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总结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将498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42例术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25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空气波治疗仪对下肢DVT形成进行预防性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中出现DVT 20例(8.26%),观察组5例发生下肢DVT(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于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DVT具有明显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双下肢使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2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术中双下肢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泵,对照组术中仅对侧下肢使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双侧下肢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泵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DVT形成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术中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等常规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穴位电刺激。连续10d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及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有效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将80例ICU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预防DVT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健康指导、饮食护理、机械护理等综合预防DVT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住院期间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7.50%,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实施健康教育、饮食、机械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低下肢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DVT)的原因与预防。方法对18例骨折术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创伤、手术、疼痛、肢体固定、全身病变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结论骨科医疗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骨科病人DVT的高危性,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要点.方法 将100例SAP患者(APACHEⅡ评分≥8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预防DV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分,根据评分采用相应预防措施.结果 观察组出现DVT阳性体征2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SAP患者早期进行DVT风险因素评估,并针对风险因素分级采用预防护理措施,是降低DVT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间歇充气装置与医用弹力袜预防腹腔镜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腹腔镜胃肠道肿瘤切除手术患者200例按照时间顺序分组,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100例术中采用医用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观察组(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100例术中使用间歇充气装置,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持续时间及手术前后凝血/纤溶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手术开始2 h PT、tPA-Ag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24 h P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TTP、tPA-Ag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间歇充气可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凝血/纤溶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进行手术的患者1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信封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化护理,观察时间为2周。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DVT的发生率分别为1.1%和9.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4 d的髂外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为(26.14±4.19)cm/s和(22.19±3.19)cm/s,术后1 d分别为(22.10±3.22)cm/s和(22.32±2.89)cm/s,观察组术后14 d的髂外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术后1 d以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4 d与术后1 d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4 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护理能有效预防骨科术后下肢DVT,主要在于间歇充气加压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凝血因子聚集,增加血流速度,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创伤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年至2019年4月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53例,所有患者均使用手术进行治疗且均发生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并选择同期使用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53例,但并未发生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者中出现术前DVT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中40岁以下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41~60岁、60岁以上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糖尿病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无糖尿病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无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骨折位置在股骨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在胫腓骨、多发性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男性、女性患者比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造成术前DVT的因素主要有糖尿病、骨折位置、年龄有关,P0.05。结论对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来说,造成术前下肢深静脉形成血管的相关因素有糖尿病、骨折位置、年龄,对患者在术前相关评估的完善以及监控高危因素,对于预防DVT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要点。方法将100例SAP患者(APACHEⅡ评分≥8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预防DV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分,根据评分采用相应预防措施。结果观察组出现DVT阳性体征2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AP患者早期进行DVT风险因素评估,并针对风险因素分级采用预防护理措施,是降低DVT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7~2011年间收治的10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各50例,预防组给予基本预防措施、机械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措施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未采取预防措施;对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导管溶栓、药物抗凝治疗。结果:手术结束后预防组患者发生DVT者8例发生率为16%,对照组发生DVT26例占52.0%,34例患者经彩超或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小腿静脉血栓(周围型)12例,下肢髂股静脉血栓(中央型)10例,混合型血栓12例,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DVT患者植入下腔静脉过滤器+手术取栓10例,有效9例,有效率90.0%。导管内溶栓者12例,有效11例,有效率91.7%。单纯药物抗凝治疗者12例有效9例,有效率75.0%。手术取栓与导管溶栓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和药物抗凝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创手术后采取预防措施是避免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所在,对于已经形成的深静脉血栓,手术取栓及导管溶栓都可取的较好的疗效,可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盆及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将108例骨盆及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实施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遵医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遵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主动自觉遵医,有效预防骨盆及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利伐沙班治疗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华法林治疗)和治疗组(利伐沙班治疗)各35例,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疗效、下肢周径差、INR(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及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利伐沙班治疗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明显优于华法林治疗,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GEKO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用于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自2016-01—2016-08采用THA手术治疗72例股骨头坏死,随机分为观察组(基本预防方法上加用NMES)和对照组(基本预防方法)。结果 2组术后负压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VAS评分、下肢DVT发生率及术后3 d血浆D-二聚体含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NMES用于THA术后患者早期康复,可以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轻疼痛,是预防DVT形成的有效物理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警性护理干预对预防肺癌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肺癌术后患者110例根据住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如抬高双下肢、协助患者活动、翻身、下肢伸屈锻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警性护理干预,首先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根据预警级别实施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警性护理对降低肺癌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同时还能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用于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按照是否接受足底静脉泵治疗分为两组:接受足底静脉泵治疗为足底静脉泵组,不接受足底静脉泵治疗为对照组。两组均常规辅以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分别评估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下肢周径较健侧差值、D-二聚体含量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足底静脉泵组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足底静脉泵组D-二聚体的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以及第14天对照组下肢周径差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围手术期足底静脉泵组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4.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3%(P0.05)。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显示足底静脉泵组DVT的发生率为1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7%(P0.05)。结论足底静脉泵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具有明确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效果,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可作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将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用于预防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观察其预防效果。方法将6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在术前、术中、术后均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对照组在术后开始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比较两组不同阶段的D-二聚体浓度,术后下肢肿胀程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有效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将12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及物理气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12 h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值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肢体肿胀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值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显著降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术后肢体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2):1133-1135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186例。其中103例纳入治疗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10 d,同时口服桃红四物汤10 d;83例纳入对照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10 d。定期测量患肢小腿周经,定期行VAS评分,定期采用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检查。[结果]患肢肿胀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发生率及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对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并能有效改善患肢术后疼痛肿胀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将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循证医学证据应用于脊柱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流程,以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检出率。方法:通过检索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情景和专业判断,最终纳入5条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制定基于此5条循证医学证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筛查诊断流程。选取2018年1~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病房住院的443例围术期患者采取传统血栓诊断流程(传统方法组),即患者出现DVT临床表现或D-二聚体检测值明显高于其阳性临界值时再采取双下肢B超对患者DVT进行筛查诊断。于2018年7月1日~11月30日对同一病区住院的498例围术期患者行基于循证医学的DVT筛查诊断流程(新方法组)。比较两种方法应用前后,脊柱外科围术期患者DVT的发生率及患者确诊DVT时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变紫变暗等DVT临床表现(症状性DVT)的发生情况;通过查看患者双下肢B超检查报告单统计患者DVT临床分型中周围型占比情况。结果:传统方法组与新方法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2.93%、19.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DVT占比分别为100%、1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占比分别为7.69%、9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基于循证医学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实践,可提高脊柱外科围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