。HBsAg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ALT异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抗-HGV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11.21%和2.89%,P<0.05;12.62%和2.44%,P<0.22)。结论:启东地区HGV流行性与其它地区基本一致。HGV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作用,但致病性可能较弱。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患者庚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庚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关系。方法:检测128例肝细胞癌(HCC)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庚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GV),另外采用ELISA法检测本实验检出18例Anti-HGV+血清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丙肝抗体(Anti-HCV)。结果:Anti-HGV阳性率分别为12.5%(16/128)和36%(2/55),两者差异显著(P<0.01)。18例Anti-HGV+血清中,HBsAg阳性率77.7%(14/18),Anti-HGV阳性率22.2%(4/18)。表明HGV、HBV、与HCV有重叠感染现象。结论:提示广西地区HCC病毒致癌因素中,HGV感染可能是仅次于HBV及HCV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情况,探讨EBV与肝炎病毒有无协同致癌作用。方法:研究组为78例HCC石蜡标本,对照组为26例非癌症肝组织标本。用PCR检测EBV,DNA(BarnHl W,LMP1)、HBV DNA(S基因、X基因),用RT—PCR检测HCV RNA和HDV RNA,用免疫组化检测EBV(LMP1)、HBV(HBsAg、HbcAg)和HCV。结果:EBV DNA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28.2%vs8.0%),X^2=4.622,P=0.032;HBV DNA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56.4%vs23.1%),X^2=8.681,P=0.008;EBV与HBV在HCC组无相关关系,X^2=0.835,P=0.375。HCV RNA、HDV RNA在18例HCC中阳性分别为1和0例。免疫细化测EBV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细(32.1%vs2.5%),X^2=6.02,P=0.012;HBV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细(57.7%vs5.1%),X^2=10.03。P=0.001。结论:EBV在HCC发生中可能起作用,与HBV无明显协同致癌作用;HCV、HDV检出率不高,与EBV关系未能确定。  相似文献   

4.
肝癌高发区抗-HBc阳性慢性乙肝患者HBVDNA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启东肝癌高发区抗-HBc阳性慢性乙肝患者HDVDNA分布 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筛选慢性乙肝患者中抗-HBc阳性者,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这些血清中的HBVDNA。结果:HBVDNA总检出率为75.24%(158/210)。抗-HBc与HBsAg、HBeAg同在时HBVDNA阳性率最高,达97.26%(71/73),显著高于其它模式(P<0.005)。抗-HBc/HBsAg阳性血清中HBVDNA检出率为81.08%(150/185),单纯抗HBc/HBsAg阳性血清中HBVDNA检出率为80.77%(42/52),单纯抗-HBc阳性血清中检出率为20%(1/5)。结论:抗-HBc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一个直接标志。判断患者的传染性应通过免疫学和基因学两种方法来检测。启东慢性乙肝患者中HBVDNA整合现象可能要高于其它地区,这或许是启东肝癌高发的机制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基因学和免疫学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各有利弊,应互补共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广西扶绥县壮族人群中肝癌高发家系ITGβ1基因rs2298141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广西扶绥县壮族人群正常对照家系组40名;肝癌高发家系组79例,其中肝癌患者20例,直系亲属59例.采用质谱方法检测ITGβ1基因rs2298141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基因型与HCC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ITGβ1基因rs2298141位点存在AA、AG、GG 3种基因型.ITGβ1基因rs2298141位点基因型分布遵循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ITGβ1基因rs2298141位点A等位基因在正常对照组、肝癌高发家系直系亲属组、肝癌高发家系肝癌患者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3.75%、61.02%、70%,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36.25%、38.98%和30%,与A等位基因型个体比较,正常对照家系人群中携带G等位基因型的个体发生HCC的风险增加0.75倍(95% CI:0.33~1.7,P=0.50),肝癌高发家系直系亲属组人群发生HCC的风险增加0.67倍(95%CI:0.31~1.45,P=0.31).正常对照家系组、肝癌高发家系直系亲属组和肝癌高发家系肝癌患者组人群AA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0%、42.73%和50%,AG基因型分别为47.5%、37.29%和40%,GG基因型分别为12.5%、20.34%和10%.与AA基因型个体相比,正常家系组和肝癌高发家系直系亲属组中AG基因型个体发生HCC的风险分别增加0.67倍(95% CI:0.22~2.1,P=0.50)和0.9倍(95% CI:0.31~2.71,P=0.86);GG基因型个体发生HCC的风险分别增加1.05倍(95% CI:0.17~6.6,P=0.96)和2.2倍(95% CI:0.40~11.96,P=0.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未发现ITGβ1基因rs2298141位点多态性与广西扶绥县肝癌家族聚集的遗传易感性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AFP mRNA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肝组织和外周血中的基因表达,探讨AFP mRNA相对定量值作为HCC微转移指标的可能性,建立HCCAFP mRNA相对定量分析法。方法:建立敏感的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体系(Nested-RT-PCR),对肝组织和外周血中的AFP mRNA进行相对定量值分析。结果:在49例HCC及其癌旁和远癌组织、12例非肝肿瘤组织和8例正常肝组织中AFP mRNA相对定量值阳性分别为35例(71.4%)、20例(40.8%)、3例(6.1%)、0例、0例;35例肝癌患者中有23例术前外周血AFP mRNA相对定量值为阳性(65.7%),明显高于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HCC患者外周血术后72hAFP mRNA相对定量值的阳性率22.9%(8/3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组织和外周血中AFP mRNA相对定量分析可提高HCC阳性诊断率,并可作为HCC微转移的早期检测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价HCC治疗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血清乙肝标志物,并探讨不同标志物在评价慢性乙肝患者转归方面的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HBsAg+的300例HCC和100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HBV的5项标志物.结果HCC组的抗-HBe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而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乙肝组,经统计学U检验,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HBeAg阳性的成年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eAg减弱、消失及向抗HBe的慢性转化在理论上虽有预示病情好转的可能,但实际上往往是肝细胞癌发生的一个前期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8.
肝癌高发区不同人群乙肝及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启东肝癌高发区不同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标志物的阳性率,并观察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启东肝癌患者、肝癌高发家族成员、HBsAg携带者、急性肝炎患者和自然人群共计1029例血清,分别做HBsAg、抗-HCV、AFP、ALT检测。[结果]抗-HCV阳性率自然人群与肝癌患者分别为1.00%与0.40%,自然人群HBsAg阳性率为8.00%,肝癌患者AFP阳性率为66.67%,均较历史资料有明显的下降;肝癌患者HB-sAg和ALT阳性率无明显变化;25岁以上自然人群ALT阳性率为7.50%;肝癌高发家族成员HBsAg阳性率为28.24%,与急性肝炎患者的28.99%基本相仿。[结论]乙肝和丙肝多项血清学指标阳性率的明显下降,可能预示着当地肝癌发病因素的改变或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AFP值与HBV感染模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1年6月于我院就诊并手术的所有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217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纳入研究:肝细胞肝癌(HCC)组176例,非HCC组41例.HCC组中HBV感染模式前三位的分别是HBsAg,HBeAb和HBcAb阳性(小三阳)(30.7%),HBsAg和HBcAb阳性(25.6%)及HBsAg,HBeAg和HBcAb阳性(大三阳)(20.5%).HCC组血清AFP值高于非HCC组血清AFP值(P <0.001),但HCC组内HBV感染组与非HBV感染组之间血清AF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0.147),三种主要HBV感染模式之间血清AFP值也无统计学差异(P=0.578).同样的,无论在AFP阴性组(<20ng/ml)还是AFP阳性组(≥20ng/ml),三种主要的HBV感染模式之间的血清AFP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CC的血清AFP值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肝脏恶性肿瘤血清AFP值,但HCC组内HBV的各种感染模式之间AFP值水平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饮酒习惯、HBsAg与原发性肝癌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肝癌高发区泰兴地区饮酒习惯、HBsAg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方法]选择208例原发性肝癌新发病例按性别、年龄和居住地进行以人群为基础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采用ELISA方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HBsAg,相关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Epi-Info,多因素分析采用SAS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原发性肝癌病例组HBsAg阳性率(72.12%)显著高于对照组(22.12%)(R<0.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BsAg阳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血吸虫病显著增加了泰兴市居民患肝癌的危险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sAg阳性和慢性肝炎仍然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7.317,6.694).将饮酒习惯与HBsAg阳性结合分析发现,饮酒对HBsAg阳性在肝癌发生中可能有放大效应.[结论]HBsAg阳性和个人肝病史是泰兴地区HCC高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酒精对HBV在致HCC方面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胰腺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胰腺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发生情况,初步论证胰腺癌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否存在相关性,为胰腺癌早期诊断提供证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09年3月胰腺癌、肺癌和糖尿病患者HBsAg阳性率,并与全国普通人群对比.总体与样本率的比较采用Z检验;样本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701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胰腺癌组230例,HBsAg阳性率为16.1%;肺癌组1188例,HBsAg阳性率10.7%;糖尿病组2283例,HBsAg阳性率为11.6%.肺癌组患者与全国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04,P=0.163).糖尿病组患者与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8,P=0.002).胰腺癌患者HBsAg阳性率高于肺癌患者,OR=1.60,95% CI:1.077~2.382,χ~2=5.487,P=0.019.胰腺癌患者HBsAg阳性率高于糖尿病患者,OR=1.46,95% CI:1.004~2.123,χ~2=3.965,P=0.046.结论:胰腺癌可能有较高HBsAg阳性率,推测HBV感染与胰腺癌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HBV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in XT  Lu Y  Chen XQ  Xu HP  Fan HJ 《癌症》2007,26(3):294-297
背景与目的:文献报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率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中较同一地区的非原发性肝癌实体瘤患者和普通人群高,但HBV和NHL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对比同一地区NHL患者与结直肠癌患者HBV的感染率.方法:比较109例NHL患者和128例结直肠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率,并与普通人群对照,通过卡方检验判断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NHL患者HBsAg阳性率(40.4%)明显高于结直肠癌患者(14.1%)及当地普通人群(约17.3%),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结直肠癌患者作参照组,HBsAg阳性者患NHL的优势比为2.87,95%可信区间为1.830~4.502.结论:NHL患者的HBsAg阳性率高于结直肠癌患者和普通对照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DNA损伤修复基因hMBD4的遗传多态Glu346Lys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96例原发性HCC患者和96例对照外周血DNA进行测序分型。结果:我们发现正常人群Glu/Glu、Glu/Lys、Lys/Ly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4%、46.8%和12.8%,HCC组为41.7%、48.8%和9.5%。等住基因Lys频率在病例和对照分别为33.9%和3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A修复基因hMBD4的Lys等位基因可能与HCC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4.
重度饮酒与HBV相关肝癌危险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饮酒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genesis,HCC)发生中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在江苏省淮安市以219例HCC患者为病例组,219例非HCC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如胃癌、胆囊癌及胰腺癌等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采集HCC危险因素信息,用ELISA法测定血标本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数比(odds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HBsAg阳性、轻度饮酒和重度饮酒(≥80mL/d乙醇)的多变量OR及其95%CI分别为28.2(10.6~75.5)、2.2(0.9~4.9)和1.2(0.5~3.1),轻度饮酒HBsAg阳性的多变量OR及其95%CI为28.6(11.7~70.2),而重度饮酒和HBsAg阳性的协同OR为50.3(19.2~131.6)。结论:HBV感染是淮安市HCC的重要危险因素。饮酒虽然不是HCC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重度饮酒可增加罹患HBV相关HCC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组织中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K(hnRNPK)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革兰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胃癌组织、50例癌旁组织及30例正常组织的Hp-L型感染情况,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hnRNPK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nRNPK mRNA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癌旁组和正常组Hp-L型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67.0%、58.0%和23.3%,胃癌组与癌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hnRNPK蛋白和mRNA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0%和86.0%,均明显高于癌旁组和正常组(均P<0.05).胃癌组织中hnRNPK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均P<0.05).胃癌组Hp-L型感染阳性者的hnRNPK蛋白表达阳性率为92.5%,高于Hp-L型感染阴性组(60.6%,P<0.05).相关分析表明,胃癌组hnRNPK蛋白表达与Hp-L型感染呈正相关(r=0.391,P<0.01).结论 胃癌组织中hnRNPK高表达,Hp-L型感染可促进hnRNPK的表达,两者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hTERT基因在HBsAg阳性与阴性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患者组织中表达的差异 ,探讨HBV病毒感染与hTERT基因表达在HCC中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P法 )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分别检测 73例HCC患者组织中hTERT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 ,其中HBsAg阳性 5 3例 ,HBsAg阴性 2 0例 ,比较二者表达的差异。结果 :hTERT蛋白在HBsAg阳性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为 48/5 3 ,在HBsAg阴性HCC组织中阳性表达为 12 /2 0 ,两组病例hTERT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hTERTmRNA在HB sAg阳性HCC组织中阳性表达为 46/5 3 ,hTERTmR NA在HBsAg阴性HCC组织中阳性表达为 11/2 0 ,两组病例hTERTmRNA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统计学分析显示 ,HCC中HBsAg与hTERTmRNA的表达有显著关联性 ,与hTERT蛋白的表达强度成系统性的线性趋势 ,P <0 0 1。结论 :HBsAg阳性HCC组织中hTERT基因表达的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均明显高于HBsAg阴性HCC组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HCC中HBV病毒感染与hTERT基因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 ,提示在HCC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二者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细胞黏附因子CD14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问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vision法检测47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MMP-2和CD147的表达情况.结果 47例HCC组织中MMP-2和CD147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8﹪(30/47)和57.5﹪(27/47),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率(8.5﹪和6.4﹪).MMP-2和CD147在TNM分期Ⅲ-Ⅳ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TNM分期Ⅰ-Ⅱ期组(P<0.01),肿块最大径≥5 cm病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肿块最大径<5 cm HCC病例的阳性率(P<0.01),有转移组的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组(P<0.01).本组HCC组织中MMP-2的表达和CD147的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r=0.42,P<0.01).结论 MMP-2和CD147的表达与HCC的TNM分期、肿块大小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HCC侵袭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DLK1(delta drosophila homolog-like 1)和ABCG2(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 member2)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primary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CC150例、肝硬化50例、肝炎组织50例、正常肝组织10例中DLK1和ABCG2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HCC、肝硬化、肝炎和正常肝组织的DLK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4.7%、28.0%、6.0%、0.0%;DLK1 mRNA阳性率分别为55.3%、20.0%、10.0%、0.0%,DLK1蛋白在HCC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有关。ABCG2蛋白在HCC、肝硬化、肝炎和正常肝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78.7%、40.0%、60.0%、30.0%;ABCG2 mRNA阳性率分别为69.3%、36.0%、50.0%、20.0%,ABCG2蛋白在HCC中的表达与有无转移有关。DLK1、ABCG2在肝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DLK1、ABCG2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HCC侵袭性的强弱,在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51例HCC组织和46例癌旁肝组织中MMP-2和VEGF蛋白的表达,及其与HCC门静脉癌栓形成和手术后2年内复发等的关系.[结果]VEGF在51例HCC的阳性率为62.7%,明显高于46例癌旁组织的17.4%(P<0.001);MMP-2和VEGF在有门静脉癌栓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5.7%,均分别明显高于无癌栓组的67.6%和54.1%(P<0.05);VEGF在2年内复发组的阳性率为81.8%,明显高于无复发组的48.3%(P<0.05).[结论]HCC组织中MMP-2和VEGF蛋白的表达可能促进门静脉癌栓的形成和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情况,探讨EBV与肝炎病毒有无协同致癌作用。方法:研究组为78例HCC石蜡标本,对照组为26例非癌症肝组织标本。用PCR检测EBVDNA(BamHIW,LMP1)、HBVDNA(S基因、Χ基因),用RTPCR检测HCVRNA和HDVRNA,用免疫组化检测EBV(LMP1)、HBV(HBsAg、HbcAg)和HCV。结果:EBVDNA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28.2%vs8.0%),χ2=4.622,P=0.032;HBVDNA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56.4%vs23.1%),χ2=8.681,P=0.008;EBV与HBV在HCC组无相关关系,χ2=0.835,P=0.375。HCVRNA、HDVRNA在18例HCC中阳性分别为1和0例。免疫组化测EBV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32.1%vs2.5%),χ2=6.02,P=0.012;HBV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57.7%vs5.1%),χ2=10.03,P=0.001。结论:EBV在HCC发生中可能起作用,与HBV无明显协同致癌作用;HCV、HDV检出率不高,与EBV关系未能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