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腕掌尺侧皮肤神经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修复腕掌尺侧皮肤神经同时缺损的新方法.方法 2000年4月至2009年8月,应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腕掌尺侧皮肤并神经缺损5例.足拇趾胫侧趾底固有神经修复小指尺掌侧固有神经缺损1例;桡神经浅支修复尺神经及其深浅支缺损2例,修复尺神经浅支、第4指掌侧总神经及小指尺掌侧固有神经缺损1例;尺神经手背支修复尺神经浅支、第4指掌侧总神经及小指尺掌侧固有神经缺损1例.足底内侧血管与尺血管吻合.供区取同侧大腿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及移植皮片全部成活.5例获得6个月至4年的随访,皮瓣质地好、外观满意,无手内肌萎缩和爪形手畸形,皮瓣和手指感觉恢复达S3~S3+,皮瓣两点辨距觉为7~10 mm.尺神经深浅支缺损病例术后综合评价均为优.结论 游离足底内侧皮瓣是修复腕掌尺侧皮肤神经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修复腕掌尺侧皮肤神经同时缺损的新方法.方法 2000年4月至2009年8月,应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腕掌尺侧皮肤并神经缺损5例.足拇趾胫侧趾底固有神经修复小指尺掌侧固有神经缺损1例;桡神经浅支修复尺神经及其深浅支缺损2例,修复尺神经浅支、第4指掌侧总神经及小指尺掌侧固有神经缺损1例;尺神经手背支修复尺神经浅支、第4指掌侧总神经及小指尺掌侧固有神经缺损1例.足底内侧血管与尺血管吻合.供区取同侧大腿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及移植皮片全部成活.5例获得6个月至4年的随访,皮瓣质地好、外观满意,无手内肌萎缩和爪形手畸形,皮瓣和手指感觉恢复达S3~S3+,皮瓣两点辨距觉为7~10 mm.尺神经深浅支缺损病例术后综合评价均为优.结论 游离足底内侧皮瓣是修复腕掌尺侧皮肤神经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1999年~2003年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1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自 1990年 3月以来 ,我们应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跟皮肤缺损 5例 ,术后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2 1~ 6 4岁。病程 2个月~ 1年。2例足跟肿瘤 ,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 ,3例为创伤后足跟慢性溃疡。手术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 ,取俯卧位 ,止血带下施术。彻底切除跟部病变组织 ,致皮肤软组织缺损 3cm× 3cm~6 cm× 8cm。以足底内侧动脉起始部为旋转轴点 ,即内踝前与足底内侧缘交点延续线 ,该点至第 1、2跖骨头间引一直线为皮瓣轴心线 ,设计并切取与缺损大小、形状相似的皮瓣 ,皮瓣为3.5 cm× 3.5 cm~…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修复跟腱部皮肤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05年4月至2009年10月,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修复跟腱部皮肤缺损12例,皮瓣面积3 cm × 5 cm~5 cm×8 cm,5例伴有跟腱部分损伤,术后随访观察皮瓣质地、感觉及足部功能. 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1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1例.9例获得随访,平均5个月,皮瓣质地好,耐磨,触觉正常,两点辨别觉4~11 mm,平均7 mm,恢复正常功能.结论 足底内侧动脉皮瓣足治疗跟腱部皮肤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携带足底内侧神经皮支的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对侧足跟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1年11月至2016年1月,共收治足跟大面积软组织脱套伤后期软组织坏死缺损10例,其中跟骨外露8例,软组织缺损面积7.0 cm×6.0 cm^11.0 cm×7.0 cm.均采用对侧携带足底内侧神经皮支的足底内侧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8.0 cm×7.0 cm^12.0 cm×8.0 cm,均缝合神经重建感觉.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8~36个月,平均16个月. 10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两点分辨觉为6~12 mm,感觉恢复满意,无摩擦破损,皮肤质地接近正常,外观满意,供瓣区植皮修复,均Ⅰ期愈合,对行走无明显影响.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用来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质地接近,皮肤感觉恢复好,是一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8.
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带神经血管带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1995年7月~2005年9月采用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8例,其中外伤21例,跟骨骨髓炎6例,冻伤1例。缺损面积为3cm×3cm~7cm×6cm。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全部成活,外观满意,行走功能良好,皮瓣成活后有感觉存在,未见磨损溃疡发生。结论足底非负重区组织修复足底负重区皮肤软组织缺损不仅功能良好、外形美观,而且感觉良好,是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应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23例,其中,游离携带足底内侧皮神经19例,不带神经的4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5.0 cm~9.0 cm×10.0 cm,皮瓣动脉蒂部与桡动脉终末支吻合13例,与尺...  相似文献   

10.
因创伤导致的足远端组织缺损临床上并不罕见 ,由于足部皮肤在解剖及功能上的特殊结构 ,缺损后需用类似组织修复 ,保持良好的功能 ,使该损伤治疗十分棘手。我们于 1 999年 8月以来利用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远端缺损 4例 ,取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 男 ,2 9岁。因右足口止母趾摩托车撞伤 1小时急诊入院。诊断 :右足口止母跖趾关节离断。即行“断趾再植术”,5天后再植口止母趾坏死 ,遂将口止母趾解脱 ,皮肤缺损 6.0 cm× 4.5 cm,行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移位术。术中经足内侧缘皮下隧道将岛状皮瓣移位至第一跖骨头远侧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用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二期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足部内侧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69岁,平均36.9岁。损伤缺损位置均位于足底内侧跖跗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5.0 cm^8.0 cm×14.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大腿全厚皮片游离植皮部分修复。所有患者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定期随访。定期随访,观察患肢功能、皮瓣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结果13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部分拆线减压,经换药后愈合;1例出现皮瓣瘀紫及张力性水泡,手术探查、去除局部血肿、蒂部拆线减压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术后8个月予以皮瓣削薄整形。本组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随访,皮瓣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正常,皮瓣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患足行走无明显受限,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可使皮瓣成活更可靠,血运更理想,将皮瓣所携带的隐神经与受区皮神经缝接,可以重建皮瓣的保护性感觉,是临床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们采用吻合血管、神经的足底内侧游离皮瓣、肌皮瓣移植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8例,皮瓣全部成活。4~6周后负重行走,经6~24个月随访,移植皮瓣无1例出现溃疡,感觉恢复良好,两点分辨觉达2.0~3.0cm。我们强调了神经吻合的重要性,认为皮瓣的感觉恢复是防止溃疡发生、取得远期良好效果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尺动脉腕背支为轴心血管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指近中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4月-2019年5月收治的14例小指近中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以尺动脉腕背支为轴心血管,第5掌骨头颈处为旋转点的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供区游离植皮。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感觉、外形良好。结论以尺动脉腕背支为轴心血管,第5掌骨头颈处为旋转点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指近中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损伤较小,皮瓣成活率高,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吻合皮神经的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掌皮肤缺损的临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3年1月,采用吻合皮神经的足底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掌皮肤缺损23例患者资料,男13例,女10例;年龄18~61岁,平均36岁;右侧16例,左侧7例;皮肤缺损面积3.6 cm×2.8 cm~7.0 cm×5.5 cm。其中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者9例,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5例,合并肌腱断裂、外露者3例,合并掌骨开放性骨折者6例。伤后8 h内急诊手术者15例,清创后于10 d内手术者8例。结果 术后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个月。23例患者皮瓣切取范围为4.6 cm×3.8 cm~8.0 cm×6.5 cm。术后19例伤口一期愈合,愈合时间为7~14 d,皮瓣及植皮完全成活,各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达正常范围,皮瓣感觉恢复好,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两点区分试验4~8 mm;3例皮瓣基本成活,远端部分坏死,足底供区植皮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后伤口二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2~21 d,各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主动屈伸功能轻度受限,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两点区分试验5~9 mm;1例患者术后第4天皮瓣完全坏死,经采用同侧带蒂腹股沟皮瓣修复后治愈,足底供区植皮成活,各指屈伸功能明显受限。根据顾玉东等手功能改进评定标准进行评价,其中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5.7%(22/23)。结论 吻合皮神经的足底内侧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手掌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具有解剖位置恒定、皮瓣成活率高、术后手功能及外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颜面部缺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的血液供应及用于修复面部瘢痕挛缩的方法。 方法 选择面部瘢痕挛缩患者 7例 ,Ⅰ期手术时将扩张器置入上臂内侧深筋膜浅层。Ⅱ期手术时 ,利用尺侧上副动脉供血、贵要静脉属支及腋静脉属支回流的上臂内侧扩张皮瓣带蒂转移 ,Ⅲ期时用扩张皮瓣断蒂修复面部瘢痕挛缩 ,扩张皮瓣面积最大 15cm× 10cm。 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成活 ,皮瓣色泽接近面部正常组织 ,外形良好 ,上臂内侧供瓣区遗留较小切口瘢痕。 结论 将扩张器置于上臂内侧皮肤深筋膜浅层形成的扩张皮瓣用于修复面部瘢痕挛缩 ,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但治疗需要时间较长 ,上肢与头的强迫体位固定是其不足。  相似文献   

16.
足底内侧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修复足跟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报道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修复足跟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10具成年人体标本(20侧下肢),解剖观测其足底内侧动脉起源、分支、走行和分布以及该皮瓣的支配神经情况.临床应用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同侧及对侧足跟皮肤缺损8例,供区植皮.结果 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平均长度(8.9±0.2)cm,3~5条皮支.足底内侧神经的分支5~8支.它包含分布足底皮肤直接皮支3~5支和分布足趾皮肤的趾底固有神经2~4支.8例共用8个皮瓣.皮瓣大小为4 cm×3 cm~5 cm×6 cm,6例带蒂转移修复,2例游离移植.8个皮瓣完全成活,所有病例获随访1个月~1年,皮瓣功能、外形良好.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解剖变异少,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转移后能恢复较好的感觉,是修复足跟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Five musculocutaneous flaps based on the medial plantar neurovascular bundle were used for complete loss of skin and subcutaneous tissue of the heel and three fasciocutaneous flaps for its partial loss. All flaps survived completely. These flaps had good sensitivity and resisted weight-bearing conditions. The patients have been free from recurrent ulceration in the heel and have had no difficulties with walking.[/ab]  相似文献   

18.
Burn reconstruction of forefoot remains as a difficult challenge, because the local flap alternatives are limited. We evaluated the efficiency of distally based medial plantar fasciocutaneous island flap in the coverage of forefoot defects resulting from release of toe contracture and burn debridement. Four patients with toe contractures and two patients with third degree burn in forefoot were treated between June 2004 and February 2006.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10.4 months. The flaps were elevated as with a fasciocutaneous base on the distal medial plantar artery. The dimensions of the flaps ranged from 4cmx3cm to 5cmx4cm. The skin over the pedicle was included as a part of flap in three cases. Concomitant vein of the pedicle was anastomosed with the first plantar digital vein in four cases.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one flap used to cover third degree burn due to high-voltage electric injury was lost completely. We concluded that this flap was an appropriate alternative reconstructive option for the forefoot defect. Including skin and subcutaneous tissue over the pedicle to flap protects the pedicle against kinking and compression. Venous supercharging of the flap improves venous drain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