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的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的原因和后果.方法 2002年以来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78例,19例出现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平均椎体内骨水泥的注入量为4.2m1).其中随访时间超过2年以上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54~84岁,平均71.2岁.平均随访2年8个月,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背部疼痛评分、渗漏椎间隙高度和MRI指数.结果 渗漏椎间隙T10,11 4例,T11,12 1例,T12L1 4例,L1,2 2例,L2,3 3例,L3,4 1例.其中骨折椎上方椎间隙渗漏10例,下方椎间隙渗漏5例.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8.5±2.1)分降低为末次随访时的(3.3±1.4)分(P<0.05);椎间隙前部高度术前为(5.1±2.1)mm,末次随访为(4.8±1.9)mm;中部高度术前为(7.4+3.2)mm,末次随访为(7.3±2.9)mm;后部高度术前为(4.9±2.5)mm,末次随访为(5.0±1.8)mm,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椎间隙高度无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部分渗漏椎间隙的椎间盘髓核信号有不同程度地降低,且不均一.MRI指数由术前25482.4±3467.5下降为18927.6±25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7,P<0.05).结论 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未影响手术缓解疼痛的效果,但可能加速椎间盘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分布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86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69例;年龄47 ~87岁,平均68.1岁;随访时间3~16个月,平均3.4个月;69例患者行单侧穿刺,17例患者行双侧穿刺.评估性别、年龄、损伤节段、单或双侧穿刺、骨水泥是否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是否偏一侧分布、术后初次下地时间、术后有无再次外伤等因素对手术椎体是否出现再骨折的影响. 结果 31例(36.0%)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发生了手术椎体再骨折.骨水泥未同时接触上下终板的患者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几率较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的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偏一侧分布未增加对侧再骨折的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为避免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术中应尽量使骨水泥分布均匀同时接触上下终板.  相似文献   

3.
吴朗  黄成  冯新民  毕松超  陈涛  王鹏  杨建东 《骨科》2017,8(3):179-183
目的 观察明胶海绵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预防骨水泥渗漏的作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PVP治疗伴椎体前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病人72例,术中应用明胶海绵预先填塞椎体破损处的36例病人纳入明胶海绵组,未使用明胶海绵填塞的36例病人纳入常规组.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改善、椎体高度改善、Cobb角改善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明胶海绵组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常规组发生6例(16.67%)骨水泥渗漏,两组间渗漏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6,P=0.033);明胶海绵组的VAS评分改善、椎体高度改善和Cobb角改善分别为(5.14±1.08)分、(8.70±3.64)mm、17.15°±6.81°,常规组的各项指标分别为(5.11±1.34)分、(8.69±4.31)mm、15.80° ±6.61°,两组间以上三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VP治疗伴有椎体前壁破损的OVCF术中应用明胶海绵可以有效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对骨水泥渗漏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应用以色列DISC-O-Tech医疗技术公司研发的Confience高粘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系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45例,共65个椎体.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经随访所有患者腰背部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共有5个椎体发生椎旁骨水泥渗漏,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高粘度骨水泥具有瞬间高粘度、可注射时间长、低聚合温度、不易外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非骨水泥渗漏相关并发症。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17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在局麻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其中男72例,女106例;年龄58~92岁,平均75.3岁。共224节椎体,胸椎93节,腰椎131节。对患者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记录,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非骨水泥渗漏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6.2个月。发生骨水泥渗漏27例,占15.1%;非骨水泥渗漏相关并发症15例,其中心脏骤停1例,经心肺复苏,抢救成功,无后遗症;呼吸暂停1例,经抢救恢复;血压下降、心率减慢3例;肠梗阻1例;局部血肿2例;肋间神经痛1例;骨水泥致椎体骨折分离2例;邻椎骨折4例。结论:非骨水泥渗漏相关并发症不常见,心肺并发症是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风险最大的非骨水泥渗漏相关并发症,其可能原因与骨水泥的毒性、神经反射、脂肪栓塞以及椎体内压力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3年12月, 采用小剂量骨水泥PKP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6例(58个椎体),测量术前、术后X线片椎体高度变化,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椎体后缘和椎管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疼痛感明显缓解或消失, 42例患者术后生活可自理,3例患者1~3个月逐渐恢复正常生活,1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但疼痛症状改善。术后随访1年,椎体前缘、椎体中部高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小剂量骨水泥PKP治疗老年OVCF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且骨水泥渗漏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行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用量对中间椎体压缩骨折的骨质疏松性五联椎体模型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用新鲜成年猪脊柱胸腰段五联椎体制作中间椎体骨质疏松并Ⅱ度压缩骨折模型,分为A、B、C、D 4组,每组15个标本。A组不行PKP术,B、C、D组行经单侧(右侧)穿刺PKP术,注入骨水泥量分别为伤椎体积的15%、25%、35%,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手术24 h后应用电子力学实验机测试各脊柱单元的极限抗压强度及刚度;B、C、D组继续加压直至出现两处新发椎体骨折(伤椎除外),并记录新发骨折椎体的位置。结果 B、C、D组脊柱单元强化后的刚度分别为(234±8)N/mm、(259±12)N/mm、(294±13)N/mm,均优于A组的(204±12)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强化后的脊柱单元极限抗压强度分别为(3 428±96)N、(3 134±86)N、(2 615±90)N,均大于A组的(1 758±55)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分别有17、21、27个新发椎体骨折位于强化椎相邻位置,且分别有1、3、11个脊柱单元发生骨水泥渗漏,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可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力学性能,使其刚度及极限抗压强度得到明显改善;但强化椎邻近椎体的应力在PKP术后较术前有明显增加,使椎体极限抗压强度下降,骨水泥用量是导致强化椎邻近椎体骨折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杜伟  张军  张国华 《骨科》2017,8(3):173-178
目的 探讨体位复位结合高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单椎体OVCF病人159例,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的56例病人纳入PVP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51例病人纳入PKP组,经体位复位结合高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的52例病人纳入高黏骨水泥组,比较三组病人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以及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骨水泥渗漏率等指标.结果 PVP组、PKP组、高黏骨水泥组病人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4.3%、5.9%、5.8%,PVP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χ2=30.792,P=0.021;χ2=37.831,P=0.016);三组病人术后的椎体高度恢复率分别为(36.0±2.9)%、(75.0±3.3)%、(79.0±3.6)%,PVP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t=3.886,P=0.012;t=3.996,P=0.008);PKP组和高黏骨水泥组术后的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34.096,P=0.001;t=33.201,P=0.001),但PVP组术后未见明显改善;三组病人术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评分显著改善(P<0.05).结论 体位复位结合高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可以取得与PKP相近的临床疗效,因其不需使用昂贵的球囊,因而有着良好的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不同程度OVCF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应用PVP治疗的208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2例,女136例;年龄70~96岁,平均77.8岁;共242个椎体,其中胸椎134个,腰椎108个.椎体压缩分度的判定及分度方法根据X线片和CT检查选用Genant半定量目测法,椎体压缩骨折Ⅰ、Ⅱ、Ⅲ度的标准分别为椎体压缩比<25%、25% ~ 50%、>50%.术后测量椎体压缩比,观察脊柱稳定性、疼痛缓解及骨水泥渗漏等相关并发症. 结果 20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0.5个月(6~84个月)随访,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胸椎(2.6±0.6)mL,腰椎(4.8±0.4) mL.Ⅰ度压缩比椎体手术前、后压缩比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度压缩比椎体手术前、后压缩比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度压缩比椎体之间疼痛缓解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955,P> 0.05).Ⅰ、Ⅱ、Ⅲ度压缩比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3.2% (1/31)、10.3% (15/145)、25.8% (17/66),但所有患者均未引起临床症状.Ⅰ、Ⅱ、Ⅲ度压缩比椎体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5% (2/31)、6.9% (10/145)、22.7%(15/66).结论 PVP在治疗OVCF时,压缩程度不同与患者疼痛缓解无必然关系.但随着椎体压缩程度的增加,术后椎体压缩比及cobb角的恢复也较差,建议PVP应早期治疗OVCF,避免椎体进一步压缩.  相似文献   

12.
低压力应用单一球囊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ang H  Lu Y  Wang BQ  Chen H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4):1568-1571
目的探讨低压力应用单一球囊治疗多个椎体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共治疗13例患者37个椎体,均为女性,年龄65~79岁,平均72.3岁。均为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压缩骨折椎体后壁均完整。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行单一球囊多椎体后凸成形术。结果13例手术顺利完成。椎体前缘、中部及后缘平均高度分别由术前的(1.9±0.5)cm,(1.5±0.5)cm,(2.6±0.5)cm增至术后的(2.1±0.4)cm,(2.2±0.4)cm,(2.8±0.5)cm,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Cobb角由术前的(31.3±14.1)°矫正至术后的(24.8±11.3)°。术后平均随访17.3个月,患者疼痛均较术前改善或消失,无临床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降低球囊扩张压力,避免了球囊破损,为患者减少了经济负担。同时,骨水泥填充量相应减小,减少了骨水泥渗漏,又可以避免因大幅度提高患椎弹性模量和刚度造成相邻椎体压缩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侧和双侧球囊扩张注射生物活性锶羟基磷灰石骨水泥(SrHAC)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折椎体模型的高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修复能力。方法从2具新鲜冰冻人脊柱标本中分离14个椎体(T8~L5),随机分为单侧组(单侧球囊扩张注射SrHAC)和双侧组(双侧球囊扩张注射SrHAC),每组7个椎体。测量各椎体的骨密度、原始高度后,对各椎体标本施加轴向压力负载,测出各椎体的原始强度和原始刚度,并建立椎体压缩骨折模型。测量椎体骨折后的刚度。在c型臂x线机下手术,术中控制球囊扩张的体积均为3.00mL,术后测量各椎体的高度、强度和刚度。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椎体的骨密度、原始刚度和原始强度。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椎体的高度和生物力学性能在手术前、后的改变,其中椎体中线两侧高度差在手术前、后的改变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两组椎体的骨密度、原始强度和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后,椎体的前缘、中线和后缘高度均减少,刚度较原始刚度降低。单侧组平均注入3.07mLSrHAC,双侧组平均注入5.82mLSrHAC。术后椎体各部位的高度均有所增加,但未能恢复到原始高度水平。术后两组椎体中线两侧的高度及两组椎体强化后的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强化后的刚度均有一定程度的修复,双侧组较单侧组刚度修复效果好。结论单侧或双侧注射SrHAC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均能修复骨折椎体模型的高度和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传统骨水泥推注器进行改良,实现骨水泥的定向灌注,并探讨其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对骨水泥渗漏的预防作用。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6月共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153例(182个椎体),其中73例患者(88个椎体)采用改良定向骨水泥推注器(改良组),80例患者(94个椎体)采用传统骨水泥推注器(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骨密度、术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骨折压缩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和术后3 d、6个月时的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改良组术中有7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C型5例,S型2例;对照组术中有2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C型19例,B型1例,S型9例。改良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6个月时的VA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PVP中使用改良定向骨水泥推注器能明显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 PKP) with pedicle screw system (PS)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VCF). Methods: Eighty-six patients with VCF were treated either by PKP (Group A, n = 30)) or PS ( Group B, n = 56). The anterior, intermediate, and posterior heights of the vertebrae body , 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 VA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the duration of operation, and amount of blood los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noted regarding the vertebral height between two group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een in VAS, duration of operation and amount of blood lo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l ). Conclusions: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has the similar therapeutic efficacy with pedicle screw system in treatment of VCF with a minimal invasion, less operation time and blood loss. For those with posterior wall destruction, PS is deemed favorable.  相似文献   

16.
We report a case of cement leakage into the posterior spinal canal due to inadvertent pedicle perforation during balloon kyphoplasty. The leakage was corrected immediately without any sequelae. Features seen on radiography and the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 used for removal are described. The postoperative radiographs of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 treated with balloon kyphoplasty were subsequently reviewed. Only one patient had a similar leakage but had no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