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Ⅰ、Ⅱ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1-12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37例Ⅰ、Ⅱ期Kümmell病,根据椎弓根穿刺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单侧入路组(21例)和双侧入路组(1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结果 3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均超过7个月。单侧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方面均优于双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4例(19.04%)骨水泥侧方渗漏,双侧入路组3例(18.75%)骨水泥侧方渗漏,患者均未出现不适症状,组间骨水泥侧方渗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2天、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与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Ⅰ、Ⅱ期Kümmell病均可取得良好疗效,单侧入路手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减少X线辐射损伤方面优于双侧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联合浸骨水泥明胶海绵填充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9-11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浸骨水泥明胶海绵填充治疗的42例Kümmell病,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结果 4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4~40个月,平均27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神经损伤、肺栓塞、骨水泥反应等并发症。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间盘渗漏2例,椎体前缘渗漏1例。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浸骨水泥明胶海绵填充治疗Kümmell病能够快速止痛,腰椎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Ⅰ、Ⅱ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8-12采用体位复位联合PKP治疗的21例Ⅰ、Ⅱ期Kümmell病,比较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结果 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下肢感觉异常、脊髓压迫、肺栓塞等并发症。4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3例为椎旁渗漏,1例为椎间盘渗漏。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降低,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体位复位联合PKP治疗Ⅰ、Ⅱ期Kümmell病不仅可以减轻疼痛,而且有助于恢复脊柱的生理角度,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研究骨水泥分布模式对I、II期Kümmell病经皮椎体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根据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形态,将85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的Kümmell病患者分为A组(团块组)和B组(团块+嵌插组),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渗漏率、手术前与手术后、术后3月、6月、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变化。结果 B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显著多于A组,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术后3月、6月、1年时B组VAS及ODI评分明显优于A组。结论 PKP是治疗I、II期Kümmell病的有效方法,骨水泥分布模式是影响PKP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团块状+嵌插样骨水泥分布模式效果好于团块状分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双侧交叉穿刺骨水泥锚定技术治疗I型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48例Kümmell患者(56个椎体),采用双侧交叉穿刺骨水泥锚定技术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一侧穿刺指向椎体内裂隙,一侧指向附近松质骨。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并于术前、术后3 d及术后24个月,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全脊柱侧位片测量骨折椎体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结果 术中出现5例骨水泥渗漏(2例为椎体前方渗漏,3例为邻近椎间隙渗漏);1例术中出现骨水泥反应,处理后好转。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均有显著改善,未发现骨水泥松动或移位。患者背部疼痛明显缓解,与术前相比,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VAS评分和ODI指数、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 经皮双侧交叉穿刺骨水泥锚定技术治疗Kümmell患者,可降低骨水泥渗漏及移位或松动的风险,且水泥分布范围更广、更加立体,骨折椎体稳定性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弯角装置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骨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采用弯角装置单侧穿刺PVP治疗的25例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手术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手术前后腰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计算伤椎术前术后相对高度,并观察局部后凸Cobb角恢复情况;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7±1.5)个月,术中透视(14.7±4.3)次,骨水泥用量(6.2±1.0)mL。术后2 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相对高度及局部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术中出现椎体周围骨水泥渗漏,未出现静脉渗漏、椎管内渗漏、肺栓塞及其他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率为20.0%。结论采用弯角装置单侧穿刺PVP治疗Kümmell病安全、有效,且操作简单,学习曲线平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双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Ⅰ、Ⅱ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采用双侧椎弓根穿刺PVP治疗Ⅰ、Ⅱ期Kümmell病共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2.6岁。比较手术前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a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善情况并评定疗效。结果 21例患者VAS值术前平均7.9分,术后第1天改善为2.6分,末次随访时为1.8分;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术前平均为47.6%,术后第1天为66.3%,末次随访时为63.5%;ODI值术前平均为78.3%,术后第1天为28.5%,末次随访时为23.2%。术后第1天VAS评分、ODI、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后第1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椎弓根穿刺PVP治疗Kümmell病可以有效缓解疼痛,部分矫正后凸畸形,是治疗Ⅰ、Ⅱ期Kümmell病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自2014-03—2016-05无神经损伤症状的44例Kümmell病,观察组22例采用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PKP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4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57±7.37)个月。观察组无骨水泥渗漏发生,对照组4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 d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Kümmell病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且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Ⅰ期Kümmell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两者术后疗效的研究。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PVP及PKP治疗的30名Ⅰ期Kümmell病患者。通过观察ODI残疾指数、VAS评分、椎体压缩比率及椎体渗漏率评估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明显下降,但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椎体压缩率都较术前好转,PKP在纠正椎体压缩率方面要优于PVP组。骨水泥渗漏率PVP组2个椎体,PKP组1个椎体,但均无神经症状,两组手术骨水泥渗漏率均较低。结论 PVP与PKP的疗效差异不显著,虽然PKP减少骨水泥渗漏和椎体高度恢复方面优于PVP,但是仍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PVP手术时间更短,费用更低、后期并发症更少的最佳选择,但是临床上需要更好的操作技巧和经验。  相似文献   

10.
分次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Kümmell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采用分次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Kümmell病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22例骨质疏松性Kümmell病患者接受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中采用分次灌注骨水泥的方式防止骨水泥渗漏。术后CT扫描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36个月,平均15个月。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无其他并发症出现。VAS评分及ODI术前分别为8.1、85.5,术后分别为2.3、28.9,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分别为2.2、23.7,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采用分次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ümmell病骨水泥渗漏率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