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与非融合固定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融合与非融合术治疗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方法]分别使用Coflex固定(非融合组)及PLIF术(融合组)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L4/5)32例,随访2年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活动度(ROM)。[结果]非融合组最后随访时VAS从7.8±1.2降低至2.1±0.6;ODI从30.8±3.2降低至4.6±1.2;腰椎各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有改善(P0.01)。融合组最后随访时VAS从7.2±1.1降低至2.0±0.6;ODI从29.9±3.0降低至4.5±0.9;L3/4节段活动度最后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时明显增加(P0.01)。两组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退变性疾病皆可取得满意疗效,非融合术对腰椎节段活动度影响小,可能会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临床对比研究分析评估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与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11年9月,对4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需手术治疗患者,分别采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与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随访时间12 ~46个月,平均随访36个月,采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汉化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活动度(ROM)进行疗效评估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区别(P>0.05).采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术后1年随访时ROM与术前比价差异无显著性区别(P>0.05),而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组ROM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组出现1例临近节段退变,而采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组未发生.[结论] 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获得常规后路融合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以保留固定节段适当的活动度,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一种新的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棒半刚性固定系统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后路减压、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1例行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PEEK棒内固定组24例,钛合金棒固定组27例;均行标准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通过腰痛VAS评分及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等指标评价临床疗效;采用改良Brantigan椎间融合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的术后随访资料。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PEEK棒组患者腰痛VAS评分(1.9±0.4)明显优于钛棒组(2.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改良Brantigan椎间融合标准,术后3个月PEEK棒组(83.3%,20例)融合率显著高于钛棒组(55.6%,15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PEEK棒组融合率为91.7%,而钛棒组融合率为81.5%(22例),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EEK棒-椎弓根螺钉半刚性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治疗中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传统钛棒内固定系统比较术后腰痛持续缓解明显,其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棘突间固定系统和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联合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和融合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患者16例.术前术后进行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判定内固定物的位置及有无棘突骨折;测量植入棘突间固定系统节段屈伸活动度和以及非融合固定节段与融合固定节段中间正常节段的屈伸活动度.结果 16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6个月(10~2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植入棘突间固定系统节段屈伸活动度(9.8±4.2)°;非融合固定节段与融合固定节段之间正常节段屈伸活动度为(13.2±3.5)°.结论 棘突间固定系统和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为临床避免腰椎长节段固定融合及相关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思路,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8例使用Bioflex系统(A组)和20例使用融合固定(B组)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获随访9~24个月,末次随访A、B两组VAS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示A组优良率89.3%,B组69%,A组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 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提供稳定的力学结构的同时,还能保存手术节段一定程度的活动度,减缓邻近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5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组(A组)和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组(B组),其中A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1.2±5.6)岁;B组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4±5.2)岁。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改善情况、腰椎总活动度、近端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6.7个月。无不可逆性神经症状加重、内置物失败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A组动态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术前(8.50±0.76)°,末次随访(3.45±0.49)°,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动态固定节段的近端临近节段的活动度术前(7.62±0.50)°,末次随访(7.87±0.62)°,无统计学差异;B组近端临近节段活动度术前(8.20±1.13)°,末次随访(8.90±1.0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末次随访时,两组腰椎总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疗效明确,能够维持一定的脊柱生物学功能,并能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进展,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固定与传统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B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2年9月,本院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186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104例,男48例,女56例;年龄43~65岁,平均55岁。B组82例,男39例,女43例;年龄45~67岁,平均57岁。比较两种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率、融合率、椎间隙高度情况,术前、术后随访均应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椎间隙高度、术前腰腿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26个月,B组平均随访23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1)。两组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固定与传统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取得满意疗效,但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腰痛残留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寻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126例患者分别使用融合术与非融合术进行治疗,每组63例,术前、术后及随访2年采用VAS及ODI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通过X线片测量ROM.[结果]两组患者的VAS、ODI结果显示,无论是术后疼痛减轻程度,还是腰椎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单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融合组L3、4、L4、5及L5S13个节段的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均较术前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L3、4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均较术前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增加明显(P<0.05);L4、5固定节段活动丧失,L5S1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均较术前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随访2年L3、4的活动度,融合组较非融合组增加显著,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疗效,非融合术对腰椎节段活动度影响小,可能会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行腰椎退变性滑脱手术复位的回顾性研究,并与70岁以下的患者进行比较,以此评估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提拉复位加椎间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103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2组,A组年龄≥70岁,B组年龄﹤70岁。其中A组33例(32.0%),平均年龄74.3岁,B组70例(68.0%),平均年龄57.6岁。临床结果采用VAS和JOA进行评估。手术节段滑移百分比和局部腰椎前凸角的测量值术前术后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34.6个月(24~48个月)。各种术前合并症在A组的28例(84.8%)患者中存在,明显多于B组。在相同的随访时间点上两组的VAS、JOA和JOA的恢复率评分没有显著差异。A组滑脱程度显著下降,由术前18.8%降至术后2.1%(P<0.001)同时局部腰椎前凸角由术前12.1°增加到16.4°(P<0.01)。在最后的随访中未发现影像上不愈合的迹象。术后并发症:A组11例(33.3%),明显高于B组。但在最后的随访中发现并发症并未影响术后临床结果。[结论]对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加椎间融合技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对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7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9~24个月,术后腰椎JOA评分22~29分,平均26分,治疗后评分改善优良率达86.7%。Denis腰痛分级评分:P1 36例(46%),P2 24例(30%),P3 19例(24%)。结论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SOBAR TTL半坚强后路动态内固定系统(简称ISOBAR TTL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11年5月,收治3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24例,女14例;年龄21~67岁,平均51.2岁。病程8个月~10年,平均4.7年。病变节段为L4~S1。其中腰椎退变性Ⅰ度滑脱4例,腰椎不稳并椎间盘突出1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21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2例。合并邻近节段椎间盘变性退变22例。患者均行后路减压,ISOBAR TTL系统固定;双节段固定者同时行椎间融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行下腰痛评价,测量半坚强动态固定节段活动度。结果术后1例切口延期愈合,余切口均Ⅰ期愈合,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53个月,平均27.8个月。术后ISOBAR TTL系统固定可靠,无松动、断裂、后凸畸形;无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动态固定节段活动度:0~1°3例,1~2°4例,2~3°14例,3~4°15例,>4°2例。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93±2.43)分,较术前(8.20±1.78)分显著降低(t=7.761,P=0.000);下腰痛JOA评分为(23.06±7.75)分,较术前(4.87±3.44)分显著增加(t=10.045,P=0.000)。采用Stauffer-Coventry标准评定疗效,获优32例,良3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1%。结论 ISOBAR TTL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2年5月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腰椎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访〉2年的共52例,其中腰椎椎管狭窄症40例,椎间盘突出症12例。术前腰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5分(3.0~9.0分),腿痛VAS评分5.36分(2.6~9.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61.4%。测量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腿痛的VAS评分及ODI。测量手术前后手术节段椎间盘的高度,置入节段的活动度,固定节段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结果 52例患者平均随访29个月。手术时间95 min±16 min,术中出血量183 mL±32 mL。脑脊液漏1例,经改变体位及换药局部处理后愈合;1例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对症处理后愈合。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症状无加重,神经功能无恶化。患者腰痛VAS评分在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腿痛VAS评分也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ODI较术前也有明显的降低。手术后椎间隙高度有所降低,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节段椎间活动度明显减小,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固定节段头侧邻近节段活动度有所增加,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手术操作简单、易掌握,可避免融合术相关并发症,效果满意。Dynesys系统固定上端的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略有增加(P〉0.05),其长期临床疗效以及能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等还需长时间、大宗病例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09年4月,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视椎间盘退变程度而定)联合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19例。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9—25个月,平均16.8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ODI评分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非融合节段ROM明显减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ROM略有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节段的融合率为91.6%。结论使用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它能够在提供稳定的力学环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有利于缓解椎间盘退变,可能避免刚性内固定引起的邻近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长期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自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于本院实施Dynesys系统植入术患者共43例,男18例,女25例,年龄35~70岁,平均52.2岁,其中单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者21例,腰椎管狭窄并椎间盘突出者15例,腰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滑脱(I度滑脱)者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者2例,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于我院植入Dynesys系统。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进行疗效评估;采用NASS指数评估患者满意度;观察患者行走距离、术后固定及邻近节段退变、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27~54个月,平均39.5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67分、6.77分、60.58分下降到2.93分、2.32分、26.02分(P〈0.01);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73mm升高到12.50mm(P〈0.01);步行距离由术前的10~1000m升高到均大于1000m;ROM值由术前的7.80。下降到5.26。(P〈0.01)。术后随访期间各时间点之间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ROM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CLA系统评价显示术后及随访期间固定节段及相邻节段未出现进一步退变。术中、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Dynesys系统对腰椎退变性患者具有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ynesys应用于腰椎(Lν4、5)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自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或部分切除,减压后置入Dynesys系统装置治疗1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结果术后随访14-28个月,ODI、VAS、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O.05),Lν4、5节段椎体的活动度(ROM)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esys系统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延缓并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短期临床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ynesys 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 年7月~2012年7月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为30~64岁,平均49.2岁.患者中腰椎退变性侧凸L2/L3/L4/L5/S1 1例;腰椎椎管狭窄症16例,L1/L2/L3/L4/L5 1例,L2/L3/L4/L5/S1 1例,L3/L4/L5 3例,L4/L5/S111例; 椎间盘突出症13例,L4/L5 椎间盘突出合并L5/S1退变5例,L5 /S1椎间盘突出合并L4/L5退变4例,L4/L5/S1 双节段突出者4例.临床症状包括下腰痛、下肢放射痛以及间歇性跛行.所有患者均有腰痛和/或腿痛的症状,经非手术治疗>3个月无效.术前腰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为6.30分(3~9分),腿痛VAS评分6.40分( 0~9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62.67%.测量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腿痛的VAS评分及ODI.结果 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5个月.患者腰痛VAS评分在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1.77分),腿痛VAS评分也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1.36分),ODI较术前也有明显的降低(12.50%).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Dynesys 动态固定系统手术操作简单、易掌握,可避免融合术相关并发症,效果满意.其长期临床疗效还需长时间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7.
宋鹍鹏  张斌  马炬雷  王兵  陈博 《中国骨伤》2019,32(11):991-996
目的:探讨Wallis和Coflex棘突间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以及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的L_(4,5)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5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25~67岁,平均43.3岁;腰椎管狭窄症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根据所采用的棘突间固定系统不同将患者分为Wallis组(33例)和Coflex组(22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痛和下肢痛进行评分;根据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手术前后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盘高度以及上位邻近节段Pfirrmann等级的变化情况。结果:5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72个月,平均60.4个月。术后48个月时,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盘高度较术前均明显减小(P0.05),而上下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盘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位邻近节段Pfirrmann分级较术前差异不明显(P0.0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节段在术后1~3年复发,其中Wallis组3例,Coflex组1例,平均年龄35.2岁。结论:Wallis和C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相同中期疗效,可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但不能阻止椎间盘突出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郑龙龙  关凯  刘智 《颈腰痛杂志》2012,33(5):331-335
目的 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Dynesys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10-2011-08,我院采用Dynesys内固定系统治疗37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单节段固定29例,双节段固定共8例(皆为L4-5及L5-S1两节段),对29例单节段固定患者中的16例进行随访(其中L4-5及L5-S1各8例),双节段固定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3个月.疗效评价指标包括VAS、ODI、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ROM).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单节段与双节段相比,术后及各个随访时间段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椎间隙高度与椎间活动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双节段与单节段相比,椎间隙高度减小(P<0.05),椎间活动度增大(P<0.05).结论 Dynesys对于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是肯定的,双节段固定和单节段Dynesys系统固定短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是双节段Dynesys固定效果可能较单节段固定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9年 10月至 2011年 12月期间,采用 METRx-MD(Microscopic Endoscopic Tubular Retractor System)进行 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并获得长期随访的 65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单侧固定组(31例)采用 MIS-TLIF联合单侧内固定技术,双侧组(34例)采用 MIS-TLIF联合双侧经皮内固定技术。采用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腰痛及下肢痛进行评估;在 X线片上测量手术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度、腰椎侧凸角度、手术节段侧凸角度,计算腰椎前凸指数及椎间高度指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 18~36个月,平均 26.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 12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两组患者术后 VAS及 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术前及随访期间 VAS及 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两组间腰椎前凸角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度、腰椎侧凸角度、手术节段侧凸角度、腰椎前凸指数及椎间高度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腰椎前凸角度与腰椎前凸指数呈线性相关。结论 对于治疗单间隙腰椎退变性疾病,MIS-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经皮内固定技术具有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