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等常规疗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34例恶性肿瘤并发的DVT患者为观察组,选择34例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DVT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溶栓、抗凝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和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再通率、有效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疗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等常规方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34例恶性肿瘤并发的DVT患者为观察组,选择34例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DVT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溶栓、抗凝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和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再通率、有效率均低于对照组(χ2=7.731,P=0.021;χ2=6.969,P=0.031)。[结论]常规方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和防治体会.方法对28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成因和治疗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证实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经积极治疗,28例患者均得到有效的缓解.结论对于这些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相应措施,确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效缓解病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王芬  陈美华 《肿瘤学杂志》2014,20(9):775-777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病因、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后发生LDVT的3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的方法。[结果]临床诊断LDVT的首选方法为血管多普勒超声(82.86%)。全部病例确诊后即进行抬高患肢,给予抗凝、溶栓、祛聚等综合治疗及手术治疗,症状均明显改善,无肺栓塞发生。[结论]老年、手术时间长、特别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是LDVT形成的高危人群;术前纠正贫血、术中操作精细、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降低L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并与肿瘤转移复发密切相关。高凝状态形成机制与肿瘤、肿瘤相关治疗、合并症等相关。诊断指标主要有血小板、凝血与纤溶、P-选择素和溶酶体蛋白、血液流变学等。肿瘤高危血栓患者应使用低分子肝素,卧床肿瘤患者及肿瘤相关手术应预防血栓栓塞,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应用溶栓,伴有高凝状态的肿瘤患者应予化疗联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中,并发颈内静脉血栓形成4例,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0例,单纯肺血栓栓塞(PTE)3例,DVT合并PTE5例。5例合并PTE患者中3例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多有低氧血症、血D-二聚体明显升高。心电图仅1例有典型SIQIIITIII表现。[结论]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临床常见,对手术、化疗、放疗、PICC置管或疾病进展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应及早进行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伴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顺行性溶栓治疗28例晚期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Trousseau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以恶性肿瘤首诊入院,15例围手术期发生DVT,6例在放化疗过程中发生DVT;7例以DVT首诊入院,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腹膜后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彩色多普勒外周血管超声检查确诊.采用尿激酶顺行性溶栓,同时全身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服用小剂量华法林及中医中药等措施治疗.结果: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因疗效不明显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其余27例均获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DVT,应考虑Trousseau综合征的可能;顺行性溶栓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和防治体会。方法 对28例恶性肿瘤患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成因和治疗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证实恶性肿瘤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肿瘤患,经积极治疗,28例患均得到有效的缓解。结论 对于这些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相应措施,确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效缓解病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的诊疗措施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妇科肿瘤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并根据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29例深静脉血栓( DVT)患者给予溶栓、抗凝及祛聚治疗后,28例痊愈,1例左侧下肢伴有轻微下肢功能障碍。1例肺栓塞( PTE)患者转入心内科治疗后痊愈。大龄女性、静脉血栓史、合并慢性病、恶性肿瘤、术后服用止血药及雌激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可能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前后积极预防,充分评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降低妇科肿瘤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改善并发PTE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监测胸外科肿瘤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80例行胸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未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IT)和纤维蛋白原(FIB)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3天后,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胸外科肿瘤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超声能够作为早期监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形成(VTE)的影响因素、治疗及血栓形成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收治的35例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栓是否再发、血小板、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水平及患者生存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肺栓塞(PTE)患者中3例于3小时内死亡,3例治疗后好转;29例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中痊愈11例(37.9%),好转5例(17.2%),无效13例(44.8%),其中2例死于溶栓后肺栓塞。上肢发生DVT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0天,高于其它部位发生DVT的患者(P=0.018)。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时血浆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D 二聚体高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70天)远低于低水平的患者(450天)。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延误了抗肿瘤治疗的时机,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聚集等,溶栓的好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D 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水平对诊断VTE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治疗中血栓复发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妇科肿瘤患者的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组织因子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的水平含量进行测定,探究其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TF、TFPI抑制物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分析二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研究中有9例患者在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宫颈癌患者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3例,卵巢癌患者2例。全部类型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TF、血浆TFPI-1水平以及TFPI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TFPI-1水平显著低于有、无深静脉血栓组,而TF水平显著低于有深静脉血栓组(P<0.05);无深静脉血栓组的TF、TFPI-1水平均显著低于有深静脉血栓组(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TF、TFPI-1水平显著增高,可将TF、TFPI-1作为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为及早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为病例组,并收集同期不伴有血栓栓塞的3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30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24例,上肢深静脉血栓5例,肺栓塞者1例.观察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值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和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在并发感染、接受手术、地塞米松治疗和中心静脉置管上存在差异(P<0.05).30例患者在肿瘤确诊2个月内并发血栓性疾病.结论:恶性肿瘤并发感染、地塞米松的应用、接受手术和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时易并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形成(VTE)的影响因素,治疗及VTE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收治 的33例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生存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例肺栓塞患者4小时内死亡。其余32例患者中,痊愈11例,好转8例,无效14例。恶性肿瘤发生VTE时血浆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D-二聚体高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80天)远低于低水平的患者(420 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后严重影响生存,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 聚集等。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VTE诊断及预后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54例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中,50例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无护理相关并发症,3例患者经二次重缝愈合,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对患有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通过围手术期护理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恶性肿瘤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34例恶性肿瘤并发的下肢DVT患者为观察组,选择34例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下肢DVT患者为病例对照组,再选择34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观察组和病例对照组均给予溶栓、抗凝等常规治疗。检测观察组和病例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4 d血清CRP浓度和正常对照组CRP浓度,比较观察组和病例对照组治疗后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和疗效。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血清CRP浓度为(47.72±29.88)mg/L,显著高于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30.04±15.84)mg/L、(6.19±2.99)mg/L],(F = 38.444,P < 0.01);治疗14 d后观察组和病例对照组CRP浓度均显著下降[(32.77±19.68)mg/L、(7.76±7.52)mg/L],(P < 0.05),但观察组CRP浓度仍显著高于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F = 50.087,P < 0.01),而病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277,P = 0.263);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再通缓慢,显著低于病例对照组(ⅹ2 = 7.731a,P = 0.021);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显著低于病例对照组(ⅹ2 = 6.969a,P = 0.031)。结论 CRP在恶性肿瘤并发的下肢DVT发生、发展、疗效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患者易并发静脉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患者第二大致死因素。肿瘤并发血栓形成的机制与肿瘤类型、治疗、转移、遗传以及肿瘤本身有关。对肿瘤患者伴发静脉血栓的风险进行评估,针对高危患者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性抗凝措施,对肿瘤患者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高危因素、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病例中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因为活动性咯血而未进行抗凝治疗,随诊发现患者患肢肿胀加重,超声复查提示血栓较前增大。1例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因病情危重未来得及行抗凝治疗以及溶栓治疗已经死亡。另1例PTE患者经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后接受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复查超声提示静脉血栓较前缩小。其余18例DVT患者经过抗凝治疗后患肢肿胀,疼痛减轻、消失或(和)超声检查提示静脉血栓较前缩小、消失,血流恢复通畅。结论通过分析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提高DVT诊疗水平,减少PTE的发生,对防治VTE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