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危老年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连续腰麻的可行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CSA)用于高危老年病人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可行性.方法64例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年龄70~101岁,ASAⅢ或Ⅳ级,随机分为2组,硬膜外麻醉组(EA组)、CSA组,每组32例.EA组行硬膜外麻醉,CSA组行CSA.记录两组麻醉平面满意时的时间,以改良Bromage评分法评定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的程度,于动脉穿刺完毕时(T0,基础值)、麻醉平面满意时(T1)、切皮后1h(T2)、术毕(T3)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乳酸浓度,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两组病人辅用麻黄碱、氟芬合剂的情况,观察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基础值比较,CSA组T1-3时MAP、H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T1时MAP、HR下降(P<0.05).T0~2期间,EA组有31例(98%)病人需辅用麻黄碱,CSA组有5例(15%)病人需辅用麻黄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A组麻黄碱用量[(34.5±3.1)mg]高于CSA组[(4.3±0.5)mg](P<0.01).与EA组比较,CSA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及运动功能恢复时间缩短(P<0.05);CSA组Bromage评分高于EA组(P<0.05);EA组有17例(51%)病人术中需辅用氟芬合剂,CSA组有7例(20%)病人需辅用氟芬合剂,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乳酸浓度EA组T1~3时均高于CSA组(P<0.05);EA组在T1~3时均高于基础值(P<0.05).CSA组均未发生腰麻后头痛、暂时性神经综合征及马尾综合征.结论CSA用于高危老年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择高位胸段硬膜外麻醉下行乳腺切除的ASAⅠ~Ⅱ级患24例,随机分成两组:0.25%罗比卡因 2μg/m1芬太尼(R)组和0.25%布比卡因(B)组。麻醉前后定时测血压(SBP、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动脉血二氧化碳(PaC02)、感觉被阻滞范围。两组均能满足麻醉要求(C5-T8)。麻醉后两组血压(SBP、DBP)、心率(HR)显下降(P<0.01),两组间麻醉后心率(HR)有显差异(P<0.05),R组下降幅度大于B组。R组SPO2麻醉前后无显变化,而B组显下降(P<0.01),两组间有显差异(P<0.01)。R组麻醉后PaC02下降(P<0.05),B组麻醉后上升(P<0.01),两组间有显差异(P<0.01)。0.25%罗比卡因 2μg/ml芬太尼在高位胸段硬膜外麻醉中更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用于应用于高危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可行性。方法40例拟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8~101岁,ASAⅢ~Ⅳ级,按手术种类配对,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A组)、连续腰麻醉组(CSA组),每组20例。EA组按常规行硬膜外麻醉,CSA组按常规行连续腰麻。于麻醉前(T0,基础值)、麻醉平面满意时(T1)、切皮后1h(T2)、术毕时(T3)抽取动脉血测乳酸浓度,常规监测动脉压(A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患者辅用麻黄素、氟芬合剂的情况。结果CSA组麻醉前、后各时点的MBP、HR、SpO2均无显著性变化;EA组硬膜外用药后,MBP、HR明显下降(P<0.05)。从T0至T2时段,EA组有98%的患者需辅用麻黄素,显著高于CSA组(15%)(P<0.01),EA组麻黄素用量[(30.5±3.1)mg]显著高于CSA组[(4.1±0.5)mg](P<0.01)。EA组有40%的患者术中需辅用氟芬合剂,显著高于CSA组(15%)(P<0.05)。在T1、T2、T3各时点EA组动脉血乳酸浓度均高于CSA组(P<0.05)。CSA组术后未见连续腰麻相关并发症。结论与硬膜外麻醉相比,连续腰麻麻醉效果确切,对循环干扰小,非常实用于高危老年患者的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两种神经阻滞方法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中应用的差异.方法 65岁以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糖尿病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A组)和硬膜外神经阻滞组(B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分别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0~25 ml和0.5%罗哌卡因15~20 ml.B组:取L2~3为穿刺点行硬膜外神经阻滞.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麻醉后15、30 min的SBP、DB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B组(P<0.05或P<0.01),B组麻醉后30 min的SBP及麻醉后15、30、60 min的DBP低于麻醉前(P<0.05);术中B组麻黄碱使用率及术中输液量高于A组(P<0.05或P<0.01);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长于B组(P<0.05);B组患者术后48 h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阻滞效果好,术后镇痛时间长,未发现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注氟芬合剂预防颈丛阻滞对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颈丛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Ⅰ组),对照组(Ⅱ组),每组30例。分别测定麻醉前、颈丛阻滞51、0、152、0 min,SBP、DBP及HR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麻醉前血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丛阻滞后5、10、15、20 min实验组的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氟芬合剂用于颈丛阻滞减轻心血管不良反应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阻滞组(CSE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CEA组)各32例,比较两组麻醉前和麻醉药注射后5、10、20、30分钟时SBP/DBP、HR、RR、SpO2;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快于CEA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CEA组(P<0.05);两组麻醉后各时间节点SBP、DBP水平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CSEA组麻醉后5分钟和10分钟 SBP、DBP水平显著低于CEA组(P<0.05);两组HR、RR和SpO2水平麻醉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起效迅速、镇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CSA)对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状态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连续腰麻组(CS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CEA组,对照组),每组20例。CSA组常规行连续腰麻穿刺置管,给予0.37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CEA组常规行连续硬膜外穿刺置管,给予试验量2%利多卡因3ml和追加0.75%罗哌卡因8~10ml,两组患者麻醉平面均控制在胸10以下。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后1h(T1)、术毕(T2)、术后24h(T3)、术后48h(T4)各时间点采血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CSA组血浆黏度T2-T3降低(与T0比较,P〈0.05或0.01),全血低切黏度T3-T4低于T0(P均〈0.01)、全血中切黏度T2-T4均低于T0(P〈0.05或0.01),全血高切黏度T3-T4低于T0(P〈0.05或0.01);CEA组血浆黏度T1-T3降低(与T0比较,P〈0.05或0.01),全血低切黏度T2-T3低于T0(P〈0.05或0.01)、全血中切黏度仅T3低于T0(P〈0.01),全血高切黏度T3-T4低于T0(P〈0.05);上述各指标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腰麻同样可以改善老年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用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ASA I~Ⅱ级拟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甲亢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I组(颈丛组),分别用0.25%,罗哌卡因6ml双侧颈丛神经阻滞,术中辅以度氟合剂;Ⅱ组(颈丛 异丙酚组),0.25%罗哌卡因6ml双侧颈丛神经阻滞,术中辅以度氟合剂、异丙酚静脉滴注;Ⅲ组(全麻插管组),咪唑安定0.06mg/kg,芬太尼6μg/kg,维库溴铵0.1mg/kg,依托咪酯0.3mg/kg静脉诱导插管,麻醉以持续输注异丙酚与芬太尼维持。观察并记录3组麻醉前、后,术中10、30、60、90、120min及术毕的MAP、HR、SPO2情况。结果:I组MAP、HR均大幅升高,Ⅱ组MAP、HR有所升高,但增幅小于I组,且SPO2较术前有所降低,Ⅲ组的MAP、HR、SPO2平稳。结论:全麻插管是甲亢病人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最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罗比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目的:比较长效局麻药罗比卡因应用于单侧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硬外麻醉时临床麻醉起效和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4例临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NER,n=17)和硬膜外麻醉(EPI,n=17)两组,分别施行单侧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NER组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刺激器电流频率2Hz,起始强度1-2mA,正确定位后两点分别给予0.5%罗比卡因20-30ml;EPI组则选择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予0.75%罗比卡因15-20ml。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手术开始后15、30、45、60分钟,术后1小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术后1、4小时VAS评分)、局麻药和辅助药物用量、术中输液量、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手术开始后15分钟,EPI组病人DBP降低明显(P<0.05),随后30、45、60分别及术后1小时EPI组病人SBP、DBP均明显低于NER组;NER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小于EPI组(P<0.05),EPI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恢复较NER组快(P<0.05);NER组罗比卡因平均用量大于EPI组(P<0.05)。NER组术后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EPI组(P<0.05)。结论:应用罗比卡因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麻醉起效快,术后镇痛维持时间长,术后对病人的活动能力限制少,是外周神经阻滞较为适宜的局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下肢手术患者共126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组(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63例,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63例。观察指标①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麻醉前0、5、10、15、30、60、90分钟时的SBP、DBP、MAP、HR、SpO2的变化。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的时间。③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使用麻黄碱的例数及术后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相关不良反应。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结果①实验组SBP在麻醉给药10、15、30分钟后高于对照组,血压下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BP在麻醉给药0、5、60、90分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BP、MAP、HR、SpO2在所有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实验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慢于对照组(P<0.05),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同样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慢于对照组(P<0.05),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③术中麻黄碱使用例数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关并发症头痛、尿储留、恶心呕吐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方式进行麻醉可有效降低手术的风险,且具有操作简便,容易掌握,适应症宽等特点,用于下肢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