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粘合剂瘤腔内注射联合腔内修补术治疗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3月应用纤维蛋白粘合剂瘤腔内注射联合腔内修补术治疗9例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短瘤颈(≤1 cm) 2例,瘤颈扭曲(角度 60°) 8例,桶状瘤颈2例,严重钙化2例,附壁血栓1例。结果 9例均完成手术,其中1例术中出现Ⅰ型内漏,密切随访2个月,内漏消失,无需手术干预;其他8例随访3~12个月,平均7. 2月,未见内漏、支架移位、感染及异位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纤维蛋白粘合剂瘤腔内注射联合腔内修补术治疗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技术对复杂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方案制定和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术前行CT血管造影(CTA)后进行主动脉三维重建,在3D打印机进行3D打印成形主动脉形态。结合CTA结果和3D打印模型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结果患者包括胸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主动脉夹层3例,腹主动脉瘤1例,均在术前完成主动脉病变段3D模型打印,根据结果辅助制定手术方案,手术全部取得技术成功。结论 3D打印辅助覆膜支架修复术能使复杂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直观化、简单化、精准化,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腹主动脉瘤大小对腔内隔绝术及其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uan LX  Bao JM  Zhao ZQ  Qu LF  Feng X  Lu QS  Feng R  Mei ZJ  Pei YF  Jing ZP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6):420-422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大小对腔内隔绝术及隔绝后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至2007年6月共429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依腹主动脉瘤直径将患者分为<55 mm组(A组,n=274)及≥55 mm组(B组,n=155).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研究两组动脉瘤大小、瘤颈长度、瘤颈直径、瘤颈扭曲程度及髂动脉是否受累等,并探讨动脉瘤大小对腔内隔绝术及治疗结果的影响.结果 A组平均年龄71.1岁,B组73.7岁(P<0.05).B组有冠心病史者(36.1%)明显多于A组(18.6%)(P<0.05),B组伴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多于A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腹主动脉瘤平均直径为(46.6±6.8)mm,B组为(66.8±11.2)mm(P<0.05);B组腹主动脉瘤较A组近端瘤颈短、瘤颈直径大、瘤颈扭曲、易累及髂动脉(P<0.05);B组患者应用腹膜外径路、髂内动脉重建或髂内动脉栓塞等附加手术、术中牵张导丝均多于A组,术中发生内漏数及使用移植物个数均高于A组(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B组高于A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术后B组内漏率及二次干预率均高于A组.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而腹主动脉瘤的大小对腔内隔绝术存在一定影响,较小腹主动脉瘤无论在术中操作、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等方面均优于较大腹主动脉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腔内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中山市中医院血管介入科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5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术前行CT血管造影(CTA)后进行主动脉三维重建,在3D打印机打印成1∶1主动脉模型,并辅助手术方案制定及进行手术模拟。结果 1例肾上型腹主动脉穿透性溃疡,1例近肾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累及弓上分支的胸主动脉瘤,1例累及弓上分支的主动脉夹层,所有患者在术前完成主动脉病变段3D模型打印,根据结果辅助制定手术方案,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无内漏、支架移位或闭塞、内脏动脉丢失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3D打印辅助腔内治疗能使复杂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直观化、精准化,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Shu C  Qiu J  Hu XL  Wang T  Li QM  Li M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903-906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解剖条件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接受经股动脉植入分体式覆膜支架治疗解剖条件复杂的4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37例,女性11例;年龄50~81岁,平均71.4岁.其中近端短瘤颈(<15 mm) 14例,近端瘤颈成角大(>60°)13例,复杂髂动脉解剖者21例,其中髂动脉严重扭曲者15例,髂动脉狭窄(直径<7 mm)者6例.结果 所有病例治疗均获成功,术中无中转开腹手术者,围手术期生存率100%.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22个月,平均63个月,死亡2例,均为心脑血管意外,其余生存良好,累积生存率95.8%.Ⅰ型内漏2例,其中1例2周后消失,1例长期存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新发内漏、支架移位或堵塞、瘤体扩大或瘤体破裂等并发症;2例封堵一侧大部分肾动脉的患者恢复良好,术后未出现肾功能不全.结论 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解剖条件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腔内修复术在治疗解剖条件复杂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对复杂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腔内治疗的术前评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获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CT数据,3D打印主动脉夹层关注部分;3D打印模型术前评估。结果 3D打印模型不仅能够准确辅助选择主动脉支架,而且能够评估支架不同位置导致的主动脉弓形变情况,从而辅助手术方案选择。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解剖条件的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方案选择是可行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3月65例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资料。其中腹主动脉瘤颈过短(〈2 cm)15例(23.1%),参照肾动脉将支架向腹主动脉近侧释放;瘤颈严重成角(≥60°)28例(43.1%),将腹主动脉拉直再释放支架;同时具有短瘤颈和严重成角10例(15.4%);涉及双髂总动脉瘤的保留髂内动脉的处理5例(7.7%),尽量保留一侧髂内动脉以防盆腔脏器缺血,2例分期行髂内动脉覆盖;入路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导致腔内覆膜支架的输送器到达预定位置困难5例(7.7%);合并其他特殊病变2例(3.1%)。均采用腔内覆膜支架修复,其中进口血管支架29例(44.6%),国产血管支架36例(55.4%)。结果手术均成功。23例(35.4%)即时内漏,其中Ⅰ型6例,Ⅱ型14例,Ⅲ型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住院时间7~15 d,平均8.2 d。随访60例(92.3%),随访时间1~8年,平均3.5年。死亡5例(8.3%),死亡原因均与该病无关。1例半年后支架移位,内漏,再次行腔内修复,置延长段支架后内漏消失,继续随访22个月,支架形态和位置良好,无支架移位和内漏发生。其他内漏均消失。左下肢缺血3例,原因为1例左侧髂分支支架移位导致闭塞,行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后下肢缺血症状缓解,2例髂动脉打折,再次腔内治疗放置裸支架后缺血症状缓解。结论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和腔内治疗器材的不断完善,过去认为不能采用腔内治疗的复杂腹主动脉瘤也可以采用腔内治疗,对于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3月65例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资料。其中腹主动脉瘤颈过短(2 cm)15例(23.1%),参照肾动脉将支架向腹主动脉近侧释放;瘤颈严重成角(≥60°)28例(43.1%),将腹主动脉拉直再释放支架;同时具有短瘤颈和严重成角10例(15.4%);涉及双髂总动脉瘤的保留髂内动脉的处理5例(7.7%),尽量保留一侧髂内动脉以防盆腔脏器缺血,2例分期行髂内动脉覆盖;入路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导致腔内覆膜支架的输送器到达预定位置困难5例(7.7%);合并其他特殊病变2例(3.1%)。均采用腔内覆膜支架修复,其中进口血管支架29例(44.6%),国产血管支架36例(55.4%)。结果手术均成功。23例(35.4%)即时内漏,其中Ⅰ型6例,Ⅱ型14例,Ⅲ型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住院时间7~15 d,平均8.2 d。随访60例(92.3%),随访时间1~8年,平均3.5年。死亡5例(8.3%),死亡原因均与该病无关。1例半年后支架移位,内漏,再次行腔内修复,置延长段支架后内漏消失,继续随访22个月,支架形态和位置良好,无支架移位和内漏发生。其他内漏均消失。左下肢缺血3例,原因为1例左侧髂分支支架移位导致闭塞,行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后下肢缺血症状缓解,2例髂动脉打折,再次腔内治疗放置裸支架后缺血症状缓解。结论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和腔内治疗器材的不断完善,过去认为不能采用腔内治疗的复杂腹主动脉瘤也可以采用腔内治疗,对于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在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全腔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利用3D打印主动脉模型指导主动脉弓部体外开窗联合支架植入治疗的25例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包括12例胸主动脉夹层和13例胸主动脉瘤)临床资料。术前利用CTA重建数据制备3D打印主动脉模型,确定手术方案后在3D打印模型的辅助下进行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并结合束径技术完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果患者均成功完成体外开窗胸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术期及随访期内弓上分支血流通畅,无严重主动脉相关并发症、脑缺血事件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解剖复杂的主动脉弓部疾病,利用3D打印模型精准指导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可提高支架开窗孔与弓上分支血管开口对位的准确率,使主动脉弓部疾病的全腔内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B  Liu CW  Zheng YH  Li YJ  Wu JD  Wu WW  Ye W  Song XJ  Zeng R  Chen YX  Shao J  Chen Y  Ni L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878-882
目的 评估应用多种腔内技术治疗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3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其中9例患者为高危复杂性腹主动脉瘤.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6~87岁,平均67岁.其中2例近肾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近肾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及左侧髂内动脉瘤,1例EVAR术后右髂内动脉瘤.所采用的腔内技术包括:主动脉支架开窗技术和扇形技术2例,烟囱技术5例,球囊辅助下髂内动脉瘤腔内治疗1例和球囊辅助反转支架技术1例.结果 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支架释放后即刻发现内漏4例,其中1例患者为Ⅰ型和Ⅲ型内漏,经大动脉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Ⅰ型内漏,其中1例行弹簧栓栓塞成功,另1例行近端裸支架成功.1例Ⅱ型内漏,经随访瘤腔直径未增大,未处理.随访4~79个月,平均25.9个月.无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瘤体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随访过程中7例患者的靶血管(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髂内动脉)均保持通畅.1例髂内动脉重建支架术后18个月血栓形成,但无盆腔缺血等症状.结论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选择合适的腔内技术可以增加EVAR术的成功率,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移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瘤(包括胸、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动脉疾病.其治疗方式在近数十年中一直是研究焦点。随着影像学技术、材料技术的进步,主动脉瘤的治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腔内隔绝术是主动脉瘤治疗方式的重大改进,由于微创、围手术期低死亡率、低并发症率以及良好的近期效果使其得到广泛认同并迅速普及。动脉瘤的瘤颈条件是腔内隔绝治疗首要考虑的因素。以往认为.动脉瘤距锁骨下动脉和腹腔干2.3cm、距肾动脉开口1-2cm是行腔内隔绝的前提,且瘤颈不能有过大的成角和血栓形成。对于涉及分支血供的主动脉瘤(如主动脉弓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肾上型及累及髂内外动脉的腹主动脉瘤等)和短瘤颈的腹主动脉瘤(瘤颈长度〈10mm),采用标准的腔内移植物则会在隔绝动脉瘤的同时造成身体其他部位的缺血性改变,同时也会因开放的侧支增加术后Ⅱ型内漏的风险并影响腔内隔绝术后早期瘤囊的缩退。若在治疗中保留主要分支血供(如左锁骨下动脉、肾动脉),则腔内移植物固定不稳.会增加移位和隔绝失败的风险。如何在隔绝动脉瘤的同时保留分支血供,自然而然地成为研究的重点,也是将来腔内移植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81岁,“体检发现腹主动脉瘤1周”2014年5月21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52/87 mmHg,心肺腹未见异常.双侧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可扪及.CTA示:肾动脉下型腹主动脉瘤,累及右侧髂总动脉和双侧髂内动脉;右侧髂总起始部明显扭曲,横断面CT可见双影征(图1).完善术前检查后,局麻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中见:瘤颈直径28 mm,瘤颈长22.5 mm,瘤体最大直径80 mm,右侧髂总动脉最大直径40 mm,累及右侧髂总动脉分叉部,左侧髂总动脉直径15 mm,右侧髂内动脉最大直径35 mm,左侧髂内动脉最大直径19 mm.术中切开双侧股动脉行支架植入,封闭右侧髂内动脉,保留左侧髂内动脉(图2).  相似文献   

13.
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腔内隔绝治疗肾周腹主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ing ZP  Yuan LX  Feng X  Bao JM  Zhao ZQ  Feng R  Mei ZJ  Liao MF  Pei YF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3):1596-1599
目的探讨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腔内隔绝治疗肾周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1例64岁男性并存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肾周腹主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前薄层CT精确测量数据,设计相应的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在全身麻醉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应用此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隔绝腹主动脉瘤,且双侧肾动脉内各置人了一覆膜球囊扩张支架。结果术后即时DSA造影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及左髂内动脉通畅,瘤腔无内漏,术后肌酐较术前略有下降。术后10d复查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形态良好,无扭曲、移位、脱节,无内漏,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及左侧髂内动脉通畅、显影良好。结论应用个体化的一体式开窗型腔内隔绝术治疗肾周腹主动脉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一体化支架在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3 月至 2013 年 2 月采用一体化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1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所有病例均腔内修复成功,术后随访3~36个月复查CTA,瘤体均被完全隔绝,支架位置良好,无移位、扭曲及内漏现象.结论 术前准确评估、测量后,一体化支架治疗肾下性腹主动脉瘤效果良好,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目前已成为大部分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治疗,但对于近端瘤颈较短的近肾腹主动脉瘤,需要涉及内脏分支重建,常规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疗效并不满意。近年来,烟囱支架技术、开窗支架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八爪鱼技术等创新性技术的使用为近肾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腔内治疗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本文回顾并总结当前腔内治疗技术的进展,以期对目前各种技术的应用难点加以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合并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肾移植术后患者合并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以及复杂型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隔绝术的可行性。方法对4例特殊类型的动脉瘤行腔内隔绝治疗,1例为基底节区脑出血合并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为肾移植术后合并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为瘤颈成角大于70°,瘤颈长1.6cm,髂动脉严重扭曲。结果 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未发生内漏,术中应用小剂量肝素,减少造影剂,建立稳定的低血压,有效地保证了脑和移植肾血流灌注,防止了脑部再出血和移植肾的功能损害;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通过拉紧两端导丝克服血管扭曲的方法使带膜支架顺利释放,带膜支架成角严重时在成角处加放裸支架。其中1例瘤颈发生内漏,支架0.4cm移位,降压治疗1周后复查螺旋CT血管成像(CTA)内漏基本消失,1例髂外动脉带膜支架成角未及时加放裸支架,术后因成角处血流缓慢出现血栓形成,急诊行股—股搭桥。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应用腔内隔绝治疗脑出血和肾移植后合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开腹手术和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效果。方法 2000年3月-2011年7月,收治48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其中40例行腹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治疗(开腹组),8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腔内隔绝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瘤颈长度≤2 cm构成比、瘤颈成角≥60°构成比、髂外动脉严重扭曲构成比、术前收缩压、术前合并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对两组患者输血量、手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后并发症、二期手术率、术后24 h内死亡率和术后30 d内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24 h死亡率、术后30 d死亡率以及非移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手术时间、输血量、重症监护时间、二期手术率及移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隔绝术对解剖条件良好的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在输血量、手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方面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腹主动脉瘤形态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腹主动脉瘤的形态学特点对腔内修复术(EVR)治疗方法的影响.方法应用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了30例腹主动脉瘤并收集解剖学数据.结果动脉瘤平均最大直径5.9cm(4.0~12.2cm),腹主动脉瘤直径与瘤颈的角度呈正相关(r=0.47,P<0.05);与瘤颈长度呈负相关(r=-0.41,P<0.05).本组病例中有12例(40%)符合EVR要求的解剖条件,18例不适合EVR手术,其中16例(53.3%)因瘤颈角度过大(平均88.8°,范围70°~110°,其中4例合并髂总动脉瘤),1例(3.3%)因瘤颈过短,另1例(3.3%)单侧髂总动脉闭塞伴瘤颈附壁血栓.结论影响腹主动脉瘤EVR手术最主要的单一因素是瘤颈角度过大.这是与欧美腹主动脉瘤病例不同的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19.
血管腔内动脉瘤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已广泛应用于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治疗,微创,安全,即使高危患者也可实施。然而,高达40%的患者因为瘤颈解剖、内脏动脉或血管通路问题不适合行标准EVAR手术[1,2]。2020年我们采用自制髂内动脉分支支架重建髂内动脉1例[3]。2021年7月,我院对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左髂总动脉纤细患者采用术中自制带左髂总动脉分支支架的覆膜支架行腔内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各项几何参数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远期疗效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入选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完成的344例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病例资料,对原始数据及随访结果做统计学分析及比较.结果 腹主动脉瘤近端瘤颈直径(23±3)mm,近端瘤颈长度(26±12) nun,与主动脉夹角(25±28)度.即刻技术成功率99.7%(343/344),随访率81.8% (279/341),随访时间3~84个月,平均(33 ±15)个月.随访期间死亡率1.1% (3/279),再次手术率10.4% (29/279),总并发症发生率12.9%(36/279),包括内漏5.7%(16/279),支架移位1.1%(3/279),动脉瘤增大或破裂5.4%(15/279)等.统计结果显示近端瘤颈>60度更易出现Ⅰ型内漏(P=0.010).结论 术前评估是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内漏是术后远期并发症的主要类型,且为再次手术的重要原因,影响患者的远期疗效,因此术后终身随访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