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IgA肾病(IgAN)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一[1]。目前其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病因之一[2]。为了探讨慢性肾脏病(CKD)3~4期的IgAN患者临床表现与其病理变化的关系,可为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判断肾脏病变程度,从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本文将2007年7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我院经肾活检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雷公藤多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抗凝(LTAA方案)联合治疗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疗效。方法:以拉米夫定(100mg/d)、雷公藤多苷片(0.5mg·kg^-1·d^-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洛汀新5~10mg/d)及抗凝治疗7例呈肾病综合征或大量蛋白尿且血HBV—DNA≥1.0×100copy/ml的儿童HBV—GN,疗程12月。结果:6例为膜性肾病、1例膜增生性肾炎。6月时完全缓解(cR)者4例、部分缓解(PR)者3例,有效率57.14%,治疗12月时CR者6例、PR者1例,有效率100%。12月血清HBV—DNA均转阴。12月后停用拉米夫定和雷公藤多苷,继续服用其他药物,随访6~55个月[平均随访(24.1±15.4)个月],血清HBV—DNA3例再次转阳,4例阴性,复发2例,CR者5例、PR者1例、无效(NR)者1例。其中2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未出现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株。结论:ITAA治疗方案是治疗儿童HBV—GN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可能相关临床因素,明确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肾损伤因子-1(KIM-1)在肾病综合征初发患儿和并发AKI患儿中的改变.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儿肾科住院的患儿,记录新发儿童原发性NS人数和并发AKI人数,患儿的水肿情况,水肿时间,24 h尿量,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肌酐水平,是否有胃肠道症状,发热情况,输注白蛋白情况.采用ELLSA方法检测尿NGAL、KIM-1;免疫组化法检测NGAL、KIM-1在患儿肾小管中的表达.结果: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初发儿童87例,其中12例并发急性肾损伤.NS并发AKI患儿组在水肿时间,24 h尿量与新发NS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并发AKI患儿发热患儿比例,胃肠道症状患儿比例,输注白蛋白患儿比例较单纯NS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并发AKI患儿住院时间与单纯NS患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并发AKI患儿Scr,尿NGAL,KIM-1以及肾组织NGAL和KIM-1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纯新发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水肿持续时间越长,24 h尿量越少,儿童原发性NS越易并发AKI;原发性NS患儿出现胃肠道或其他感染症状,易导致AKI的发生.尿NGAL和KIM-1对早期判断NS患儿并发急性肾损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对重度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重度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37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激素治疗组(非透析治疗+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23例)和对照组(单纯非透析治疗,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血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观察患者初始、3月、6月、9月、12月的血肌酐水平及其变化程度,及随诊过程中血压、血红蛋白、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患者随诊过程中血肌酐逐渐升高,6月、9月、12月的血肌酐值较基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激素治疗组血肌酐水平在随诊3~6月持续下降,较基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月、12月略有回升,但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随诊至1年时,绝大多数肾功能恶化明显,而激素治疗组则绝大多数维持稳定或好转。两组患者在随诊过程中绝大多数无明显不适主诉,血生化指标、血压、血红蛋白等基本维持稳定。该治疗方法安全性较好,多数患者可耐受。结论: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延缓重度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肾功能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的多囊肾病(PKD)患者行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及血液透析(HD)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在我科行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PKD患者,共29例患者入选,分为CAPD组(10例,34.5%)和HD组(19例,65.5%),选择10例年龄及性别与CAPD组匹配非PKD的CAPD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透析初始资料、并发症、生存时间、退出透析或死亡等结局。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CAPD组1年、3年及5年存活率分别为 90%、75%及25%;HD组为94.4%、67.6%及48.3%;对照组为83.3%、44.4%及22.2%,3组患者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APD组与对照组Kt/V[(2.09±0.97)/周比(1.93±0.59)/周]、Ccr[(58.5±9.1) L&#8226;周-1&#8226;(1.73 m2)-1比(55.0±9.5)L&#8226;周-1&#8226;(1.73 m2)-1]、腹膜炎的发生率(0.62次/病人年比0.30次/病人年)、首次腹膜炎时间[(23.5±4.0)个月比(20.0±15.8)个月]、腹透管出口感染次数(0 次比 1次)、发生疝的例数(1例比0例)、腹透液渗漏的发生次数(0次比0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HD组2例发生脑出血(10.5%),皆死亡;10例(52.6%)发生囊肿出血,其中5例因反复囊肿出血行手术治疗;2例因出血严重行单侧肾脏切除。CAPD组无脑出血发生,仅1例(10%)发生囊肿出血,该囊肿出血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好转。HD组出血并发症高于CAPD组(P < 0.05)且较严重。 结论 PKD患者与非PKD患者行CAPD治疗其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比例类似。PKD患者行CAPD治疗与HD治疗的预后同样较好,且行CAPD时出血并发症的风险较少。除非透析前存在疝或患者不耐受,PKD肾衰竭患者既可选择HD也可选择CAPD作为初始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PKD不是CAPD治疗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86例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活检病理的特点及相互联系,认识膜性肾病的发病和流行病学特点。通过对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数量的检测,了解Treg在IMN患者外周血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IM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病理确诊为膜性肾病患者86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选择2007年~2008年IMN患者10例,随机选取与IMN患者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0例,检测所有对象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结果:(1)86例膜性肾病患者,其中IMN68例,占80%,4例患者随访后确诊为恶性肿瘤;继发性膜性肾病18例(其中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5例,狼疮性肾炎4例,移植肾肾小球肾炎1例),占20%。(2)IMN免疫荧光以IgG沉积为主,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C1q沉积较IMN多(P〈0.05),并均存在HBsAg沉积,与IMN相比狼疮性肾炎C1q沉积明显增多,C4也多于IMN(P〈0.05)。(3)病理分期分布特点:Ⅱ期膜性肾病多见。(4)IMN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为(7.46±0.94)%,正常对照组为(6.54±1.0)%。结论:(1)根据病因分为IMN及继发性膜性肾病两种,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中老年多发,继发性膜性肾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根据病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临床表现均以肾病综合征表现为主;IMN发病率明显大于继发性膜性肾病。(2)免疫荧光检查:IMN以IgG及C3沉积为主,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均存在乙肝表面抗原,狼疮性肾炎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C1q沉积较特发性膜性肾病明显增多(P〈0.05)。(3)IMN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较正常人增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11年单中心初始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贫血情况,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按标准纳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新增的初始血液透析患者92例。收集人口学资料、肾病病史、就诊史、原发病、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红蛋白与性别、年龄、缴费类别、肾病病史、就诊史、糖尿病、感染、红细胞生成刺激剂( 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ESA)使用史、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二氧化碳结合力(ECO2)、血清白蛋白(Alb)。结果:92例患者平均年龄(57.8±16.9)岁,平均Hb(72.7±14.6)g/L;与Hb〈90 g/L组相比,Hb≥90 g/L组有更多的肾内科就诊史和有ESA使用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Hb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感染、有ESA使用史、eGFR和Alb。结论:本中心初次血液透析患者进入透析时贫血严重,贫血严重程度与合并感染、有ESA使用史、eGFR和Alb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抗核抗体(ANA)阳性的不典型膜性肾病(AMN)与狼疮膜性肾病(LMN)、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关系,寻找对诊断LMN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的临床和病理学指标。 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并行肾活检,临床、病理资料保存完整的患者为对象。分组:AMN组(n = 28):血清ANA滴度≥1∶80,少于4条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病理呈肾小球基底膜病变伴系膜增生和(或)免疫荧光C1q阳性;IMN组(n = 100);LMN组(n = 45)。回顾性分析各组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各组部分病例肾活检组织行IgG亚型染色,半定量分析染色强度。对各组部分病例肾活检组织行免疫荧光双染色(IgG-TRITC,C3-FITC),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肾小球沉积的IgG和C3的空间分布。 结果 (1)AMN组起病年龄(38±17)岁,女∶男比为2.5∶1,介于LMN和IMN之间。3组起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MN组女∶男比高于IMN组(P = 0.017)。AMN组血液系统异常、血抗SSA抗体阳性百分比较高(21.4%、40.7%)。(2)AMN组系膜增生、系膜区及内皮下电子致密物出现的百分比高于IMN组(P < 0.01)。(3)AMN和LMN组肾小球IgG3沉积占优势的百分比分别为78.9%、73.9%;IMN组IgG4沉积占优势的百分比为6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MN组与AMN、LMN组比较, P < 0.01)。(4)IMN组常出现IgG和C3在上皮下的共沉积现象,而在AMN和LMN组中少见。(5)在鉴别LMN和IMN的指标中,敏感性较高的有肾小球IgG4不占优势(91.3%);特异性较高的有内皮下电子致密物(100.0%)、血抗SSA抗体(95.5%)、肾小球IgG3占优势(94.4%)。 结论 AMN的临床表现与IMN类似,而各项病理学特点,尤其是肾小球IgG亚型沉积特点与LMN更为接近。它有可能是狼疮肾炎中较为隐匿的一个亚型。  相似文献   

9.
阿魏酸钠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对象与分组:我院2008年1月至12月收治67例糖尿病肾病(DN)住院患者,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27-73岁,病程3.7~26年,诊断标准均符合1998年WHO糖尿病诊断及按Mogensen的DN分期法,排除近4周内发生血栓栓塞性病例及肌酐清除率(Ccr)〈30%者。  相似文献   

10.
120例IgA肾病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肾内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肾活检为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20例IgA肾病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35岁,男女比例为3∶4,占我院同期肾活检的38.46%。有诱因发者40例(33.33%),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2例(55%)。临床表现多样化,以蛋白尿+血尿型最常见,共60例(50%),该型病理改变程度较重,Ⅲ级及Ⅳ级均占该型的43.3%。肾衰竭型18例(15%),该型多伴高血压及较多量的蛋白尿(〉1.5g/24h),病理分级多为Ⅳ-Ⅴ级。肾病综合征型为14例(11.67%),病理分级Ⅳ-Ⅴ级者12例。单纯血尿型17例(14.17%),病理分级以Ⅲ级(47.06%)多见。单纯蛋白尿型11例(9.17%),病理分级亦以Ⅲ级(63.63%)多见。结论:IgA肾病发病率较高,大多在感染诱因下发作或加重。临床表现多样化,其中蛋白尿+血尿型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肾衰竭型(多伴有高血压、大量蛋白尿)的发病比例有增高趋势,该型预后不良,临床应根据病理结果积极治疗,以延缓肾衰竭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终末期肾病(ESRD)血液透析患者血浆胎球蛋白A水平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探讨血管钙化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40例ESRD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浆胎球蛋白A水平及对患者进行颈总动脉B超检查。所有患者的随访期限为12月。4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结果:ESRD患者血胎球蛋白A水平血液透析前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有血管钙化的患者胎球蛋白A水平明显低于无钙化者(P〈0.01),经血液透析治疗1年后,血浆胎球蛋白A水平较透析前明显降低(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胎球蛋白A水平与C-反应蛋白(r=-0.35,P〈0.01)、血钙磷乘积(r=-0.37,P〈0.01)、血白蛋白(r=0.31,P〈0.05),尤其血磷(r=-0.24,P〈0.01)相关。结论:ESRD患者经血液透析治疗后胎球蛋白A水平持续下降,血管钙化可能与血浆胎球蛋白A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肌钙蛋白T(TnT)和β型钠尿肽前体(pro-BNP)在预测2型糖尿病进展为糖尿病肾病(DN)的价值。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分成两组,即TnT和pro-BNP正常的对照组(52例)和TnT和pro-BNP升高的观察组(48例),1年、2年后检测两组的尿蛋白、血肌酐、TnT和pro-BNP,然后进行比较。结果:1年后观察组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DN者11例(22.9%),2年后发生DN者21例(43.7%);1年后对照组5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没有发生DN,2年后发生DN者2例(3.8%)。结论:TnT和pro-BNP可预测2型糖尿病进展为DN,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黄葵胶囊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2011年12月)、MEDLINE(1996年~2011年12月)、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黄葵胶囊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全面收集有关黄葵胶囊治疗肾病综合征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558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黄葵胶囊能降低NS患者24h尿蛋白[WMD=-0.58,95%CI(-0.79,-0.36)];升高血清白蛋白[WMD=4.10,95%CI(2.85,5.36)];降低血胆固醇[WMD=-1.24,95%CI(-1.55,-0.93)]和三酰甘油[WMD=-0.57,95%CI(-0.85,-0.28)];在降低血肌酐[WMD=1.42,95%CI(-1.11,3.94)]和血尿素氮方面与对照组相比[WMD=-0.25,95%CI(-1.32,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葵胶囊在降低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4h尿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升高血清白蛋白上优于常规治疗组,对于降低尿素及肌酐上无证据显示较常规治疗更为有效。由于纳入的文献其研究方法学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高质量的研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脏病(DKD)微炎症状态及辛伐他汀对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并长期随访的DKD患者60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其中慢性肾脏病(CKD)3期组19例,CKD4期组23例,CKD5期组18例。同时从我科医护人员中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对CKD3、4、5期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口服,每次40mg,每晚1次,连用8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铁蛋白、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等。并测定正常对照组IL-6、CRP、铁蛋白等微炎症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KD3、4、5期组治疗前IL-6、CRP较高(P〈0.05),CKD5期组铁蛋白较高(P〈0.05)。治疗后,CKD3、4、5期组IL-6、CRP、铁蛋白较治疗前降低(P〈0.05),CKD4、5期组LDL降低(P〈0.05),CKD3期组LDL及各组TG、TC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够改善DK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其改善与血脂的下降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减少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的发生.方法:运用PDCA四步法,即设计(plan)-实施(do)-检验(check)-应用(act),设计并实施降低患者腹膜炎的护理流程.结果:腹膜炎的发生率由2009年12月底的1 次/74.30 患者月降至2010年12月底的1 次/93.47 患者月,到2011年12月底的1 次/100.57 患者月. (P〈0.01).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可以降低CAPD患者的腹膜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笔者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的40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激素、低分子肝素注射液(LMWH)、来氟米特联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128例糖尿病肾病(DN)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对照组和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P〈0.05,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②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早期DN患者尿白蛋白(MA)、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0.05)。③对临床DN患者的尿蛋白定量、尿α1-MG、尿β2-MG、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治疗组均改善显著,而对照组除尿蛋白定量、尿α1,MG、尿β2-MG改善显著外,其余指标改善均不明显。结论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细胞信号转导理论等领域的进展,有关晚期糖基化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及其受体的结构及对糖尿病肾病(DN)作用的研究也逐步深入。galectin-3即AGE-R3,是AGE的受体之一,与OST-48(AGE-R1)、80K-H(AGE-R2)一起在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由血清胱抑素C(CysC)计算所得的肾小球滤过率(CysC-GFR)、Cockcroft-Gault公式(CG)-GFR和简化MDRD-GFR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我院内分泌科的2型糖尿病(DM)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99mTc-DTPA 清除率检查,并完成血CysC、Scr、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血细胞分析、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眼底检查及身高、体质量、血压等相关检查。排除以下患者:年龄>75岁,肝肾功异常,持续血尿,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前列腺疾病,营养不良及感染。按照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87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4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12例)。计算相应CG-GFR、MDRD-GFR及CysC-GFR。 结果 最终入选患者133例(男性 74例,女性 59例),平均年龄(58.1±12.3)岁。以99mTc-DTPA 肾动态显像测定的GFR为金标准,分别以90 ml&#8226;min-1&#8226;(1.73 m2)-1和75 ml&#8226;min-1&#8226;(1.73 m2)-1为分割点时,CysC-GFR的诊断准确率为89%和92%,明显高于CG-GFR(79%~86%,P = 0.004,0.04)和MDRD-GFR(80%~86%,P = 0.02,0.04);分割点在60 ml &#8226;min-1&#8226;(1.73 m2)-1时,CysC-GFR、CG-GFR和MDRD-GFR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2%、90%和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视网膜病变、HbA1c、CysC、糖尿病病程和CysC-GFR是微量白蛋白尿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CysC-GFR可以敏感准确地反映早期糖尿病肾病GFR的下降,与CG-GFR和MDRD-GFR比较,此法快速简便,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GFR的评估有独特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崔国利  张旭  张文陆 《中国科学美容》2011,(17):162-162,184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正常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空腹静脉采血糖化血红蛋白,清晨收集第1次晨尿,测尿微量蛋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N组的mALB、HbA1C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lC水平增高,mALB水平也随之增高,二者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糖尿病患者肾脏微血管损伤越重,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蛋白皆呈显著正相关。DM患者应定期检查HbAlC与尿微量蛋白水平,以监测DN的发生与发展,以便临床医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