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   总被引:230,自引:30,他引:20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件一、诊断原则诊断骨质疏松以骨密度减少为基本依据,在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同时,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可参考病史、生化和骨折进行综合考虑。二、基本手段1.判断骨密度减少尽可能以骨矿含量和脊椎X线片相结合,本标准目前主要以DXA(双能X线吸收法)为手段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状况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和发生率   总被引:141,自引:27,他引:114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约占世界人口的1/5。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与结构对于骨矿研究和骨质疏松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参考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提出的高加索女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和日本骨代谢学会制定的日本人群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根据我国近5年来大量DEXA测量的结果,得出如下中国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的股骨颈、正位腰椎L2-4的平均骨密度值和上世纪80年代末4万人群用SPA测前臂中远端1/3的结果为依据,凡其骨密度值与当地同性别的峰值骨密度相比,减少1%-12%为基本正常,减少13%-24%为骨量减少,减少>25%为骨质疏松,其中>37%为严重骨质疏松。又结合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预测原发性骨质疏松约为88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97%。60岁以上的女性将患有 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75岁以上的男性将患老年性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诊断原则诊断骨质疏松以骨密度减少为基本依据,在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同时,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橙,可参考病史、生化和骨折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目的是再次讨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问题。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以骨密度DXA检测为金标准。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为:患者骨密度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2.5个标准差以上,或减少30%以上。这个标准的T值是根据年轻白人妇女计算的,但是对于不同地区是不能固守这一标准的。有研究调查我国部分地区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32.3%(2.0SD)和14.9%(2.5SD),2种骨密度诊断标准计算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若以2.5SD为标准很可能造成漏诊。该研究者还发现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在老年远高于年轻人。而WHO采用的是白人年轻女性的数据库,它是否适用就更值得推敲。另有研究者以骨密度低于-2.0SD标准,推算杭州市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29.5%。认为以-2.0SD为标准可以相对早期发现骨质疏松。还有研究对于高原的藏族人群进行检测,也得出同样结论。有研究者推算我国各个DXA仪器之间的换算公式,发现上述换算公式基本上与日本推出的相同,但是与美国推出的换算公式有差异。这都证明WHO骨密度诊断标准是否适用于黄种人是有疑问的。国内有研究者以BMD-2.0SD为诊断标准,结合以骨代谢生化指标,认为能全面合理评价骨转换。还有研究者对目前国内使用骨密度检测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60岁骨量丢失率有18%左右,70岁阶段达到22%左右。这个患病百分率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按照世界上基本通用的换算方法,1.0SD约等于10%~12%的骨量丢失百分率,因此建议男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为骨量丢失率达到25%或2.0SD,实际诊断年龄在70岁以上。如果采用2.5SD,中国人患病诊断时间会推迟到70岁以后,尤其是男性要推迟到90岁以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关键是正确合理的诊断,不同种族、不同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诊断标准。1994年以前全世界都执行WHO1985年提出的峰值骨量丢失2.0个标准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1994年WHO提出了白人妇女小于-2.5SD为骨质疏松,但也明确指出该标准仅适用于欧美白人妇女。以Orimo为首的日本骨代谢学会制定了日本人群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密度在同性别青年人平均值30%以下为骨质疏松,丢失20%~30%为骨量减少。1999年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诊断学组建议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为骨量丢失百分率达到25%,或者说2.0SD。对于国外也有学者倾向于采用-2.0SD的标准来评价骨质疏松症。有研究发现不同国家间,和每国内部不同人群和人种的骨密度是明显不同的。非洲和拉丁美洲人种的骨密度高于白种人,而白种人的骨密度则高于黄种人。总结:1、国内外人群间骨密度的差异是公认的,我国人群骨密度是低于制定国际标准的白种人的,有倾向以T值低于-2.0SD为骨密度诊断标准。但是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比较研究还很少,有必要进一步提供更确切的骨质疏松诊断更改的流行病学依据。2、以2.0SD为标准可以减少骨质疏松的漏诊,对于流行病学人群调查筛选病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和对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实验尤为有必要。3、如果加强国内和国际间多单位的联合研究,可以提高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双能X线骨密度(DEX)测定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评价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IOF)、定量超声骨密度(QUS-T)诊断骨质疏松症(OP)的切点值及单独或联合运用筛查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以期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骨质疏松症筛查工具,为该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400名成都社区绝经后妇女和年龄大于50岁的男性为研究对象,设计问卷调查表,收集受试者基本人口学资料、病史资料、骨质疏松症相关危险因素,并对400名受试者进行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定量超声骨密度测定及双能X线骨密度(DEX)测定。结果单独运用IOF、QUS-T作为筛查标准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76、0.832,切点值分别是:6.5、-2.75,其约登指数分别是0.278、0.527,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IOF联合QUS-T作为筛查标准时,ROC曲线下面积是0.834,以Y=23.196,此时灵敏度为64.8%,特异性为91.1%,约登指数为0.559; QUS-T与IOF并联时即满足IOF≥6.5或QUS-T≤-2.75其中之一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其灵敏度为77.84%,特异性为76.7 9%,约登指数为0.546;串联即同时满足IOF≥6.5和QUS-T≤-2.75即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其灵敏度为29.55%,特异性为96.43%,约登指数为0.260,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单独或联合运用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定量超声骨密度筛查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91例骨密度检测结果,提出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一些难点,与同行商榷。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0日至2013年1月11日两天在我院行双能X线检查的患者、体检者共91人。其中男性51例,女性40例。记录91例受检者年龄、身高、体重,采用法国MEDI MINK公司生产的OSTEOCORE 3 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患者腰椎、左髋、右髋骨密度,系统自动求出均值,以最低T值作为诊断依据,计算骨质疏松发病率并加以分析,提出诊断难点。结果 通过分析认为骨质疏松诊断存在以下难点:1. 骨质疏松的诊断应采用什么标准、2.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主要检测腰椎、左髋、右髋,应采用哪个部位的检测结果?3.青少年如何诊断?4.病史与骨密度检测结果不符、高骨密度如何诊断?5.骨质疏松科普知识匮乏,患者不能主动求医,6.临床医师对骨质疏松的认知不够,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等。结论 骨质疏松作为导致老年人骨折、致残、致死,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骨质疏松的诊断手断亦日愈发展,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使得骨质疏松的诊断变得准确且容易了,但骨质疏松的诊断仍存在许多难点,这些难点有的存在分岐,有的还没有研究方法和结果,改进、提高骨质疏松诊断的准确率,需要医务工作者做更多的研究,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相似文献   

7.
补肾方药对绝经后妇女卵巢功能和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根据WHO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利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对250例绝经后妇女做骨密度检查,筛选出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的妇女131例,在筛选过程中,确定肝肾功能正常,排除风湿病、肾病、甲旁亢、甲亢、胃癌及胃炎、卵巢除等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妇女,采用随机双育对照实验,分成3组:补肾中药组、依普拉封组、对照组,目的是观察补肾中药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的效果和作用机制,并与治疗骨质疏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泉州地区女性骨峰值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泉州地区女性峰值骨量及其形成的年龄,探讨女性峰值骨量、骨密度与年龄的关系,为建立该地区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和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allenger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泉州地区540名20~44岁的健康女性进行骨密度测定,并制定调查表格.对所获得的资料用-x±s表示.结果 泉州地区女性35~岁年龄组骨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骨密度.结论 通过对泉州地区女性的峰值骨量的普查,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特别是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同时将有助于泉州地区女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建立,且对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13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抗骨质疏松规范治疗1年前后的对比,明确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治疗的意义。方法 以我院2011 -2012年间门诊诊治的有完整记录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1年,对治疗前后每位患者的临床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双能X线吸取测量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 )]、骨折发生率进行对比和统计分析。结果 85例 (65%)患者首诊时伴随有腰酸背痛腿抽筋等症状,治疗3个月后明显好转,1年后仅少数人遗留轻度的腰酸背疼,与治疗前差异显著;不论是骨密度绝对值还是T值,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132例患者在1年的治疗期间仅有2例发生新发骨折,占所有患者的1. 51%。结论 正规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不仅可以快速显著地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提高骨密度,并能预防骨折、降低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α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1)选出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其中髋部骨折组30例均为新近骨折并有X线片为诊断依据;(2)30例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与之对应;(3)全部对象均行骨密度测定;(4)采静脉血,EDTA抗凝;(5)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白细胞,置-80℃保存;(6)分离的白细胞中提DNA;(7)ARMS-PCR检测.结果 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中选出1例Ss型,其余均为SS型;30例健康对照组均为SS型.结论Ⅰ型胶原α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