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差异,以期为临床选择髋关节置换的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5年至2007年5月)、Cochrane图书馆(2007年第2期)、EMBASE(1980至2007年)、ScienceDirect数据库(1975年至2007年5月)、LWW全文数据库(1975年至2007年5月)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至2007年)、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1994至2007年)、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MAC,1994至200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1994至2007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至2007年).手工检索<中华创伤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创伤外科杂志>和<实用骨科杂志>,均从创刊检索至2007年1月,收集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实验.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按Cohrane Reviewer's Handbook4.2.6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标准进行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随机对照实验6篇,共788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相比,后者治疗后翻修率低(RR合并=2.27,95%CI=1.36~3.81,P=0.002),术后疼痛发生率低(RR合并=11.83,95%CI=5.11~27.39,P<0.01),但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高(RR合并=0.59,95%CI=0.38~0.94,P=0.020).同时在不同的评分标准下,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都优于半髋置换.在术后死亡率、切口感染率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相比,全髋置换能降低翻修率、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术后髋关节功能,半髋置换能够减少假体脱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但是在术后死亡率、切口感染率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同期和分期双膝关节置换安全性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双膝关节置换的同期和分期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差异,系统评价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CBM,收集双膝关节置换的同期和分期治疗的对照试验,提取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统计软件RevMan5.0.18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8个临床对照试验,共101 084例手术,其中SB-TKA 26 536例,Staged B-TKA 74 548例.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前者术后1个月内死亡率(OR=2.92)、3个月内的死亡率(OR=2.11)和肺栓塞发生率(OR=2.46)均高于后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目前证据表明,双膝关节置换手术组的术后1个月内死亡率、3个月内的死亡率和肺栓塞率高于分期治疗手术组.围手术期主要死因是心肺并发症.但还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死亡率.评价同期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方法 参照 Cochrane 协作网(cochrane musculoskeletal group) 建议的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 PubMed (1990至 2010年)、OVID MEDLINE (1990至 2010年) 和 Cochrane 图书馆查找有关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英文检索词包括: b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stag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otal knee arthroplasty 等。由两名评价者独立选择实验.提取有效数据.采用 Stata 10.0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篇文献。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组死亡率[OR=2.925, 95% CI (2.352, 3.638)] 、30天死亡率[OR=5.078, 95% CI (2.192, 11.763)] 及高龄患者(年龄>70岁)死亡率[OR=4.087, 95% CI (1.947, 8.582)] 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组相比.均明显增高。结论 现有的有限证据表明.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死亡率高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对于术前存在高风险(如高龄)的患者.宜考虑采用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慎重选择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并应充分评估手术风险.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受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的限制. 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于高质量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予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期进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分期进行双侧TKA手术之间的差异。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双侧TKA患者45例,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合并症、术后早期并发症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术前合并症的比例分期高于同期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期高于分期组;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用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一般情况差的高龄患者,且存在严重合并症,应尽量避免行同期双侧TKA手术。  相似文献   

5.
高屈曲垫片与标准垫片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采用高屈曲垫片与标准垫片的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08年7月采用GenesisⅡ型膝关节假体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203例216膝,随机分为高屈曲垫片组(A组,98例107膝)与标准垫片组(B组,105例109膝).术前两组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系统中的膝评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6周、3个月、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随访1次.以术后1年为观测终点,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的KSS膝评分、K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1年A组随访91例98膝,B组94例96膝.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A组121.1°±6.9°,B组118.6°±8.1°;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改善度A组17.1°±13.3°,B组16.1°±18.8°;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度A组127.2°±7.1°,B组121.0°±7.8°;KSS膝评分A组(86.9±7.6)分,B组(87.5±6.8)分;KSS膝关节功能评分A组(91.2±8.7)分,B组(90.1±9.3)分.其中两组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A组4例,B组3例;切口脂肪液化A组3例,B组5例;术后粘连A组2例,B组3例.结论 应用GenesisⅡ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选择高屈曲垫片者术后早期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范围大于选择标准垫片者,而在主动屈伸活动范围及关节功能评分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为建库至2014年6月。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按Cochrane Handbook 5.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6周WOMAC评分、术后6周Oxford评分、术后8 h红细胞压积、术后48 h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量、术后髋内翻及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和股骨偏心距增加值。结果 :共纳入13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213例患者(1 284髋),其中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631髋,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653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MD=8.37,95%CI(6.02,10.72)],术后48 h红细胞压积[MD=0.02,95%CI(0.01,0.03)],术后48 h血红蛋白量[MD=0.50,95%CI(0.16,0.85)],改善股骨偏心距[MD=0.30,95%CI(0.04,0.56)]方面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优于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MD=3.26,95%CI(-3.25,9.76)],术后6周WOMAC评分[MD=-0.53,95%CI(-3.67,2.60)],术后6周Oxford评分[MD=1.34,95%CI(-3.46,6.13)],术后8 h红细胞压积[MD=-0.01,95%CI(-0.02,0.00)],髋内翻发生率[RR=0.82,95%CI(0.45,1.52)],髋关节脱位发生率[RR=1.40,95%CI(0.48,4.12)]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带来更小的创伤和失血,其术后早期疗效优于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术式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华人的人工髋与膝关节手术的置换与翻修术的分布情形。方法本研究通过1996~2004年台湾健康保险局数据库中人工髋与膝关节的手术资料共186084例,包括169310例首次置换以及16774例翻修手术的数据。结果因髋关节疾病而进行首次置换的发生率较膝关节疾病稍高(2004年每十万人发生率为55.94比54.17)。全髋关节置换术在45~65岁年龄层最多占40%;半髋关节置换术在75岁以上年龄层占54%;全膝关节置换术在65岁以上年龄层占73%。首次人工髋与膝关节手术平均每年花费分别为3400万与3600万美金。结论本研究结果除了显示台湾每年人工髋与膝关节手术量以及翻修手术的数量逐年增加,也显示华人的关节适应证与好发年龄层与白种人是有所差异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骨折人群关节置换术前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对500例择期行关节置换术的非骨折人群下肢静脉血管术前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结果根据术前血栓发生情况分为DVT组和非DVT组,纳入人口学资料、基本病史、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Meta分析系统总结评价单切口微创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1年5月间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Elsevier、Springer、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并手工补充检索相关领域的杂志,纳入单切口微创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415位患者,1490侧关节。其中,微创组为742侧,传统组为748侧。结果显示:单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切口较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短约6.61cm(WMD=-6.61,95%CI:-8.05~-5.16,P〈0.01),而手术时间(WMD=-0.74,95%CI:-7.76~6.27,P=0.84)、术后3年内Harris评分(WMD=1.26,95%CI:-2.34~4.85,P〉0.05)、术后6周时WOMAC评分(WMD=-0.55,95%CI:-3.54~2.44,P〉0.05)及术后3年内并发症发生率(WMD=1.00,95%CI:0.70~1.44,P〉0.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短期临床疗效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相似,其远期疗效是否优于后者仍有待观察、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髋关节后关节囊的拉伸力学和解剖特点,为全髋置换术中修复关节囊提供生物力学和解剖学依据。方法:以骨-关节囊-骨方式采集6个冷冻髋关节后关节囊韧带复合体标本,装载于Instron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标本的载荷-应变曲线、极限拉伸应变、极限拉伸载荷、弹性模量等拉伸力学特性。解剖12具尸体髋关节标本至关节囊,记录屈髋90°位,正常关节囊和经转子钻孔(传统法)修复关节囊的拉伸应变;将后关节囊可缝合区划分为9个区域,测量、比较不同分区的关节囊厚度;在尸体标本的两侧髋关节,分别采用传统法和经股骨颈解剖止点钻孔(解剖法)修复后方关节囊,并模拟早期康复活动,观察康复对修复后关节囊的影响。结果:关节囊韧带复合体标本载荷-应变曲线符合流变学和粘弹性特征,其极限拉伸应变为(39.21±5.23)%、极限拉伸载荷为(142.06±34.15) N,拉伸强度为(1.65±0.38) MPa,弹性模量为(14.23±5.62) MPa。屈髋90°位,传统修复关节囊拉伸应变大于正常关节囊(P0.05),正常关节囊拉伸应变为:上部(17.0±2.6)%,中部(24.1±1.4)%,下部(26.0±4.3)%;传统修复法拉伸应变为:上部(37.0±4.9)%,中部(53.3±1.1)%,下部(68.3±6.2)%。后关节囊不同分区的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止点近端0.5 cm处各部厚度适合缝合,此处关节囊平均厚度为:上部(3.48±0.11) mm,中部(2.36±0.09) mm,下部(1.59±0.24) mm,后下关节囊距股骨止点(1.42±0.02) cm处最薄,应避免此处进针。模拟康复活动后,传统法修复的关节囊后下部分发生撕脱(10/12),解剖法修复的关节囊完整。结论:传统法修复关节囊后下部分拉伸应变过大,容易撕脱,解剖修复关节囊符合拉伸力学要求,有助于提高关节囊修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伤口周围缓释浸润利多卡因在控制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3年5至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由同一位主刀医生完成的全膝关节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术后伤口周围持续缓释浸润利多卡因(局部浸润组),一组术后使用静脉镇痛泵输入稀释芬太尼(静脉镇痛组),直至术后48小时。分别记录术后即刻、术后24小时静息、术后24小时运动、术后48小时静息、术后48小时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超过4分或患者自觉疼痛影响休息者给予镇痛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镇痛药物使用量、康复满意率、下肢周径变化、关节活动度、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4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11例,女31例。全膝关节置换25例36膝,全髋关节置换17例19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诊断、手术种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局部浸润组术后即刻VAS评分、术后24小时及术后48小时静息VAS评分、阿片类药物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静脉镇痛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后24小时及术后48小时运动VAS评分、康复满意率、下肢周径变化、关节活动度、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静脉镇痛组有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经换药愈合。局部浸润组无伤口并发症。结论 关节置换术后伤口周围持续缓释浸润利多卡因安全有效,对关节置换术后的静息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泵、运动镇痛效果与静脉镇痛泵相当,能够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我院关节外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40例(140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终末期患者纳入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分为固定平台组(70例,采用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组(70例,采用旋转平台假体)。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假体生存率,并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5年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 AKS)综合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疼痛评分、功能评分、爬楼分数),同期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结果127例患者完成5年随访(旋转平台组66例、固定平台组61例)。固定平台组1例因感染翻修,旋转平台组1例因无菌性松动翻修。固定平台组发生1例深静脉血栓、1例髌骨骨折、1例膝关节脱位、1例不明原因的膝关节弹响;旋转平台组发生3例不明原因的膝关节弹响。旋转平台组术后5年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为109.8°±8.1°,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8.7±14.3)分,疼痛评分为(37.8±4.3)分,爬楼得分为(35.8±10.1)分;固定平台组术后5年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为110.4°±5.5°,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9.9±17.2)分,疼痛评分为(38.1±5.0)分,爬楼得分为(37.5±11.0)分。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以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术后5年内,与固定平台相比,旋转平台并没有提供更好的最大膝关节屈曲度,更好的膝关节功能以及更好的假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髌骨置换与髌骨成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8月至11月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8例(69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髌骨置换组24例(35膝)、髌骨成形组24例(34膝)。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髌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髌骨评分、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髌骨置换组20例(30膝)与髌骨成形组20例(29膝)获得随访。术后各时点两组KSS膝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以后髌骨置换组KSS功能评分高于髌骨成形组,12个月以后髌骨置换组髌骨评分高于髌骨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点髌骨置换组膝前痛发生率与髌骨成形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髌骨置换组与髌骨成形组术后胫股角(174.25°±0.97°与173.63°±0.48°)、髌韧带比值(1.01±0.09与1.09±0.07)、髌骨倾斜角(4.58°±0.18°与4.41°±0.19°)、髌骨适合角(2.69°±4.15°与2.56°±3.72°)、髌骨移位距离[(1.53±1.34) mm与(1.68±1.23) m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可以改善膝关节和髌骨功能,降低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预防措施.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41例患者,男53例,女88例;年龄17~86岁,平均(63.20±13.78)岁.根据是否使用低分子肝素随机分成抗凝组(82例)和非抗凝组(59例),术后均行患肢深静脉顺行性造影,明确血栓发生的部位、大小及数量.诊断标准根据1972年Rabinov和Paulin提出的诊断标准,结合国内吕厚山的相关经验进行统一诊断.根据下肢血栓的部位将血栓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混合性血栓.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2.62%(46例),其中中央型1例,混合型2例,周围型43例.临床症状有小腿后侧疼痛,沉重或紧张,足和踝关节周围轻度肿胀.临床体征有肌肉压痛、Homans征或Neuhof征阳性.将症状和体征都作为临床依据,其中无临床依据者共34例,占73.9%.抗凝组(82例)和非抗凝组(59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数字化下肢深静脉造影技术能准确地发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与其无直接关联,低分子肝素抗凝后虽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骨水泥与非骨水泥股骨柄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Highwire、SpringerLink、ScienceDirect、Cochrane 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文献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收集有关骨水泥与非骨水泥股骨柄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考克兰协作组织标准评价纳入试验质量,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篇文献,共1651例患者,骨水泥髋801例、非骨水泥髋850例。 Meta分析结果示:不限年龄和随访年限,术后翻修率骨水泥固定和非骨水泥固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3.20,95%CI (0.72,14.22), P>0.05],5年以内随访术后翻修率两种固定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1,95%CI (0.15,1.16), P>0.05],5年以上随访术后翻修率骨水泥固定较非水泥固定股骨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2,95%CI (2.68,13.07), P<0.01],术后大腿痛发生率骨水泥固定较非骨水泥固定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1,95%CI (0.28,0.94), P<0.05],术后Harris评分[MD =0.6,95%CI (-0.79,1.99), P>0.05],松动率[OR =1.31,95%CI (0.27,6.30), P>0.05]、骨折发生率[OR=0.91,95%CI (0.3,2.7), P>0.05]、感染率[OR=2.46,95%CI (0.7,8.58), P>0.05]、异位骨化发生率[OR=0.91,95%CI (0.63,1.33), P>0.05]和脱位率[OR=3.11,95%CI (0.6,16.10), P>0.0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固定股骨柄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均有满意的效果,非骨水泥固定股骨柄5年以上稳定性较骨水泥好,但术后大腿痛的发生率较骨水泥固定柄高。  相似文献   

16.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面修整与髌骨置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ZT  Wu YL  Li XH  Qian QR  Zhu YL  Wu HS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6):1087-1090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面修整和髌骨置换的临床结果。方法2002年1月至12月对60例(60膝)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全膝关节假体(PFC),患者随机行髌骨面修整(髌骨面修整组)或髌骨置换(髌骨置换组)。58例患者平均随访54个月(40~60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ROM)、患者满意度和X线检查。结果两组患者KSS总评分(P=0.12)、KSS疼痛评分(P=0.90)、患者满意度(P=0.22)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均为10%亦无明显差异。两组ROM(P=0.028)和KSS功能评分(P=0.0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不论是髌骨面修整还是髌骨置换均能明显减轻疼痛和改善功能。术后膝前痛可能与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有关,并非与是否置换髌骨有关。  相似文献   

17.
膝骨关节炎应用脉冲电磁场治疗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系统评价脉冲电磁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2期)、PubMed(1966~2012.2)、EMBASE(1974~2012.2)、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1978~2012.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2.2)和维普数据库(VIP,1989~2012.2),同时在Google学术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并追查纳入研究参考文献,收集以脉冲电磁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31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脉冲电磁场治疗膝骨关节炎在缓解疼痛[WMD=0.12,95%CI(-0.46,0.69)]、减少晨僵时间[WMD=0.08,95%CI(-0.05,0.21)]和改善膝关节功能[WMD=-1.16,95%CI(-4.36,2.05)]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脉冲电磁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需更多有力的证据。由于纳入研究质量和病例数量的局限,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