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胸段病变的经胸骨前入路治疗的手术方式。[方法]介绍5年来对6例颈胸交界椎疾患的患者,采用经胸骨前入路的手术方法,暴露病变的上胸段椎体(T1-4),对病变予以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并对相关文献予以复习。[结果]6例患者分别为C7椎体完全移位1例,T1、2椎体结核1例,颈胸结合部肿瘤2例,T2、3椎间盘突出1例,C7T1骨折1例。年龄11~82岁;平均37.3岁。均采用经胸骨前入路,手术入路显露良好,病灶暴露充分。术后平均随访12.4个月。除1例肿瘤患者术后复发,1例术后呼吸道梗阻死亡外,余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颈胸交界处椎体疾病的发生率较低,此部位结构复杂,单纯颈部入路不能很好的显露T2、3椎体,经胸侧入路对于上胸椎也难以显露,经胸骨前入路可以很好的暴露下颈椎及T4以上椎体,该入路对颈胸交界处椎体的病变的处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部分切除胸骨上端行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100例行胸部CT检查者的胸部薄层CT影像,测量胸骨柄最窄部位及对应颈胸段椎体宽度;采用100例行颈胸段MRI检查者的颈胸段正中矢状位MRI影像,测量胸骨角及对应颈胸段椎体解剖关系.根据术前CT及MRI上测量数据进行胸骨上端截骨,对12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进行模拟手术,观察颈胸段脊柱显露情况.结果 胸骨柄最窄部位宽度大于对应椎体宽度,胸骨角水平低于T3,4椎间隙.模拟手术,根据术前测量数据进行胸骨上端截骨,能够良好的显露颈胸段脊柱C7~T3,能提供足够的术野宽度进行T3及以上椎体的手术操作.结论 经前路部分切除胸骨上端是处理上胸椎病变较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3.
胸骨柄开窗前方显露上胸椎的解剖学及临床可行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上胸椎疾患的可行性。方法:采用10%福尔马林浸泡的成人尸体40具行大体观察,测量胸骨柄相关数据,根据测量结果,对9例颈胸段椎体病变患者行前路胸骨柄开窗,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内固定,其中8例患者行胸骨柄重建。术后行食道钡餐造影检查颈胸段前方植骨块、钢板、螺钉等与食道的关系,并随访该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胸骨柄开窗呈广口瓶形,双侧胸锁关节内缘是开窗的最狭窄部位。9例患者经胸骨柄开窗入路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术后钡餐造影显示造影剂均顺利通过钢板、螺钉前方。随访2~5年,平均3.3年,8例患者胸骨柄开窗处愈合,未出现开窗部位慢性疼痛和神经血管损伤及双上肢无力;1例患者术中未行胸骨柄重建,显示胸骨柄区域有轻微塌陷。未见钢板、螺钉松动。结论:经胸骨柄开窗行上胸椎前方显露可保留锁骨和胸锁关节、术后重建胸骨柄等结构,能满足上胸椎(T1~T4)前方的显露。  相似文献   

4.
MRI测量对上胸椎肿瘤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前MRI测量对上胸椎肿瘤前路切除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方法:对8例上胸椎肿瘤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在MRI矢状位图片上经胸骨切迹作与胸骨柄纵轴相垂直的线P,经病变椎体尾侧紧邻正常椎体的上、下终板作两个终板的切线E1和E2,分别记录P与脊柱相交的椎体水平及E1、E2与胸骨相交的椎体水平。P经过病变椎体远侧正常椎体,E1和E2经过胸骨切迹或其上方者采用低位颈前切口;E2经过胸骨柄上部者采用部分胸骨和/或部分内侧锁骨切除入路。P经过病变椎体或E1和E2经过胸骨柄中下部者采用后外侧经胸腔人路完成手术。结果:7例患者P经过病变椎体远侧正常椎体,其中4例E2经过胸骨切迹或其上方者有3例通过低位颈前切口完成了肿瘤的前路切除,1例显露不佳,切除少量左侧锁骨内侧部分增加显露后完成手术;3例E2经过胸骨柄上部者采用部分胸骨和/或部分内侧锁骨切除人路完成手术。1例P经过病变椎体,E1和E2经过胸骨柄中下部者采用后外侧经胸腔人路完成手术。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个月随访时内置物无松动、移位和断裂。结论:术前MRI测量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并可帮助判断肿瘤切除后胸椎前路的融合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颈胸交界处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9年3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颈胸交界处肿瘤病人28例。所有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高后外侧切口径路5例,前径路L形切口入路15例,颈部低位领式切口6例(转胸骨切开入路1例),胸腔镜入路2例。7例肺上沟瘤病人行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其中5例合并部分胸壁切除,3例受侵袭椎体的部分切除,1例锁骨下动脉修补;另3例肺上沟瘤行姑息性切除。结果 6例胸骨后甲状腺肿、6例神经纤维瘤、2例支气管源性肿瘤、1例食管癌和3例复发性甲状腺癌均得到根治性切除。1例上肢肿胀,2周后消失;3例肺部感染和1例切口感染治愈后出院。1例Horner综合征、2例喉返神经损伤。结论颈胸交界处病变的显露通常较为困难,采用外科治疗要重视手术入路的选择,但不是某一个手术入路适用于所有的颈胸交界处肿瘤,有时需要两种入路的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改良胸骨柄入路行上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5月~2009年12月共治疗10例上胸椎病变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12~58岁,病变类型:结核6例,创伤1例,肿瘤3例,病变部位:T1 1例,T2 3例,T3 3例,T2.3 3例.均采用经改良的胸骨柄入路,显露上胸椎椎体,切除肿瘤或病变椎体,减压,植骨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1个月.1例术后肿瘤全身转移衰竭死亡.余9例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经改良的胸骨柄入路行上胸椎前路手术显露满意,创伤小,手术操作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12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83例颈胸段脊柱疾病。19例骨折、11例椎间盘病变、6例肿瘤、5例结核采用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手术;11例骨折、6例椎间盘病变、5例肿瘤、3例结核经颈前胸骨柄联合入路手术;6例骨折、3例后凸畸形采用颈胸段后方入路手术;6例骨折、2例结核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结果本组手术时间80~260 min,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量100~3 100 ml,平均780 ml。75例术后获得随访9~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颈胸段脊柱生理力线恢复,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胸段脊柱疾病发生率低,但手术风险大,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位置、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术医师的熟悉程度而定,以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经前路部分切除胸骨上端行上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7月~2010年9月采用胸骨上端部分截骨前入路手术治疗17例上胸椎病变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7~77岁,平均57.7岁。T3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T2~T3结核7例,T3~T4结核3例,T2骨巨细胞瘤2例,T3骨巨细胞瘤2例,T2软骨肉瘤1例。术前分析上胸椎矢状位CT片,确定手术需要显露的范围。半月形去除胸骨柄上部部分骨质,保留两侧胸锁韧带,从头臂动脉内侧窗或外侧窗显露病变部位,行病灶清除或切除、植骨或重建内固定。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治疗效果。结果:17例患者经部分切除胸骨上端前入路均顺利完成手术,对上胸椎病灶显露良好。3例患者术中出现心跳缓慢、低血压或气道阻力增加,去除牵拉后很快恢复。手术时间2~3h,出血量200~700ml,平均400ml。术后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声音嘶哑,术后2个月痊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17~27个月,平均22.7个月,植骨均获骨性融合,颈胸段生理弧度恢复,无内固定失败,脊柱稳定性好。17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均有所改善。结论:部分切除胸骨上端前入路可以在完整保留胸锁关节下有效显露T2~T4范围,操作简易,并发症少,是处理上胸椎病变较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胸骨入路行椎体切除及钢板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12例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行颈胸段前路C7-L3间1-2个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及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植骨均在3-4个月内完全融合。12例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1例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3个月后恢复。结论经胸骨入路可以充分显露C7-T4节段,可用于颈胸段脊柱疾患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脊柱颈胸交界段的MRI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有利于术前选择脊柱颈胸交界段手术入路的颈胸段MRI测量方法。方法:随机抽取95例颈椎MRI片,测量胸骨上切迹向后水平延长至相应椎体前缘的距离(AO)和对应的椎体或椎间隙,同时测量胸骨上切迹向后上方至C7/T1椎间隙前缘中点的距离(BO),测量AB间的距离及两线之夹角(称为颈胸手术角)。结果:AO距离平均为50.40mm,BO距离平均50.97mm,AB距离平均为41.41mm,夹角平均为47.64°。胸骨上切迹相对应的椎体最常见的为T3椎体的上1/3,其次为T2/3椎间隙。结论:颈胸段手术入路的选择可结合患者脊柱颈胸段的MRI表现,判断颈胸结合部与胸骨上切迹以及胸骨角水平面的关系,估计常规的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或经仅劈胸骨柄的手术入路能否到达颈胸结合部的病灶,从而便于选择损伤最小、手术时间最短、手术并发症较少、利于患者康复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