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raf韧带成形术在治疗理念上进行了极有意义的探索。是最早广泛应用的柔韧内固定方法,其创伤小,与脊柱融合相比,Graf韧带成形术疗效好,可有效避免邻近节段疾病的发生,但不能矫正椎体滑脱和侧凸畸形。手术指征和患者的选择是Graf韧带成形术能否成功的关键。主要的并发症是神经根管狭窄,适应证选择得当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长期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腰椎后外侧融合和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1996年1月~2001年3月期间.3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平均年龄为56.3岁(36~74岁),均表现为下腰痛或下肢痛,其中27例有间歇性跛行。14例患者合并腰椎不稳,8例合并椎间盘突出。所有患者均行自体髂骨的后外侧融合和椎管减压治疗,其中23例行经椎弓根螺钉的内固定术。结果平均随访了4.3年,根据改良Brodsky标准示,临床优良率为83.3%,28例经影像学评估示融合成功(93.3%)。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是下腰痛。结论自体髂骨后外侧融合和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适于明显的下腰痛、腰椎不稳、术中关节突切除过多和相对年轻、喜爱运动的患者,后外侧融合一般情况下不宜超过二个椎体节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神经根孔入路腰椎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加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手术疗效。方法26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选择行后路TLIF手术加椎弓根固定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对患者的腰痛情况进行VAS评分,同时评估术后腰椎融合率。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25例术后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1例仍有轻度腰痛,融合率为100%。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取出对复发性下腰痛改善的原因。方法68例不同类型腰椎疾病患者行后路减压,自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其中椎体间植骨33例,横突间植骨35例。患者因术后复发性下腰痛再次入院治疗,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取出术。术前行影像学评估,疼痛评估及腰背残障功能评估,术中手法探查螺钉松动,断裂,植骨融合情况,术后随访再次评估患者疼痛,腰背残障功能恢复情况。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患者疼痛获得明显改善。总体ODI评分显著减少,改善44.5%,其中无效组占10.3%,有效组占38.2%,显效组占51.5%。腰背痛患者中65.8%(25/38)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腰狭症患者术后优良率达到100%。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螺钉松动,松动组拔除内固定后随访半年,ODI评定显效率达到100%,而非松动组ODI评定显效率仅为46.8%,两者差别有显著意义。所有患者植骨均已融合,未见有明显假关节形成。结论本研究表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取出对术后复发性下腰痛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将经临床检查和椎间盘造影确诊的19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经12~24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腰痛改善率和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根据JOA标准评定,腰痛改善率平均92%,17例骨性融合,2例未融合。结论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限减压、椎弓根螺钉跨节段固定单侧椎间隙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应用该技术治疗的4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观察植骨融合及复位情况、椎管减压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矫正丢失、顽固性腰痛及腰椎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2.5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坚强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均得到满意的复位,复位率达95.7%,(P<0.01),33例获得2年以上随访,矫正高度平均丢失1.7%(P>0.05);cobb’s角平均矫正22.7°(P<0.01),平均丢失3.2°(P>0.05);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未出现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两节段固定融合。结论只要手术适应症选择正确,该术式不但能达到有效减压复位、坚强融合内固定的目的,而且能有效避免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及远期矫正角度丢失后凸畸形复发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枚椎板、小关节螺钉固定同时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2001年10月,采用单枚螺钉经棘突基底、椎板、小关节间固定的同时加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所致慢性下腰痛患者48例。结果:42例得到平均27个月(13~40个月)的随访。无切口感染、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椎板或小关节骨折、螺钉或钢丝断裂等并发症。随访病例除1例不能确定外,其余41例分别于4~7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7.6%。按海涌等临床疗效评分标准,本组优28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0.5%。结论:此术式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操作容易,安全性高,费用低,融合率高等优点,且不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所致慢性下腰痛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PLIF加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后路椎体间融合加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疗效。[方法]36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选择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前、术后对病人的腰痛情况进行视觉疼痛自我评定(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同时评估术后腰椎融合率。[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28个月,平均16个月。36例行PLIF治疗者,33例术后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3例仍有轻度腰痛,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PLIF患者,融合率为90%。[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加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及再突出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术后下腰痛以及腰椎间盘再突出的情况。[方法]在采用后路腰椎板开窗突出椎间盘摘除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择200例,对其中获得5a以上随访的8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前后下腰痛JOA评分以及影像学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79.8%的患者残留下腰痛,其中14.3%患者存在严重的下腰痛(JOA 1),75%的严重下腰痛患者在35岁以下;(2)13例患者行二次手术,其中12例为腰椎间盘再突出,1例为腰椎不稳,13例患者中主要是5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结论]年轻患者更易发生严重的下腰痛以及腰椎间盘再突出,在年轻患者首次手术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考虑脊柱融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12例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比较手术前后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结果 1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18±4)个月。患者术中、术后无特殊并发症,术后腰痛、发热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12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对于有明确手术指针的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采用后路手术难度低,创伤小,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