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γ-氨基丁酸递质及其受体系统在痛觉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γ-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在疼痛方面的调制作用不容忽视。现就GABA及其受体在脊髓水平、脊髓上水平对痛觉的调制作用及其参与调节突触可塑性方面简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在脊髓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选择性阻断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亚型海人藻酸受体的可产生镇痛。文中综述了海人藻酸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在脊髓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后角的分布及其在伤害性反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机制十分复杂,其中研究较多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介导的兴奋毒性假说在临床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近来的研究已经开始关注海人藻酸受体( kainate re...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甘氨酸转运体-1在芬太尼诱导的切口痛觉敏化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鞘内成功埋管2周后的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为190~230 g,以Brennan法制作动物切口痛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NS+NS(皮下生理盐水+鞘内生理盐水)组、NS+Sar(皮下生理盐水+鞘内肌氨酸)组、Fen+NS(皮下芬太尼+鞘内生理盐水)组和Fen+Sar(皮下芬太尼+鞘内肌氨酸)组。每组各10只大鼠,通过热辐射刺激和von Frey机械刺激进行痛行为测定,记录手术前(基础值),术后第1、2、3、4、5、6、7天大鼠的热痛和机械痛阈值,分别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基础值比较,术后第1天4组大鼠痛阈均明显降低,术后每天逐步升高。热痛和机械痛阈值以Fen+NS组下降最为明显(P0.05)差别不大。结论:芬太尼加重切口痛大鼠的痛觉敏化,该作用可被甘氨酸转运体-1抑制剂——肌氨酸减轻,提示甘氨酸转运体-1功能变化可能参与了芬太尼痛觉敏化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脊髓背角是伤害性信息的初级中枢,阿片受体、α2肾上腺素受体是痛觉调制中重要的递质度体系统,本文主要介绍阿片受体、α2肾上腺素受体在痛觉形成调制中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6.
脊髓背角是伤害性信息的初级中枢,阿片受体、α2肾上腺素受体是痛觉调制中重要的递质/受体系统,本文主要介绍阿片受体、α2肾上腺素受体在痛觉形成调制中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7.
甘丙肽广泛分布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广泛的神经生物学功能,是一种内源性镇痛物质,脊髓水平的甘丙肽及其受体参与神经系统伤害性信息的调控。现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甘氨酸转运体-1 (glycine-transporter 1,Gly-T1)抑制剂肌氨酸(sarcosine,Sar)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对瑞芬太尼痛觉敏化效应的影响. 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瑞芬太尼+鞘内生理盐水组(RN组)、瑞芬太尼+鞘内肌氨酸组(RS组)、生理盐水+鞘内生理盐水组(NN组)、生理盐水+鞘内肌氨酸组(NS组),每组9例,按分组分别在切口痛术前给予瑞芬太尼或生理盐水尾静脉泵注,术后第1天给予肌氨酸或生理盐水鞘内注射.实验中采用VonFrey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术前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及术后2、4、12h,第1、3、5、7天的PWMT. 结果 与NN组比较,RN组的PWMT在术后2、4、12h及术后第1天分别为(0.21±0.04)、(0.63±0.21)、(1.33±0.50)、(3.31±1.03)g,显著降低(P<0.01).而RS组在上述时间点与RN组比较,PWMT分别为(2.11±1.17)、(2.89±1.05)、(4.31±1.57)、(7.11±1.76)g,明显增高(P<0.01),且与N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瑞芬太尼具有致切口痛大鼠的痛觉敏化作用,该作用可被Gly-T1抑制剂——Sar所减轻,故Gly-T1可能参与了切口痛模型大鼠瑞芬太尼痛觉敏化的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对大鼠切口痛的痛觉敏化作用及氯胺酮的干预效应.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90 min后做切口痛模型;瑞芬太尼组(R组)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8 μg·kg-1 ·min-1,90 min后做切口痛模型;氯胺酮预处理组(K组)静脉推注氯胺酮8 mg/kg,90 min后做切口痛模型;联合处理组(KR组)静脉推注氯胺酮8mg/kg,30 min后泵注瑞芬太尼0.8μg·kg-1·min-1,60 min后做切口痛模型.采用热痛仪和von Frey纤毛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值.结果 术后2h各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R组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术后120 h,各组热痛阈值较术前降低(P<0.05),C组与K组机械痛阈明显下降(P<0.05).结论 瑞芬太尼静脉输注可引起大鼠切口痛痛觉敏化.小剂量氯胺酮预处理无术后镇痛作用,但氯胺酮预处理可拮抗瑞芬太尼诱发的大鼠切口痛痛觉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延髓头端腹内侧核γ-氨基丁酸A亚型(GABA_A)受体在异丙酚致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SD大鼠64只,雌雄不拘,月龄2~3月,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4组(n=16):溶媒对照组(C组)、异丙酚组(P组)、荷包牡丹碱组(B组)及荷包牡丹碱+异丙酚组(BP组).参照脑立体定位图谱定位大鼠延髓头端腹内侧核,C组注射人工脑脊液(荷包牡丹碱溶媒)0.4 μl,5 min后注射二甲基亚砜(异丙酚溶媒)0.4μl,P组注射异丙酚0.4μl(4μg),B组注射荷包牡丹碱0.4μl(10 ng),BP组注射荷包牡丹碱0.4 μl(10 ng),5 min后注射异丙酚0.4 μl(4 μg),各药物均在30 s内注射完毕,30 s后拔针.各取8只大鼠分别进行热板实验和福尔马林实验,记录热痛阈、福尔马林疼痛评分及其第1时相和第2时相累计疼痛评分.结果 热板实验中,P组热痛阈低于C组,BP组给药后20 min时热痛阈明显高于P组(P<0.05或0.01),其余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福尔马林实验中,P组福尔马林疼痛评分高于C组,BP组各时点福尔马林疼痛评分和第1、2时相累计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P组(P<0.05或0.01).结论 延髓头端腹内侧核GABA_A受体部分介导了异丙酚致大鼠痛觉过敏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脊髓星形胶质细胞Toll样受体3(TLR3)与大鼠痛觉过敏形成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体重180-250 g,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126只,随机分为3组(n=42),正常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组(NS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0.5 ml/kg,1次,d.连续7 d;痛觉过敏组(H组)腹腔注射米诺环素40me/kg+鞘内注射Poly(I:C)0.5 mg/kg,1次,d,连续7 d.各组于鞘内给药前1d和鞘内给药后1、3、5、7、10、14、21、28 d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各组于鞘内给药后7 d时处死6只大鼠,取L4,5脊髓节段,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各组于鞘内给药前1d和鞘内给药后1、7,14、21、28 d时各处死6只大鼠,取L4,5脊髓节段,采用RT-PCR法测定TLR3 mRNA表达.结果 与C组和Ns组比较,H组机械痛阈降低,脊髓背角GFAP和TLR3 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 TLR3与其特异性配体结合后,激活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诱发大鼠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2.
背景 阿片类药物引起的痛觉过敏(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OIH)日益引起关注,其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目的 论述脊髓水平OIH的机制,以供临床研究防治此类痛觉过敏参考.内容 就脊髓水平受体通路、信号转导路径及神经肽等方面,论述OIH的机制.趋向 脊髓水平多种途径参与OIH,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背景 瑞芬太尼是临床麻醉中应用广泛的阿片类药物,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无蓄积等优点,但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发生率高,且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右美托咪定作为高度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α2-adrenergic receptor,α2AR)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等作用.近期有文献报道,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有预防作用.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影响及机制.内容 将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可能的机制,以及右美托咪定预防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证据及可能的机制进行归纳总结.趋向 随着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深入研究,将为瑞芬太尼致痛觉过敏的机制研究及解决临床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切口痛-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大鼠脊髓背角含GluR1和GluR2亚基AMPA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40 ~ 260 g,2~3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瑞芬太尼组(R组)、切口痛组(P组)和瑞芬太尼+切口痛组(R+I组).制备足底切口痛模型的同时开始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0 μg·kg-1·min-1,输注1h.分别瑞芬太尼输注前、输注停止后2、6、24和48 h时测定机械刺激缩足阈(PWT)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PWL).最后一次行为学测试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背角L4-6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总蛋白及膜蛋白AMPA受体GluR1和GluR2亚基表达,并计算膜蛋白二者表达的比值(GluR1/GluR2).结果 与C组比较,I组、R组和R+I组PWL缩短,PWT降低,总蛋白及膜蛋白GluR1表达上调,总蛋白及膜蛋白GluR2表达下调,膜蛋白GluR1/GluR2增加(P<0.05).与R组和I组比较,R+I组PWL缩短,PWT降低,总蛋白及膜蛋白GluR1表达上调,总蛋白及膜蛋白GluR2表达下调,膜蛋白GluR1/GluR2增加(P<0.01).结论 大鼠切口痛-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形成与脊髓背角总蛋白及膜蛋白含GluR1亚基AMPA受体表达上调和含GluR2亚基AMPA受体表达下调,导致膜蛋白含GluR1亚基AMPA受体组成比例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大鼠切口痛模型基础上探讨大麻素受体2(cannabinoid receptor 2,CB2R)激动剂JWH015对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每组6只):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I组)、瑞芬太尼组(R组)、切口痛+JWH015组(JI组)、切口痛+瑞芬太尼+JWH015组(JR组).JI组与JR组在造模前30 min鞘内注射10 μg JWH015,而C组、Ⅰ组、R组均给予20%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溶液,容积均为10μl.除C组外,其余各组均制作切口痛模型,R组和JR组在造模的同时皮下泵注瑞芬太尼0.04 mg/kg,其余组皮下泵注生理盐水,容积均为0.4 ml,30 min泵完.测定术前24h及术后2、6、24和48 h大鼠切口手术同侧后爪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 结果 与C组和基础值比较,Ⅰ 组术后各时间点PWMT和PWTL均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R组术后各时间点PWMT(6.3±0.8)、(6.3±0.8)、(6.3±1.0)、(6.8±0.9)g和PWTL (12.8±1.2)、(12.2±0.9)、(13.4±1.1)、(13.5±1.3)s均明显降低(P<0.05);与R组相比,JR组术后6、24和48 h的PWMT(7.9±1.0)、(9.9±1.1)、(8.4±1.1)g和PWTL(17.3±1.9)、(19.9±1.3)、(17.7±1.2)s明显升高(P<0.05).结论 鞘内注射JWH-015可以有效缓解由瑞芬太尼诱发的切口周围组织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维拉帕米对创伤大鼠痛觉过敏及脊髓后角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以截肢作为创伤模型。大鼠创伤后分别腹腔注射维拉帕米10mg/kg(A组n=8)、芬太尼30mg/kg(B组n=8)、芬太尼30mg/kg 维拉帕米10mg/kg(C组n=8)、生理盐水2ml(D组n=8);正常对照组不创伤、不用药(E组n=8)。于创伤后15min、30min、1h、2h观察创伤部位周围皮肤痛阈变化,2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腰段脊髓后角I、Ⅱ层Fos蛋白的表达。结果:(1)创伤后大鼠发生痛觉过敏;(2)维拉帕米可抑制创伤部位周围皮肤的痛阈下降及脊髓后角I、Ⅱ层Fos表达,并加强芬太尼的作用。结论:维拉帕米通过对脊髓伤害传入刺激所引起的中枢敏化的抑制,产生一定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切口痛-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大鼠脊髓总蛋白及膜蛋白NMDA受体NR1、NR2A及NR2B亚基表达的变化.方法 尾静脉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40~260 g,月龄2~3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60 min,瑞芬太尼组(R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2μg·kg-1·min-1 60 min;切口痛组(I组)建立切口痛模型,同时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60 min;瑞芬太尼+切口痛组(R+I组)建立切口痛模型,同时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2 μg· kg-1 ·min-1 60 min.于生理盐水或瑞芬太尼给药前24h、给药后2、6、24和48 h时测定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WT)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PWL),最后一次测定痛阈后处死取脊髓L4~6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总蛋白及膜蛋白NMDA受体NR1、NR2A及NR2B亚基的表达,并计算膜蛋白中NR2B/NR2A比值.结果 与C组比较,I组、R组和R+I组PWT降低,PWL缩短,总蛋白及膜蛋白NMDA受体NR1和NR2B亚基表达上调,膜蛋白中NR2B/NR2A比值增加(P<0.05).与R组和I组比较,R+I组PWT降低,PWL缩短,总蛋白及膜蛋白NMDA受体NR1和NR2B亚基表达上调,膜蛋白中NR2B/NR2A比值增加(P<0.05).各组总蛋白及膜蛋白NMDA受体NR2A亚基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切口痛-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形成可能与脊髓总蛋白及膜蛋白NMDA受体NR1和NR2B亚基表达上调和膜蛋白中NMDA受体NR2B亚基组成比例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预防瑞芬太尼诱发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Springer及Cochrane图书馆,收集NMDA受体拮抗剂预防瑞芬太尼诱发术后痛觉过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有关资料,主要包括术后镇痛药需要量、疼痛评分、手术结束至第1次需要镇痛治疗的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包括623例患者,其中氯胺酮组223例,硫酸镁组87例,对照组313例.NMDA受体拮抗剂可降低术后4h时疼痛评分(P<0.05),对术后镇痛药需要量、第1次需要镇痛治疗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影响(P>0.05).结论 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和硫酸镁)不能预防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