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患者腰部本体感觉变化及其与肌力的关系,为其临床康复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4-12-2016-12我院收治的30例CNLBP患者作为CNLBP组,并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腰部本体感觉与腰部屈肌、伸肌肌群的肌力进行测试,并分析CNLBP患者腰部本体感觉与其肌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NLBP组的前屈、后伸本体感觉绝对误差值(AE)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NLBP组的伸肌肌群峰值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NLBP患者的腰部屈肌与伸肌PT、PT/BW以及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F/E),均与腰椎AE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NLBP患者的腰部本体感觉与其中肌力均有所减弱,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同时给予合理的肌力与本体感觉训练,以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与牵引组,手法组32例,其中30例获得随访,男10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2.31±13.23)岁;平均病程(12.40±6.23)个月;平均体重(61.21±10.23)kg。牵引组33例,其中30例获随访,男11例,女19例;年龄30~65岁,平均(45.54±14.35)岁;平均病程(13.25±6.06)个月;平均体重(62.31±10.45)kg。分别用Biodex Ⅲ system等速测试系统和TeleMyo2400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和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各测试1次。结果: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在60°/s角速度和120°/s角速度等速运动时,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比值(F/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PT、AP、F/E、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疲劳程度:两组治疗前左右两侧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IEMG、MPF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右侧IEMG、MP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有改善趋势。结论:手法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颈部肌群屈肌群和伸肌群的协调能力,提高颈伸肌群的放电频率,有利于恢复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力学性能和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膝、踝关节不同角速度等速肌力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为针对性力量训练改善骨密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Iso Med 2000等速肌力测试仪对42例健康老年女性,进行优势侧60°/s(5次)和180°/s(20次)膝、踝关节屈伸测试。肌肉峰力矩与优势侧股骨近端BMD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结果 1)与股骨颈BMD呈显著正相关肌力指标:膝关节伸肌绝对力、爆发力和肌耐力(r=0.572,r=0.662,r=0.691)。踝关节伸肌绝对力、爆发力和屈、伸肌耐力(r=0.429,r=0.667,r=0.617,r=0.509);2)与大转子BMD呈显著正相关肌力指标:膝关节屈肌爆发力和屈、伸肌耐力(r=0.522,r=0.526,r=0.525),踝关节伸肌爆发力和屈肌耐力(r=0.576,r=0.601);3)与Ward’s三角区呈显著相关肌力指标:膝关节伸肌绝对力(r=0.536),踝关节屈肌耐力(r=0.612)。结论加强老年女性大腿前群肌和小腿后群肌绝对力和爆发力,同时注重膝关节伸和踝关节屈耐力练习有利于提高股骨近端BMD。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盐袋热敷联合背腰部肌肉群力量训练对青年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青年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进行背腰部肌肉群力量训练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盐袋热敷。评估治疗前后腰背疼痛程度、腰椎活动度及躯干肌功能,并评价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腰背VA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对照组仅从治疗后4周显著下降(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2周、4周腰椎活动度均明显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60°/s和120°/s角速度下背伸肌的峰力距(PT)及平均功率(AP)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但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结束后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SF-36)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活力、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盐袋热敷联合背腰部肌肉群力量训练可有效缓解青年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疼痛程度,提升腰椎活动度和躯干肌功能,从而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核心肌群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8-12采用核心肌群锻炼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治疗后2周内联合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组),30例单纯采取核心肌群锻炼治疗(对照组)。结果末次随访时观察组JOA评分较对照组高,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60°/s角速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评分和120°/s角速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60°/s角速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评分和120°/s角速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评分中的平均功率、腰背伸状态下峰力矩较对照组高,腰背屈/伸比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核心肌群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减轻疼痛、增强临床疗效、改善腰背肌的核心肌群的生物力学性能,且该方法操作方便,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意大利筋膜手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选取4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筋膜组(n=20)和推拿组(n=20).两组均进行家庭训练2周,1次/d;筋膜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筋膜手法,治疗2周,每周2次;推拿组辅以推拿治疗,治疗2周、每周2次.在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1个月后,分别采用VAS评分、ODI指数、腰背核心肌群屈伸和旋转的峰力矩(peak torque,PT)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两组腰背核心肌群屈伸和旋转的PT和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与推拿组相比,筋膜组的PT改善更显著(P<0.05).随访1个月,推拿组各项评分显著差于治疗后(P<0.05);而筋膜组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治疗后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筋膜手法可有效减轻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更有效地改善功能障碍,其长期疗效和预防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7.
王苗苗  伯羽  卢山 《颈腰痛杂志》2021,42(5):696-699
目的 探讨温针灸配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寒湿型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腰痛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A组(n=32)、B组(n=32)及C组(n=32),A组给予常规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B组给予口服抗炎药+独活寄生汤治疗,C组给予口服抗炎药+独活寄生汤+温针灸治疗,比较三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腰椎功能Oswestry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背肌功能指标[峰力矩(peak torque,PT)、腰背伸展状态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腰背屈/伸比(flexor/extensor,F/E)]水平及血浆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与 β-内啡肽(β-endorphine,β-EP)水平,观察三组用药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C组总有效率(90.62%)显著优于A组(56.25%)和B组(71.88%)(P<0.05);C组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ODI指数、PT、AP、F/E及5-HT与β-EP水平均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B组除临床总有效率外,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P<0.05).三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温针灸配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寒湿型慢性腰痛,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反应,改善其腰椎功能及腰背肌功能,治疗效果良好,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太极拳运动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患者腰背肌力的影响,为进一步对POP的综合康复方案进行优化奠定基础。方法 3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太极拳组)进行每次1 h,每日1次,每周6次,周期为6个月的"陈式太极拳运动"训练,另外3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健步走组)进行每次1 h,每日1次,每周6次,周期为6个月的普通健步走运动,对两组患者进行训练前后的腰屈伸等速肌力测试,对腰屈伸的AROM、PT、PT/BW、TW、TPT及F/E等数值进行分析。结果太极拳组干预后的AROM、60°角速度时腰屈曲及腰伸展的PT、PT/BW均明显高于健步走组,90°角速度时腰伸展的TW高于健步走组、TPT及F/E低于健步走组;而健步走组在90°角速度时腰屈曲的TPT略低于太极拳组(P0.05);结论与健步走运动相比,使用太极拳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可以使患者的腰背屈伸肌力得到更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复周围磁刺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用于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back pain,CNLBP)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4-09-2016-01,共纳入65例于本院康复治疗的CNLBP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n=33)和对照组(n=32)。两组均采用常规理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予以核心肌群训练联合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对照组予以核心肌群训练及伪刺激,均以4周为一疗程。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OD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对比,研究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在姿势控制能力的改善方面,研究组睁眼泡沫平面和闭眼泡沫平面重心摆动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重复周围磁刺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用于CNLBP的治疗中,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等速肌力锻炼系统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运动员进行康复训练,通过测量肌肉力量评估等速肌力训练对运动员术后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需行重建手术的30例运动员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16~2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6.5个月。随机分成训练组15例(等速训练患侧肌力)和对照组15例(常规康复训练)并分别进行功能训练,在术后第12、24周进行肌力测试。结果术后12周、24周训练组在60°/s、120°/s测试屈肌及伸肌峰力矩值都有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康复力量训练对运动员ACL重建术后肌肉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高龄患者13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男37例,女28例,平均年龄66.4±5.3岁(61~75岁);给予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男35例,女30例,平均年龄66.9±5.3岁(62~77岁),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术后收集两组数据,在不同角速度(60°/s和120°/s)下检测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包括背部屈伸比(flexion extension ratio,F/E)、前降力矩(peak torque,PT)及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以投影栅轮廓法检测脊柱对称性,包括旋转角(RA)、侧弯角(M)及侧屈角比(LR);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和MacNab标准评价术后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前各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F/E[(72.16±20.17)%]、PT(86.54±15.39Nm)和AP (43.27±15.68W)较术前[(86.59±23.46)%、72.10±16.39Nm和28.41±16.34W]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79.64±21.40)%、80.14±15.64Nm和37.69±14.38W)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A、M及LR观察组术后低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患者分别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ODI值均降低,且术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对照组MacNab标准优良率分别为67.69%和72.31%,观察组分别为87.69%和93.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对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在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脊柱对称性恢复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临床疗效优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双侧和单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患者不同节段腰椎椎旁肌脂肪浸润比和腰椎-骨盆参数,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8例双侧CNLBP患者(A组)、20例单侧CNBLP患者(B组)和20例非腰痛志愿者(C组)。在腰椎MRI上获取L3/4、L4/5、L5/S1三个节段椎旁肌的脂肪浸润比(FIR)和脂肪浸润比的不对称性(FIRasy),在站立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骨盆参数:冠状面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PO)、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tl,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观察三组腰椎椎旁肌FIR表现,比较CNLBP患者与对照组椎旁肌FIR的差异和单、双侧CNLBP患者腰椎-骨盆参数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NLBP患者椎旁肌FIR与腰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年龄、性别比和体重指数(BMI)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A组L4/5、L5/S1左右两侧腰大肌FIR、L4/5左右两侧竖脊肌FIR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痛侧与非痛侧FI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C组,A、B组多裂肌FIR更高(P0.05)。A组与B组的PO、LL、PI、PT、S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LL与L3/4左侧腰大肌的FIR、L5/S1腰大肌的FIRasy存在负相关(r=-0.460、-0.425,P0.05),与L3/4多裂肌的FIRasy存在正相关(r=0.459,P0.05);SS与L3/4左侧腰大肌的FIR存在负相关(r=-0.496,P0.05)。B组PI、PT与L5/S1腰大肌的FIRasy均呈正相关(r=0.490、0.516,P0.05);LL、SS与L4/5竖脊肌的FIRasy均呈正相关(r=0.503、0.523,P0.05)。结论:CNLBP患者的多裂肌表现出更高的脂肪浸润,单侧和双侧CNLBP患者腰椎旁肌FIR的对称性表现差异和不对称的脂肪化(左右两侧腰椎旁肌FIR的差值)与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枢椎侧块关节前倾对寰枢椎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指导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男性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枕骨髁基底C0~C3),年龄18~50岁,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完整状态模型(A组)、切断标本齿状突基底部造成齿状突Ⅱ型骨折制作寰枢椎不稳模型(B组)、枢椎侧块25°前倾楔形截骨模型(C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模型(D组)及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模型(E组),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分别给予1.5N·m的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力矩,测量不同模型的三维运动范围(ROM)。结果:A组在屈/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的ROM分别为10.80°±0.74°/10.90°±0.54°、9.18°±0.97°/9.06°±0.47°、23.07°±0.27°/23.15°±0.63°;B组分别为15.88°±0.56°/16.20°±0.48°、17.12°±0.35°/17.27°±0.51°、34.15°±0.38°/34.27°±0.44°;C组分别为18.93°±0.61°/20.16°±0.54°、26.18°±1.34°/25.26°±0.71°、40.86°±0.60°/41.16°±0.38°;D组分别为0.64°±0.19°/0.57°±0.11°、2.01°±0.45°/1.86°±0.34°、1.36°±0.18°/1.76°±0.13°;E组分别为0.63°±0.15°/0.51°±0.17°、1.28°±0.86°/1.42°±0.22°、0.50°±0.28°/0.59°±0.26°。在屈/伸、左/右侧弯运动中,C组的ROM最大,与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的ROM均较A组明显增大(P0.05),D组和E组的ROM均较A组、B组、C组明显减小(P0.05),D组和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左/右旋转运动中,C组的ROM最大,E组的ROM最小,D组和E组的ROM均较A组、B组、C组明显减小(P0.05),D组和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枢椎侧块关节前倾角度增大会明显增加寰枢椎的ROM,导致其在屈/伸、侧弯及抗旋转的稳定性明显下降,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在屈/伸、左/右侧弯运动的稳定性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相似,但在限制寰枢椎旋转运动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roxomed Tergumed(PT)系统康复训练在椎间孔镜术后的康复效果.方法 本研究观察对象为2019年2月~2020年6月我院开展椎间孔镜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PT系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VAS的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进行侧多裂肌表面肌电图分析(surface EMG,sEMG).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多裂肌sEMG中积分肌电值(INTEGRAL EMG VALUES,IEMG)、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中位频率值(median frequency values,MF)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T系统康复训练能提升椎间孔镜术后康复效果,改善功能障碍以及下肢运动异常,降低疼痛症状,提升多裂肌肌力以及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生物力学矫正联合脊柱区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要求并接受下肢生物力学矫正治疗的32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6例,两组患者均配置生物力学矫形鞋垫,并进行常规理疗、手法治疗等,观察组患者联合脊柱区核心肌群训练。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腰腿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区核心肌群训练强化了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下肢生物力学矫正的治疗效果,减轻腰部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e discectomy,PT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应激、术后疼痛及腰背伸肌群肌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苏州市吴江区第四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8例LDH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接受PTED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的应激指标,术前、术后1个月的腰背伸肌群肌电图及术前、术后3 d、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3 d的血清GSH-Px、SOD、MDA水平显著降低,但观察组GSH-Px、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D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右侧腰背伸肌群MPF、EMG低于左侧;术后1个月,观察组两侧腰背伸肌群MPF、EMG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右侧仍低于左侧(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的两侧腰背伸肌群MPF、EMG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 d、1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腰痛以及下肢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PTED手术时间较短、切口较小,能有效减轻LDH患者术后应激反应,促进两侧腰背伸肌群收缩平衡状态的恢复,改善腰背伸肌群肌电图指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腿肌群等速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移植物塑形的影响,总结规律以指导临床康复训练。方法选取2016年8月—12月40例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ACL手术患者,根据术后功能锻炼方案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常规康复锻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3~6个月替换为大腿肌群等速训练。最终试验组12例、对照组12例获完整随访纳入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损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及行二次关节镜手术(以下简称,二次镜检)时,行膝关节等速肌力测定,包括伸屈膝关节力矩峰值(peak torque,PT)以及腘绳肌与股四头肌肌力比值(hamstring quadriceps ratio,H/Q);MRI检查并行移植物评分。二次镜检时观察移植物外形、张力、血管化程度并评分,取样本行组织学观察并评分(血管分布、细胞形态)。结果试验组ACL重建术至二次镜检时间为(23.57±3.23)个月,对照组为(23.22±3.5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镜检时,试验组IKDC评分为(90.45±4.73)分,对照组为(89.32±4.54)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8,P=0.404)。膝关节等速肌力测定显示,术后3个月两组屈伸膝关节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以及二次镜检时试验组屈伸膝关节PT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二次镜检时H/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6、12个月时H/Q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及二次镜检时两组MR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MR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二次镜下观测,试验组移植物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管分布及细胞形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利用等速训练系统制定适宜的大腿肌群等速训练方案,有助于ACL重建术后早期肌力恢复、韧带早期塑形,甚至影响移植物远期组织学转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ckenzie疗法配合重复周围磁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患者腰椎功能及表面肌电特征的影响。方法将50例CNLB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Mckenzie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VAS及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VAS及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竖脊肌和多裂肌的伸屈比(FRR)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kenzie疗法配合重复周围磁刺激能够有效减轻CNLBP患者的疼痛感,明显改善腰椎功能缓解肌肉疲劳,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悬吊核心训练与核心肌群训练对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康复二科收治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物理治疗:超短波治疗与中频脉冲治疗。治疗组为悬吊核心训练组,对照组为核心肌群训练组,治疗组给予悬吊训练,对照组给予核心肌群训练,每日一次,一周5次,连续4 w。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进行评定。分别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8 w后对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8 w,悬吊核心训练组及核心肌群训练组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5.103,P<0.05);JO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4.399,P<0.05);O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7.315,P<0.05)。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8 w,悬吊核心训练组VAS评分低于核心肌群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F=18.568,P<0.05);JOA评分高于核心肌群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84,P<0.05);ODI评分低于核心肌群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19,P<0.05)。 结论悬吊训练与核心肌群训练均能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及减轻功能障碍,而悬吊训练组改善的效果优于核心肌群训练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针刺透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过程中,探讨不同透灸时间与患者疗效之间的“时间-效应”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3月~2020年9月本科收治的LDH患者90例,采用密封信封法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各组均采用针刺透灸治疗,针刺选穴:双侧肾俞、大肠俞和阿是穴、委中穴;A组透灸时间为40 min,B组透灸时间50 min,C组透灸时间60 min。三组均以7 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中医证候疗效积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C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ODI指数显著低于A、B组(P<0.05)。总体疗效比较,A组显效率为72.41%,B组为80.77%,C组为92.86%,A组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