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琳  李纯  陈静 《护理学杂志》2020,35(22):11-14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耐受评估表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行俯卧位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ARDS行俯卧位通气患者30例,按入科时间分为对照组(n=12)和观察组(n=18)。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肠内营养耐受评估表指导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比较两组俯卧位通气治疗期间EN耐受情况、72 h内70%目标热量达标率、达70%目标热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俯卧位通气时间、俯卧位通气前后前白蛋白指标及ICU住院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达70%目标热量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喂养量及72 h内70%目标热量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在指导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规范早期肠内营养方案,及早发现并积极防治肠内营养不耐受情况,对提高俯卧位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成功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前后胃内压的变化.万法回顾Z01b年6月至2020年9月行胃内压监测的重度ARDS患者,每次采用俯卧位通气前后自身对照,记录吸气相胃内压与呼气相胃内压.根据俯卧位通气期间肠内营养是否减速分为减速组与非减速组.结果 16例患者共监测46例次俯卧位通气治疗前后数据,俯卧位后吸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STAAD)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中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STAAD术后并发ARDS且行俯卧位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俯卧位前后血气分析、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预后和不良事件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264例STAAD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并发ARDS并行俯卧位通气患者40例,其中男37例、女3岁,平均年龄(49.88±11.46)岁。与俯卧位通气前相比,俯卧位通气开始后4 h、12 h,俯卧位通气结束后2 h、6 h氧分压、氧合指数及末梢血氧饱和度均明显改善(P<0.05)。俯卧位通气结束后2 h,氧合指数<131.42 mm Hg提示患者可能需要二次或多次俯卧位通气。结论 STAAD术后中重度ARDS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改善患者氧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有效的机械通气模式.方法 随机将16例ARDS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例,对照组采用Belevel通气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机械通气模式基础上加用控制性肺膨胀策略,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24 h、48 h的氧合指数和二氧化碳分压.结果 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在不同组别不同观察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的处理主效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ARDS患者应用机械通气可改善氧合功能,Belevel机械通气模式加控制性肺膨胀策略效果优于单纯采用Belevel机械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5.
唐燕  冯萍  宋艳  俞瑾  任秀琴 《护理学杂志》2023,28(20):56-58
目的 提高清醒患者俯卧位耐受性和通气治疗效果。方法 将75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俯卧位,观察组给予攀岩式俯卧位。连续1周后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第2个及第7个24 h俯卧位时间及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俯卧位48 h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俯卧位24 h颈腰部酸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未发生压力性损伤。结论 与常规俯卧位通气方式比较,清醒患者对攀岩式俯卧位耐受性更好,早期治疗效果明显、安全。  相似文献   

6.
俯卧位通气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23例早期ARDS患者(病程<72 h),在镇静、肌松下持续俯卧位通气2 h。呼吸机参数设定为潮气量6-8 ml/kg,吸气时间1.0-1.2 s,吸气流速40 L/min,呼吸频率12-20次/min。吸入氧浓度0.4- 1.0,呼气末正压6-18 cm H2O。观察俯卧位前即刻、俯卧位0.5、2 h及恢复仰卧位2 h的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Cst)、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心脏指数(CI)、气道峰压(PIP)及气道阻力(Paw)。俯卧位后PaO2/FiO2比俯卧位前上升超过20%作为氧合改善的判断标准。结果与俯卧位前比较,87%患者俯卧位0.5、2 h、恢复仰卧位2 h时PaO2/FiO2和PaO2升高(P<0.01);Cst HR、MAP、CVP、MPAP、PAWP、CI、Raw、PaCO2、P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氧合改善的患者在俯卧位0.5、2 h时C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恢复仰卧位2 h时Cst升高(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早期ARDS患者的氧合,且恢复仰卧位后氧合改善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卧位机械通气对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氧合的影响。方法对23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入院即经气管插管术行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呼吸机辅助呼吸,采取自身对照法行平卧位、半卧位、侧卧位、侧俯卧位、俯卧位各1h,循环6次;观察HR、MAP、潮气量(VT)、平均气道压(Pmean)、PaO2、静态顺应性(Cst)、氧合指数(OI)的变化。结果不同卧位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VT、PaO2、Cst、OI值俯卧位显著高于其他卧位,Pmean值显著低于其他卧位(均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有效改善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的氧合状况,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无明显影响,侧俯卧位次之。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急性肺损伤(ALI)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理论基础、俯卧位通气的优越性和改善ALI/ARDS患者氧合状况的机制,分析了俯卧位通气治疗的适应证、应用时机、禁忌证、并发症及治疗时间,提出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实施方法和护理,以期为临床俯卧位通气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急性肺损伤(ALI)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理论基础、俯卧位通气的优越性和改善ALI/ARDS患者氧合状况的机制,分析了俯卧位通气治疗的适应证、应用时机、禁忌证、并发症及治疗时间,提出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实施方法和护理,以期为临床俯卧位通气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俯卧位通气与仰卧位通气在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INAHL、CBM、VIP、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俯卧位通气与仰卧位通气治疗ALI/ARD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6月31日。同时手动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和灰色文献。由两人独立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资料提取后,使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RCT文献,纳入的研究对象共2 2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病死率方面,当俯卧位通气时间大于12h/d时,患者30d病死率较仰卧位通气低(RR=0.70,95%CI 0.58~0.85,P0.01);对于氧合指数(PaO2/FiO2)≤100mmHg组和100mmHgPaO2/FiO2≤200mmHg组的患者,使用俯卧位通气的患者病死率低于使用仰卧位通气的患者(RR=0.70,95%CI0.56~0.89,P0.01)、(RR=0.69,95%CI0.50~0.94,P0.05);当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10cmH2O时,俯卧位通气患者的60d病死率较仰卧位通气低(RR=0.81,95%CI0.67~0.97,P0.05),10cmH2OPEEP≤13cmH2O时,俯卧位通气患者90d病死率较仰卧位低(RR=0.57,95%CI0.43~0.74,P0.01);在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俯卧位通气患者的压疮新发病率和静脉通路脱出发生率高于仰卧位通气患者(RR=1.26,95%CI1.11~1.42,P0.01),(RR=1.70,95%CI1.01~2.86,P0.05);而其他并发症如心血管意外、气管内插管移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静脉通路脱落、气胸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俯卧位通气与仰卧位通气相比,可以降低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且俯卧位时间越长,生存率越高;但俯卧位通气可能会增加压疮和静脉通路脱出的发生率,临床上应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