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寻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126例患者分别使用融合术与非融合术进行治疗,每组63例,术前、术后及随访2年采用VAS及ODI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通过X线片测量ROM.[结果]两组患者的VAS、ODI结果显示,无论是术后疼痛减轻程度,还是腰椎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单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融合组L3、4、L4、5及L5S13个节段的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均较术前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L3、4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均较术前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增加明显(P<0.05);L4、5固定节段活动丧失,L5S1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均较术前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随访2年L3、4的活动度,融合组较非融合组增加显著,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疗效,非融合术对腰椎节段活动度影响小,可能会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5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组(A组)和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组(B组),其中A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1.2±5.6)岁;B组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4±5.2)岁。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改善情况、腰椎总活动度、近端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6.7个月。无不可逆性神经症状加重、内置物失败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A组动态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术前(8.50±0.76)°,末次随访(3.45±0.49)°,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动态固定节段的近端临近节段的活动度术前(7.62±0.50)°,末次随访(7.87±0.62)°,无统计学差异;B组近端临近节段活动度术前(8.20±1.13)°,末次随访(8.90±1.0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末次随访时,两组腰椎总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疗效明确,能够维持一定的脊柱生物学功能,并能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进展,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3):1158-1163
[目的]比较PEEK棒杂交术与钛棒双节段融合术的临床结果及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对44例双节段腰椎退变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杂交组21例,采用下位间隙融合,上位间隙不融合,椎弓钉PEEK棒固定;融合组23例,行双间隙融合,椎弓钉钛棒固定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欧式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分析临床疗效。通过测量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指数(DHI)、活动范围(ROM)、相邻节段椎间盘Pfirrmann退变分级,评价ASD。以末次随访腰椎CT二维重建评估椎间融合。[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术后VAS、ODI、JOA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杂交组无任何患者符合ASD的诊断标准。相比之下,融合组有6例患者发生ASD,发生率为26%,其中1例有明显临床症状,诊断为邻近节段退变病。两组分别出现1例螺钉松动,均无临床症状。[结论]应用PEEK棒杂交手术与钛棒融合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通过平均24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显示PEEK棒杂交手术延缓ASD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棘突间动态非融合装置Coflex与腰椎后路融合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探讨Coflex在预防相邻节段退变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6月应用棘突间动态非融合Coflex和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L_(4、5)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oflex组和融合组。患者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腰椎侧位X线片及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和MRI片进行测量,用统计软件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oflex组及融合组分别有20及22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及随访时间均匹配。两组VAS、ODI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oflex组L_(3、4)节段ROM与手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融合组L_(3、4)节段ROM末次随访(7.38±1.15)°比手术前增加(5.75±0.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L_(3~4)和L_5~S_1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改良Pfirrmann分级,共有4例升高,融合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共有10例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棘突间动态非融合Coflex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达到与融合固定同样的中期临床疗效,并且在减少相邻节段退变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
后路非融合固定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后路非融合固定(Graf技术)应用于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分析13例非融合固定(A组)和21例融合固定(B组)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和ODI功能评价评估临床疗效,腰椎过伸和过屈、侧位X线片评估腰椎活动度和腰椎前凸角(Cobbs法),观察两组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19个月(12~29个月),末次随访A、B两组VAS评分分别由术前9.4、9.1分减少到2.1、3.6分;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01),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后ODI优良率93%,B组71%,A组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后路非融合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与融合固定相比,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保留一定的腰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脊柱云纹系统(DIERS Formetric 4D誖,Diers International GmbH,Schlangenbad,Germany)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腰椎固定融合术对相邻节段旋转角度、椎间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的影响,并探讨预测邻近节段退变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6月期间,73例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33例,平均年龄47.2±10.3岁(40~60岁),手术节段:L2/3 6例,L3/4 10例,L4/532例,L5/S1 25例。应用DIERS脊柱云纹系统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1年、2年收集并计算融合节段与上、下邻椎旋转角度的差值(相对旋转角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通过腰椎X线测量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腰腿痛及腰椎功能情况;根据相邻节段有无影像学退变,将患者分为退变组与非退变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患者融合椎与上、下邻椎相对旋转角度分别为5.2°±2.1°和3.1°±2.1°,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邻椎的旋转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末次随访时上、下邻椎相对旋转角度分别为8.8°±4.9°和5.9°±3.2°,上邻椎相对旋转角度大于下邻椎(P0.05),其中L2/3融合时,上、下邻椎(L1、L4)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化最明显。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出现邻近节段退变,退变组上邻椎相对旋转角度为10.6°±3.0°,非退变组为8.2°±2.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退变组与非退变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1.4±0.7分和1.2±0.8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2±1.0分和1.3±0.7分,ODI分别为(10.3±8.2)%和(9.5±6.3)%,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椎间隙高度及ROM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椎固定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动态相对旋转度增大,尤以上邻椎明显,与腰椎屈伸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相比,相邻节段旋转角度可能是预测邻近节段退变更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osmic动态非融合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短期疗效。方法对2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行Cosmic动态非融合系统内固定术,并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后临床疗效优17例、良4例,可1例。VAS疼痛评分术前(6.74±0.59)分,末次随访时(2.13±0.61)分。术前病变脊柱运动节段过伸过屈活动度(ROM)(8.39±2.72)°,末次随访时为(8.17±2.58)°。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和螺钉断裂现象。结论采用Cosmic动态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可减少对脊柱生理结构的破坏,维持节段稳定,减少远期腰椎退变和再次手术的风险,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月采取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7.3岁。术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确定减压及融合节段,均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选择性融合,使融合节段少于减压节段。对于术前计划保留活动度的节段仅行单侧或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临床疗效采用JOA、VAS及ODI评估方法评定。随访拍摄腰椎动态X线片及腰椎MRI,观察单纯减压未行融合节段腰椎稳定性及融合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27例患者共减压56个节段,固定29个节段。随访14~8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JOA评分由术前11.4±2.8分提高到21.1±4.4分(P<0.01);ODI评分由术前平均65.0%±22.1%改善至23.0%±10.7%(P<0.01);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0±2.3分改善至2.3±1.8分(P<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9±1.6分改善至2.9±2.2分(P<0.01)。27例患者中26例对术后疗效满意。动态X线片检查未融合节段无医源性失稳;MRI复查未见需再次手术干预的相邻节段退变。结论:应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在保留更多运动节段的同时未影响腰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腰椎ISOBAR TTL半坚强动态内固定与坚强内同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Isobar TTL半坚强动态内同定及坚强内固定术(PLIF腰椎后路椎体问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各36例.每组平均随访时间2年以上,采用VAS(疼捕视觉模拟)评分、JOA评分以及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腰椎手术疗效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对比观察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退变及相火并发症.[结果]Isobar TTL绀疗效总优良率91.7%,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从术前8.3±1.0降低至1.5±1.9,JOA评分从术前4.3±2.8提高至25.2±5.6,32例患者表示如果催患相同疾病需要手术,会选择同种手术方式;PLIF组疗效总优良率83.3%,未次随访时VAS评分从术前7.7±1.5降低争1.7±2.4,JOA评分从术前5.1±3.1提高争25.1±6.3,30例患者表示患相f司疾病需要手术时,仍会选择坚强内固定融合术.Isobar TTI组中1例(2.8%)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PLIF组中3例(8.3%)出现ASD.两组问末次随访时VAS及JOA评分筹异无统计学意义.Isobar TTL组平均住院费用(71 197±12 370)元,PLIF组平均住院费用(40 734 ±10 644)元,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Isobar TTL组1例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PLIF组1例出现椎弓根钉断裂.[结论]Isobar TTL半坚强动态内固定与坚强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疗效,Isobar TTL半坚强动态固定对腰椎节段活动度影响小,可能会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临床对比研究分析评估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与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11年9月,对4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需手术治疗患者,分别采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与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随访时间12 ~46个月,平均随访36个月,采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汉化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活动度(ROM)进行疗效评估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区别(P>0.05).采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术后1年随访时ROM与术前比价差异无显著性区别(P>0.05),而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组ROM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组出现1例临近节段退变,而采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组未发生.[结论] 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获得常规后路融合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以保留固定节段适当的活动度,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一种新的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360°腰椎融合与后外侧融合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后在本科进行手术治疗的4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融合方法不同分为360°腰椎融合组及后外侧融合组,回顾分析并比较两种融合方法在患者功能恢复、脊椎融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腰椎生理前凸保持方面的不同,评价两种融合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及腰腿痛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360°腰椎融合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与后外侧融合组患者相比,360°腰椎融合组患者的腰椎生理前凸得到更好的保持,同时,腰椎融合率更高.[结论] 360°腰椎融合与后外侧融合相比,能更好的保持腰椎生理前凸,获得更高的融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间,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3例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患者术前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术中探查情况确定减压节段,针对术前即有不稳或减压术后可能出现不稳的节段进行内固定融合.术后采用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运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2~72个月,平均35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前JOA评分平均14.8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6.3分(P<0.05).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充分减压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主要目的,同时选择性的针对减压术后可能出现不稳定的节段进行内固定融合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感染行清创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定期随访,观察感染有无复发,X线片评价腰椎融合效果是否受到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出院时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损伤。平均随访35个月(6~52个月),未发现感染复发,术区腰椎融合效果未受损害。[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前应做好感染危险因素的评估,落实各项预防感染的措施,一旦发生感染要早期诊断,积极的外科清创术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对比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单枚Cage斜形放置椎间植骨融合与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外侧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4例,按手术方式分为:Ⅰ组23例,行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单枚Cage斜形放置的椎体间融合;Ⅱ组21例,行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外侧融合。对两组术后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影像学进行随访。[结果]随访15~36个月,两组间JOA评分、骨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在下腰痛缓解的VAS评分、Taillard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的维持方面优于Ⅱ组(P<0.05)。[结论]单枚融合器附加椎弓根钉的椎间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同时应用融合及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损伤的远期疗效,对照该术式与非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4例由于急性外伤引起的L4/L5及L5/S1椎间盘损伤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价。根据生物力学稳定性对病变节段分别采用融合和非融合技术。手术全部经前路腹膜外切口。L5/S1采用椎间融合(自体髂骨 cage植入),L4/L5采用人工椎间盘植入。术后随访4年,摄术后X线正侧位、动力位片,术后2年MRI检查,SF36问卷调查。同期8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结果术后6、12、24、36及48个月X线片显示,融合节段正侧位椎体间无移位,全部患者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非融合节段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术后2年MRI显示有正常活动。同期8例非手术治疗患者5例缓解,3例因症状加重实施手术。结论前路融合技术可以有效稳定椎节,缓解腰椎不稳所致的疼痛。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可以有效地维持放射学稳定性,但不能完全替代正常椎间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腰椎失稳的患者采用后路椎管、神经根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自体骨植骨治疗,并对术后植骨融合和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融合情况:优29例,良8例;优良率100%。根据JOA标准疗效评定结果: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术后优良率为92.9%,所有病例无螺钉折断、松动,无植骨块脱出、塌陷、移位,无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后路椎间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提高了融合成功率,降低了手术花费,达到稳定脊柱解除症状的目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changes in lumbar kinematics after lumbar monosegmental instrumented surgery with rigid fusion and dynamic non-fusion stabilization. A total of 77 lumbar spinal stenosis patients with L4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underwent L4–5 monosegmental posterior instrumented surgery. Of these, 36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igid fusio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41 with dynamic stabilization [segmental spinal correction system (SSCS)]. Lumbar kinematics was evaluated with functional radiographs preoperatively and at final follow-up postoperatively. We defined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segmental mobility to the total lumbar mobility as the percent segmental mobility [(sagittal angular motion of each segment in degrees)/(total sagittal angular motion in degrees) × 100].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s performed on all patients preoperatively and at final follow-up postoperatively. The discs were classified into five grades based on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system. We defined the progress of disc degeneration as (grade at final follow-up) − (grade at preoperatively). No significant kinematical differences were shown at any of the lumbar segments preoperatively; howev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at the L2–3, L4–5, and L5–S1 segments postoperatively between the groups. At final follow-up, all of the lumbar segments with rigid fusion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disc degeneration than those with dynamic stabiliza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SCS preserved 14% of the kinematical operations at the instrumented segment. The SSCS may prevent excessive effects on adjacent segmental kinematics and may prevent the incidence of adjacent segment disorder.  相似文献   

18.
腰椎滑脱症手术复位与未复位的对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经手术减压、神经根松解后,对滑脱椎体行复位与未复位进行对比,为指导临床对该症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患腰椎滑脱症经手术减压,神经根松解、行Steffee或M8腰椎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病人61例,术中对滑脱椎复位或未复位。[结果]术后随诊平均37.8个月,参照Yuan评价标准。复位组与未复位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轻度(<50%)腰椎滑脱病人,术中对滑脱椎节段椎管、神经根管彻底减压,神经根松解,椎弓根内固定后,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与不复位无显著性差异。轻度腰椎滑脱症,可以选择不复位。  相似文献   

19.
都芳涛 《中国骨伤》2011,24(4):291-294
目的:比较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2例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33~62岁,平均(46.5±8.5)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6个月。X线片或CT影像学显示42例患者均为L4,5单节段病变,其中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8例。42例患者分别采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非融合组,21例)和PLIF术(融合组,21例)进行治疗。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和ODI指数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活动度(ROM),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至少10个月,非融合组10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3.8±3.7提高至24.6±4.6(P〈0.01),ODI由术前65.8±7.5降低至25.6±5.1(P〈0.01),L4,5节段活动度由术前4.2±0.7增加至5.3±0.6(P〈0.01)。而融合组10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3.2±3.2提高至24.5±4.3(P〈0.01),ODI由65.5±8.2降低至26.5±6.1(P〈0.01),L4,5节段活动度丧失。非融合组手术时间(71.2±12.8)min、出血量(56.6±25.5)ml、术后住院天数(4.4±1.3)d同融合组手术时间(121.0±23.2)min、出血量(135.8±19.8)ml及术后住院天数(12.6±2.4)d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随访期间未发现与Coflex装置本身的并发症。结论: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相比,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能够保留一定的腰椎活动度,在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管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骶部移行椎和腰椎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因各种原因行腰椎X线平片和CT扫描检查者121例,发现有移行椎(A组)34例,无移行椎(B组)87例,对两组CT扫描腰椎管狭窄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并对两组病变节段进行比较.[结果] 有移行椎组合并腰椎管狭窄23例(占67.65%),无移行椎组发现腰椎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