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1年Albee与Hibbs采用脊柱融合术分别有效地治疗了脊柱结核与脊柱侧凸.1959年Boucher等采用椎弓根钉进行腰椎关节固定.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对脊柱正常解剖结构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研究,脊柱融合术的手术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致使脊柱融合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早期脊柱融合术以单纯植骨达到脊柱融合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结合内固定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融合率,特别是椎间融合器的出现,又大大提高了融合率.其主要优点是:①可以使运动节段的稳定性得到明显的提高;②可以在愈合期维持畸形矫正后的形态.由于较高的腰椎疾病发病率,使得腰椎融合术开展较广泛,老年患者是行腰椎融合术的主要人群,而牢固的腰椎融合是老年腰椎重度滑脱治疗的关键[1].随着世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人类寿命的明显提高、手术方式的改善及生物材料的研发等因素促使这种手术在老年人群中的开展迅速增加,鉴于腰椎融合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几种常见腰椎融合术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腰椎滑脱症、腰椎不稳症等原因引起的下腰痛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中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由于在腰椎的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及骨融合率较高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是腰椎椎体间融合器(Cage)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与植骨相关的并发症,增加了植骨融合率,使其成为目前脊柱外科中发展较迅速,应用较广泛的技术之一。作者拟就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手术方式、各术式的特点及适应范围、术中内固定的问题以及最新生物材料在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综述。1手术方式1.1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增高。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1]。腰椎椎间融合术通过重建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改善其异常负荷承载力,结合神经减压和内固定来达到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1-2]。腰椎椎间融合术目前大致可分为后路、前路和经皮轴向入路。  相似文献   

4.
朱巍 《脊柱外科杂志》2007,5(2):123-123
当施行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时,常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来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其代价是增加手术切口及置入螺钉,增大了手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如果前路椎间融合同时行前路钢板固定与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其生物力学强度相当,则可在保证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情况下避免增加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5.
腰椎融合术已经有百余年历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的退行性变、创伤、不稳定、肿瘤以及畸形等疾病。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临床实践、材料科学及生物力学的不断发展,内固定器械不断更新并在腰椎融合术获得了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至今,陆续有国内外学者报道脊柱融合术后可造成邻近节段的退行性改变。综合各文献可知,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小关节应力分布将发生改变,这是引起邻近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而关于此应力分布改变的具体量化研究,目前尚无相关报道。本文就腰椎结构功能的研究、腰椎融合术对邻近节段影响的研究以及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腰椎椎间融合术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临床上治疗腰椎不稳等疾患的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随着生物力学研究及内固定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融合理念的发展日新月异。该文就腰椎前路椎间融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利于更加有效地了解、利用这一技术。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前路短节段内固定器的类型及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 3年Wenger首次将胸腰椎前路器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提高及生物力学的发展 ,相继出现了许多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械[1~ 7] 。概括起来可分为短节段内固定器械和长节段内固定器械。前者固定范围一般为伤椎相邻上、下各 1个椎体。后者固定范围扩大到 2个以上的椎体。器械一般包括钉 板或钉 棒两种结构类型。短节段固定初期稳定性好 ,对脊柱生理功能限制小 ,适用于脊柱的短节段不稳 ,尤其是胸腰椎爆裂骨折。下面主要介绍各种前路短节段内固定器械 ,并从解剖、临床和生物力学角度加以评价。1 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合并腰椎滑脱患者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观察脊柱侧凸及滑脱程度的转归。方法:对2002年5月~2011年1月收治的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9例青少年脊柱侧凸合并腰椎滑脱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10~18岁,平均14.4±2.7岁。功能性脊柱侧凸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6例;发育性腰椎滑脱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6例。滑脱节段均为L5/S1,Ⅰ度滑脱4例,Ⅱ度滑脱2例,Ⅲ度滑脱2例,Ⅳ度滑脱1例。3例(1、3、4号)功能性侧凸患儿均行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例(2号)特发性脊柱胸腰双弯患儿侧凸Cobb角未达到手术干预标准,行单一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5、6号)无滑脱症状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3例(7~9号)伴腰椎滑脱症状者同时行后路滑脱复位与脊柱侧凸矫形联合手术。测量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及滑脱相关参数。结果:仅行单一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例患儿末次随访时的侧凸主弯Cobb角改善率分别为58.1%、11.5%、57.9%、36.7%,滑脱百分比改善率分别为61.3%、76.9%、59.7%、27.3%;2例仅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患儿的侧凸主弯Cobb角改善率分别为81.8%及68.6%,滑脱百分比改善率分别为71.8%及25.0%;3例同时行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和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患儿末次随访时Cobb角改善率分别为86.2%、75.6%、72.9%,滑脱百分比改善率分别为31.8%、50.0%、67.7%。7例患儿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腰痛症状,1~4号患儿ODI评分为26.0(21.0~31.0)分,7~9号为23.0(15.0~29.0)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0(5.0~10.0)分和6.0(5.0~8.0)分。9例患儿在术后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对青少年脊柱侧凸合并腰椎滑脱患儿应根据侧凸类型及腰椎滑脱程度选择手术方式,侧凸Cobb角大于40°伴腰椎滑脱所致腰痛症状时,应同时行脊柱侧凸矫形术和腰椎滑脱复位术;若仅满足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或者仅满足脊柱侧凸矫形的手术干预要求,可考虑行单一后路行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或单一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腰椎滑脱L4,5后路不同融合术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进一步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根据1名成年女性腰椎滑脱志愿者的腰椎CT序列扫描图像和椎弓根螺钉、融合器的几何尺寸,借助Ansys9.0软件,用直接法建立L4椎体滑脱有限元模型,间接法建立椎弓根螺钉系统及融合器模型,然后根据临床术式组合成不同后路融合模型。结果通过直接法和间接法搭配使用,成功建立了腰椎滑脱不同后路融合术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双枚融合器植入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单枚融合器植入模型等,这些模型高度模拟腰椎滑脱后路融合术式的结构与材料特性,结构完整,单元划分精细。结论所建立的腰椎滑脱后路不同融合术式的有限元模型准确可靠,可用来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三种节段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三种节段内固定方法对峡部裂腰椎三维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材料为8具成人新鲜腰椎标本,切断L2双侧峡部,然后分别用钢丝捆绑法、钩螺钉固定法及Buck氏螺钉法固定,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分别检测其三维稳定性。结果 三种节段内固定方法均能显著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且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别。结论 三者均符合腰椎内固定生物力学要求,可根据临床病情特点而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