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外生型肝癌的临床分型。方法复习1993~2008年国内有关外生型肝癌89例的文献资料和我院14例外生型肝癌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1例进行介入治疗。把外生型肝癌分为膈面型和脏面型,再根据肝叶分为左叶膈面型、左叶脏面型、右叶膈面型和右叶脏面型及尾状叶型,根据外生型肝癌肝内有无肿瘤分为单纯型M(-)和混合型M(+),根据有无蒂分为带蒂型D(+)和无蒂型D(-)。结果外生型肝癌可以生长在肝脏表面的任何部位:生长在肝脏脏面部位的比较多,为81例,占78.64%;而生长在肝脏膈面部位的仅为7例,占6.80%;尾状叶15例,占14.56%。外生型肝癌合并肝内病变占7.77%,外生型肝癌带蒂的占34.95%。结论本研究对外生型肝癌的临床分型明确、容易掌握,对外生型肝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巨大外生型肝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巨大外生型肝癌的特征、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了我院1998年1月至2002年1月间收治并手术治疗的巨大外生型肝癌8例。结果 所有病人均获手术治疗切除,无1例手术死亡,肿瘤最大直径为12430cm,平均18.12cm,瘤体均有完整包膜。术后随访12460个月,期间2例因肿瘤复发死亡,其余存活。结论 巨大外生型肝癌治疗方法应首选手术切除,术后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外生型肝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探讨其定义及分型.方法 在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国医院知识仓库,应用主题词和作者联合检索外生型肝癌1994-2010年的文献报告,结合我院收治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获得有效文献55篇,共报道外生型肝癌352例,加上我院收治的35例,总共387例.外生型肝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AFP、B超、CT、MRI、肝动脉造影及病理进行综合分析.结论 外生型肝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误诊率高,不易早期诊断.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脏脏面生长的外生型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根据临床表现、AFP、CT、肝动脉造影及病理诊断肝脏脏面的外生型肝癌14例,手术方法为肿瘤连同左肝外叶同时切除,肝破裂者进行腹腔冲洗,术后氟尿嘧啶联合顺铂腹腔化疗3次。介入治疗采用肝动脉灌注及栓塞术。 结果3例左肝外叶脏面的外生型肝癌术后无并发症发生。11例经过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发热9例,恶心、呕吐9例,腹痛、腹胀4例,均经过对症治疗好转,没有出现肝衰竭、肿瘤坏死脱落及肿瘤破裂大出血导致休克等严重并发症。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0%、45%、32%。 结论肝脏脏面生长的外生型肝癌影像学特点主要是血供丰富,诊断需要综合判断,治疗首选手术治疗,对不能或不愿手术切除的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联合经皮碘化油注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诊断、分型和分期标准的修订意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多数原发性肝癌(肝癌)患者获得病理诊断比较困难。在临床上主要根据诊断标准确立诊断,按分期决定治疗方案。因此制定正确、可行、统一的肝癌诊断、分型、分期标准对指导临床工作至关重要。1977年上海全国肝癌防治协作会议制定的“原发性肝癌诊断、分型、分期标准...  相似文献   

6.
外生型肝癌细胞系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u X  Wang Z  Liu B  Liu J  Gao Y  Li Z  Liu C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8):616-617
目的:介绍外生型肝癌细胞系的建立及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将方法切除的肿瘤标本进行体外培养,观察肝癌细胞形态学改变,核型分析,增殖动力学,流式细胞计数,裸鼠成瘤情况及AFP测定。结果:外生型肝癌细胞系(EGHC-9901)无论形态学观察,还是功能学测定,均符合肝癌细胞的特征,染色体众数76-104条,并具有体外高分泌AFP功能,其特有表现为:呈克隆样生长,高密度时细胞呈重迭生长,肝癌细胞之间形成完整毛细胆管,内有明显微绒毛,细胞倍增时间较长,结论:EGHC-9901细胞系符合外生型肝癌细胞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肝尾状叶外生型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治疗的方法。方法 4例肝尾状叶外生型肝癌根据临床表现、AFP、CT、肝动脉造影诊断;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其中3例同时采用CT定位经皮碘化油注射治疗。结果肝尾状叶外生型肝癌CT表现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密度低于肝实质,增强扫描轻度强化,肝动脉造影血供少,4例外生型肝癌介入治疗均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年,1例生存期2年,其余3例一般情况良好。结论肝尾状叶外生型肝癌的影像学特点主要是多支供血,但血供少。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联合经皮碘化油注射治疗是治疗肝尾状叶外生型肝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探讨外生型肝癌(PHCC)的临床病理特点、外科治疗方式、手术远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五科于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的65例P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按照肿瘤所在位置分为两类:膈面生长型PHCC组(27例)和脏面生长型PHCC组(38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肿瘤病理特征、围手术期结果和远期预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与膈面生长型PHCC组相比,脏面生长型PHCC组具有更大的肿瘤直径(9.8 vs6.2 cm,P=0.048),更可能合并破裂出血(31.6% vs 11.1%, P=0.046)和伴有微血管侵犯(71.1% vs 44.4%,P=0.03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膈面和脏面生长型PHC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9%和31.6%,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在远期预后方面,该65例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82.6%、51.5%、41.6%和78.3%、60.3%、35.1%。膈面生长型PHCC组的1、3、5年OS和RFS分别为88.1%、64.0%、47.4%和85.0%、55.0%、45.9%,显著高于脏面生长型PHCC组的78.7%、42.7%、37.4%和73.4%、33.8%、30.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42)。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合并肝硬化、Child-Pugh B级、脏面生长型PHCC、合并破裂出血、合并大血管侵犯是影响PH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脏面生长型PHCC、合并破裂出血、合并微血管侵犯、合并大血管侵犯是影响PHCC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HCC是一类特殊类型的HCC,肿瘤体积较大,手术切除是主要根治性手段,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40%以上;膈面生长型PHCC的远期预后优于脏面生长型PHCC,肿瘤生长部位是影响PHCC患者OS和R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外生型肝癌细胞系(EGHC-9901)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外生型肝癌细胞系的建立及对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的结果。方法 将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进行体外培养,观察肝癌细胞形态学改变,进行核型分析、增殖动力学、流式细胞计数、裸鼠成瘤情况及AFP测定。结果 外生型肝癌细胞系(EGHC-9901)无论形态学观察,还是功能学测定,均符合肝癌细胞的一般特征,并具有体外分泌AFP功能。肝癌细胞之间形成完整毛细胆管,内有明显微绒毛。结论 EGHC-9901细胞系符合外生型肝癌细胞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11.
外生型肝癌的外科处理:附3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高对外生型肝癌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分析3例肝外生长型肝部病人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病变部位肝切除术疗效较好。结论外生型肝癌罕见,以上腹部包块或腹痛为主要表现。病情进展相对缓慢,肿瘤切高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外供血动脉栓塞在治疗巨块型肝癌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巨块型肝癌,首次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第2次及其后在肝动脉TACE基础上加行经右侧胸廓内动脉、右侧肋间动脉侧支供血动脉栓塞术。结果本组35例巨块型肝癌患者,发现肝外侧支49支,对46支使用微导管进行栓塞治疗,3支行超选择灌注化疗。初次TACE治疗时肝外血供多有膈下动脉参与,治疗过程中,随着肿瘤的增大或肝动脉的闭塞,胸廓内动脉、肋间动脉、胰十二支肠动脉弓等血管有可能参与。结论对肝外侧支血管应用微导管超选择栓塞或灌注化疗均能加强TACE在巨块型肝癌治疗中的作用,提高患者带瘤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输尿管周围或管壁中生长浸润,根据浸润输尿管的深度分为外在型和内在型,也可根据病灶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分为异位内膜型和纤维组织型。输尿管内异症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给早期诊断、治疗带来困难。一旦诊断延误,输尿管内异症可引起严重的后果,包括输尿管积水、肾积水,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泌尿系超声是重要的初筛工具。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目前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尚存在争议,输尿管粘连松解术或许可作为初次手术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腺瘤的特点、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89年1月至2006年3月11例肝腺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该组病人无特异性临床表现.10例为单发,1例为异时双发;肿瘤平均直径6.27 cm.11例次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局部切除6例,肝段切除3例,2例先行介入栓塞化疗,二期行左半肝切除.随访5~232个月,所有病人均存活,无复发,平均生存期53.5个月.结论 肝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术式选择与肿瘤位置、大小等因素相关;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肝肉瘤样癌(SHC)是一种具有癌与肉瘤样双相成分的少见恶性肿瘤,其生长速度快,易发生转移,手术切除率低,复发率高,预后很差。目前文献多为散在个案报道,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诸方面的了解尚缺少系统性认识。SHC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无特异性,该病确诊主要在手术后依赖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染色表达结果;对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均不敏感,及时彻底的手术切除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85%~90%,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HCC。  相似文献   

17.
肝癌未来数十年仍将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随着肝癌早诊早治、精准肝切除以及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研发的进步,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尽管如此,由于肝癌的高度异质性,同一临床分期的肝癌患者对治疗应答及预后仍存在很大差异,迫切需要新分期、分型指标以助力肝癌精准诊断与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多组学技术、单细胞技术、肿瘤分子可视化技术及医学人工智能等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肝癌分子分型正越来越接近肿瘤生物学特征的真正本质,从而助力肝癌精准诊断与治疗的实施和健康中国的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A)的临床特点、诊断、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7例肝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17例肝腺瘤患者中男9例,女8例,中位年龄46岁.女性患者均无口服避孕药史.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仅5例有右上腹不适症状,肿瘤均为单发.血清学AFP检查正常,肝功能均为Child A级,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表现,绝大多数患者术前未获明确诊断.17例手术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术后病理学检查2例有不典型增生,1例为腺瘤恶变.本组患者手术疗效确切,术后随访6~252个月,患者均存活.结论 肝腺瘤的诊断依赖于临床与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术前很难做出明确诊断,肿瘤有恶性变倾向,应积极手术治疗并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