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评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于门静脉高压病人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效果评价的价值。方法 15例门静脉高压症(PHT)病人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别在术前l周、术后2周采用Siemens 1.5T磁共振仪测定门静脉直径、侧支循环、曲张静脉和门静脉主干流速、流量的改变;对照组为lO例正常人。结果 PHT病人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增粗,大量侧支循环存在,血流量、速度和对照组无显差别。PHT病人术后2周门静脉主干(MPV)直径明显变小,胃底曲张静脉、食道曲张静脉和食管支、高位食管支术后复查均消失或明显改善;PHT组术后MPV血流速度、血流量比术前降低;15例病人中,9例病人术后胃体显影强度增加,表明胃体静脉性充血增加是断流术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增加的重要原因。结论 MRA对于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门静脉系统显影良好,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的客观评价,在无创性评价手术效果和预测病人预后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立波  杨炼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2):92-94,I005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在主地于门静脉高压地脾切除加贲 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效果中的价值。方法 1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别在术前1周、术后2周采用Siemens1.5T磁共振仪测定门脉直矩、侧支循环、曲张静脉和门静脉主干流速及流量的改变。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2周门静脉主干直径明显变小,胃底曲张静、食管曲张静脉和食管支、高位食管支术后复查均消失或明显改善;术后门静  相似文献   

3.
研究食管下段和胃底贲门区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对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机制,以及提高外科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并可阐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该术式主要离断食管下段和胃底贲门区的反常血流,因而能达到即刻和确切止血,而且不影响门脉的入肝血流。实践表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1,2]。1 食管下端和胃底贲门区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研究食管下端和近端胃的静脉解剖,以期阐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易于破裂出血的原因和机制。虽然食管曲张静脉的范围可分布很广,但令人惊异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80例静脉高压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行经典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组实施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比较2组术后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腹水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改善程度。随访3 a,比较2组患者的出血复发率和存活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及出血复发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腹水和食管胃底曲张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 a,观察组肝性脑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存活率有所提高(P0.0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不离断食管旁静脉(胃冠状静脉的食管支和高位食管支)仅离断其进入食管壁的穿支静脉。故在阻断腹腔段食管的反常血流的同时又保持了机体自发形成的分流通路,兼有分流术和断流术的优点,是一种较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改良的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11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运用磁共振血管造影及64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成像技术,立体显示门静脉属支及侧支循环,进行术前诊断及评估。术中采取紧贴脾、紧贴胃及紧贴食管分离的“三紧贴”原则,并对脾静脉插管,术后推注肝素预防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结果11例术后无胃排空障碍、门静脉系无血栓形成。术后左膈下积液2例、胸腔积液1例、顽固性腹水1例,持续低热3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10例获随访,时间2个月~3年,死亡2例,分别死于脑出血和肝功能衰竭。术后3个月内6例行上消化道造影,2例行胃镜检查,均提示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消失。术后13—35个月9例行上消化道造影,仅2例有轻度静脉曲张。均未见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复发出血,无肝性脑病。结论经改良后的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疗效满意,并不增加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出血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效果。方法自2002年6月至2005年11月,采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共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8例,与62例传统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比较分析。测量患者手术前、切脾后、手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入院时、手术后2周的门静脉血流量,观察术后肝性脑病、复发出血发生率,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改善程度以及成活情况。结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患者复发性出血、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明显减低(P<0.05),腹水、食管胃底曲张程度改善(P<0.05),自由门静脉压和门静脉血流量明显下降(P<0.01),不增加肝性脑病发生率(P>0.05)。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保留了机体自发性的分流,兼有分流术和断流术的优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价值。方法 自2002 年1月~2004年3月,我院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共治疗门静脉高压症47例,以104例经典 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作为对照组。测量病人手术前、切脾后、手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入院时、手术 后2周的门静脉血流量,观察术后复发出血、肝性脑病、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腹水、食管胃底静 脉曲张改善程度以及成活情况。结果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病人复发性出血、门静脉高压 性胃病发生率明显减低(P<0.05),腹水、食管胃底曲张程度改善(P<0.05),自由门静脉压和门静脉 血流量明显下降(P<0.01),但不增加肝性脑病发生率(P>0.05)。结论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 术保留了机体自发性的分流,兼有分流术和断流术的优点,是一种较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版的精准医学计划应该包括精准就医和精准医疗两个部分~([1])。门奇静脉断流术是手术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以达到预防和止住门静脉高压症所引起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治疗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术式。一、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于1966年由埃及学者Hassab提出,包括切除脾脏、经腹离断胃底贲门及腹腔段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发展与手术技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发展历程 门奇静脉断流术是手术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以达到预防出血和止住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门奇静脉断流术有多种术式[1],早期的断流术多为缝扎和离断胃左静脉、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止血效果较差;有的术式如胃底横断术、食管下端胃底切除术等创伤较大,并发症多,难以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进行CT门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ortal venography,CTPV)的临床解剖学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手术组(实验组)40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CTPV临床读片与影像学测量,包括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侧支血管.对胃左静脉的注入方式进行分类总结.应用直线拟合数学模型处理测量数据.结果 60例均成功进行CTPV摄片.实验组和对照组门静脉主干直径分别为(16.62±4.80) mm、(10.84±2.14) mm,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分别为(12.36±2.67) mm、(8.79±1.44) mm,脾静脉直径分别为(14.29±4.24) mm、(8.32±1.78) mm.实验组胃左静脉大部分注入脾-门交角和脾静脉.直线拟合11/18=X/30数学公式计算显示,阈值压力下门静脉主干X值=18.33 mm.胃左静脉食管支的显影率为52.38%、胃左静脉胃支显影率66.67%、胃左静脉食管支及胃支同时显影率23.81%,仍有相当一部分门脉高压患者胃左静脉的胃支和食管支显影不良甚至不显影.腹膜后静脉的显影率为25%.结论 应用CTPV在术前对食管胃底周围曲张的门静脉进行形态和功能的详尽评估,指导术者进行区域性断流(regional devascularization,RDV)具有实用价值及临床意义.CTPV显示胃左静脉注入脾-门交角和脾静脉的患者临床上出血的风险大.门静脉主干直径≥18 mm时可能出血,初步定义为CTPV阈值压力.CTPV在胃左静脉胃支/食管支的精细结构显示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TPV中提高腹膜后静脉显影率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204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中15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4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发生PVT 30例,未发生PVT 174例;发生PVT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与未发生PVT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 5),脾脏部分切除术后患者PV T的发生率明显比脾脏切除患者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脾脏部分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断流术后P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选择性断流术(保留食管旁静脉)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收集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门静脉高压症97例,分为选择性断流术组(50例)和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47例),比较病人手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FPP),术后6个月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肝动脉血流量、胃底食管下段曲张静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1 30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PVT形成情况,并对术后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术后PVT发生率为30.15%(392/1 300);PVT形成与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分级、D-二聚体、脾脏大小、是否抗凝治疗等因素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性别、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关(均P>0.05)。结论:年龄、肝脏功能、门静脉压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糖尿病、巨脾等是脾切断流术后PVT形成的影响因素;应用抗凝治疗可降低术后P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比较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横断吻合术与脾切除联合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HT)的疗效.方法 将3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行脾次全切除加自体脾腹膜后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对照组行脾切除加食管横断吻合术.于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通过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检测其门静脉主干(MPV)管腔横截面积、血流量、血流速度等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及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变化,并观察自体移植脾在腹膜后的侧支血管形成与血流方向的改变.并同步检查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结果术后两组MPV的管腔横截面积、MPV的平均流速和MPV的平均流量均比术前明显减小(P<0.05).且术后研究组MPV的平均流速和平均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后胃底曲张静脉、食管曲张静脉均消失或明显改善;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的重要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在术后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移植脾成活良好,并建立了广泛的侧支循环. 结论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横断吻合术是一种优于脾切除加断流术治疗肝硬化PHT的方法,且未对肝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 对34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和34例单纯脾破裂患者的脾静脉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定量分析。结果 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中膜平滑肌增生,并发生玻璃样变,内膜增厚。站静脉高压组和脾破裂组之间脾静脉内皮细胞间粘附因子(ICAM)-1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脾破裂组术无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组有8例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组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病例之间脾静脉内皮细胞ICAM-1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门静脉高压血管病变及其内皮细胞ICAM-1过度表达可能是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切除术后胃破裂的原因及其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勇  吴红军 《腹部外科》2007,20(5):295-29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切除术后胃破裂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5年5月~2005年5月行门静脉高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切除术后胃破裂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8例中,经再次手术后痊愈15例,因手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结论术中规范、轻柔操作,术后早期发现、正确处理,对预防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切除术后胃破裂的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高压症联合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联合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肾静脉分流(简称联合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门静脉自由压从(37±8)cmH_2O降至(30±4)cmH_2O,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入肝血流量从(1098±338)ml/min减至(995±293)ml/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从(605±288)ml/min增至(735±293)ml/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93%)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年6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4%,其中1例死亡。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得到明显缓解,肝性脑病发生率为4%,未发现脾静脉血栓形成,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联合手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较为理想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8.
细胞间粘附因子-1在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在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的表达及其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 对34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和34例单纯脾破裂患者的脾静脉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行ICAM—1原位杂交并行定量分析,术后观察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中膜平滑肌增生,内膜增厚,门静脉高压组和脾破裂组之间脾静脉内皮细胞ICAM—1mRNA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脾破裂组术后无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组有8例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组内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病例之间脾静脉内皮细胞ICAM—1mRNA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及其内皮细胞ICAM—1mRNA过度表达可能是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邓浩  陈志武  杨镇 《腹部外科》2005,18(4):238-239
目的探讨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作用。方法对我院1995年3月~2002年10月间施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例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均停止。痊愈9例,随访5个月~5年,均无再出血,无腹水,肝功能正常或好转。另1例高龄、ChildC级病人术后1周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对于部分门静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者急诊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能防止术后再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