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导管血栓内注射微泡对体外超声溶栓的增强作用。方法取新鲜人血血栓40份分为4组,每组10份,实验1组:血栓内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对照1组:血栓内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假照;实验2组:经外周循环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对照2组:经外周循环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假照,比较4组的溶栓率。超声频率1.0MHz,声压512kPa。另用超声激励MBDiO释放,观察治疗后血栓内荧光分布与强度。结果实验1组的溶栓率(37.70%±3.17%)显著高于实验2组(11.67%±1.13%)、对照1组(14.37%±2.22%)及对照2组(7.90%±0.68%,P0.05)。血栓内注射微泡后,内可见大片强回声后伴声影,治疗后强回声区在血栓内有扩散。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实验1组治疗后血栓内可见大量明亮荧光信号分布,而实验2组治疗后的血栓内部基本无荧光信号。结论血栓内注射微泡和尿激酶介导的超声溶栓率显著高于经静脉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因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基因转染率,基因转染载体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超声微泡造影剂为一种新型非病毒载体,介导基因转染具有安全、靶向、目的基因转染率高等优点,本文对近年来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基因转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低强度超声联合微泡触发的声空化效应作用于组织器官后,会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改变,为治疗疾病提供了新型、无创、高效的方案,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对低强度超声联合微泡在肿瘤化疗及动脉溶栓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药物释放(UTMD)是一种新兴的靶向给药方法,以声学微泡包裹药物后,经局部超声辐照,可实现缓释及靶向给药的双重作用。同时,超声辐照可促进组织细胞内吞作用并产生声孔作用,在不破坏细胞的情况下增加靶组织对药物的摄取。UTMD为治疗肿瘤等疾病提供了一种安全且可有效减少全身不良反应的给药方法。本文对UTMD应用于肿瘤治疗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的效果。方法 以10 ml牛全血制备体外血凝块,将40个血凝块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对单纯超声组以超声针治疗8 min;对单纯尿激酶组注射2 ml尿激酶溶液(5 000 IU/ml);对超声针+尿激酶组予以超声针治疗8 min+注射2 ml尿激酶溶液;对超声+生理盐水组予超声针治疗8 min+注射2 ml生理盐水;对超声针+尿激酶+微泡组于超声针+尿激酶组基础上向尿激酶溶液中加入0.01 ml自制微泡。以称重法计算各组血凝块溶解质量(W0)及溶解率;观察大体标本溶解情况,并于扫描电镜下观察血凝块微观变化。另取9个血凝块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对照组,仅注入2 ml细胞膜特异性橙红色荧光染料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溶液;超声组,超声针治疗8 min,同时注射2 ml DiI溶液;超声+微泡组,在超声组基础上于DiI溶液中额外加入0.01 ml自制微泡。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iI渗透情况。结果 干预前各组血凝块质量(Wbefo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血凝块溶解质量(W0)及溶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超声+尿激酶组与超声+尿激酶+微泡组W0及溶解率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P均<0.05),但该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单纯超声组和单纯尿激酶组,超声+尿激酶组和超声+尿激酶+微泡组血凝块明显破坏,后者更为显著。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血凝块组织疏松,DiI渗透深远,满视野荧光,针道扩大,表面破坏,以超声+微泡组更显著。结论 超声针能显著提高尿激酶对体外血凝块的溶解能力;联合应用微泡后溶解质量未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造影剂制备工艺的不断改进,超声造影剂正在从诊断领域向治疗领域拓展。作为一种新的药物和基因载体,造影剂受到广泛关注,同时其在增强超声介导疾病治疗方面也显示出一定优势。本文就造影剂联合超声辐照介导肝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超声不仅在诊断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之联合微泡用于无创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亦极具应用前景。本文就超声联合自组装微泡在血栓栓塞疾病及新型靶向溶栓材料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频超声体外介导神经营养因子-3 (neurotrophin-3,NT-3)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的适宜超声占空比条件. 方法 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在24孔板中加入200μl微泡(浓度20%)和20μl pEGFP-NT-3基因重组质粒(1 μg/μl)混合静置30 min.将500μl神经干细胞悬液(3×105/ml)加入到微泡和质粒混合液中,采用超声声强1.5 W/cm2,照射时间60s,占空比分别为10%、25%和50%.用1 MHz超声探头辐照上述混合液,转染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基因转染率,MTT法检测神经干细胞存活率.空白对照组为未经超声辐照的质粒与神经干细胞混合物. 结果 随着超声占空比升高,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占空比为50%时,细胞存活率低于40%;占空比为25%时,细胞存活率高于60%,且基因转染率明显高于占空比10%和50%组,为(18.60±0.90)%. 结论 通过优化超声占空比条件,证明适宜的超声占空比为25%,神经干细胞转染率最高,且细胞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9.
高机械指数三维超声联合微泡改善缺血心肌再灌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胸三维高机械指数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增强溶栓效果、改善缺血心肌微灌注的可行性。方法将15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栓栓塞模型猪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7)。实验组给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注射和脂质微泡静脉输注,同时对心前区予高机械指数三维超声辐照30min;对照组仅予tPA静脉注射及微泡静脉输注。观察治疗90min后阻塞冠状动脉再通率、治疗前及治疗90min后缺血区室壁增厚率、危险心肌面积、治疗前及治疗30、60、90min后心电图抬高ST段回落情况。结果治疗90min后,两组冠状动脉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室壁增厚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室壁增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30、60、90min后,心电图抬高ST段均较治疗前显著回落,而对照组仅在治疗90min后有回落。实验组治疗90min后危险心肌面积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冠状动脉造影无再通者(n=5)治疗90min后造影所示缺血心肌面积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未显示血管再通时,经胸三维高机械指数超声联合微泡可显著改善猪阻塞区心肌微循环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血脑屏障通过紧密连接和代谢屏障阻止大分子物质的自由通过,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但是这一功能却阻止了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大分子药物通过血脑屏障,降低了药物的疗效。近期研究显示,微泡介导下超声能有效开放血脑屏障,本文就这一新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23例(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23例,通过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对溶栓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常规方法治疗未溶栓组患者,无溶栓治疗,对三组患者的射血分数、治疗效果以及死亡率进行观察。结果17例溶栓再通者(73.9%)显著高于6例溶栓未通者(26.1%)(P<0.05);溶栓再通组总有效率为88.2%,显著高于66.7%的溶栓未通组、65.2%的未溶栓组(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升冠状动脉的再通率以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载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胸苷激酶/更昔洛韦(HSV1-TK/GCV)自杀基因的阳离子微泡联合低强度超声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后残留肝癌SMC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低功率HIFU辐照肝癌SMCC-7721细胞,选取最佳残存细胞亚系并稳定培养。通过低强度超声辐照载TK基因的阳离子微泡转染细胞。分为对照组(残余癌)、残余癌+超声+TK/GCV组、残余癌+微泡+TK/GCV组及残余癌+微泡+超声+TK/GCV组。以Western Blot法检测TK基因是否成功转入并稳定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并检测基因转染效率。筛选适宜前药GCV浓度,并检测各组别相同条件下细胞存活率。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结果HIFU功率为5 W,频率为10.20 MHz,持续辐照40s,可获得残癌稳定模型。前药GCV的最适浓度为100μg/ml。相同条件下残余癌+微泡+超声+TK/GCV组癌细胞存活率最低(P0.05),仅为(43.16±3.18)%,且TK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结论低强度超声联合载HSV1-TK/GCV自杀基因阳离子微泡对高强度聚焦超声不完全消融肝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超声溶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及超声造影剂均可应用于溶栓治疗。但由于使用方法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等,溶栓效果亦有所不同。本文针对超声波及超声微泡造影剂在溶栓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常伴有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为治疗带来困难。近年来,糖尿病的基因治疗成为热点。超声靶向破坏微泡(UTMD)安全性高、重复性好,组织靶向高,已经成为基因潜在传递方法。本文就UTMD技术及其在糖尿病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CDT)结合髂静脉支架对Co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近远期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Cockett综合征伴DVT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CDT联合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独的CDT治疗,对比两组近远期疗效、血管损伤程度及炎症因子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518,P=0.604)。所有患者随访36~40个月,无支架断裂、移位、塌陷、解体或穿破血管现象。观察组再阻塞率低于对照组(11.1%vs. 37.8%,P0.05)、一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88.9%vs. 62.2%,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Villalta评分、VCSS评分低于对照组,CIVI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管损伤程度评分、血清TNF-α、IL-10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观察组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再阻塞患者血管损伤程度评分、血清TNF-α、IL-10水平明显高于无再阻塞患者(P0.05),对照组再阻塞与无再阻塞患者血管损伤程度评分、血清TNF-α、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DVT近期疗效与单独的CDT相似,但远期疗效优于单独的CDT。CDT联合支架植入治疗后发生再阻塞,可能与支架植入刺激炎症因子释放和导致血管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ASMAT)行腔内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〇医院应用CDT治疗24例ASMA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8.6±11.2)岁;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为(8.2±3.4)h。所有患者均实施CDT或CDT联合其他腔内治疗,CDT平均时间(42.8±8.3)h。治愈18例(75.0%,18/24),包括发病6 h以内的10例,发病时间为6~12 h的8例,其中单纯CDT 14例,CDT+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2例,CDT+PTA+支架置入2例。有效4例(16.7%,4/24),包括发病时间为6~12 h的3例,发病时间为20 h的1例,均施行CDT+PTA治疗。无效2例(8.3%,2/24),发病时间分别为9 h和19 h,其中1例在CDT溶栓治疗30 h后出现腹膜刺激征,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切除小肠长度为150.0 cm,术后腹痛症状消失,恢复良好;另1例在CDT治疗10 h后出现腹膜刺激征,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剩余小肠约200 cm,出现短肠综合征,术后第7天死于心肌梗死。23例获随访(43±17)个月,无复发及加重情况;1例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复查CTA提示支架内再狭窄,程度约50%,因无临床症状未行治疗。结论:CDT在ASMAT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经导管溶栓(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12月行CDT治疗的66例急性髂股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3例采用rhPro-UK行CDT治疗(观察组),33例采用尿激酶(UK)行CDT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栓溶解率(≥50%)明显高于对照组(81.8% vs. 60.6%,χ2=4.889,P<0.05),但在出院时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81.8% vs. 75.7%,χ2=4.889,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出血、过敏等并发症。 结论:rhPro-UK和UK都是治疗急性髂股DVT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rhPro-UK在血栓溶解率方面明显优于UK,但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