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行近端胃切除术(PG)和全胃切除术(TG)的预后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确诊为胃癌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因胃上部癌接受胃癌根治术的363例患者,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TG组(178例)和PG组(185例)。结果与PG组相比, TG组患者的肿瘤直径>4 cm、大体类型为BorrmannⅢ型、术后病理分期为Ⅲ期的比例更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87P=0.002;χ2=24.897, P=0.001;χ2=6.257, P=0.044)。PG组和TG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4.3%(95%CI:45.1%~50.5%)和60.6%(95%CI:41.3%~47.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再次比较发现两组间5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6)。经化疗亚组分析发现, TG组与PG组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9)。结论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行PG与TG的预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AJCC/UICC胃癌淋巴结(pN)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率(MLR)分期及以其为基础的TNM与TRM分期系统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间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414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 pN、MLR与送检淋巴结数3者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检验pN、MLR、TNM及TRM分期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它们对患者5年生存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414例患者中位淋巴结清扫数目17(4~71)枚/例,中位转移淋巴结数目4(0~67)枚/例.阳性淋巴结数与淋巴结清扫数目呈正相关 (P<0.01),MLR与淋巴结清扫数目无相关性(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表明,pN和MLR均可单独作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1),且MLR的相对危险度(HR)值高于pN(1.573比1.382);但当pN与MLR共同纳入多因素分析时,MLR仍是独立预后因素(P<0.01),而pN不再是其独立预后因素(P>0.05).MLR和pN预测患者预后所对应的AUC分别为0.726和 0.714,TRM分期和TNM分期所对应的AUC分别为0.747和0.7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LR是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MLR及以其为基础的TRM分期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或优于pN及以其为基础的TNM分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UICC第7版TNM分期标准中病理N3(pN3)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实施胃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的310例pN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3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103(平均35.7)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14.6%。其中pN3a期201例,pN3b期109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16.8%和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pT分期、pN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及手术方式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手术方式及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而pN分期并不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658)。按浸润深度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显示,对于210例pT4a期患者,pN3a和pN3b亚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6.1%和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对于88例pT4b期患者,pN3a和pN,b亚组5年生存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8.6%比3.1%,P=0.137)。结论pM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差,肿瘤浸润深度和不同手术方式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转移率对判断pM期胃癌预后有重要意义。第7版TNM分期中pN3分期能较好反映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体癌切除范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08年4月157例行胃体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其中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104例(全胃组),行远端胃次全切除术53例(远端胃组),对比两组的5年生存率,分析胃体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37.6%,其中全胃组、远端胃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4.0%、64.2%,全胃组明显低于远端胃组(χ2=10.635,P=0.001);为消除两组术前基线资料的差异,将TNM分期分层对比的结果显示,低TNM分期患者中,远端胃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全胃组(P<0.05),而高TNM分期患者中,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HR=1.270,95% CI=1.093~2.344)、肿瘤分化程度(HR=1.764,95% CI=1.372~2.746)是胃体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而切除范围(HR=0.547,95% CI=0.320~1.076)不是胃体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手术切除范围并非胃体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保证根治性的前提下远端胃次全切除术是更为适宜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贲门癌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及系统的淋巴结清扫治疗进展期贲门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87例进展期贲门癌患者施行全胃切除及D2以上的淋巴结清扫,分析贲门癌浸润胃壁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淋巴转移及清扫淋巴结数目与术后累积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本组贲门癌患者术后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7.3%、34.2%,pT3、pT4的贲门癌患者pN3转移率分别为4.8%、15.2%,并且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3年、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下降(P〈0.01、P〈0.01),清扫15或30个以上淋巴结的贲门癌患者3年、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清扫少于15个淋巴结者(P〈0.05、P〈0.01)。本组贲门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分别为14.2%、2.52%。结论 对进展期贲门癌患者只要条件许可应施行根治性全胃切除(D2^+术式),必要时联合脾、胰体尾整块切除,以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胃癌新TNM分期与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Wang Z  Xu H  Wang S  Chen J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7):493-495
目的 分析胃癌新TNM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比分析 334例胃癌患者新、旧TNM分期中区域淋巴结转移 (pN)分级与患者预后及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病理因素间的相关性。 结果 旧pN分级中pN1组术后 5年生存率为 49 6 % ,pN2 组为 33 5 % ,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新pN分级中pN1组术后 5年生存率为 48 5 % ,pN2 组为 2 4 1% ,pN3 组为 5 6 %。 3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新pN分级与患者胃癌的浸润深度、大体类型、浆膜分型和生长方式相关 (P <0 0 1) ;COX模型分析表明新pN分级是反映胃癌预后最主要的独立指标。 结论 与旧TNM分期相比 ,新TNM分期系统是估计胃癌预后更为合理的指标 ,并且较旧分期更简单、客观 ,具可重复性 ,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径路治疗进展期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食管浸润≤3 cm)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 对251例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施行D2或D2+的全胃切除术,其中经腹部正中切口组(the transabdominal approach,TA组)128例,经左胸腹联合切口组(the left thoracoabdominal approach,LTA组)123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远段食管切除长度、上切缘癌残留率、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术后3、5年总体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A组和LTA组的术后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2.5%、39.0%和54.9%、31.9%,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TA组的远段食管切除长度较TA组稍长(5.6±1.1) cm比(5.4±1.1)cm,但两组手术的切缘癌残留率为1.6%(LTA组)比3.1%(T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组手术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23.4±8.7)枚,与LTA组的(23.7±8.4)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组在手术时间(227±24)min、术中出血量(270±78) ml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3.3%)和病死率(1.6%)方面均明显优于LTA组[(261±32) min、(342±59)ml,26.8%和6.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食管浸润≤3 cm)患者,经腹部正中切口行全胃切除术(D2或D2+淋巴结切除术)可达到良好的根治目的,且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贲门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行全胃切除术(total gastrectomy,TG),33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proximal gastrectomy,PG),比较其围手术期的情况及术后1年、3年生存率。结果 TG组手术时间为(201±36)min,PG组手术时间为(188±50)min,TG手术失血量为(170±18)ml;PG组失血量为(166±29)ml;TG组术后排气时间为(3.6±0.5)d,PG组通气时间为(3.5±0.6)d;围手术期TG组发生并发症6例,PG组发生8例。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5%、63%;PG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2%、53%。两组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TG组明显高于PG组(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在围手术期间疗效和短期生存率与近端胃切除术差别不大,但其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切除方式对胃中部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22例胃中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开腹远端胃大部切除术66例(DG组),行开腹全胃切除术患者156例(TG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结果DG组和TG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3.9%和4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之下,TG组患者肿瘤更大、分期更晚、肿瘤位于小弯侧者居多(均P〈0.01)。按TNM分期进行分层预后分析显示,相同病期的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论是以4cm、5cm还是6cm作为近切缘截点,不同近切缘距离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而胃切除方式并不是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胃中部癌患者如果能够达到根治手术的要求,其预后不受胃切除方式的影响,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06年1月—2007年8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同时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标本147例,随访至2012年8月,采集患者5年内治疗和预后情况,运用SPSS17.0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所纳入分析的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1、3和5年存活率分别是79.3%、54.0%和40.6%,中位生存时间36.0个月。运用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性别(P=0.000)、年龄(P=0.047)、TNM分期(P=0.000)、清除淋巴结数目(P=0.038)、淋巴结转移状态(P=0.000)、组织分化程度(P=0.010)、是否化疗(P=0.003)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Cox分析:TNM分期(RR=1.928,P=0.000)、是否化疗(RR=0.523,P=0.017)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在影响胃癌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中,TNM分期可作为预后的危险性因素,术后化疗作为保护性因素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SiewertⅡ-Ⅲ型)的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1990--2012年间比较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研究。使用RevMan5.0软件对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营养状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0篇文献2481例患者人选研究,其中近端胃切除组862例,全胃切除组1619例。分析显示,近端胃切除组与全胃切除组病死率(鲫=1.00,P=0.99)、并发症发生率(OR=2.14,P=0.12)及术后营养状况(WMD=2.09,P=0.5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胃切除组较近端胃切除组术后吻合口狭窄(OR=5.40,P〈0.01)及反流性食管炎(OR=7.12,P=0.01)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全胃切除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降低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方面优于近端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行经腹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行经腹近端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组)或全胃切除术(全胃切除组)的85例AE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12个月,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QLQ-C30)和胃癌特异性评价量表(QLQ-ST022)测量其生活质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近端胃切除组患者在饮食受限、腹泻及气促方面的得分低于全胃切除组(P〈0.05),而在味觉改变和反流方面的得分高于全胃切除组患者(P〈0.05)。2组患者的其他项目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型和Ⅲ型AEG患者行近端胃切除+管状胃重建和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近端胃切除术在饮食受限、腹泻以及气促方面的效果更优;而全胃切除术在反流和味觉改变方面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网膜囊外剥离技术行胃全系膜切除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应用网膜囊外剥离技术行全系膜切除,对照组57例行常规胃癌根治术。结果两组在术后病理TNM分期、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年,观察组3年累计生存率、转移率分别为38.8%和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6.8%和12%(P0.05)。结论对胃癌患者应用网膜囊外剥离技术进行全系膜切除治疗,疗效显著,有利于降低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概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iewert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合理的手术径路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03例SiewertI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径路将患者分为2组:单纯经胸手术组(61例),胸腹联合手术组(42例)。两组患者术中腹腔淋巴结清扫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例数〈1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情况。患者预后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单纯经胸手术组和胸腹联合手术组患者在腹腔淋巴结清扫和转移数目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2.29,P〈0.05);术中脾脏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胃食管反流、肺部感染、切口处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0.94,0.22,1.41,0.17,P〉0.05)。全组患者随访率为94.2%(97/103),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术后3年生存率为35.9%。单纯经胸手术组和胸腹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32.8%和40.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3年生存率与手术方式、TNM分期、N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率、根治程度有关(X2=21.07,26.0d,22.42,6.26,32.20,20.8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及根治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12.01,8.75,10.03,P〈0.05)。结论胸腹联合入路是SiewertI型AEG患者更为合理的手术径路选择。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根治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淋巴结转移率(MLR)对淋巴结清扫不足15枚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月到2007年7月间收治的61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者320例,15枚以上者29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病理N分期(pN分期)和不同淋巴结转移度分期(rN分期)中预后的差异.结果 通过Log-rank检验,确定MLR的界值,按此界值可分为rN1(MLR小于或等于10%)、rN2(MLR大于10%,但小于或等于30%)、rN3(MLR大于30%,但小于或等于60%)和rN4(MLR大于60%)4期.对于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者,上述不同rN分期患者的生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同一rN分期中,不同pN分期之间生存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pN2和pN3a期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者与15枚以上者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各个rN分期中,两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rN分期是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2,RR=1.617,95%CI:1.111~2.354).结论 rN分期能很好地对淋巴结清扫不足15枚胃癌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LATG)治疗Siewert Ⅱ、Ⅲ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3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418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的Siewert Ⅱ、Ⅲ型AEG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LATG组)342 例,开放手术(OTG组)76例。比较两组病人近、远期疗效。结果 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OTG组相比,LATG组术中失血少、手术时间短、进食半流质时间短及术后住院天数少,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TG 组的3年总体存活率高于OTG组(71.1% vs. 61.1%,P=0.033);分层分析显示,Siewert Ⅱ型中,LATG 组3年总体存活率明显高于OTG组(79.5% vs. 69.1%,P=0.010);而Siewert Ⅲ型中,两组3年总体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5)。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手术入路、肿瘤TNM分期是影响Siewert Ⅱ型AEG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相较于OTG,LATG治疗 Seiwert Ⅱ、Ⅲ型AEG具有更好的近期疗效,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对于Siewert Ⅱ型病人,LATG总体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iewertⅡ、H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全胃与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SiewertⅡ、llI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患者采用全胃切除术(全胃切除术组),30例患者采用近端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根治效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与胃食管反流情况及肿瘤复发情况、生命质量等指标。计数资料采用矿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全胃切除术组患者R。切除32例、R,切除1例,近端胃切除术组患者R。切除22例、R,切除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69,P〈0.05)。全胃切除术组患者A级根治28例、B级根治3例、c级根治2例,近端胃切除术组患者A级根治15例、B级根治5例、c级根治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77,P〈0.05)。全胃切除术组和近端胃切除术组近端切缘长度分别为(4.1±1.4)em和(3.9±1.6)e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6,P〉0.05);而远端切缘长度分别为(8.1±2.6)cm和(4.2±2.6)em;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5±4)枚和(21±4)枚;阳性淋巴结检出数目分别为(11±3)枚和(8±4)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43,4.300,3.274,P〈0.05)。全胃切除术组和近端胃切除术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为(1.3±0.5)d和(1.6±0.5)d;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1±0.7)d和(3.5±0.7)d;进食时间分别为(4.7±1.0)d和(5.3±1.2)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0±2.0)d和(12.0±2.0)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43,-2.059,-2.078,-4.037,P〈0.05)。全胃切除术组和近端胃切除术组术后第6天胃液TBil分别为(13±10)txmol/L和(414-18)Ixmol/L;IBil分别为(7±6)Ixmol/L和(26±15)txmol/L;胆汁酸分别为(20±12)ixmol/L和(204±88)ixmol/L;术后6个月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分别为(14±3)分和(19±5)分;术后6个月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分别为(9.7±2.3)分和(12.0±2.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44,-6.251,-11.379,-4.765,-3.882,P〈0.05)。全胃切除术组和近端胃切除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血清CEA水平为(3.8±2.6)¨∥L和(5.4±2.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1,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的根治效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胃食管反流和肿瘤复发等方面均优于近端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