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结核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WHO估计,全球约20亿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结核病。我国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死亡的人数是其他传染性疾病总死亡人数的2倍以上。结核病临床表现多样,可以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尤其是肺外结核病变往往十分隐匿,给临床诊断带来极大困难。目前用于诊断结核病的方法较有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抗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特定抗原肽的单克隆抗体,为建立结核病临床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方法奠定物质基础.方法 设计并合成结核分枝杆菌CFP-10第53 ~ 66位氨基酸(14肽AAVVRFQEAANKQK)作为特定的抗原肽序列,经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多次有限稀释亚克隆建立能稳定分泌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抗原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纯化该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球蛋白亚型分析,并鉴定分析该单克隆抗体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免疫沉淀法和ELISA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共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上清样本38份,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上清样本20份,结核性胸水样本32份,非结核性胸水样本24份以及健康对照血清样本20份.结果 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亚型分析显示该杂交瘤细胞系产生的抗体类型为IgG1和κ型.该抗结核分枝杆菌CFP-10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成功用于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沉淀法分析.ELISA定量检测显示,该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为78.6% (55/70),特异性为92.2% (59/64).结论 CFP-10特定抗原肽单克隆抗体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结核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早期结核感染的检测方法.方法 纳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4例,对所有患者采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3种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分为结核感染组(8例)、潜伏结核感染组(32例)及非结核感染组(24例),比较3种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早期结核感染的检测效果.结果 在结核感染组中,T-SPOT.TB检测诊断结核性疾病的敏感性为87.5%(7/8);在潜伏结核感染组中,T-SPOT.TB敏感性为87.5%(28/32),TST敏感性为46.9%(15/32),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敏感性为40.6% (13/32),T-SPOT.TB与TST及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POT.TB比结核分枝杆菌抗体:OR=10.2,95% CI 2.9~ 36.2,P=0.001;T-SPOT.TB比TST:OR=7.0,95% CI 2.0~24.6,P=0.003).TST与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非结核感染组中T-SPOT.TB和TST特异性高,均为100%,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查特异性为58.3% (14/24),前两者与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的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SPOT.TB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早期结核感染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  相似文献   

4.
结核病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近年随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肿瘤以及风湿免疫病等免疫功能抑制人群的增多,该类人群有较高的潜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LTBI)再活动风险,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应受到更多关注。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LTBI可大大降低其再活动风险,而传统的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在上述人群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总结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在免疫功能抑制人群中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应用,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结核( Congenital tuberculosis ) ,亦称宫内感染性结核,指母亲在妊娠期患有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经胎盘通过脐带垂直传播,使胎儿在宫内感染结核,多发生在肝脏,亦可由在分娩过程中吸入或吞入被结核分枝杆菌污染的羊水或产道分泌物引起[1].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呈增加趋势,而先天性结核病较为罕见,预后较差,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临床表现亦缺乏特异性,可突然、迅猛出现,亦可隐匿、迁延发病,一般多于出生后几天或几周内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 怀疑患儿先天性结核,应及时评估患儿母亲疾病情况,尽可能完善其母亲亚临床结核检测. 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早期诊断困难,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 2016 年10 月5日,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收治一例先天性肺结核患儿,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结核菌素试验(tuberculin test,TST)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结核筛查方法,但其假阳性率高,且易受患者身体状况的影响。结核抗体试验具有快速、经济、方便的特点,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检测结果可能是假阴性~([1])。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被证明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断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2-3])。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TSPOT.TB和结核抗体试验在泌尿系结核中的应用,比较它们的  相似文献   

7.
上肢分枝杆菌感染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特异性,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是目前检测该类感染较为快速、简便的方法,其特异度、敏感度均较高,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和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GeneXpert MTB/RIF)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发现耐药菌株。上肢分枝杆菌感染主要治疗方法有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和手术治疗,用药过程中需重视药物不良反应。该文就上肢分枝杆菌感染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球结核病疫情出现再度加重趋势,我国结核病负担在全球居于前列.控制结核病依赖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而诊断水平的落后将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和进一步的疫情控制.目前结核病确诊的主要依据仍然是细菌学检查(包括培养和涂片),因此发展快速易行的检测方法尤为重要.免疫学诊断是结核病诊断的重要部分,近期取得了诸多进展.目前发展的以T细胞为基础的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相比于目前最常用的结核菌素试验(TST,又称PPD试验)有更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四种结核病血清学诊断试剂盒及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检测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重庆市肺科医院以及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的133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应用PATHOZYME-MYCO IgG(Myco G)、PATHOZYME-TB complex plus (TB complex plus)、Anda Biologicals TB ELISA (Anda TB)和IBL M.tuberculosis IgG ELISA (IBL)四种结核病血清学诊断试剂盒和T-SPOT进行检测,同时以上述医院的50例非结核病患者和81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五种检测方法对结核病的诊断效果,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五种检测方法中,T-SPOT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分别为90.2%和80.9%;Anda TB检测的敏感性(67.7%)其次,但特异性较低(76.3%);Myco G、TBcomplex plus及IBL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分别为41.4%、27.1%和27.1%,但特异性极高,均为96.9%.ROC曲线分析显示,T-SPOT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为0.934,其次为Anda TB和Myco G,分别为0.885和0.817.结论 T-SPOT检测对结核病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四种血清学诊断试剂盒检测的特异性较高,可与其他诊断方法联用以提高结核病诊断的准确性,尤其适用于阴性结核病和肺外结核病的检查.  相似文献   

10.
李赛  汤逊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9):819-822
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也是全球27个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耐多药结核病(multiple 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是指结核分枝杆菌至少同时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的结核病。由于MDR-TB的明确诊断费用昂贵并且治疗效果不佳,属于结核病中的顽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结核病控制的主要障碍之一。骨关节结核是肺外结核的主要病灶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总结肺结核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1967年3月到2004年10月间肺结核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85例,其中支气管狭窄45例,气管狭窄4例.43例行肺叶切除术,其中袖式切除8例;37例行全肺切除术,其中袖式切除4例,气管右下壁部分切除后使用右主支气管内壁组织修补术3例;3例行气管节段切除成形术;1例行左上叶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切除术;1例行开胸活检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肺叶切除术35例(不包括袖式肺叶切除术)中,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1例、脓胸1例;全肺切除术33例(不包括袖式全肺切除术)中,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3例、脓胸4例;两种术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叶切除术后肺不张发生率(5/35)低于袖式肺叶切除术(3/8)(P<0.01).随访3~10年,随访率98%;1例患者术后7年后死于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结论 肺结核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外科治疗应切除病变组织,根据狭窄的部位、长度、程度及狭窄远端的肺组织是否正常决定手术方式,并结合围手术期正规抗结核治疗,尽量少作全肺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病灶旷置术在上颈椎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7例上颈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寰枢椎椎体破坏程度,分别采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2例)、单纯后路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3例)、枕颈融合内固定融合术(2例)治疗,均未行结核病灶清除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上颈椎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评估结核控制情况。所有患者治疗后继续规范抗结核治疗18个月。结果 5例手术治疗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65±32)min,术中出血量(152±45)mL;术后随访18个月~10年,平均38.6个月。随访期间7例患者结核无复发,抗结核治疗18个月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末次随访时,上颈椎VAS评分由治疗前(5.3±1.8)分降至(1.6±1.3)分,JOA评分由治疗前(13.5±2.8)分升至(15.9±0.8)分,ESR由治疗前(65.0±12.6)mm/h降至(13.0±2.6)mm/h。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继发上颈椎骨性畸形。所有患者均无需二期前路清创治疗。结论一期前路上颈椎结核病灶旷置术通过稳定上颈椎并结合规范抗结核治疗,可控制结核病灶的发展,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