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治疗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2006年2月~2010年10月对17例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采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手术切除肿瘤、髂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并钛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34~53岁,平均43.6岁。ToyamaⅡb型9例,Ⅲb型8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4例。随访观察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7例患者均一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失血量150~700ml,平均280ml。1例术后即刻出现前臂神经症状加重,予激素及脱水剂治疗3d后症状缓解,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17例随访10~48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缓解,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1级,3例改善2级。1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年出现局部肿瘤复发而再次行后路手术切除,其余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可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一次手术切除,手术创伤小,瘤体切除彻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颈椎哑铃形椎管肿瘤的手术治疗1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颈椎哑铃形椎管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颈椎哑铃形椎管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类型、手术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5例均采用颈后正中入路,一次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9例随访6个月至5年,患者的症状和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颈椎哑铃形椎管肿瘤可经颈后正中入路一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Asazuma分型在手术入路选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2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3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及手术前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前按照Asazuma分型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观察临床疗效,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3例患者术前均经CT和MRI检查作出临床诊断,2例Ⅰ型,1例Ⅱa型,2例Ⅲa型,2例Ⅲb型,1例Ⅴ型,1例Ⅵ型采用后方入路,2例Ⅱc型采用前方入路,2例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其中肿瘤完全切除11例(84.6%),大部切除2例(15.4%)。3例患者术中同时切除宿主神经根。10例行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术。13例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结论颈椎哑铃形椎管内肿瘤有较高的误诊、漏诊率,MRI检查对明确病变性质和位置有重要意义。Asazuma分型对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临床和随访资料.对其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进行探讨. 结果 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显微手术29例,其中经颈后入路手术23例,经颈前和颈后联合入路手术6例.手术全切除肿瘤28例,次全切除肿瘤1例.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21例,神经功能与术前相同8例.术后随访36.5个月,肿瘤全切除病例无肿瘤复发,全部病例颈椎稳定性良好. 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在全切除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和颈椎自身的稳定性,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Toyama分型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月期间治疗的21例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肿瘤节段位于C1/2 6例,C2/3 4例,C3/4 3例,C4/5 3例,C5/6 2例,C6/7 1例,C1/2伴C2/3 1例,C4/5伴C5/6 1例.神经鞘瘤14例,神经纤维瘤4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采用Toyama方法分型,Ⅰ型1例,Ⅱ a型4例,Ⅱ b型2例,ⅡC型1例,Ⅲa型10例,Ⅲb型2例,日Ⅴ型1例;IF分期Ⅰ期19例,Ⅱ期2例;TF分期Ⅰ期19例,Ⅱ期2例.术前JOA评分4~15分,平均8.7分;ASIA分级B级1例,C级5例,D级11例,E级4例.对15例肿瘤主要位于后方和椎管内且向前生长不超过椎问孔的Ⅰ型和Ⅱ a型、Ⅴ型及几乎所有Ⅲa型肿瘤选择后路手术;早期有1例C1/2Ⅲa型肿瘤行寰枢椎侧方入路;对4例肿瘤侵及椎管内并且在颈前方存在肿块的Ⅱb型和Ⅲb型选择前后路联合手术;对1例瘤体位于颈椎前方的Ⅱ C型肿瘤选择单纯前方入路.1例Ⅲb型及3例TF或IF分期Ⅱ期者因切除较多骨质而行内固定重建,单侧固定3例,双侧固定1例.术后行JOA评分及ASIA残损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肿瘤均完全切除,无椎动脉损伤,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缓解,术后即刻出现单侧上肢-过性瘫痪1例,经激素及脱水药物治疗3d后缓解;脑脊液漏1例,保守治疗后闭合;术后颅内感染1例,经持续腰大池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未见颈椎反屈畸形.随访6个月~4年,平均23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14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后半年时JOA评分10~17分,平均13.2分,ASIA分级C级1例,D级2例,E级18例.1例Ⅲa型患者后路手术后1年椎间孔外部分局部复发,其余病例均未见局部复发.结论:Toyama分型较完善,对于手术方式和入路的选择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手术切除Toyama 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可行性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例Toyama 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0~65岁,平均56.2±7.8岁。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2例。肿瘤位于C1/25例,C2/3 3例,C3/4 2例。Toyama Ⅲb型7例,Ⅵ型3例。术前行MRI测量椎管外肿瘤距离硬膜囊边缘的最大径为4.0~6.5cm,平均4.8±0.7cm;JOA评分平均为9.5±3.5分;ASIA分级,B级1例,C级1例,D级2例,E级6例。均采用一期后路手术切除肿瘤及单侧内固定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术后行JOA评分及ASIA残损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复查X线评估颈椎的稳定性。结果:所有的肿瘤均一期后路完全切除,其中椎管外瘤体均是完整的整块切除,无椎动脉损伤、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手术时间为210~270min(231.0±18.5min),术中出血量为400~700ml(550.0±87.9ml),住院时间为6~8d(7.2±0.8d)。随访6~15个月,平均12.0±3.0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者,患者的神经症状及阳性体征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半年的平均JOA评分为15.4±1.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分级D级1例,E级9例,末次随访时D级1例也恢复到E级,末次随访与术前ASIA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结论:Toyama 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可经一期后路手术切除并恢复颈椎的稳定性,短期的临床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颈段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6例上颈段哑铃形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外科分期、手术入路、切除方法、内固定重建技术及疗效。肿瘤性质包括神经鞘瘤33例,神经纤维瘤9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依据前期设计的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外科分期方法,Ⅰ期8例,Ⅱ期24例,Ⅲ期9例,Ⅳ期3例,Ⅴ期2例。经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36例,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10例。39例采用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3例采用前后联合固定,4例未行内固定。结果 1例术中发生椎动脉损伤,压迫止血。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9例,2例继发颅内感染,经相关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6~125个月,2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于术后8个月、14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后21个月、38个月因肺部转移导致全身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未见复发,随访仍在持续进行中。结论上颈段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具有相当的难度与风险,外科分期系统有助于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经后外侧入路或联合前方入路可实现肿瘤切除与重建,应注意相关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外科分期及手术策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分期、手术入路、切除方法及内固定重建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7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年龄18-80岁,平均39岁;男18例,女19例。肿瘤性质:神经鞘瘤25例,神经纤维瘤3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5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根据肿瘤侵袭的范围和区域自行设计外科分期系统:Ⅰ期8例,Ⅱ期9例,Ⅲ期13例,Ⅳ期5例,Ⅴ期2例。经颈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术20例,前后联合入路(后外侧+前外侧)行肿瘤切除术17例;26例采用后路钉棒/钉板内固定系统重建,5例采用前后联合固定,6例未行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7年,平均39个月。术后出现单侧上肢一过性肌力减弱1例,单侧颈后部感觉麻木1例,霍纳征1例,1例术中因一侧椎动脉损伤而行椎动脉结扎,2例恶性神经鞘瘤者术后1-2年因局部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术后疗效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改善或缓解,19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例未行内固定术的患者于术后1-2年出现不同程度的颈椎反屈畸形。结论 根据肿瘤的部位、性质及外科分期制定手术治疗策略能显著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内固定重建对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术中应准确判断肿瘤与神经根、椎动脉和颈髓的关系并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9.
骶骨区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骶部神经源性肿瘤恰当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1998年7月~2006年7月,共收治48例骶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手术时年龄17~75岁,平均47岁;男性18例,女性30例.良性肿瘤41例,其中神经鞘瘤19例,神经纤维瘤22例;恶性肿瘤7例,其中神经纤维肉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肿瘤限于骶前、椎管内没有肿瘤者采用前方人路手术(7例),肿瘤限于椎管内或肿瘤出神经孔向前生长但低于S1平面者采用后方入路手术(22例),肿瘤出骶神经孔向前生长高于S1平面者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19例).结果:41例良性肿瘤均行边缘性切除,1例死于围手术期失血性休克、DIC,其余40例中37例均保留至少一侧骶神经,3例因累及骶骨范围较大,出血较多,未能保留S2以下神经根.7例恶性肿瘤均行病灶内手术切除,术中均未能保留S2以下神经根.7例(14.9%)患者术后出现残腔内积血积液,其中4例皮瓣坏死,经手术清创,引流后愈合.5例(9.6%)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均经抬高床尾、抗生素等治疗后愈合.采用前方人路手术的患者1例出现腹膜后血肿;后方人路手术的患者中1例出现膀胱、直肠瘘;前后路联合人路手术的19例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0~96个月,平均47个月,良性肿瘤患者中3例神经鞘瘤术后复发;恶性肿瘤患者5例局部复发,3例术后出现肺转移,死亡5例,无瘤生存2例.结论:骶部神经源性肿瘤的切除可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及大小来决定手术入路,巨大的骶前神经源性肿瘤适合经前路腹膜后切除,椎管内肿瘤必须从后路手术切除,累及椎管的巨大骶部神经源性肿瘤需经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严重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及不同类型的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治疗17例严重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完整资料,男8例,女9例;年龄21~72岁,平均49.7岁;炎症3例,退变3例,神经纤维瘤病3例,全椎板切除术后3例,特发性2例,陈旧性颈椎骨折2例,神经肌肉源性疾病1例;后凸累及节段(4.3±1.2)个。患者临床均表现为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7.6±1.5)分,颈椎后凸畸形进行性发展,其中合并脊髓病变4例、神经根痛2例、不能平视3例、吞咽困难1例。患者术前均摄颈椎过伸、过屈位及颈椎牵引位X线片,并通过矢状位CT重建片评价颈椎僵硬来源。继续颅骨牵引下,根据脊髓压迫情况、后凸累及节段及僵硬来源等因素分别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术后根据颈椎后凸Cobb角恢复及Odom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年。根据CT检查结果,17例患者中,僵硬来源于前方骨性强直7例、后方6例、前后方4例。采用前路手术4例,后路2例,前后路5例,后前路3例,前-后-前路1例,后-前-后路2例。术前Cobb角平均49.3°±14.6°,末次随访平均2.1°±6.8°,平均矫正角度47.2°;Odom 标准:优7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88.2%(15/17)。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近端交界区后凸,遂行翻修术;17例患者术后均获骨性融合,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后凸矫正角度显著丢失。结论 CT有利于判断颈椎后凸畸形的僵硬来源;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脊髓是否受压、后凸累及节段的长短、颈椎后凸畸形的僵硬来源等因素;僵硬来源于颈椎前方骨性强直采用前路手术,来源于后方强直采用后路手术,来源于前后方强直需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